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海洋大气监测技术规程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4-01 生效日期: 2002-04-01
发布部门: 国家海洋局
发布文号:
目 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
 3.1 扇形角度
 3.2 总悬浮颗粒物
 3.3 采样滤膜
 3.4 样品滤膜
 3.5 痕迹线
 3.6 空白滤膜
 3.7 标准滤膜
4 监测方案设计
 4.1 监测点设置
 4.2 监测项目
 4.3 监测周期与频率
5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1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2 海洋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6 分析方法
 6.1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重量法)
 6.2 铜、铅、镉浓度(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3 锌浓度(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4 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浓度(离子色谱法)
 6.5 铵盐浓度
 6.6 电导率
 6.7 pH值
7 监测数据的分析
 7.1 监测数据的综合和统计方法
 7.2 监测数据的分析
8 大气质量的评价
 8.1 大气质量的评价因子
 8.2 大气质量的评价标准
 8.3 大气质量评价结论
9 监测质量保证
 9.1 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
 9.2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保证
 9.3 数据处理
10 监测技术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10.1 监测技术报告内容
 10.2 报表及成果图件
 10.3 编制报告要求
 10.4 完成时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海洋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设备技术要求
 A.1 风标
 A.2 控制器
 A.3 采样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
 B.1 校准设备
 B.2 校准设备与采样器的连接方式
 B.3 校准步骤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
--------------------------------------------------------------------------------
海洋大气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海洋大气中主要要素的监测和分析的技术要求、原则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域所进行的大气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T13580.2—1992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GB/T13580.3—1992 大气降水电导率的测定
  GB/T13580.4—1992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
  GB/T13580.11—1992 大气降水铵盐的测定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程。
  3.1 扇形角度 fan angle
  被测海域与监测点位置的最大夹角。
  3.2 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悬浮于空气中的粒径范围在100μm以下粒子的总称,简称TSP。
  3.3 采样滤膜 membrane for sample
  用于阻留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滤膜。
  3.4 样品滤膜 sampling membrane
  载有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滤膜。
  3.5 痕迹线 trace line
  样品滤膜膜面上载有大气悬浮颗粒物部分与非载有大气悬浮颗粒物部分的分界线。
  3.6 空白滤膜 blank membrane
  恒重的采样滤膜。
  3.7 标准滤膜 standand membrane
  用于校正样品重量的空白滤膜。
4 监测方案设计
  4.1 监测点设置
  4.1.1 监测点(岸基、岛基、船基)设置原则
   --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所设置的测点应能反映一定范围海域的大气质量水平和监测要素分布规律;
   -- 监测点的设置应尽可能利用沿岸或岛屿现有的海洋观测站;
   -- 岸基监测点设置时,应考虑对照监测点的位置;
   -- 岸基监测点,根据监测目的还应适当增加非固定监测点,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
   -- 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在分析本地区风向风速玫瑰图基础上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尽量将监测点设在监测海域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后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4.1.2 监测点设置方法
   -- 岸基监测点与监测海域的扇形角不得小于180° ,周围应无局地大气污染源、障碍物和地面扬尘;
   -- 岛基监测点与监测海域的扇形角度为360° 周围应无局地大气污染源、障碍物和地表扬尘。
  4.1.3 监测点配套设施要求
