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浅论贪污犯罪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1-11-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绪 论
本人做为一名南阳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既上过讲台,也当过班主任,亲自经历过两起较大的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和一些小的学生校园伤害事件,亲眼目睹了这些事件带给学校培养目标上的影响。做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学生校园伤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供所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共同探讨。

二、我所知道的学生校园伤害问题的历史沿革

学生校园伤害事件,可以说从有了学校、校园就一直存在着。文革前的校园我不大知晓,但对文革后期的一些事我是知道的。著名的就是我在上小学时,发生在我省唐河县马振抚乡学校女学生张玉芹跳水库一事。按当时传达的中央文件,张玉芹上学时,对英语学习感到比较困难,又不能够客观地对待,在一次考试时,在英语考卷上信手写下了“我是中国人,不必学外文,不会A、B、C,照样干革命”的打油诗,这首打油诗的风格构思很象当时吹捧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的试卷留言,于是在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教师成了刽子手,成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等反正是一些坏势力的帮凶,由学生变成的红小兵再次借机造了老师的反,勒令“反动的臭老九”们只能“老老实实”,不允许“乱说乱动”,至于学生间活动或斗殴造成的学生校园伤害的案件,反而学生和家长无人认真,大都自认倒霉,不追究学校和老师,即使追究也只追究直接加害的人。
转眼间“四人帮”垮了台,又说原先好的不得了的“文化大革命”已把国家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不重视科学和教育拉大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于是乎为国家建设各行各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校新生录取,立即抛弃从“几乎不学无术”的工农兵推荐选拔的做法,1977年当年就要恢复政治文化课考试,按考试总分高低及政审结果决定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时间,高校成了全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考上大学的便如同进了象征学术尊贵地位的“象牙之塔”,考上大专甚至中专也因为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成了“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各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办厂矿企业纷纷到学校索要专业人才,学校尤其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地位得到遵崇,“书呆子式”的陈景润因做出了接触世界难题的成果受到“最可爱的人”解放军女军医的爱慕,尽管此时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能真正懂得的不过数人而已。反观这时的校园,因为破坏,因为不良青年到校闹事,发生了一些学生校园伤害事件,特别是风传女大学生被强奸事件,在社会和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振撼,其结果为公安派出所纷纷进驻高校,打击滋事者,维护校园秩序。而对因学生间原因或学习原因造成的精神病或校园学生人身伤害现象不甚重视,就事论事,单纯对待,多由学生个人承担后果。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国家、集体、个人之间角色关系不断变换,从服从国家分配到专业对口,再到人才合理流动,从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一直到自主择业,从高校经费国家全包到个人承担部分费用到个人承担高昂学费;而义务教育阶段又将原由国家承担的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划出,剩下的小学、初中也变成人民教育人民办,即城市中小学录取考试与交费上学并存,农村中小学由农民负担,教育成了家庭随生病以外最大的支出,缀学现象尤其是女童辍学现象愈演愈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冤气也越来越大,再出现校园学生伤害事件时,予头开始对准学校和老师,出现了校长、班主任被打,校门被封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社会舆论不再象以前那样,为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面服务,而是从各种各样的目的出发,关注、报道学生校园伤害事件。而舆论的关注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一时间各种校园学生伤害事件见诸极端。同情学生、谴责学校管理疏忽、方法粗暴成了各种媒体的习惯出发点。媒体的同情性报道,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种新的现象:学生告母校、告老师,最终在学校一学生一老师间树立起了新的概念,这就是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观念的树立也给长期以来既充当知识传授者又充当道德施教者、示范者和政治信仰的灌输者的老师带来了担忧,我会成为学生的被告吗?我还会谈毫无保留的批评和教育这些可能告我的学生吗?学校、老师在校园学生伤害这个问题上的被动和无对应法律可适用,也促使教育部2002年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三、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

在我国的宣传中,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做为政权的一部分构成,承担着培育“四有”人才和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双重角色,这在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有体现,该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公立学校和学生间产生纠纷时,尤其是发生学生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必要从法律上弄清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便分清责任,依法处理。为此,我们首先讨论一下我国公立学校的性质和法定地位。

