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水产局《关于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暂行规定》、《关于征收渔港建设基金试行办法》的通知

状态:失效 发布日期:1985-03-27 生效日期: 1985-03-27
发布部门: 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为了加强我省水产资源的增殖保护和渔港建设,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省政府同意省水产局制定的《关于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征收渔港建设基金试行办法》,现转发各地贯彻执行。水产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保证资金使用效益。财政、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工作。试行情况和问题,望及时报告省水产局。 
 
  附: 
 
 
关于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暂行规定 
 
  为了更好地增殖、保护我省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促进渔业生产发展,决定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具体规定如下: 
  一、凡进入人工增殖水产资源的水域从事捕捞渔业和网拦养鱼的单位或个人,均须交纳水产资源增殖费。凡在我省管辖水域内从事海洋、淡水渔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均须交纳水产资源保护费。 
  二、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标准: 
  (一)水产资源增殖费收费标准:专业捕捞渔民为年产值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兼业捕捞渔民为年产值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十,外地渔民获准前来生产的为产值的百分之十五。各种船只网具的具体收费标准,各大中型湖泊由湖管会制定,报主管部门批准;其余实行人工增殖的水域,由县、市水产主管部门制定,报县、市政府批准,一定三年不变。 
  (二)水产资源保护费收费标准: 
  1.海洋渔业: 
  底拖网作业、定置作业渔船每年每艘二百元,另每主机马力加收零点五元; 
  桁拖网、流网作业渔船每年每艘一百元,另每主机马力加收零点三元; 
  围网作业渔船每年每组一百元; 
  滩涂采捕的专业渔船收费标准由各地确定,但每年每艘(人)收费最高不得超过二百元;非专业捕捞单位的副业渔船,按上述标准加一倍收取; 
  从事多种作业的渔船,按最高的一种收费标准收取。 
  2.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资源保护费,养殖水面每亩年收费零点一至零点二元,专业捕捞渔船每艘年收费十至三十元,非专业捕捞渔船加倍收费。由市、县政府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三)经湖管会统一规划,在大中型湖泊中网拦养鱼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拦养面积向湖管会交纳一定的资源补偿费用,具体标准由各湖管会制定报省水产局批准后执行。 
  (四)对违反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及《江苏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办法》的单位和个人,除没收渔获物外,还须收缴水产资源赔偿费。收缴水产资源赔偿费的标准为: 
  1.在海洋渔业生产中,凡查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没收渔获物外,第一次收缴水产资源赔偿费二百元至三百元,第二次加倍。违章捕鱼的船长和肇事者,应承担其中百分之五,并不得参加当年度评奖。 
  (1)凡在禁渔期、禁渔区作业者; 
  (2)机动渔船进入禁渔区线内进行拖网作业者; 
  (3)渔获物中经济幼鱼超过规定者; 
  (4)无船名、船号或无渔业许可证作业者; 
  2.在淡水渔业生产中,凡查获下列情况之一者,收缴水产资源赔偿费十元至一百元。 
  (1)凡在淡水渔业禁渔区、禁渔期作业者; 
  (2)凡进入国家和集体养殖水捕偷捕者或损坏养鱼设施者; 
  (3)凡进入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捞草、罱泥者; 
  (4)无船名、船号或无渔业许可证作业者。 
  3.凡炸鱼、毒鱼、电捕鱼者,除赔偿损失外,视情节轻重另收缴水产资源赔偿费五十至二百元,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收取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办法: 
  水产资源增殖费由各市、县水产主管部门或各湖管会收取,水产资源赔偿费由当地渔政部门收缴。 
  水产资源保护费收取单位:海洋机动渔船和经我省批准的外省市来我省生产的渔船,由省渔政部门收取;海洋非机动渔船及从事滩涂采捕的,由所在市县渔政部门收取。 
  水产资源保护费收据,由省水产局统一监制。 
  渔业生产单位应在每年办理渔业许可证时,向上述单位一次交清水产资源增殖费和保护费。跨界生产的渔船,应向渔场所在地的有关单位交费。 
  四、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的管理和使用: 
  各地收取的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要单独列帐,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上交当地财政。水产资源增殖费、赔偿费用于当地水域的水产资源增殖和保护,水产资源保护费要专款专用于渔政管理。 
  各县收取的水产资源保护费提取百分之十,上缴所属市的渔政管理部门,以补充市渔政管理经费。各地可从收缴的水产资源赔偿费中提取百分之二十的金额,一半用于奖励对查获违章行为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一半用于改善渔政管理装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产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违反规定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五、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况情拟定有关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六、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关于征收渔港建设基金试行办法 
 