   -- 岸基、岛基监测点建有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与海水高平潮面有一定的相对高度,以避免海水浪花飞溅到采样器上。采样平台上安置各类采样器,采样器的采样平头应与基础面有1.2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基础面对垂直气流的影响;
   -- 船基监测点应安装采样架,架子的高度以避开浪花影响和船甲板环境污染为宜,航行采样过程要避开船上烟尘的污染;
   -- 监测点应设有配套的监测用房,并考虑有稳定可靠的供电设施;
   -- 监测点应设有配套的样品分析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玻璃器皿、化学试剂、标准物等。
  4.2 监测项目
  4.2.1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总悬浮颗粒物、铜、铅、镉;
  选测项目:锌、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
  4.2.2 海洋大气降水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电导率、pH值;
  选测项目: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磷酸盐。
  4.3 监测周期与频率
  4.3.1 大气悬浮颗粒物监测周期与频率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每年监测四次(2月、5月、8月、10月),每次监测时间为1个月(每周两次采样,每次采样累计体积不少于1.0×103m3)。
  4.3.2 大气降水监测周期与频率
  每次降雨(雪)时采降水样品。
5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1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1.1 采样方式
  采集大气悬浮颗粒物使用由风向控制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5.1.2 采样设备
  采样设备由三个独立的装置组成即风标、控制器及采样器,其技术要求见附录A。
  采样体积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的型号。
  5.1.3 采样器流量校准
  采样器每半年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校准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流量需使用孔口校准器和压差计,其连接方式和校准步骤见附录B。
  5.1.4 采样步骤
  5.1.4.1 采样滤膜准备
  采样滤膜使用瓦特曼(Whatman)41号纤维素滤膜,规格为20.3×25.4cm,滤膜使用X光看片机对着光仔细检查,不能使用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将选中的滤膜打印编号,并装入已编号的塑料袋中备用。
  5.1.4.2 采样操作
  选择风向、风速条件符合定向采样要求的时间进行采样。采样开始,调整风标装置输出信号区域于采样扇形角度内,接通控制器,打开采样器顶盖,松开采样夹上螺丝,取出滤膜夹,从塑料袋中取出编号的采样滤膜,将其平整放于支网上,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滤膜,扣好滤膜夹,旋紧螺丝,固定。在恶劣气候下更换滤膜时,必须增加防风雨的措施。盖好采样器顶盖,开启采样器。
  待采样累积时间达到24小时则结束采样,如前所述,打开采样器顶盖,取出滤膜夹,用塑料镊子夹取滤膜外缘,从滤膜夹上取下样品滤膜,对折滤膜,把收集面折在滤膜里面,如果采集的样品在滤膜上的位置不居中,只能以采到的样品的痕迹线为准。然后放入洁净干燥的聚乙烯塑料袋中,塑料袋表面贴上标签,记录编号、采样日期、起止时间及采样体积(标况)。
  采样同时,要记录风向、风速、气压、气温。
  5.1.4.3 采样体积(标况)计算
     ……………………………………………………(1)
     ……………………(2)
式中:t --采样累积时间,min;
   Qs --参比状况下流量,m3/min;
   Q1 --采样器记录的压差值从流量校正曲线上查得的流量,m3/min;
   P1 --校正流量时的现场大气气压,HPa;
   T1 --校正流量时的现场大气气温,K;
   P2 --采样时现场大气气压,HPa;
   T2 --采样时现场大气气温,K。
  5.1.5 样品保存
   将装有样品滤膜的聚乙烯塑料袋密封后,于冰箱中保存。
   样品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监测项目的分析。
  5.2 海洋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2.1 采样设备
   采集近海大气降雨(雪)样品,可用降水自动采样器或聚乙烯塑料小桶采集监测海区为上风向时降水过程的样品。当降水开始且风向位于采样扇形角度内,打开采样器(桶)上盖,进行采样。采样设备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3580.2—1992的规定。
  5.2.2 采样设备清洗
   采样器(桶)在第一次使用前,用体积分数为1%的盐酸浸泡24小时,用自来水洗至中性,再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直至析出水中无Cl-存在。晾干,加盖保存,备用。
  5.2.3 采样步骤
   采样器(桶)放置的相对高度与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采样平头的高度相同。
   每次降雨(雪)开始,立即将备用的采样器(桶)放置在预先设置好的采样支架上,当认定风向符合要求后,打开盖子开始采样,并记录采样起始时间,随时观测风向变化,降水结束盖好盖子,同时记录采样终止时间。24小时内降水可为一个样品测定,若遇连续多日降雨,可收集每24小时降水样品作为一个样品进行测定。采集的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封保存,在塑料瓶上贴上标签,记录编号,采样日期,降水起止时间及降水量。
  5.2.4 样品预处理及保存
   样品选用0.45μm有机微孔滤膜进行过滤,滤膜使用前要用去离子水浸泡24小时,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多次(测定pH值和电导率的降水样品,不需要过滤)。