(一)公立学校的性质及法定地位
根据《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就是公立学校的法定地位,即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为国有。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是个缺乏对比性的概念,做为公立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尤其如此。一方面,公立学校做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如高校建设招投标时,就以民事主体身份与建筑商发生民事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授权,依据其公立职能对学生、教师等人员行使行政管理权力,与学生、教师产生内部的行政管理关系,如对师生作出处分或处理决定并自行执行,这里,显然找不到学校作为一个民事主体与另一个民事主体学生、教师的平等民事关系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说,我国的公立学校的性质是国有,其法律地位是特殊的事业单位法人,对外以平等民事主体身份参与社会事务,对内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和处罚权。在《教育法》中的表述为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二)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生也就是受教育者享有以下的权利:
(一)参照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起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同时《教育法》也规定学生应履行如下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法》的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与学生间存在着如下的法律关系:

1、特别权力关系
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发生的前提是法律法规赋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能。学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公法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力,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学校按照(学校所制订的)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理论界一般将这种关系定位为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即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人员基于公法上的权力义务形成的法律关系,如国家机关与其内部公务员之间、学校与作为其职工的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大陆法系公法学说倾向于将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起源于德国,在传统的德国公法 理论中,公法上的权力关系,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前者是指国家基于主权作用,在其管辖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所形成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外部行政关系。后者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在其内部关系实施管理所形成的内部权力关系,类似于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内部行政关系,如公务员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的形成,可以是强制形成的,也可以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哪一种形成方式,权力主体对相对方均有支配权,相对方具有服从的义务,这种关系不由法律法规调整,不得寻求法律救济。
实际上,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我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并无实质差别,但是作为严格的法律术语,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本身存在着严重缺陷。从法律层面上讲,纳入法制管辖的各种关系即转化成为法律关系,无论是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一旦转化为法律关系就毫无例外的受到司法管辖。我国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否具有可诉性,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并且未体现于法律明文规定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国行政法理论界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本身存在着逻辑缺陷。因此,特别权力关系的表述更为合适。
学校在依教育法律法规或学校规章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是以公法主体的身份而存在,学校依据国家赋予其提供教育服务进行管理的公法职能行使特别权力,学生负有服从容忍之义务,此时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特别权力关系,例如学校规定学生不得违反考场纪律,即是依公法职能进行管理,学生负有服从与容忍义务。

2、平等型法律关系
学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平等型法律关系,即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基于民事法律规范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校以民事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对作为相对方的学生并无支配、命令的权力;学生也无接受、容忍的义务,而是以平等的民事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不存在一方强制另一方行为的现象,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不是他人强迫的结果。
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对收缴学费关系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下,学生支付的费用依旧不是其学习费用的完全对价,故这种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而应划为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首先,在公立学校实行学费收取制度后,学生支付的费用虽不完全等额于教育资源消耗,但毕竟是接受教育的大部分对价。不能因为财政支持而从根本上否认学费收缴关系是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实际上,国家财政支持高校运作的费用是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例如国家财政对学生贷款予以部分贴息,不能因为财政支持而将学生与银行之间贷款关系归纳为行政关系。

3、学校与学生间法律关系中目前需要调整的部分
1、学校内部管理规则将不具备行政色彩的民事行为纳入管辖范畴。如教材订购、公寓服务费收取。
2、忽视广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如后勤不是社会化,而是学校总务化,垄断经营。
3、学校特别是高校将学生与第三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化。如学生间发生矛盾、学校居中裁决,并对不服从学校裁决中的一方加重处分。

四、学生校园伤害引起法律责任问题分析

有学校、有学生、有校园,就会有学生校园伤害,由于现行法规对校园伤害没有专门的权威立法,人们便依据各自的理解在发生学生校园伤害后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对出现此类问题后也存在着不同的态度,若双方态度不能协调,就会激化成更大面积的社会事件。由于在《教育法》中,对学生校园安全责任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先从学生校园伤害的法律认识谈起。

(一)学生校园伤害的法律认识
学生伤害事故又称学校事故,它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生伤害事故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把学生伤害事故仅仅理解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在学校管理下的学生所发生的事故”或者“就是校园内发生的事故”等等,都是不全面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学生伤害事故可能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可能发生在教学上课期间,也可能发生在放学及下课期间;还可能发生在寒假、暑假期间,关键要看是不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之内。对学生伤害事故在认识上产生错误和混乱,必然不利于确定当事各方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以及责任认定后赔偿原则的适用,不利于学生伤害事故的科学合理解决。
学生伤害事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分类,从责任主体角度可以将学生伤害事故分为:(1)学校责任事故。它是学校由于过失,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包括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不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学校教职工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违反有关要求及操作规程;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时未进行安全教育或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学校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等等;(2)学校意外事故。它是指学生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它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及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生特异体质、疾病,学校和学生自身不了解或难以了解而引发的事故等等;(3)第三方责任事故。是指学校本身提供的各场地设施和教育教学过程没有问题,而是由第三方的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它包括校外活动中,场地、设施提供方违反规定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明显违反校规而对其他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等等。另外,从事故原因角度也可以将学生事故分为教育活动事故、学校设施事故及学生间事故。