  我省是全国海洋渔业重点产区之一,沿海有大小渔港三十余处,水工设施较差,多数渔港航道窄,港池浅,有的无码头设施,与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很不适应。为加强渔港的建设和整治,加强港口设施的维修保养,决定对使用渔港的渔业船舶征收渔港建设基金(以下简称建港费)。 
  一、征收建港费的范围:从事海洋渔业生产以及为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的各种船舶,凡使用本省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并已由水产系统投资建设或县以上政府批准规划建设的渔港,都要按本办法规定交纳建港费。 
  属于水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有的非生产性船舶,免征建港费。 
  二、征收建港费的标准: 
  以船舶证书登记的船舶总吨、主机总功率(马力)为计算依据,按下列费率在每年度或一个缴费期开始之前征收,一次缴清。 
  1.常年使用渔港的渔船费率: 
  二百马力以上机动船,每马力每月零点三元,全年三点六元; 
  八十至一百九十九马力的机动船,每马力每月零点四元,全年四点八元; 
  七十九马力以下的机动船,每马力每月零点五元,全年六元。 
  非机动渔船,超过十吨的每总吨每月零点四元,全年四点八元;十总吨以下的每总吨每月零点五元,全年六元,未满一总吨的按一总吨计算。 
  2.常年使用渔港的其他船舶费率: 
  机动船每总吨每月一点二元,全年十四点四元。 
  非机动船每总吨每月零点三元,全年三点六元。 
  因故停航一个月以上者,可按停航时间,申请免缴建港费。 
  3.临时使用渔港的过港生产建港费。在本省境内,到外县(市)渔港的渔船,应向到达港的征收单位缴纳过港生产建港费。每十五天缴纳一次,在缴纳后十五天内到其他渔港不再缴纳。如果整个汛期使用到达港设施的,按十五天一个交费期一次缴足。渔业辅助船免缴过港生产建港费。 
 
  过港生产建港费的缴纳标准: 
  二百马力以上的机动船,每艘次十二元; 
  八十至一百九十九马力的机动船,每艘次八元; 
  七十九马力以下的机动船,每艘次四元; 
  非机动船,超过十总吨的每艘次二元;十总吨以下的,每艘次一元。 
  4.外省(市、区)渔船到我省渔港,按本款规定,向到达港的征收单位缴纳建港费。 
  5.非渔业船舶使用渔港设施的,应同样按规定交纳建港费或过港费。 
  三、建港费的征收办法: 
  建港费由渔港所在县(市)的水产主管局收取或委托有关单位代收。常年使用港口的渔船达到二百艘以上的渔港,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渔港建设管理委员会,由水产主管局领导,吸收有关渔业单位及渔港所在区、乡政府参加,配备少量必要的办事人员,以加强渔港的建设管理。费用可在建港基金管理费内开支。 
  国营海洋渔业公司,有自备渔港码头设施的,由本单位征收,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不交所在市、县水产主管部门。 
  四、建港费的使用范围: 
  1.建港费由各市、县自收自用不上交。 
  2.建港费只限用于渔港的建设、整治和港口设施的维修、管理等几个方面。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用于渔港管理的费用最高不得超过建港费收入的百分之五。建港费的使用归口由县(市)水产主管局审批。 
  3.建港费作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年终可结转使用。用建港费建造的渔港码头等设施项目,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免征建筑税。但基建工程的审批,仍按有关规定办理。 
 
  4.为了集中资金进行渔港建设,市水产主管部门,可与有关县共同协商,对各县征收的建港费,实行统筹安排,调度使用。有借有还,以利加快渔港建设速度。 
  5.渔港建设基金的征收、使用、结余情况应定期向市、省水产主管部门报告。 
  五、缴纳建港费是渔业船舶应尽的义务。要加强宣传教育、动员渔业生产单位和广大渔民自觉交费。渔船凭《江苏省渔港建设基金缴纳登记簿》接受渔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不按期缴纳建港费的渔业船舶,渔政部门不签发许可证,渔监部门不办理船舶年审和进出港签证。对逾期缴纳者,每月加收百分之十的滞纳金,经过教育仍不服从管理,故意抗拒缴纳建港费的船舶和单位,应加倍征收滞纳金。 
  六、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4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