   滤液装入干燥清洁的白色塑料瓶中,水样充满容器并密封,然后放入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一天(硫酸盐测项保存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6 分析方法
  6.1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重量法)
  6.1.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重量法测定近海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本部分适用于近海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
   检测下限:0.3mg/m3。
  6.1.2 方法原理
   一定体积的海区空气通过空白滤膜,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样品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mg/m3)。
  6.1.3 仪器与设备
   -- 风向控制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 孔口校准器:经过户茨流量计(Rarfs mefer)校准;
   -- U型管压差计:测量至少41cm水柱的压差;
   -- 气压计:最小分度值为2HPa;
   -- 温度计;
   -- 大称盘电子天平:感量0.1mg;
   -- 空白滤膜;
   -- X光看片机;
   -- 打号机;
   -- 塑料镊子;
   -- 保存用滤膜聚乙烯塑料袋。
  6.1.4  测定步骤
  6.1.4.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
   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应符合5.1.2规定。
  6.1.4.2 空白滤膜准备
   取瓦特曼(Whatman)41号纤维素滤膜若干张,检查及编号后放入天平室干燥器中平衡24小时,依次称重。读数准确到0.1mg,称量要快,每张滤膜从干燥器取出至称量完毕控制在30秒内。记录滤膜重量。将滤膜重新放回干燥器继续平衡24小时,再称重。如果每张滤膜称重在前次重量±1.0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滤膜的称重数据合格。否则,重新恒重滤膜和称量,直至合格为止。恒重的滤膜为空白滤膜,放入已编号的塑料袋中做采样备用,其中5张空白滤膜为“标准滤膜”,不作采样用。
   天平室干燥器内的相对湿度应小于40%,相对湿度变化小于5%,天平室温度在15-35℃。
  6.1.4.3 样品采集和处理
   -- 采样操作应符合5.1.3.2规定;
   -- 采样体积(标况)计算应符合5.1.3.3规定;
   -- 装有样品滤膜的聚乙烯塑料袋从现场带回分析实验室,将样品滤膜和“标准滤膜”重新放入天平室内干燥器中平衡24小时,称重。按照上面操作至称重数据合格为止。记录下样品滤膜和“标准滤膜”重量。以采样前后“标准滤膜”重量比值校正空白滤膜重量,校正方法见6.1.5。
   样品保存应符合5.1.4的要求。
  6.1.5 分析结果的表达
   海洋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以mg/m3表示。按下式计算:
   ………………………………………………(3)
   式中:C --样品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mg/m3;
      W2 --样品滤膜重量,mg;
      W3 --空白滤膜重量,(校正值)mg。
      Vr --样品采样体积(标准状况),m3。
   其中:
   ……………………………………………(4)
   式中:W1 --空白滤膜重量,mg;
      B --与W1同时同条件称量的“标准滤膜”平均重量,mg;
      A --与W2同时同条件称量的“标准滤膜”平均重量,mg。
  6.1.6 精密度和准确度
   在相同条件下平行测定多次,其平均结果为84.9 μg/m3,变异系数为21%。
  6.2 铜、铅、镉浓度(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2.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近海大气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含量的方法。
   本章适用于近海大气中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浓度的测定。
  6.2.2 原理
   载有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滤膜经硝酸—高氯酸消化的溶液,于324.7nm、283.3nm、228.8nm下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铅、镉含量。
  6.2.3 试剂
   本章中除另有说明外,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6.2.3.1 硝酸(工艺超纯)。
  6.2.3.2 盐酸(工艺超纯):1+1。
  6.2.3.3 高氯酸(优级纯)。
  6.2.3.4 硝酸(工艺超纯):1+99。
  6.2.3.5 铜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准确称取铜粉(纯度99.99%)0.5000g,用盐酸(1+1)5.0mL,硝酸5.0mL溶解,移入50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混匀。
  6.2.3.6 铅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准确称取铅粉(纯度99.99%)0.5000g,用盐酸(1+1)5.0mL,硝酸5.0mL溶解,移入50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混匀。
  6.2.3.7 镉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准确称取镉粉(纯度99.99%)0.5000g,用盐酸(1+1)5.0mL,硝酸5.0mL溶解,移入50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混匀。
