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4-28 生效日期: 2007-04-28
发布部门: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粤府办[2007]4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有关市、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
  (二)主要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特色产业和临港工业,培育主导产业
  (二)发展现代流通业,做大商贸等第三产业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约化
  (四)跟踪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讨产业新增长点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六)推动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七)推进制度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八)大力提倡实业精神,营造适宜创业的环境
  四、重点发展的项目
  (一)工业项目
  (二)交通项目
  (三)能源项目
  (四)水利项目
  (五)农业项目
  (六)服务业项目
  (七)社会事业项目
  (八)城建环保项目
  附件:1.粤东地区重点项目规划表(略)
  2.粤东地区重点项目总图(略)
  3.粤东地区重点制造业项目图(略)
  4.粤东地区重点交通项目图(略)
  5.粤东地区重点能源项目图(略)
  6.粤东地区重点水利环保项目图(略)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
  2005年粤东地区(含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市,下同)生产总值合计1570亿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938亿元,自1992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约为12%和14%.三次产业结构由1992年的32∶40∶28调整为2005年的13∶49∶38.总体来看,粤东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经济发展步入恢复增长期。2005年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市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11.3%、16.2%、12.2%、11.3%,呈现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体。粤东地区商贸比较活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轻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基础仍相对比较薄弱。汕头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和机械装备,汕尾的服装、电子电器,潮州的陶瓷、服装、食品、印刷包装,揭阳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化工医药等,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和具有区域性影响的流通市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澄海工艺玩具生产基地、潮阳音像制品生产基地、潮南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汕尾公平男装生产基地、陆丰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潮州枫溪陶瓷生产基地、庵埠食品生产基地、揭东开发试验区、揭阳普宁中药材市场等已初具规模。聚集了一批区域性品牌,拥有汕头“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针织内衣名镇”,潮州“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瓷都”,揭阳“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等品牌称号。
  --培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有汕头海洋集团、汕头宜华企业集团、潮州华丰集团、汕尾信利电子等,3亿元以上骨干企业有揭阳榕泰股份公司、巨轮股份公司、潮州三环集团、汕尾亿达洲集团等。至2005年底,粤东地区共获得认定19个中国名牌产品,130个省名牌产品。
  (二)主要问题。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对产业资金吸引力较弱。地方政府部门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还较模糊,工业的主导性地位仍不突出;市场秩序欠佳,社会诚信有待提高;地价、电价、水价偏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待完善。投资环境问题制约了产业资金的流入,吸引侨资、民资回乡投资的力度也不够。
  --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偏低。粤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8.7%,2005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7.3%,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7.0%,工业总产值只占全省的7.1%。人均生产总值9934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4438元)的41%,甚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3985元);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3%,比全省第一产业比重高7个百分点。
  --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目前粤东地区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且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协作程度低,尚未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粤东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远低于全省25.6%的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174件,仅占全省总量的1.4%。
  --产业持续发展面临资金、土地制约,缺少重大产业项目带动。粤东地区传统轻加工和机械加工行业具有一定基础,但产业规模小,利用外来资金少,自身积累发展缓慢。受信贷体制的制约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粤东地区信用风险值高,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仅4.31亿元。人多地少,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粤东地区客观上需要大型重化项目的带动,需要加强对有市场潜力和技术优势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扶持。
  二、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广东东部沿海产业基地为目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流通业,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做强做大服装、工艺玩具、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石化、电子和装备等主导产业,以贸促工,发展专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支持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粤东地区产业发展进入主导产业突出、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特色产业和临港工业,培育主导产业。
  1.继续做强做大服装、食品饮料、轻工制品(工艺玩具、塑料制品、日用化工、印刷包装和陶瓷)等传统产业。依托专业镇、大型工业企业或专业市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业,以产带商,延伸产业链,增强区域内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和信息的集聚和互动。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和国际产业转移,引入先进技术,引进外资,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条件的市要抓紧落实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加快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投资和建设。
  重点建设汕头澄海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汕头潮阳区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汕头潮南区陈店中国内衣名镇、峡山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两英中国针织名镇、粤东水产加工基地、汕头澄海工艺玩具基地、潮州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潮州枫溪陶瓷基地、潮州庵埠食品基地、揭阳普宁纺织服装基地等传统产业基地。
  2.培育石化、电子和装备等主导产业。石化、电子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粤东地区部分企业在化工材料、电子器件、轻工专用设备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要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吸引石化下游产品加工项目,争取发展石化上游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分工,承接电子工业产业转移,发展软件产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培育和促进装备制造业,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轻工机械、电工电器、医疗器械和各类专用设备。
  重点建设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潮阳音像制品基地、粤东轻工机械工业基地、汕头超声电子、汕尾信利电子等基地和企业,汕头市要在软件开发和应用方面发挥区域示范基地作用。
  (二)发展现代流通业,做大商贸等第三产业。
  粤东地区具有良好的商贸流通业基础,要加快改造提高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振兴粤东商埠为目标,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会展业。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发展为临港工业和商贸配套的港口物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依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组织专业展览会、展销会、定货会等会展活动,在主产地、主销区或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水产品和工业产品中高级批发市场或专业市场;加强商业网点布局和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工业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充分利用“潮菜”品牌,推动名牌餐饮企业的连锁经营发展,提升和做大做强餐饮业。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探索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需求。
  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约化。
  严格环保准入,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产业进园,工业入区,统一治污,统一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发展节约型工业,提倡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三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工艺路线,发展优质、低耗产品;四是提倡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五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建立环保退出机制,逐步退出高耗能、高耗材和重污染行业领域,逐步改变产品价值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粗放型生产状况。
  (四)跟踪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讨产业新增长点。
