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2-24 生效日期: 2006-02-24
发布部门: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济政字[200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济南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城乡统筹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6521”农民增收和“1020”财政支农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32.4亿元,比2000年增长39.4%;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分别达260.1万吨、3.5万吨、5.7万吨,分别增长8.3%、28.2%、24.2%;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701.3万吨、42.6万吨,分别增长30.4%、14.3%;肉类、奶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42.1万吨、23万吨、3.5万吨,分别增长32.2%、224.7%、6.4%。种植业结构正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230.5亿元,其中粮食占16.7%,蔬菜占32.2%,畜牧业占35%,林果占9%。蔬菜、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2%。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到2005年底,全市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县域生产总值的86.7%。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
  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对玉符河、大沙河等十条重点河道和仲宫、十六里河等十五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实施了田山、陈孟圈、邢家渡等九个引黄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完成了卧虎山、绵绣川水库扩建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了崮头、杜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了商河县沙河故道等平原水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4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4万亩,已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灌溉、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土保持体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项目区新增效益1.13亿元。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90多个,使16.8万人脱贫。林业建设成效显著。重点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四大工程建设。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12.31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70.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2%,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十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大力实施农业“双十工程”。从2003年开始,每年有20个乡镇被评为实施农业“双十工程”先进乡镇。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到1055个。外向型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2005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
  (四)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加快。
  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全市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60多项,新发展农业示范园区百余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52%。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累计培训农民70余万人次。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20万亩,有126个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26.8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22.1%。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市免征农业税2.58亿元,人均减负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2元,比2000年增长57.9%,五年平均增长9.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一产的为1895元,占39.4%;来自二三产的为1681元,占34.9%;来自外出打工的为544元,占11.3%;非生产性和其它收入692元,占14.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3.5%下降到39.1%,全市农村总体上实现了小康,部分乡镇、村开始向富裕型迈进。
  在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现在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不高,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三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农用耕地日趋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全市还有“一县十三乡”16.2万人口的收入,处于国家和省规定的贫困或相对贫困线以下;农村社会保障滞后以及农民进城务工、子女上学、户籍制度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的制约影响。农业投入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认真贯彻实施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大方略,切实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三大工作重点,以“三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促“三农”,努力构筑产业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4%;畜牧业和蔬菜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以上。
  ———“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789万吨和51.8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4%和4%;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5万吨、50万吨、55万吨、5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5%、16.8%、2.2%、7.4%。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2010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左右。
  ———“十一五”期间,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效生态农业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
  ———“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0元,年均增长8%;农村医、学、水、电、路等基本条件有较大改善,到2007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到2008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5%以上,部分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区域规划布局。
  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按“一圈、三带、七区”,构筑全市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的新框架。“一圈”即围绕主城区,着力培植环城都市农业圈;“三带”即突出三大地域特点,重点建设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农业经济带;“七区”即围绕一圈三带突出抓好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章丘现代农业、历城临港农业等七大经济特色区。
  1.环城都市农业圈(环城都市农业区)。主要是新规划的主城区内及附近的乡镇。这一区域承担着扩展城市、美化城市、服务城市和对远郊经济的连接与辐射作用。在发展方向上,以推行集约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于一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业,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建设鹊山龙湖农业观光园等,既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鲜美的农产品,又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切实把近郊建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都市农业区。2.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带。
  主要涉及到章丘、历城、长清、平阴四个县(市)区的30个乡镇。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重点抓好南部生态农业区和平阴特色农业区。
  南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是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的山区乡镇。这一区域要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强化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发挥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培植生态观光旅游、林果生产、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绿化、保泉节水、人畜饮水、旅游业开发五大工程。到2010年这一区域要建立起优质林果生产基地60万亩、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和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景区。
  平阴特色农业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以培植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镇为重点,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特色和竞争优势产业基地。到2010年,重点培植起5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亩葡萄、6万亩绿色玫瑰花、12万亩优质干鲜杂果、100万只优质肉羊等九大生产基地。
  3.中部平原经济带。
  主要是章丘、历城沿济青高速公路两侧的区域,重点抓好章丘和历城两大板块的现代农业区。
  章丘现代农业区:主要是章丘中部平原乡镇。围绕培植大葱、特色杂粮、畜牧业、花卉苗木等四大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两带(潘王路、明刁路沿线苗木花卉产业带)一片(大葱产业片)一区(环长白山畜牧养殖区)的规划建设,到2010年,发展标准化大葱生产基地15万亩、苗木花卉10万亩、特色杂粮5万亩,蛋鸡饲养稳定在1500万只。
  历城临港农业区:主要是济南机场、济青高速路附近的乡镇。围绕推进农业生态建设,解决农作物秸杆焚烧问题,大力发展大棚经济、畜牧养殖、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产业,尽快形成沿主要公路干线的设施农业经济带和出口创汇农业区。到2010年,发展奶牛5万头以上、花卉苗木8万亩、出口创汇蔬菜基地5万亩、食用菌基地2万亩和绿色草莓基地2万亩。4.沿黄生态农业经济带。