  6.2.3.8 铜标准中间贮备溶液,50.0μg/mL,移取铜标准贮备溶液5.00mL于100mL量瓶中,用硝酸(1+99)稀至标线,混匀。
  6.2.3.9 铅标准中间贮备溶液,50.0μg/mL,移取铅标准贮备溶液5.00mL于100mL量瓶中,用硝酸(1+99)稀至标线,混匀。
  6.2.3.10 镉标准中间贮备溶液,10.0μg/mL,移取镉标准贮备溶液1.00mL于100mL量瓶中,用硝酸(1+99)稀至标线,混匀。
  6.2.3.11 铜、铅、镉标准混合使用溶液,1.000μg/mL铜、1.000μg/mL铅、0.100μg/mL镉。分别移取铜、铅标准中间贮备溶液(6.2.3.8、6.2.3.9)各2.00mL,镉标准中间贮备溶液(6.2.3.10)1.00mL于100mL量瓶中,用硝酸(1+99)稀至标线,混匀。
  6.2.4 仪器与设备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有石墨炉原子化器和氘灯背景校正器;
   -- 铜空心阴极灯;
   -- 铅空心阴极灯;
   -- 镉空心阴极灯;
   -- 氩气(纯度99.99%);
   -- 聚四氟乙烯烧杯(100mL);
   -- 仪器工作条件:根据不同型号仪器说明书选择,以下仅为一例供参考。
            表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条件





带(nm) 灯


(mA) 积



(s) 干燥 干燥 热预处理 原子化 管清烧

度(℃)
升温/保持(S) 内气
流(ml/
min) 温
度(℃) 升温/保持(S) 内气
流(ml/
min) 温
度(℃) 升温/保持(S) 内气
流(ml/
min) 温
度(℃) 升温/保持(S) 内气
流(ml/
min) 温

(℃) 升温/保持(S) 内气
流(ml/
min)
Cu
Pb
Cd
0.7
0.7
0.7
15
10
4
3
5
5
90
90
90
1/4
1/4
1/4
300
300
300
140
140
140
15/10
15/10
15/10
300
300
300
900
900
900
15/10
15/10
15/10
300
300
300
2000
1800
1800
0/3
0/3
0/3
0
0
0
2650
2650
2650
1/4
1/4
1/4
300
300
300
  6.2.5 测定步骤
  6.2.5.1 铜、铅、镉标准曲线计算
   参照表2,取5个100mL容量瓶,分别加入铜、铅、镉标准混合使用溶液(6.2.3.11),用硝酸(1+99)稀至标线,混匀,配制成工作标准溶液系列。
   取5个聚乙烯样品杯,依次分别加入上述工作标准溶液,按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测定工作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以吸光度对铜、铅、镉浓度计算标准曲线。
  6.2.5.2 样品溶液制备
   用塑料剪刀于样品滤膜正面采样有效部位任意剪取两块相同面积样膜,放入10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入5.0mL硝酸(6.2.3.1),0.5mL高氯酸(6.2.3.3)于电热板上在140℃左右消化蒸发至近干,取下冷至室温,再加入1.0mL高氯酸(6.2.3.3),继续在电热板上加热蒸发至近干。加数滴硝酸(6.2.3.1)溶解残渣,将溶液转至25mL量瓶中,水洗涤烧杯内壁数次,合并至量瓶中,用水稀至标线,混匀。
   取采样滤膜3张,按上述步骤制备空白样品溶液3份。
            表2 工作标准溶液系列
序号
1
2
3
4
5
铜、铅、镉标准混合使用溶液加入体积 ml
0
1.00
2.00
3.00
4.00
铜工作标准溶液浓度μg/L 0
10
20
30
40
铅工作标准溶液浓度μg/L 0
10
20
30
40
镉工作标准溶液浓度μg/L 0
1
2
3
4
  6.2.5.3 样品测定
   分别将空白样品溶液、样品溶液注入聚乙烯样品杯中,按照与标准曲线计算相同的步骤和仪器工作条件(6.2.4)进行测定。
  6.2.6 分析结果的表达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的含量以CZn、Pb、Cd( ng/m3)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5)
   式中:C --样品溶液中铜、铅、镉浓度,μg/L;
      Co --空白溶液中铜、铅、镉浓度,μg/L;
      Vt --样品溶液的总体积,25mL;
      St --样品滤膜的有效总面积,cm2;
      Sa --测定时所取样膜面积,cm2;
      Vr --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m3。
  6.2.7 精密度和准确度
   变异系数(%):铜9.6;铅8.9;镉18.0。
   相对误差(%):铜±3.7;铅±9.2;镉±10.6。
  6.3 锌浓度(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3.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近海大气悬浮颗粒物中锌含量的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近海大气悬浮颗粒物中锌浓度的测定。
  6.3.2 原理
   载有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滤膜经硝酸—高氯酸消化制成待测溶液,于213.9nm下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含量。
  6.3.3 试剂
   本章中除另有说明外,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水。
  6.3.3.1 硝酸(工艺超纯)。
  6.3.3.2 盐酸(工艺超纯):1+1。
  6.3.3.3 盐酸(工艺超纯):1+99。
  6.3.3.4 高氯酸(优级纯)。
  6.3.3.5 锌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准确称取锌粉(纯度99.99%)1.0000g于50mL烧杯中,加入5.0mL盐酸(1+1),加热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混匀。
  6.3.3.6 锌标准使用溶液:20.0μg/mL;移取锌标准贮备溶液(6.3.3.5)2.00mL于100mL量瓶中,加盐酸(1+99)至标线,混匀。
