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2-26 生效日期: 2003-02-26
发布部门: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徐政发[2003]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徐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发展主题,强化工业主导,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下同)可全面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主要调控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4.88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6.2:37。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调减粮食作物面积37万亩,粮经饲比达到3.8:5.2:1,粮棉总产分别为297.6万吨和6.3万吨。围绕区域布局调整和主导产品开发,全市已建成各类特色种植基地550万亩,规模养殖基地1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标志,12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9%、19.2%和15.9%。农村新增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2.3万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增长13.4%,高于调控目标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列统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542亿元、59.1亿元和19.4亿元,分别增长21.6%、28%和31%。产销率97.9%,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30家大集团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16亿元、45亿元和16亿元,占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8%、76%和82.5%。
  --消费需求持续回升,服务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亿元,增长10.9%,高于调控目标0.9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94.3亿元,增长12%。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住宅、汽车等累积性消费开始释放,旅游、信息服务、非义务教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增长12.2%。其中国有基建和国有技改投资分别完成102亿元、39.8亿元,均增长10.7%。争取国债和国家、省投资20.8亿元,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投资88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9.1亿元,列全省各市前列。60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67.5亿元,连徐高速公路徐州段、徐塘电厂扩建、七里沟汽车交易市场等31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新亮点。市属工业改革、发展、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06家企业改革方案付诸实施,92家困难企业启动生产,盘活存量资产65.1亿元;56家商贸企业完成改制任务;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23.7%;自营出口2.38亿美元,增长33.9%;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1.12亿美元,增长31.8%。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1.9%和48.7%。全市私营个体投资137.7亿元,增长34.3%,建成各类民营工业园区67个。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全市财政收入完成65.56亿元,增长23.5%(同口径增长16.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68亿元,增长34.9%,财政集中度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398.3亿元,增长5.9%。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火炬计划50项,新上星火计划项目62项。新增国家级示范高中2所,现代化示范初中14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7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5.2%。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5%,“两个确保”和“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年初确定的12件实事进展顺利。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较突出。传统产业调整步伐缓慢,高增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集团偏少,经济持续发展的均衡性较弱;改革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进度不快,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二是开放型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较低;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0.6%和2.4%。县域工业化水平偏低,非农产业规模小、发展慢。六县(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低于全市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低7.5个百分点,绝对值仅占全市的33.1%。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全年新登记失业人员3.38万人,增长30%。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1万人,增长42%。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4.9亿元。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
  按照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03年全市计划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3.5%以上、12%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根据十六大精神,2003年国家、省重点设置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国际收支等四项主要调控目标,使宏观指标体系更集中、更明确。我市在今年计划实施中,也将对上述四项指标进行重点监控,以引导全市经济活动有序运转。

  三、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产业投资,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投资增长。突出产业投资,大力增加工业、“三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今年二产投资138亿元,占比达38%,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抓好100项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大项目;积极实施30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推进19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建设。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66项,投资总额为227亿元,确保完成当年投资93.7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力争PVC基材二期等30项年内竣工,加快推进煤电铝一体化等25项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红星家具城二期等41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广泛收集信息,强化策划包装,完善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滚动实施、快速运转、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优化国债资金投向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我市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国债及国家投资资金的争取,着重抓好县镇公路、市政环保设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全面对接、用足用好省支持苏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投资贷款增长10%的目标。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调整,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
  工业结构调整,围绕大项目带动,全力集聚要素资源,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继续支持机械、食品工业壮大主业、扩张规模,组织实施大型施工机械、乳业一体化开发、烟厂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强化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加快发展能源、建材、冶金、纺织等优势行业,大力推进彭电二期、贾汪水泥整合、徐钢大铸管扩建、工业用阻燃天鹅绒技改等在建、在手项目,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再创发展新优势。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加快实施万邦扩建合资、恩华国债技改和邳州银杏嫁接改造等重点工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抓好徐工集团、淮海食品城两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具有一定优势的软件企业,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规模养殖。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750万亩,优质水稻比重达到50%,专用小麦达到30%,设施菜比重超过20%;优质商品猪和地方家禽比重达到50%以上,奶牛存栏量达到3.5万头。二是突出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的集聚效应,加强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宗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产地和销地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奶业、棉纺、果蔬和木材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加工,迅速壮大维维、彭城、胜阳等30家主业突出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产销体系,在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认证。确保建成2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0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服务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启动《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构筑物流信息、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三大平台,组织实施香山物流配送等六大项目,大力扶持商贸储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实施《徐州市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云龙风景区等旅游精品景区,推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迅速拉长以两汉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抓手,不断拓宽社区服务范畴,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围绕中心商业区建设,合理调整商业布局,加快创新经营业态,重点实施金帝商都等大型商贸设施工程,推进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五期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扶持惠客隆和百惠家美时两大连锁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重点规划建设南市区文化旅游、中心区新型文化两大产业带,加快组建徐州演艺、市一院、市四院等重点集团,抓好市体育馆、云龙湖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全方位整合国有资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步推进事业单位等其他各项改革。