  粤东地区4市政府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研究重要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效应的装备、石化、电子等产业领域,要组织专题调研和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对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动向,要积极关注,及时提出发展建议和措施。
  从错位发展来看,汕头、潮州、揭阳等3市与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和台湾等地都有一定的地理上的距离,要研究自身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汕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综合服务功能;汕尾市具有邻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接受珠江三角洲产业辐射和带动的效应逐步显现,要研究自身优势,比较与河源、清远等山区市的差距,创新发展思路。区域内产业发展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省内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又要考虑内部的产业协调,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推动轻工业与重工业、加工制造业与原材料工业、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间的搭配互动。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做大粤东地区产业规模要两手抓,一手抓招商,引入外部资本和合作项目,一手抓民营经济,发掘本地经济增长潜力。粤东地区承接国际、国内和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要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招商,创新方式,突出重点,全方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主动与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和周边其他经济中心城市工业配套,吸纳产业辐射,引导中小企业加入珠江三角洲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强产业配套合作。
  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精神和各项政策,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就业型和从事农产品加工型等四类民营企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装备、石化和电子等主导产业。
  (六)推动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一是集聚人才,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产业人才,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二是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省已规划在粤东地区重点建设超声电子工程技术中心、工艺陶瓷工程技术中心、高分子复合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液晶及有机显示工程技术中心等3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关联产业密集的区域(专业镇、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开发、质量管理和检测、人才开发和培训、信息与科技咨询、组织会议和展览等服务;三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自身产业基础,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及医药等产业;四是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在重点企业和专业镇推广电子商务。
  积极引导、支持企业争创名牌活动。推行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品牌和名牌产品。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和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树立名牌观念,增强名牌意识。
  (七)推进制度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并购、改组、联合,把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规模优势的国际竞争主体。一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特别是汕头一批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国有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创新机制体制,增强活力。二是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品牌效应,跨地区、跨行业寻找合作伙伴,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逐步向跨国名牌企业集团迈进。三是以本地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为载体,引入国内外优势企业合资、合作或并购。
  (八)大力提倡实业精神,营造适宜创业的环境。
  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意识、责任主体意识和努力赶超意识,凝聚民心、人心,大力提倡实业精神,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增强市场意识和规划意识,量力而行,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近期特别要重视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努力改善环境,关键是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政策优势、体制优势、服务优势。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造依法办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诚信交易、遵章守法的理念,建设诚信粤东;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加快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和强化地价、水价、电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兴办实业、加快工业发展的环境。
  四、重点发展的项目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以及粤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汇总整理粤东地区重点建设项目382项,规划总投资270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1626亿元。
  (一)工业项目。
  规划建设工业项目118项,总投资约495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35亿元。重点建设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与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与产业园等5类工业项目。规划建设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包括汕头聚苯乙烯基地、潮州华丰石化基地等,尽力争取建设汕头南区石化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加快发展金明塑胶设备、饶美纺机、巨轮模具和吉荣空调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项目;支持汕尾信利电子、汕头超声电子、潮州三环等一批电子生产企业扩大规模;继续扩大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建设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潮阳音像制品技术创新平台以及一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二)交通项目。
  规划建设交通项目33项,总投资约592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75亿元。重点建设“两网两港”(公路网、铁路网,海港和空港),形成以汕头为中心,以公路为基础,以港口为依托,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区内和对外运输大通道基本完善并相互衔接,网络结构趋于合理,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汕揭高速公路、潮揭高速公路、汕头至普宁高速公路、南澳大桥、广澳港区二期工程、厦深铁路广东段等项目;积极推进粤东煤炭码头(辐射梅州市)和石化油气码头建设;积极推进潮汕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加快开工建设。
  (三)能源项目。
  规划建设能源项目38项,总投资约1033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78亿元。按照全省电源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为目标,充分发挥良好的沿海港口条件,建设一批沿海大型骨干电厂,促进全省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重点建设汕尾电厂、潮州三百门电厂、惠来电厂、华能汕头海门电厂等电源项目,汕头、汕尾、潮州、揭阳风电场和粤东天然气利用项目、粤东成品油管道等;建设汕头--惠州500kV第二回线路,汕头、汕尾、潮州、揭阳500kV变电站及潮阳开关站等输变电工程。
  (四)水利项目。
  规划建设水利项目50项,总投资约142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01亿元。重点建设韩江潮州供水枢纽及其配套设施和汕头、汕尾、潮州、揭阳等城市防洪工程,实施区内江河堤防及大中型水库、骨干小型水库达标建设、汕头大围、棉北海堤和乌坎港堤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形成区域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实施区域内调水工程和潮汕灌区工程;全面整治榕江、练江、枫江、潮安内洋南总干渠、黄冈河和螺河等。
  (五)农业项目。
  规划建设农业项目9项,总投资约5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9亿元。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在汕头等地建设我国南方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和科研中心,在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建设区域性水产品流通中心;积极稳妥地开发海岛资源;建设海洋资源保护区,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服务业项目。
  规划建设服务业项目32项,总投资约8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70亿元。继续做好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悠久的历史人文和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力量开发特色旅游,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带旺第三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育粤东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潮、侨、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滨度假游和绿色生态游及红海湾海上运动旅游,建设南澳旅游岛。
  (七)社会事业项目。
  规划建设社会事业项目22项,总投资约3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0亿元。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公共设施等功能,重点加快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就业培训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规模,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扩建为省属粤东职业技术学院;配套建设一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八)城建环保项目。
  规划建设项目80项,总投资约273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98亿元。规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4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