  6.3.4 仪器与设备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锌空心阴极灯;
   -- 乙炔气(纯度99.99%);
   -- 空气压缩机;
   -- 聚四氟乙烯烧杯(100mL);
   -- 仪器工作条件:根据不同型号仪器说明书选择,以下仅为一例供参考。
            表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条件
光谱通带(nm)
灯电流(mA)
燃烧器高度(mm)
气体种类
火焰状态
0.2
5
2-4
空气—乙炔
贫焰
  6.3.5 测定步骤
  6.3.5.1 锌标准曲线计算
   取6个50mL容量瓶,依次分别加入0、1.00、2.00、3.00、4.00、5.00mL锌标准使用溶液(6.3.3.6)分别加盐酸(1+99)至标线,混匀。此工作标准溶液系列的浓度为0、0.4、0.8、1.2、1.6、2.0ug/ml,按仪器选定的工作条件测定其吸光值,以吸光值对锌的浓度(μg/mL),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6.3.5.2 样品溶液制备
   按本规程6.2.5.2中规定执行。
  6.3.5.3 样品测定
   按6.3.4中规定的仪器工作条件分别将空白样品溶液,样品溶液按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进行测定。
  6.3.6 分析结果的表达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中锌的含量以CZn( μg/m3)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6)
   式中:C --样品溶液中锌浓度,μg/mL;
      Co --空白溶液中锌浓度,μg/mL;
      Vt --样品溶液的总体积,25mL;
      St --样品滤膜的有效总面积,cm2;
      Sa --测定时所取样膜面积,cm2;
      Vr --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m3。
  6.3.7 精密度和准确度
   变异系数(%)7.4
   相对误差(%)±4.4
  6.4 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浓度(离子色谱法)
  6.4.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近海大气悬浮颗粒物和降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的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近海大气悬浮颗粒物和降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浓度的测定。
  6.4.2 原理
   离子色谱法测定阴离子是利用离子交换原理进行分离,由抑制器扣除淋洗液背景电导,然后利用电导检测器进行测定。根据混合标准溶液中各测定项目出峰的保留时间以及峰高可定性和定量测定各种阴离子。
  6.4.3 试剂
   所用水均为电导率小于1μs/cm的去离子水。
  6.4.3.1 淋洗贮备溶液
   0.24mol/L Na2CO3+0.30mol/L NaHCO3,分别称取12.7190g无水碳酸钠(优级纯)和12.6015g碳酸氢钠(优级纯)溶于水,并定容至50mL。装入塑料瓶中备用。
  6.4.3.2 淋洗使用溶液
   0.003mol/L NaHCO3+0.0024mol/L Na2CO3,移取淋洗贮备溶液(6.4.3.1)10.00mL于10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标线,混匀,用0.45μm滤膜过滤后使用。
  6.4.3.3 硫酸溶液
   硫酸溶液0.2mol/L,在搅拌中将11mL硫酸(ρ20=1.84g/mL)缓慢地加到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6.4.3.4 亚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
   1000μg/mL NO2-,称取1.4998g亚硝酸钠(在干燥器中干燥2h)溶于水并定容至1000mL,混匀,于4℃下保存。
  6.4.3.5 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
   1000μg/mL NO3-,称取1.6306 g硝酸钾(在干燥器中干燥2h)溶于水并定容至1000mL,混匀,于4℃下保存。
  6.4.3.6 硫酸盐标准贮备溶液
   1000μg/mL SO42-,称取1.8141g硫酸钾(在105℃烘2h)溶于水并定容至1000mL,混匀,于4℃下保存。
  6.4.3.7 磷酸盐标准贮备溶液
   1000μg/mL PO43-,称取1.4329g磷酸二氢钾(在110-115℃烘1-2h)溶于水并定容至1000mL,混匀,于4℃下冰箱内保存。
  6.4.3.8 混合标6.4.3.18 准使用溶液
   配制混合标准使用溶液的浓度应与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溶解态待测离子浓度、降水中待测离子浓度接近。例如配制含有亚硝酸盐10.0μg/mL、硝酸盐30.0μg/mL、硫酸盐50.0μg/mL、磷酸盐50.0μg/mL的混合标准使用液,即分别准确量取1.00mL亚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6.4.3.4)3.00mL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6.4.3.5)、5.00mL硫酸盐标准贮备溶液(6.4.3.6)及5.00mL磷酸盐标准贮备溶液(6.4.3.7)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0mL 淋洗贮备溶液(6.4.3.1)稀至标线,混匀。
  6.4.4 仪器与设备
   -- 离子色谱仪;
   -- 双笔记录仪或与离子色谱仪配套的记录仪;
   -- 前置柱;
   -- 阴离子分离柱;
   -- 电化学抑制器;
   -- 脱气装置;
   -- 仪器工作条件:根据不同型号说明书选择,以下仅为一例供参考。
            表4 离子色谱仪工作条件
分离柱类型
主机量程
淋洗液流速
柱温
进柱体积
阴离子分离柱
1档/2档
2mL/min
室温
1.0mL
  6.4.5 测定步骤
