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十五”水利发展规划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12-31 生效日期: 2001-12-31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政[2001]115号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尤为突出。重视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自1998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以来,全省水利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长江、淮河横贯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旱灾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一半,且水质性缺水区域日趋扩大,“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防洪标准偏低、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三大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抓住国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推进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基本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皖发[2000]23号)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皖发[2000]12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意见》(皖政[2001]24号)精神,特制定《安徽省“十五”水利发展规划》。
  一、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九五”水利建设情况
  “九五”时期是我省水利投入最多、建设任务最重、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1996—2000年全省水利基建投资累计下达计划近100亿元(其中1996—1997年10亿元,1998—2000年90亿元),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1、以长江、淮河干流治理为核心的防洪保安骨干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完成了怀洪新河、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扩大排洪通道、包浍河初步治理和高邮湖堤加固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了淮北大堤加固及汾泉河、奎滩河等跨省主要支流治理等工程;进行了我省境内长江10段干堤除险加固、长江干流崩岸治理、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华阳河等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裕溪河等清淤疏浚等项工程;开工并基本完成港口湾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加快了芜湖、安庆、淮南、蚌埠、合肥等国家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步伐。
  2、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加快。重点进行了淠史杭、驷马山、女山湖、花凉亭、青弋江、丰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抗大旱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和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江淮之间农业灌溉项目进展顺利。“九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3万公顷,除涝面积11万公顷。
  3、以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要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进行以皖南、大别山区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29平方公里。开展了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的监测、监督,减缓了污染加重的程度。
  4、以长江干流为中心的平烷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全面展开。自1998年秋冬以来,全面实施了长江干流平烷行洪、移民建镇工程,并有重点地进行了长江主要支流、内湖及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移民建镇试点,共完成投资近30亿元。不仅扩大了行洪通道,增强了湖泊调蓄能力,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防汛压力,安定了群众生活。
  5、以重点骨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前期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修编了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防洪规划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及淠史杭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加快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白莲崖水库工程、大型病险水库加固、城市防洪、长江和淮河干堤加固、沿江排涝泵站以及主要支流治理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了安徽省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以及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处长江、淮河的洪水走廊,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是我国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愈显突出,其保障能力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防洪标准偏低,洪涝灾害频繁。我省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标准较低。1991年淮河大水及1998、1999年长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75亿元、163亿元、160亿元。目前境内长江干堤和淮北大堤总长1371公里,仍有一半以上堤防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标准;沿淮21处行蓄洪区进洪频繁,行洪效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安全建设严重滞后;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普遍不到10—20年一遇;淮北平原和沿淮、沿江地区约有 40%的农田排涝能力不足3-5年一遇;全省具有防洪要求的20座城市中,只有少数符合国家防洪标准的下限;大中型病险水库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存在安全隐患;非工程措施不能适应防洪减灾的需要。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全省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不包括过境水),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全省易旱缺水地区的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淮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区严重缺水。