  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新一轮改革思路,加快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积极推进重点骨干企业整体改制,示范、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加快资本民营化,确保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国有资本退出50%以上,中小型企业公有资本全部退出;市商粮供物直属企业公有资本退出50%以上;建筑企业改制面达到95%,国有资本退出75%以上。大力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推进公共产品形态和资源形态国有资产市场化步伐,集中使用部分货币形态国有资产,促使特困企业安全退出。
  统筹抓好其他各项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继续深化行政管理、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城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建立和完善产权、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四)突出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定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全力营造全民招商的强烈氛围,促进“三外”工作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国际资本流向,积极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加快推进服务业、农业、城建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强各类开发区功能建设,大力培育招商引资的新载体、新亮点。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支持鼓励优势企业利用优质资产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切实抓好已签约的20项重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考核和落实。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外经规模。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主动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生产企业获得外贸出口经营权。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冶金铸造等大宗传统产品出口,支持15家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招标,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着力抓好管道二公司苏丹石油管线三期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目标管理,在行政机关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制和“一站式”办公制,建立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强化督察考核,加快构筑服务型政府。加大综合整治、督促检查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塑造“诚信徐州”。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抓住建设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契机,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市畅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市政工程;加快重点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工程机械、纺织和化学工业园区,迅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徐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启动新工业区建设,加快二期开发,着力构筑以工程机械、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出口基地。城南开发区以启动繁荣淮海食品城为重点,加快建设食品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娃哈哈、康居住宅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经营城市力度,重点整合城市资本要素,实现管理者向经营者、城市公共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充分释放三大投资公司功能,注入部分城市优质资产,放大政府资金对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汇聚功能。强化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突出县城和25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民营工业园区重点强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加快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边缘效应,打开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城镇建设为支点、农民活动就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都市圈建设。组织实施徐州都市圈规划,推进“数字淮海”和“物流淮海”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畅通对外辐射通道。大力推进苏北五市紧密合作,牵头启动淮海经济区对话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和交流,实现错位竞争,双赢互动。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和产品配套,迅速提升区域性核心城市的首位比和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张县域经济规模
  坚持分类指导、开放搞活,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壮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规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力争实现突破。充分运用省、市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棉、果蔬、乳业、银杏等优势产业。继续对睢宁实行特殊政策,支持贾汪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县域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下放市审批权限,鼓励发展各类信用合作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办民间金融机构。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木线条、板材加工等加工类企业集群,形成“集群经济”。加快县级综合改革,构筑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本向园区流动,促进“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等特色产业区的加速形成。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化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各类园区建设。
  三是大力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当前民间投资正在酝酿新的突破。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支持其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引导民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部分社会事业领域。坚持启动民力和借用外力并举,建立健全私营个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多头多路启动民资民力,吸纳外部要素,快速发展自己。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利用我市高校资源优势,制定更加宽松和灵活的政策,激发高层次人才创业热情,形成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水平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加快中国矿大科技园、徐州科技产业化基地等载体建设,重点实施2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计划项目、6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50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优化中小学布局,鼓励发展优质高中,完成553所小学和27所中学的撤并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育中高级技工。抓好矿业大学和医学院新校区、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扩建,继续实施“333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加快建立就业增长新机制,确保再就业重点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0%以上。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稳妥推进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2003年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医疗保险扩面增加10万人,对“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各类建设用地,加快城北采煤塌陷地治理,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编制、实施生态市和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故黄河等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组织实施“绿色通道”等生态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7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