  6.4.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根据大气悬浮颗粒物中被测离子的含量或大气降水样品中待测离子的含量配制四种离子的混合标准系列。如配制NO2-浓度依次为0、0.4、0.8、1.2、1.6、2.0ug/mL;NO3-浓度依次为0、1.2、2.4、3.6、4.8、6.0ug/mL;SO42-浓度依次为0、2.0、4.0、6.0、8.0、10.0ug/mL;PO43-浓度依次为0、2.0、4.0、6.0、8.0、10.0ug/mL的混合标准系列,则需量取混合标准使用溶液(6.4.3.8)0、2.00、4.00、6.00、8.00、10.00mL于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5mL淋洗贮备溶液(6.4.3.1)定容50mL,混匀。
   将1000mL水及1000mL淋洗使用液(6.4.3.2)过滤,脱气。
   按前述仪器工作条件,开动仪器,待基线稳定后,注入标准系列溶液,记录仪按一定顺序记录各离子的峰高,根据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相应的峰高绘制标准曲线。
  6.4.5.2 样品溶液制备
  6.4.5.2.1 大气降水样品制备
   应符合本规程5.2.4规定。
  6.4.5.2.2 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溶液制备
   用不锈钢筒刀于样品滤膜正面采样有效部位任意截取两块相同面积样膜,剪碎,分别放入50mL比色管中,加入一定量水,振荡半分钟,放置24小时后,过滤,所得滤液再加入一定量淋洗贮备溶液(6.4.3.1),每10mL滤液需加入0.1mL 淋洗贮备溶液,此溶液转入50ml量瓶中,用水释至标线,混匀。取采样滤膜3张,按上述步骤制备空白样品溶液3份。
  6.4.5.3 样品测定
   按照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的步骤和仪器工作条件测定空白样品、样品峰高,从标准曲线查出相应浓度。
  6.4.6 分析结果的表达
  6.4.6.1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的表达
   海洋大气悬浮颗粒物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以C NO2- NO3- SO42- PO43-(μg/m3)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7)
   式中:m--查标准曲线得样品溶液中被测离子浓度,μg/mL;
      mo--查标准曲线得空白样品溶液中被测离子浓度,μg/mL;
      Vo--样品溶液的体积,mL;
      f--样品溶液的稀释倍数;
      St--样品滤膜的有效总面积,cm2;
      Sa--测定时所取样膜面积,cm2;
      Vr--参比状况下采样体积,m3。
  6.4.6.2 海洋大气降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浓度的表达
   海洋大气降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浓度以mg/L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7)
   式中:m --查标准曲线得降水样品中待测离子浓度,mg/L;
      f --降水样品的稀释倍数。
  6.5 铵盐浓度
   海洋大气降水中铵盐的测定按GB/T 13580.11-1992中规定执行。
  6.6 电导率
   海洋大气降水中电导率的测定按GB/T 13580.3-1992中规定执行。
  6.7 pH值
   海洋大气降水中pH值的测定按GB/T 13580.4-1992中规定执行。
7 监测数据的分析
  7.1 监测数据的综合和统计方法
  7.1.1 原始数据的格式
   每一个监测站日平均浓度记录在季报表中。
   季报表内容包括:污染物的名称、监测点、监测时间、测定值的单位、气象要素参数(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报表格式参见表5、表6。
  7.1.2 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
   单一测点监测数据平均值的计算主要为季、年平均值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8)
   式中:---第i监测点的平均值;
      Cij ---第i监测点上第j个监测数据;
      n ---监测数据的数目;
   单一测点大气降水酸度(pH)平均值的计算采用氢离子(H+)雨量加权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pH……………………………………………(9)
   pH(平均)……………………………………(10)
   [H+](平均)=……………………………………(11)
   式中:[H+] ---氢离子摩尔(mol/L)浓度;
      Vi ---各次样品的降水量,mm。
   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浓度平均值按雨量加权算术平均值计算。
              表5 大气监测数据表
    年度________ 季________ 海区(省、市)________ 测点________
监测
时间
平均
风速
(m/s)
最大
风速
(m/s)
TSP
mg/m3
Cu
ng/m3
Pb
ng/m3
Zn
μg/m3
Cd
ng/m3
NO2-
μg/m3
SO42-
μg/m3
PO43-
μg/m3
NO3-
μg/m3
NH4+
μg/m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报单位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 复核人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
              表6 降水监测数据表
        年度     海区(省、市)     测点
监测
时间
降水
类型
降水量(mm)
平均
风速(m/s)
最大
风速(m/s)
pH
电导率
μΩ/cm
NO2-
mg/L
NO3-
mg/L
SO42-
mg/L
PO43-
mg/L
NH4+