有效灌溉面积中还有81万公顷中低产田没有得到改造;66座县城以上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176余万人饮水困难。淮北平原多数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出现大面积漏斗,严重危及城市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工程不配套,设备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全省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50%。工业每万元产值用水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6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3、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仅占需治理面积的63.5%。皖南、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8%,特别是大别山几大水库上游大沙河、毛尖山水库一带,生态环境退化,河湖淤积,水利控制性工程功能减退。江淮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
  我省除长江干流和部分山区水库外,其余水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和巢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水污染严重的水域之一,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水质超过国家Ⅲ类限值的污染河段占监测总数的60.7       %,超过V类限值的河段为26.7%,符合Ⅰ类标准的河段仅为7.6%。目前,尽管水污染在局部有所控制,但总体上有恶化趋势,加剧了水质性缺水矛盾。
  4、水利保障体系不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水利管理工作仍较薄弱,水利基础工作条件、信息采集、防汛调度、科学研究等方面急待加强,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水利规划等前期工作明显滞后,缺少项目储备。水资源管理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水利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水利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水利投融资、水价格、收费体系尚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三)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1、水利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确立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决定,将水利建设摆在基础设施之首,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并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省委、省政府也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全社会水患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建设,全省上下形成“抓水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2、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对水利的需求增加,市场配置水资源能力逐步加大。特别是随着各级财力的增强,为水利建设投资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十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省也将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尤其是随着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和工程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水利产品和服务价格将逐步到位,国外资本和社会资金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也将会增加。
  3、水利事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经过50多年来的水利建设,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资产存量不断增大,水利加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积累了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干部队伍,为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十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防洪减灾为中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着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筹措水利建设资金。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及其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我省比较完善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工程体系及水利保障工作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重大转变,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善本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于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的关系。
  2、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我省的财力状况,优先安排国家批准的国债项目建设。“十五”期间,要把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使长江、淮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堤防,重点病险水库,以及大中型城市等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3、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在科学、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
  4、坚持以水促发展的原则。通过水利建设推进国土整治、荒山绿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分工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
  5、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原则。加快水利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协调水事关系。坚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把强化管理作为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6、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及时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防汛指挥系统,加强水文基础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监测评价工作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三)规划目标
