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研中心关于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地农业生产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88-08-03 生效日期: 1988-08-03
发布部门: 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地农业生产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目前,我国尚有52%的耕地属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依靠旱作农业技术是这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现实选择,对我国粮食生产上新的台阶具有战略意义。请各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注意总结、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生产的经验,认真研究制定科技有偿服务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与生产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新的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动旱作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附: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地农业
  生产的报告
  (1988年6月23日)
  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陕西山西省农研中心,于1988年5月在西安召开了“北方旱作农业问题讨论会”。会议分析、研究了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的生产潜力及其指导方针,交流了实施旱作农业技术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对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政策和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我国北方旱作农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前景
  陕、晋、甘、青、宁、蒙六省区及冀、豫、辽的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的主要实施区域。其中西北六省区现有旱地2亿多亩,人口近7000万。由于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只有300到500毫米)、水资源贫乏、土壤瘠薄和水土流失严重,加上长期以来粗放经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相当一部分地区至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目前的贫困地区之一。1987年这些地区亩产仅为38至179公斤(全国平均23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207至355公斤(全国平均460公斤),人均收入122至354元(全国平均46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地区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但近几年由于连续干旱,农业生产发展仍然很慢,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萎缩。“六五”期间,陕、晋、甘、青、宁、蒙六省区平均每年粮食调入量为33亿公斤左右,每年地方财政为此支付大约8亿元以上的运输、管理费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灌溉农区所承受的生产压力日益增大,要求旱地农业有大的发展。“水路不通走旱路”,依靠旱作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北方旱区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同时,研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对全国其它尚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旱作农区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这些地区虽然农业生产水平很低,但人均土地较多,光照条件好,黄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投入的边际产出高,蕴藏着较大生产潜力。只要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增加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投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其农业生产就会有较大的发展。陕西渭北旱塬上的合阳县,年降雨量550毫米,由于多年坚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亩产从1980年的103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160公斤,增长54·6%。1987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旱地小麦平均亩产仍提高到180公斤,比1985年增长12·5%,创历史最高水平。山西省屯留县王公庄,年降雨量500毫米,多年实施深耕、秸秆还田等旱作技术,粮食平均亩产达500多公斤。甘肃省定西县大坪村年降雨量450毫米,由于坚持修筑梯田、发展旱作技术,1977年到1987年10年里,粮食亩产平均达到150公斤;1987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647公斤,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典型揭示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但是,就大多数地区而言,目前,农业生产水平普遍很低,每毫米自然降水仅能生产0·15公斤左右的粮食。专家们估算,如果政策保证,物质和技术投入增加,今后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平均亩产从现在的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2亿多亩北方旱地将有可能增加100亿公斤粮食,西北多数省区缺粮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

  二、发展北方旱作农业的指导方针及有关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农村经济改革虽然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技术投入,长期落后的局面仍然改变不大。改变这一地区贫困面貌的关键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方针,依靠旱作农业技术,在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走农牧林结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路子。具体可分三个步骤:一是改善旱作农田的基本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地接纳、存蓄自然降水,以水定肥,以肥调水,水肥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以无机肥促有机肥,增加粮食产量,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二是在稳定发展粮食的基础上,调整农牧林及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豆科作物和牧草,改善生态与经济环境,逐步促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农牧林果的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旱作农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围绕如何改善土壤结构及其成分,提高其接纳和利用自然雨水的能力,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既是近期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有关地方政府应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本着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三结合,制定发展旱作农业的政策,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发展旱作农业的战略意义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使之尽快为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和掌握,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积极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推动整个北方旱区农业的发展。如:建设水平梯田与沟、堰地,实现土地平整化,建设“土壤水库”;搞好深耕、耙耱,提高土壤入渗率,蓄水保墒;因地制宜推广陕北的“两法田”(即垄沟耕作法和水平沟耕作法)和吕梁山区的“丰产沟”(即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推广秸秆还田、少耕免耕等有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农田建设与合理施肥相结合,按照“无机肥和有机肥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方针,改进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注意改善化肥结构,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改变单一的农作制度,发展豆科作物与牧草,将绿肥作物生产纳入轮作;积极推广抗旱品种,调整播种期和播种方法;根据条件发展地面覆盖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秸秆、麦米糠、地膜覆盖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北方各省区旱地情况差异很大,各地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县或地域为单元,在当地成功的典型经验基础上,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措施,制订本地区旱地农业全面开发治理的总体规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四)抓紧时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目前,北方旱作农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成本低,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依靠劳动积累制度进行以保水、保肥、培肥地力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各地可根据条件给农民以适当补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农田基本建设。
  (五)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这些地区的支农资金渠道很多,但分散使用,人为地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因此,应强化县级政府对支农资金的管理职能,调整投资方向,各渠道下达的资金要服从县级总体规划实施的需要。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放在改善旱作农田的基本条件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旱作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以贷款形式周转使用。同时以县、乡为单位与资金投放部门签定“资金的目标承包合同”,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六)鼓励农业科技投入。旱作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科研部门应继续组织力量对旱作农业技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攻关,提出这一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合理措施,明确不同旱区水肥的最佳配合,研制和研究适于旱作农业的农机具及农艺配套技术,培育抗旱良种等。以旱作技术的推广为重点,建立不同类型的旱作农业技术试验区和示范区,逐步地因地制宜地推广有关实用技术。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旱作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研究制定科技有偿服务的有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到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并逐步形成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以科学试验基地为依托,培养当地技术人才。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要广泛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以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为中心的技术培训,并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和内容,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各有关科研部门、承包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把此项任务担负起来。
  (八)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北方旱区发展农业生产,在政策、资金和农用物资供应方面,要象对待黄淮海等农业开发区一样,予以适当照顾。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北方各省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照执行。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1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