mg/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报单位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 复核人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
  7.1.3 超标倍数的统计计算
   超标倍数按如下公式计算:
   超标倍数=……………………………………(12)
   式中:C---监测数据值;
      Co---环境质量标准值。
   环境质量标准值采用《WHO大气质量指导标准》。见附录C中的标准下限值。
  7.1.4 超标率的统计计算
   超标率按如下公式计算:
   超标率=………………………(13)
   《WHO大气质量指导标准》未列出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要求进行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的计算。
  7.2 监测数据的分析
   监测获得数据可视为监测数据与时间有关的浓度,且存在趋势性变化。选择一个或几个年平均值数据描绘平均浓度趋势图。通过计算平均值的移动平均值(使用年顺序中的一小部分连续数,计算一系列算术平均值),可描述趋势线。采用移动平均值(年均值)的3年移动平均值(年均值)计算如下:
   3年移动平均值(年均值)=…………………(14)
   式中:3年移动平均值(年均值):棗第i年的3年移动平均值(年均值);
     ()i-1---第i年前一年的年均值(3年时间周期中第1年的年均值);
     ()i---第i年的年均值(3年时间周期中第2年的年均值);
     ()i+1---第i年后一年的年均值(3年时间周期中第3年的年均值)。
8 大气质量的评价
  8.1 大气质量的评价因子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P)和铅(Pb)为评价因子。
  8.2 大气质量的评价标准
   大气质量的评价标准采用《WHO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中的年均值指导标准。取附录C中的下限值。
  8.3 大气质量评价结论
   大气质量的评价结论为某评价因子“符合WHO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或“不符合WHO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
9 监测质量保证
  9.1 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
   总体要求应符合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中的规定。
  9.1.1 采样操作人员
   采样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熟悉采样操作规程。严格防止局地环境及采样设备的影响。使用合格采样器,尽量减少流量计、计时器运行误差的影响。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密封、低温保存。大气降水样品采集后,应在现场完成过滤预处理。
  9.1.2 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及预处理
  9.1.2.1 采样器的技术要求
   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的采样头不能出现漏气现象;采样过程样品滤膜的痕迹线不能出现模糊。
  9.1.2.2 采样操作
   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装上和卸下滤膜时,不能裸手触及膜面。
  9.1.2.3 滤膜的选择
   选用本底值低的滤膜,建议采用瓦特曼41#纤维素滤膜。
  9.1.3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及预处理
  9.1.3.1 现场采样操作
   大气降水采样器每次使用后,应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加盖保存,防止降尘落入器内。
  9.1.3.2 样品预处理
   尽量不搅动降水水样,防止某些物质挥发或被容器壁吸附。
  9.2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保证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保证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应符合GB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的相关规定。
  9.2.1 实验室内质量保证体系
   监测站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必须明确实验室内质量管理责任人及质控方法步骤、批量样品分析测试的质量控制、防粘污措施和内控样应用,并绘制本实验室的分析质控图。
  9.2.2 实验室的样品互校
   监测站的分析测试的各相关实验室定期参加样品互校。
  9.2.3 分析人员的技术培训
   监测站的分析测试的实验室分析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培训。
  9.3 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应符合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的相关规定。
  9.3.1 原始分析数据记录
   原始分析数据记录在项目分析方法指定的表格上。
  9.3.2 分析数据处理
   分析数据处理包括有效数字和数字修约、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曲线的统计检验、检出限的确定、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等。
  9.3.3 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
   原始记录表由各分析实验室归档保存,结果汇总表上报。
10 监测技术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10.1 监测技术报告内容
  10.1.1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监测工作的目的与意义、监测时间与范围、站位与项目、采样与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控制措施。