  1、防洪保安。使长江干流重要堤防达到能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标准;通过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加固淮北大堤、整治淮河干流河道,使淮河淮北大堤及沿淮城市圈堤的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完成奎濉河、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争取国家支持水阳江、巢湖、颖河、涡河等重要支流的治理,使其重要经济保护区的堤防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其它地级市基本达到国家确定的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结合防洪,到2005年,全省治涝面积新增17万公顷。
  2、水资源开发利用。全省年供水能力新增5亿立方米,2005年达到242亿立方米;乡镇供水能力新增105万吨/日,2005年提高到368万吨/日;使缺水城市和县城供水能力不足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76万人,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有效灌溉面积净增13.4万公顷,达到32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8.6%;改造中低产田面积50万公顷;全省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3、节水工程。通过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5万公顷,达到96万公顷。
  4、水环境保护。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2500平方公里,2005年治理面积达到1.96万平方公里,占需治理的74.6%。在全省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皖南、大别山等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将初见成效;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180万吨/日,力争城市生活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基本遏制沿江沿淮城市岸边污染带的发展势头,巢湖富营养化的状况有所改善。
  5、水利保障工作。继续建立和完善水利法律法规、水利保障和社会服务等体系;加强水文、勘测、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工作管理,努力改变前期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继续进行水利投资、水利价格、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水利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主要建设任务
  1、防洪保安工程。
  堤防加固及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长江重点河段崩岸治理。加强华阳河蓄洪区安全建设。建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加固淮北大堤,整治干流河道,提高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标准。完成奎濉河、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及水阳江、巢湖、滁河、颖河、涡河等重点河段堤防加固任务。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对淤积严重的青弋江、水阳江、滁河、新安江及南漪湖、巢湖等重要支流湖泊进行整治和疏浚,扩大行蓄洪能力。
  城市防洪工程。继续实施并完成淮南、蚌埠、合肥、芜湖、安庆等5座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实施阜阳、铜陵、马鞍山、黄山、宣城、巢湖、池州、六安、滁州、淮北、亳州、宿州等12座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
  水库除险加固与建设。完成龙河口、黄栗树、沙河集等大型水库及城西等36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完成佛子岭、磨子潭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建设并完成港口湾水库工程,实施并完成大房郢水库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白莲崖水库。
  排涝站工程。继续实施沿江圩区、沿淮湖洼地排涝站工程建设。共安排排涝装机容量18万千瓦,其中长江13万千瓦,淮河5万千瓦。同时加快现有泵站更新改造工作。
  移民建镇。继续实施沿江圩烷和洲滩民烷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淮河流域在蒙洼蓄洪区等移民建镇点的基础上,加大淮河干流阻水圩垸及沿淮低标准行蓄洪区移民建镇的力度。
  2、水资源开发利用。继续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前期工作,结合争取国债投资,建设可独立生效的子项目。充分发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大房郢水库、港口湾水库、牛岭水库、南漪湖控制工程等工程综合利用功能。认真开展淮河洪水资源化研究。加大乡镇供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增加乡镇供水能力,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根据电力市场需求,择优开发水力资源。
  3、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继续进行淠史杭、驷马山、花凉亭、女山湖等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启动新汴河、青弋江、茨淮新河、永幸河、炉桥、撮镇等大型灌区及其他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步伐。加强淮北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
  4、水环境保护工程。继续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重点治理大别山区五大水库上游,陈村水库、港口湾水库上游,皖河花凉亭水库、毛尖山水库上游以及新安江流域、大沙河流域和江淮丘陵地区,加大对影响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治理的工作力度。继续巩固淮河污染治理成果,加强巢湖水域富营养化治理,强化淮河、巢湖和合肥市及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重点城市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

  三、“十五”水利重点项目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布局,结合水利建设的实际,“十五”期间首先确保“九五”续建项目投资,使之及时发挥工程效益,再根据财力可能,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
  (一)长江于支流治理工程
  1、长江干流堤防除险加固。我省长江干堤全长738公里,其中:北岸479公里,包括同马、无为、安庆、广济、枞阳、和县江堤;南岸259公里,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和马鞍山江堤。1998年长江大水后,长江干流堤防开始进行系统除险加固。目前基本达标的干流堤防约占30%左右。除险加固的主要内容包括堤身加培、填塘固基、防渗处理、涵闸重建加固等,全部工程计划2002年完成。通过工程实施后,使干流堤防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防御长江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标准。
  2、长江干流重点河段治理。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包括安庆河段、铜陵河段、芜裕河段和马鞍山河段,全长200公里。长期以来,这些河段的河势不稳定,河道演变剧烈,岸线崩退严重,严重威胁堤防及岸边城市的防洪安全。通过总长为101.7公里的河段新护和加固护岸,基本能维护长江岸坡和河势稳定。
  3、长江主要支流湖泊治理。