  主要涉及到沿黄及黄河以北区域,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效益为重点,主要抓好沿黄滨河农业区和黄河北高效农业区。沿黄滨河农业区:主要是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济阳县沿黄乡镇。围绕黄河生态建设,重点发展观光旅游、速生丰产林、畜牧、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及渔业开发“一条线”。到2010年,发展速生丰产林40万亩、奶牛5万头、生态渔养殖8万亩。
  黄河北高效农业区:主要是商河县南部和济阳北部乡镇。围绕蔬菜、优质粮棉、速生丰产林等主导产业,发展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和设施农业;围绕畜牧业,突出抓好专业大户和养殖小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到2010年,形成以大蒜为主的蔬菜基地50万亩、优质粮棉基地100万亩,发展奶牛5万头、生猪100万头、速生丰产林30万亩。
  三、主要任务
  (一)以培植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确保“三条底线”。围绕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业,积极发展水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力争“十一五”末粮经种植比例达到6∶4,农业内部粮食、蔬菜、林果、畜牧、水产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16.7%、32.2%、9.0%、35%、1.2%调整为10%、34%、10%、42%和1.5%。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推进畜牧产业化,培植壮大奶业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体,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生态型畜牧小区建设,突出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积极提升淡水养殖,发展休闲观光型特色渔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重点建设好蔬菜、畜产品、果品、花卉和传统特色产品等出口基地和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到2010年,争取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度。
  (二)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施好农业“双十工程”,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佳宝、澳利、长荣、雨润、民天、圣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村土地资源适度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聚集,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搞好农产品认证标识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着力建设与国际接轨、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努力增加农产品出口。推进市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项目建设,发挥专业批发市场作用,健全粮食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个,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三)以加强水利和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为保持泉水长期喷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今后五年在确保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突出抓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引黄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建设垛庄、杏林、大站等176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大对小清河干流32公里进行综合整治。同时重点抓好玉符河、巨野河、临商河、大寺河等35条重点河道和15条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鹊山龙湖、澄波湖、清水洼引黄调蓄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水利对农业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积极推进章丘、天桥、济阳三县(市)区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在确保黄河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沿黄生态林建设步伐。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生态市和“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和平原绿化四大工程。在南部山区合理划定封育区,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实行荒山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加大荒山造林步伐,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特别是要加快保泉绿化工程建设,5年内绿化荒山20万亩,把南部山区建成为我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水土流失、沿黄沙化、盐碱化、低产农田等生态脆弱区域实行退耕还林还果,大力发展以名优特稀新为主的经济林和以速生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扩大林地面积。高标准搞好平原绿化。重点抓好黄河沿岸防护林带、农田林网和四旁地造林,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构建起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防护林体系。加快经济林、速生林、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四大产业体系建设,并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大森林防火、资源保护、林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撑。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培植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项目建设总投资15.3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和沿黄生态综合治理75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
  (四)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按照“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即以民营经济为主导,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以“6511”工程为总抓手,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县城、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相结合的城镇化建设体系的城镇布局,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业劳动力加快转移。
  (五)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规划建设新村镇、培育造就新农民、完善城乡统筹新机制、建立完善新保障、塑造树立新风貌,突出抓好富民增收、农村康居、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社会事业保障和强基固垒五大工程实施,着力抓好500个示范村和2500个重点村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村工程建设。以沼气建设、太阳能综合利用为突破口,与小城镇建设、街道治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我市百个生态文明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到2010年,生态农业配套技术模式推广普及率达到40%以上。
  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构建便捷通畅的县乡交通体系。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成县(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县(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教育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实行五保户集中财政供养,切实解决弱势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
  四、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一是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二是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重点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注重激活科技、资金、土地、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促其优化配置。鼓励推进小型水库、河道工程等小型水利设施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健全完善农业投入高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要改革完善“三农”投融资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金融、企业、社会、外资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财政投入达到3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继续推进“1020”财政支农工程,建立起财政资金向农业投放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财政支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特别是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以“一县十三乡”为重点,到2007年,基本解决16.2万人口的贫困问题。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业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200多亿元,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骨干工程项目,特别是要加快农产品贸易中心、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富民家园、农高区高科技孵化器、畜禽良种繁育中心、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保泉绿化工程、黄河百里风景区等建设。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市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按照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将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经营性服务机构推向市场。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各级农技推广队伍为主力,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市、县、乡配套联动的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增强各级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创造农村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搞好农业综合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0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