  10.1.2 监测区域基本环境状况
   监测区域基本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概况--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海况;社会经济概况--沿海城镇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布局等;资源概况--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陆源性污染源状况--污染源类型、位置、排放方式及分布等。
  10.1.3 环境状况及其分析
   环境状况包括:监测要素的特征值分析和时间分布;监测要素与有关标准对照分析;所反映的大气环境状况评述及成因探讨。
   环境状况分析包括:环境状况趋势分析、主要问题分析等。
  10.1.4 环境对策建议
   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脱离实际。
  10.2 报表及成果图件
   成果报告文字分析及其所引用的数据统计表,图件应附入成果报告。
  10.3 编制报告要求
   符合任务书和实施计划的要求;内容突出重点、论据充分、文字简练。
  10.4 完成时间
   任务书规定时间内完成。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海洋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设备技术要求
A.1 风标
  -- 风标适用风速为3 3m/s,最大允许风速为24 m/s;
  -- 风标适用风向扇面宽度<50° 。
  -- 风标测量范围为0~360° 。
  -- 风标设置高度应符合气象观测要求。
A.2 控制器
  -- 控制器延时启动时间范围为(0~5)min;
  -- 风向滞后作用在采样扇形角度内一般为±2°。
  -- 风向位于采样扇形角内时,能够关闭采样器。
A.3 采样器
  -- 流量范围:(0.8~1.2)m3/min。
  -- 流量指示精度:±2.5%。
  -- 计时精度:24小时误差不超过5 min。
  -- 噪声<65db。
  -- 滤膜夹水平高度为1.2m。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
B.1 校准设备
 B.1.1 孔口校准器
  包括一个距一端5.1cm处有一个测静压的支管的内径7.6cm、长15.9cm的金属管。靠静压龙头近的一端,扩成外径10.8cm的凸缘上有与大流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入口大小相同的阳螺纹。在空气入口端,用阴螺纹环系一块直径为9.2cm,钻有直径2.8cm中心孔的金属板固定好,管的另一端套装一个活络螺母,此螺母专门与采样器入口相配接用的。此外还有一个18孔的金属板。它也是整个装置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装在孔口和采样器之间以模仿一张干净滤膜的阻力。
 B.1.2 压差计
  测量至少41cm水柱的压差。
 B.1.3 气压计
  最小分度值为2HPa。
B.2 校准设备与采样器的连接方式
  校准设备与采样器的连接方式见图B.1。
图B.1 采样器流量校准示意图
B.3 校准步骤
  a) 将采样器装上一张清洁的滤膜,在正常电压下使用仪器运转10分钟;
  b) 取下滤膜夹,安装连接板和经校准的孔口校准器,在连接板与孔口间装上18号气阻板;
  c) 将二支压差计分别接在孔口校准器和采样器上;
  d) 启动采样器分别读取孔口校准器压差计和采样器上压差计的压差值,将结果记录在校准记录表中(见表B.1),并查孔板校准曲线获得流量值Q1;
              表B.1 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采样器号 孔口校
准器号 气阻板号 采样器
压差
cm 孔口校准器压差
cm 校正流量
(Q1)
m3/min 校正流量
(Q2)
m3/min 校准时 校准日期 校准者
气温K 气压HPa
  ?   ?   ?  ?   ?
  e) 关闭采样器,对每块气阻板重复步骤B3.d)—B3.e);
  f) 不加气阻板,重复步骤d)—e);
  g) 记录校准时的现场大气压和气温;
  h) 按以下公式将流量Q1校正到步骤g)中所记录的现场大气压、气温下的流量Q2:
………………………………………(B.1)
  式中:Q1--步骤d中测得的流量,m3/min;
     Q2--校正流量,m3/min;
     P2--校正现场大气气压,HPa;
     T2--校正现场大气气温,K;
     T1--校准孔口校准器时的大气气温,K;
     P1--校准孔口校准器时的大气气压,HPa。
  i) 以采样器压差值对校正流量(Q2)作图,通过各校准点画一条最佳配合的平滑曲线。如果校准点中的某点不落在平滑曲线上,则可取该点的可疑流量Q0和该点校准曲线Qc,按下式计算相对偏差。
…………………………(B.2)
   相对偏差小于±5%,则校准曲线合格。如果校准点相对偏差大于5%,或曲线有大的偏折或成S形,应重新进行校准操作,并作出新的校准曲线。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
              表C.1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
污染物 平均值 指导标准 c/μg/m3
二氧化硫 10 min
1h
24h
年平均值 500
350
100~150
40~60
黑烟 24h 125
胸腔颗粒物(PM10) 年平均值 40~60
总悬浮颗粒物  1 24h
年平均值 50~230
60~90
铅 24h
年平均值 0.7
0.5~1
一氧化碳 1h
8h 30
10
二氧化碳 1h
24h 400
150
臭氧 1h
8h 150~200
100~200
--------------------------------------------------------------------------------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制订。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连科、栗俊、鞠红岩。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7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