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2-08 生效日期: 2006-12-08
发布部门: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延政发[2006]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延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06〕32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在西部地市处于同级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领先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西部地市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三)发展重点和基本原则。发展重点为: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气象为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基本原则为:坚持创新、突出重点、提升能力、有所突破;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气象资源和气象信息的全社会共享;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四)加快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气象、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环保、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气候观测台、天气站网络基础上,共同建设综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主要是退耕还林规划和效益评估、红色旅游服务、交通、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评价、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等加密专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网,建立气象综合观测和服务系统,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五)加快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要依托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加快气象服务信息和政务信息数据库以及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共享水平。气象、水利、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民航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质服务。
  (六)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灾害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全力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服务工作。加强全市重点县区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开展降水、干旱、气候环境、大气成分等监测评估和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七)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要加快我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体系中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发挥气象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应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煤炭生产安全、有毒有害气体、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八)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站、通讯管理等部门沟通协作,并组织和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营企业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采用气象警报、广播电视节目、报刊专题、手机短信息、专业气象信息网站、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保障气象信息向全社会的及时广泛传播。
  三、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九)加强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水利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水情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水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适时的气象、水情信息。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气象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
  (十)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等影响的研究,为指导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业务,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十一)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围绕延安的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沙尘暴、酸雨、干旱等监测及生态气候环境预测、预警,搞好气候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研究和重大工程对生态气候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
  (十二)做好公路、铁路、民航等气象保障。建立公路、铁路、民航专业气象监测网,开展大风、道路能见度、路面温度、结冰以及机场环境气象等监测,及时发布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为运输、旅行等安全和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十三)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开展城市洪涝、雷电、火险等安全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和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服务。
  (十四)加强雷电防护工作。开展雷电的研究、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调查鉴定评估,不断增强雷电防护技术能力,拓展雷电防护工作领域,提高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要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加强协调配合,经常组织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
  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十五)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气候资源普查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前提。要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建成气候资源数据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候、生态变化,开展新的气候资源区划,增加特色经济的专项气候资源区划,为我市制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十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减轻干旱、冰雹、大雾等气象灾害损失。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两带动一支撑”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南部防雹体系和北部增雨体系;建立应对扑灭较大规模森林火灾、降低严重空气污染和开展城市增雨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建设飞机增雨基地,积极有效开展春季、秋季飞机、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建立健全防雹、增雨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十七)努力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编制、退耕还林效益评估工程等实施前期,必须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免遭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十八)健全气象法制和气象标准化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监督,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大气象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力度,建立满足我市气象资料汇交和共享需求的气象标准体系。
  六、进一步加强对气象事业的领导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要坚持和完善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把气象事业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我市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十)制定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并组织实施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防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规划,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二十一)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形成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二十二)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的能力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防雷电预警防护、农业生态及能源化工、旅游、经济作物气象服务等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各级气象事业机构的作用,提高服务效能。
  (二十三)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各级计划、财政、科技、气象等部门在编制发展规划、科技计划中,要设立气象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和活力。要大力支持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市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十四)加强气象宣传教育。深入宣传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大力普及气象科学技术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意识。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5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