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关于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意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1-08 生效日期: 2008-01-08
发布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鲁政发[2008]1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厅等六部门拟定的《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关于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基本口粮,也是畜牧业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搞好小麦和玉米生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粮食面积,挖掘单产潜力,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为再创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做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一月八日

关于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

    为充分挖掘小麦生产潜力,切实保障有效供给,确定在我省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促进我省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就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小麦战略地位认识,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和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也是国家储备粮的主要品种,面积和总产多年居全国第二位。搞好小麦生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科技攻关,我省小麦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量呈刚性增长,我省小麦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我省人多地少,各方面的用地矛盾比较突出,依靠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难度较大。因此,今后提高小麦生产能力,增加小麦总产,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小麦高产稳产。
    总体思路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节本增效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小麦40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稳定在400亿斤以上。2008-2010年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1%以上。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小麦稳产高产基础
    要进一步加大小麦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搞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生产条件,力争全省80%以上的小麦麦田成为高产稳产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范围,积极推进政策性小麦生产保险试点工作。靠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等综合作用,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积极扶持小麦科技创新和小麦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将积极整合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挖掘小麦增产潜力
    目前,我省小麦最高亩产已达774公斤,但全省平均亩产只有376公斤左右。有不少县(市、区)小麦平均亩产已经超过500公斤,但也有一些地块亩产仅为200-300公斤。因此,提高小麦单产潜力很大。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挖掘小麦增产潜力,力争到2010年小麦平均亩产过500公斤的县(市、区)达到10个以上;低于全省平均亩产水平的县(市、区)要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要充分发挥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的技术优势,联合小麦科研、教学和种子企业等单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力争尽快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的主导品种。要加大对播量播期、肥水运用、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和集成小麦生产核心技术,做好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小麦持续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要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通过绩效考评,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小麦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加大绿色证书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层层举办小麦生产技术培训班,特别是要加大对小麦种植示范户的直接培训力度。要组织专家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做好田间会诊、技术会商和技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措施。
    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
    2008年,省级主要抓好10个高产创建示范县(市、区),组织实施“十、百、万”小麦高产示范工程。2009年、2010年进一步扩大实施规模和范围。力争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00公斤,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50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600公斤,发挥小麦高产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全省小麦均衡增产、稳产高产。
    各地要统筹规划,通过建立新品种综合增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层层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各市要抓好一个高产示范县(市、区),各小麦主产县(市、区)要抓好一个高产示范乡(镇),乡(镇)要抓好高产示范村和高产开发片。省政府将把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创建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的主要考核内容。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各地要将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提升生产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当地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规划,制定具体的高产创建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创新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小麦生产的科技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农业部门要加强小麦高产创建的协调和指导,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水利部门要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中低产田水利设施建设要重点给予倾斜。农机部门要强化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质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搞好订单收购,大力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气象、科研、教学等部门要围绕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立足职能,发挥作用,搞好相关服务工作。

关于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意见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和工业生产重要原料,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抓好玉米生产,事关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缓解玉米供求矛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确定在我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省玉米亩产过千斤、总产200亿公斤以上的目标。现就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是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的迫切需要。我省是玉米生产大省,2007年种植面积4147万亩,预计总产183亿公斤。我省也是玉米消费大省,预计2007年消费量227亿公斤,供需缺口44亿公斤。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和新兴工业产业发展等原因,国内传统玉米主产省输出量大幅度下降,玉米主要出口国也相继减少或停止玉米出口,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要缓解玉米供求压力,满足我省玉米消费需求,必须立足省内自给,加快玉米生产发展。
    (二)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玉米生产周期短、用工少、成本低、效益好,是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玉米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进一步提高我省玉米生产水平,推动单产、总产快速增长,保证畜牧、加工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将对农民增收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是发展玉米生产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省玉米生产水平提高较快,2007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441公斤,已有64个县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其中25个县亩产过千斤,3个县亩产超过600公斤,全省已有1000多万亩玉米单产过千斤。目前,我省玉米生产发展仍有较大潜力,从当前推广的品种来看,所有品种都具备亩产600公斤的潜能。但从区域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各地要在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紧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综合运用各项措施,大力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推动我省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再创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要求,以保障玉米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在稳定面积的前提下,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狠抓关键增产技术的普及应用,狠抓生产条件的改善,狠抓均衡增产,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二)主要目标。确保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2008―2010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年增长率力争达到4.5%以上,到2010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200亿公斤以上,实现玉米亩产千斤省目标。
    三、落实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扶持力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扩大玉米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和规模,搞好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政策性玉米生产保险试点工作。要加大投入,强化玉米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要达到90%以上。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统筹安排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保障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继续组织实施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山东)、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育种、栽培研发平台的技术优势,加快选育推广耐密型高产良种。以选用良种、合理密植、提高整齐度、适当晚收为重点,组织好玉米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切实搞好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以“合理增加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为主要内容的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高产田以改种耐密型品种、合理密植、提高整齐度、适当晚收为重点;中低产田以改善生产条件、培肥地力、增加投入、增加密度、适当晚收为重点。同时,做好粗缩病、叶斑病、玉米螟等常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三)大力开展玉米高产示范活动。2008年,省级重点抓好10个高产示范县(市、区),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玉米高产示范工程,2009年、2010年进一步扩大实施规模和范围,力争实现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900公斤、百亩示范点亩产800公斤、千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万亩示范方亩产600公斤以上。各市要抓好一个示范县(市、区),各玉米主产县(市、区)要建立高产示范样板区,乡镇要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片、样板点。省政府将把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年度创建粮食先进县(市、区)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
    (四)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要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产出能力。要重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优势和资金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玉米生产基地。要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项目,整合一切项目资源,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培肥地力。
    (五)积极推进玉米产业化开发。要积极培植和扶持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增加农民产后效益,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市场信息发布、召开产销对接会等方式,搞好产销衔接。切实搞好玉米秸秆、玉米芯的综合利用,努力把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
    四、加强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创新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部门要加强玉米生产的协调和指导,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技术资料、明白纸、挂图等形式,把玉米增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水利部门要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玉米创高产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农机部门要强化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质量,搞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大力推行玉米产业化经营。气象部门要做好玉米生产气象服务工作。科研、教学等单位要围绕玉米亩产千斤省建设,立足职能,主动发挥作用,搞好相关技术服务。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粮食生产典型,宣传创建玉米亩产千斤省的重要意义,宣传玉米生产的重大技术措施。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农业专家、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利用好现有科技推广体系的网络优势,共同推进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8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