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2-17 生效日期: 2006-12-17
发布部门: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枣政发[2006]73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6〕52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观测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预报预测服务能力,建设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枣庄市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二、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针对我市气象监测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雷达、卫星遥感接收、雷电监测网、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及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平均站间距城市5公里、乡村20公里及灾害多发区适当加密的布站原则,加快全市6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加快建立完善全天候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在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联通全市的气象信息高速传输网络,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分发能力。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水平。重点以数值预报为基础,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技术,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雷电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影响我市的暴雨、雷雨大风、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类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预警预报。
  三、加强气象公共能力建设 
  (一)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1.进一步优化市、区(市)两级气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产品的传输速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通讯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建设,并依法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在主要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播发设施,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2.全力做好“三农”工作气象保障。加快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同时开展农业干旱、农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3.强化交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会同交通部门,加快建立专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能力。4.强化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环保、市政园林等部门的合作,积极做好城市积涝和大气污染等灾害的气象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5.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精神,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6.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积极开展针对增雨蓄水、抗旱消雹、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灭火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7. 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要把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各级气象部门要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组织协调通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针对我市气象灾害多发和潜在可能突发的公共事件特点,重点强化对暴雨、雷电、洪涝、化学污染、爆发流行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增强对农林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调查、鉴定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建立畅通的气象灾情传递渠道。
  四、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加大气候、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力度。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气象依据。 
  (二)加快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价工程。气象部门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并开展重点区域的调研工作,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气象技术服务。 
  (三)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气象服务工作。根据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各行业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同需求,开展高精度的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工作,制订全市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五、切实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气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气象法制建设。根据有关气象法法规,结合实际,积极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与保护、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加大依法监管力度,确保有关气象法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以气象科技项目和业务岗位为依托,大力培养适应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79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