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宅基地使用法 > 宅基地使用动态 >
我国宅基地产权制度的现状以及改革实践
www.110.com 2010-07-28 09:51

  一、宅基地产权制度的突出问题

  1.一户多宅和超标占地现象比较普遍,土地浪费严重

  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是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非通过市场行为交易。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成本基本为零,这激起了农民尽可能多占宅基地的欲望,农村宅基地取得的监管措施并不严格,批少占多,建新房也拒不交出闲置下来的老宅基地,占有多处宅基地等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农房继承等事实行为以及祖宅不卖等风俗习惯,导致一户多宅和超标占地现象较为普遍,土地浪费严重。

  2.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闲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相当一部分宅基地闲置,而城市化的加快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加。显然,现行的宅基地资源并未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得到合理配置。

  3.城乡结合部宅基地隐性流转与私下交易大量存在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农房买卖、出租、抵押十分活跃,宅基地使用权因此而变相流转。由于这种流转并不受现行法律的认可,因此只能采取私下交易的方式,无疑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4.宅基地保障功能弱化,资本功能日益凸显

  宅基地制度设计的定位是在于其保障功能,即保证农民的居住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城乡统筹背景之下,要求城乡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农民对宅基地不仅限于居住的要求,也有通过买卖、出租、抵押等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宅基地资本功能日益凸显。

  5.宅基地拆迁补偿缺乏相应规定,补偿偏低

  农村房屋在拆迁前,需要依法办理集体土地征收手续,将集体土地变更为国有土地,即宅基地上的房屋应先征地、后拆迁。按照现行法律,农村集体可以为了公共目的收回农民的宅基地,并给予“合适”的补偿,但“合适”的补偿标准却并未明确界定,由此给农村宅基地上的补偿带来了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对拆迁房屋按照《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地上附着物给予补偿,那么与临近国有土地上房屋的补偿标准相比,明显偏低。

  二、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

  1.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导入市场机制

  为了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从1985年开始,山东省进行了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节约了耕地,减少了宅基地纠纷,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1990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请示的通知中提出,进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确定宅基地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时,对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的,既要体现有偿原则,又要照顾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少用少交费,多用多交费;超标准用地的,应规定较高的收费标准;对级差收益较高地段,收费标准要适当提高。1993年7月,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取消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农村宅基地超占费和土地登记费在农村收取的部分等,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使用权不需要交纳费用,只需交纳相应的工本费即可。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在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集体经济组织内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宅基地利用率。

  由于宅基地导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这为将来宅基地的流转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也应当看到,即便在城市职工社会保障相对较为完善的前提下,仍存在通过取得划拨土地建房的情形,职工仅需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取得房改房。因此,在农村各种社会保障还比较欠缺的情形下,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无异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影响农民的居住保障。对于宅基地的初次取得,仍应限定身份,取得对象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时,宅基地的初次取得仍应坚持无偿制度,一户多宅以及超标占用宅基地的,对于多出标准的宅基地应实行有偿使用。

  2.宅基地换房,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目前,对“宅基地换房”尚无一个严格的法律定义,从全国各地的操作实践来看,大概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运行的:一种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之内,为了节约集约用地,将分散的自然村落撤并,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将村民原先分散的宅基地置换出来,重新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另辟新址建房;另一种是在政府主导下,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目前,上海、天津、嘉兴、成都等地都在进行宅基地换房的试点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天津通"宅基地换房”的方式,村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耕,而节约下来的土地整合后再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售,用土地收益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新的小城镇,除了村民的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商务区或经济功能区,用未来这部分土地的出让收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和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把农民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宅基地换房”后,耕地并没有减少,原有的农民土地承包关系没有改变,农民仍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

  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后,村民的原房屋价值得以大幅度体现,村民的财产性收益增加,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盘活土地资源,解决农村就业,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但此种模式也有较多问题。比如:农民集中居住后,水、电、气、物业服务费等生活成本增加,集中居住区可能离承包地较远,村民的交通等成本也相应增加,耕做变得不尽方便。同时,村民原有的一些家庭产业经营在集中居住后也变得不可能,一些农民的家庭收入也下降了,集中居住区的房屋是安置给特定的农民,禁止从事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但在各地实际运行过程中,集中居住修建的房屋除了安置农民外,往往还有剩余,一些建设单位将其对外出卖,获取利润。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在全国推广,它主要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或是有产业支撑的村落。

  3.农房(宅基地)抵押,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