  水阳江中下游治理。因水阳镇附近河道束窄形成的瓶颈卡口影响,水阳江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南漪湖未经控制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滞蓄洪作用,目前防洪标准仅5年一遇左右。“十五”期间,主要实施南漪湖进出口节制闸工程、水阳镇开卡和下姑溪河整治,使其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同时,开展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
  巢湖治理。巢湖流域大部分支流未进行系统整治,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下游洪水出路少,且受江水顶托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圩区堤防的防洪标准不高,遇到较大洪水,易发生大面积的圩堤溃决。根据《巢湖流域防洪规划》,“十五”期间,重点安排裕溪河与牛屯河分洪道局部疏浚工程,西河整治、加高加固沿湖堤防、扩建巢湖闸,兴建神塘河排灌站、黄雒河闸以及大房郢水库等,结合整治南淝河、大房郢水库建设等工程,使合肥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巢湖市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以上,根据圩口大小,圩区堤防达到10—20年一遇。
  滁河治理。滁河流域干流河道狭窄、堤防标准不足、马汊河分洪道未能按规划要求扩大和疏通,乌江闸阻水严重,干流现状防洪能力约8—10年一遇。治理工程主要包括:于支流堤防加高加固、中游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分洪道扩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和滁州城市防洪等。经过治理,使其干流和两岸圩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考虑到目前资金及治理条件,“十五”期间主要安排乌江闸扩建及闸下河道疏通,防洪涵闸除险加固等。
  (二)治淮工程
  1、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提高淮河中游防洪标准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在行蓄洪区先期行、蓄洪的基础上,进一步拦蓄上游洪水,削减洪峰,使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的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主坝、副坝、深孔闸、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全部工程计划在2005年之前完成。
  2、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北大堤堤圈总长704公里,虽经多次加高加固,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仍还有大部分堤段堤身断面不足,外滩狭窄,穿堤建筑物老化,急需进行堤身加培、堤基堤身防渗处理、涵闸重建加固等。通过除险加固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使其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十五”期间先期完成除险加固工程。
  3、淮河干流河道整治。淮河干流河道全长431公里,建国以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干流实施了一系列堤防退建和河道拓宽工程,并加强了沿淮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但目前的防洪标准仍偏低,干流洪水难以通畅排泄,行蓄洪区进洪机遇频繁,洪灾损失大。为了使淮北大堤和重要城市围堤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必须进行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包括蓄洪堤加高加固、行洪堤退建、河道疏浚、行蓄洪区整治等。计划“十五”期间基本完成。
  4、淮河主要支流治理。
  颖河治理。颖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全长619公里,安徽境内207公里。由于其上游山丘区洪水未得到有效控制,现有堤防标准低,河道弯曲,河岸崩塌严重,目前防洪标准尚未达到20年一遇。根据淮河流域防洪总体规划,颖河治理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干流堤防退建、加固、生产圩处理、建筑物改扩建等。计划“十五”期间,基本完成沿颖城镇重要堤防加固工程,使其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
  泉河治理。泉河是颖河的支流,干流全长106公里,其中安徽境内92公里。泉河流域虽进行过局部低标准治理,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防洪除涝标准低,灾害频繁,边界水事纠纷时有发生。根据规划要求,“十五”期间主要安排泉河治理工程,包括部分重点河段的河道疏通、堤防加固,两岸防洪涵闸及有关建筑物的改扩建,使泉河干流除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
  涡河治理。涡河河道全长380公里,安徽境内225公里。由于涡河河床淤积严重,防洪除涝能力降低,沿涡堤防缺口多,支流沟口缺少防洪涵闸,部分节制闸泄洪能力偏小,部分河岸崩塌严重。根据《涡河近期治理工程规划》,涡河治理的标准为除涝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计划“十五”期间,基本完成沿涡重要城镇堤防加固工程,使其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
  奎濉河治理。奎濉河流域一直未进行过系统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道防洪除涝能力低,干流及其大多数支流河道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防洪标准约10年一遇。“十五”期间,主要通过对干支流河道疏通,重建和新建沟口涵闸、排涝站、堤防加高加固等措施,使其除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
  (三)沿江排涝泵站建设
  沿江圩区由于地势低洼,受江、河洪水顶托,内水自排机会较少,现有排涝站装机不足,已建泵站年久失修,存在许多病站险站,排涝标准偏低,大部分圩口仅为3—5年一遇左右。通过新建扩建沿江圩区重点圩口排涝泵站,完善沟渠配套工程,将万亩以上的重点圩口的排涝标准从3—5年一遇提高到7—10年一遇,其中10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十五”期间,除继续完成“九五”期间第一批26个泵站的建设任务外,根据效益优先、以改扩建为主的原则,选择一批泵站安排建设。
  (四)重要城市防洪
  目前我省被列入国家重点城市防洪的有合肥、安庆、芜湖、淮南、蚌埠五个城市,被列入国家重要城市防洪的有马鞍山、铜陵、黄山和阜阳市。“十五”期间,全面完成5个重点城市的防洪建设任务,结合大房郢水库建设使合肥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结合长江干堤建设使安庆、芜湖市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淮北大堤加固及淮河干流整治,使蚌埠、淮南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阜阳市目前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十五”期间,结合颖河治理工程,使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马鞍山、铜陵市结合南岸江堤建设,使其防洪标准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黄山市“十五”期间,通过城区河道整治、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近期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宣城、巢湖、池州、六安、滁州、淮北、亳州和宿州等市,根据其各区的防洪要求,并结合相应的工程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基本达到20年一遇,远期达50年一遇。
  (五)水库除险加固与水库工程兴建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进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十五”期间,基本完成龙河口、黄栗树、沙河集和镜主庙、城西、东山、众兴、张桥、蔡塘、林东、双河、燃灯寺、城北、永丰、丰乐等36座中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争取开工佛子岭、磨子潭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全面完成港口湾水库工程建设,完成大房郢水库建设任务,争取白莲崖水库开工建设。
  (六)平烷行洪移民建镇工程
  在继续实施好长江干支流、内湖及淮河蒙洼蓄洪区等移民建镇工作的同时,扩大淮干移民建镇试点。要重点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完善新建村镇的公共设施建设,对已平退圩垸加强管理,完善进洪退洪设施,恢复河湖行蓄洪能力。
  (七)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战略部署,“十五”期间,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淠史杭、驷马山、文山湖三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充分利用反调节蓄水工程,兴建一批中小型拦蓄水供水工程,以解决该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及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推进江巷水库的前期工作。
  (八)引江济淮工程
  引江济淮工程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十五”期间,必须认真贯彻“积极推进、充分论证、系统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各方协调配合,全面推进前期工作。要创造条件争取国债投资,进行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如瓦埠湖治理、裕溪河及西河整治等,以求分步实施,独立生效。
  (九)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以大中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全面发展。重点治理皖河上中游、大别山五大水库上游、秋浦河上游、新安江上游、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滁河上游的严重水土流失,带动江淮丘陵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资金投入,防止由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十)非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洪水预报系统、防汛指挥系统、通信系统、河道维护管理、监测与运行维护体系、水利服务体系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规划设计等工作。
  经初步测算,“十五”期间各项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76.35亿元,其中: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48.1亿元;淮河干支流治理63.9亿元;新安江河道整治0.5亿元;移民建镇工程24亿元;水库除险加固与水库工程建设17.1亿元;重要城市防洪6.7亿元;沿江圩区、沿淮湖洼地排涝站4.5亿元;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4.3亿元;水电站工程9亿元;调水与供水工程6.5亿元;水土保持工程2亿元;非工程措施等2亿元。
  根据现行水利投资政策、投资水平和投资渠道,在全部工程总投资176.35亿元中,需争取中央投资92.39亿元(含移民建镇投资10亿元),省级需投资32.5亿元,各地自筹51.46亿元(含移民建镇群众自筹14亿元)。

  四、“十五”水利建设主要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
  水利工程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从规划、政策和投资入手,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保证良好的建设和施工环境。要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周密计划。要建立工程质量行政领导、项目法人、参建单位领导终身负责制以及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竣工等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
  (二)加大水利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水利建设的投入。二是各级政府在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应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三是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力度,省级水利建设基金每年确保不少于1.5亿元。四是积极寻求金融机构贷款。五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六是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所得资金足额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七是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鼓励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水利项目。
  (三)加强前期工作,强化工程建设管理
  针对目前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的局面,加强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全面开放勘测设计、施工市场,积极引进符合资质条件的勘测设计和施工队伍,加快勘测设计步伐。充分挖掘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从前期工作、计划管理、资金调度、基建管理、质量管理和施工环境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和工程验收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对水利资金从预算、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实行分级负责,层层把关,从源头堵塞漏洞,防范和杜绝挤占、挪用、滞留水利资金问题的发生。
  (四)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和市场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法规体系。加快水价改革;对现有水利工程,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要大力提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及外商独资、合资兴办各类水利工程,并实行商品化经营;对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面向社会进行拍卖、承包、租赁经营或股份化改造。
  (五)提高科技含量,加速水利现代化步伐
  全面加强对江河防洪、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城市供水与排水、节水、水土保持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节水技术、堤防险情探测、水处理技术与工艺以及洪水、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及监管体系.保证居民饮水安全。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水利科研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水信息测报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水管理调度自动化。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1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