(二)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构成
从法律角度分析,学生伤害事故必须具备五个构成要件(1)受害方必须是学生。即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学校(包括中小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内的幼儿、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在学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如成人业余学习学员)校园发生伤害事故,严格意义上也应属于学生伤害事故,也应该参照学生伤害的处理方式予以处理。(2)必须有伤害结果发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这类伤害结果是指身体的直接创伤或死亡,也包括有后果的精神上的伤害。(3)必须有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行为或者不可抗力。导致伤害结果的原因可以是不可抗力,但更多的是行为,既包括学校领导、教师、或者其他管理人中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自身及其他学生的行为,同时,来自校外突发性、偶发性或者其他形式的侵害也是导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4)主观方面,绝大多数是过失,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故意。(5)从时间和地点上看,伤害行为或者结果必须有一项是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和地域范围内。这也就是本文反复强调是学生伤害校园事故的原因。

(三)学生校园伤害问题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人或违约行为人对其违法或违约行为依法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一般而言,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没有违法行为就不会发生法律责任问题。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类。对于以积极或者消极方式实施了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责任方而言,主要是指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或者说是涉及民事赔偿责任的问题。所以这里着重论述在学生校园伤害中如何认定各方的民事责任。
学生校园事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不是违约或者其它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侵权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仅指人身权而不包括财产权)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当中,依据已有法律的规定,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比如,最高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教育法》第73条和81条、《义务教育法》第16条及《教师法》第37条等等,都有类似于过错责任的规定。2002年9月1日,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办法》有关条文中明确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办法》把学生校园事故的民事责任主体分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第三人,并分别规定了三类主体在学生校园事故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



1、学校责任
学校责任是指由于学校或者从事职务行为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过错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导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一直以来,由于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一旦出现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学校在管理上并不“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对些承担一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认定不清,不论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是对法律精神的捍卫和法治国家建设都将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和赔偿范围作科学界定,即对校方过错作科学认定,已成为正确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一个核心问题。可喜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对学生校园事故的学校责任作了规定,基本上明确了学校的责任范围。依据规定,下列行为学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另外,在发生不可抗力、校外侵害、学生自杀、自伤、及具有对抗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行为措施存在不当等情况的,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除此之外,学校对其他学生伤害事故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一来,以往那种凡是出现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学校无一例外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和做法可望得到较大改善,从而有利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责任
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责任是指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由于过错造成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而应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与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2)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3)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4)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责任的;(5)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6)学生自杀、自伤的。《办法》从法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在造成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当中的法律责任,既有利于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也有利于事故后责任的认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某些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既不是学校造成的,也不是学生方面或校外主体造成的,而是由于不可抗力、具有对抗性或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或者其它意外因素造成的,就无法律责任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既不适用民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其实也没有法律依据可以适用民法上的公平责任原则,所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受害方自己承担。学校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帮助。

3、第三人责任
第三人责任是指学校及受害方之外的主体由于过错造成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而应承担的责任。第三人责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学校安排学生参加的活动中,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在校学生由于过错给其他学生造成伤害事故而应由本人或者监护人承担的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校园伤害责任的发生,其责任并非一定是某类责任主体单独承担的,也可能是两类甚至三类主体共同承担。这就涉及到责任的有无及责任的大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根据三类主体的行为与损害后果联系及其行为有过错,就成为自己法定的减责或免责条件,即法律责任免除的合法条件。对于其他主体的减责或免责条件这里不加赘述,作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主体即学校而言,其减责或免责条件主要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及第三人的过错。
不可抗力是指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力量,它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和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等)。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件的依据是,让人们承担与其行为无关而又无法控制的事故后果,不仅对责任的承担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能起到教育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积极后果。但是,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件,必须是不可抗力构成了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只有在损害完全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情况下,才表明学校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表明学校没有过错,因此应被免除责任。意外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不可预见性、偶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是意外事故的基本条件。对于这类事件,学校尽到合理注意也难以预见到。因此,学校没有过错,可以使其免除责任。第三人的过错是指除学校和受害学生之外的第三人,对学生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例如,学校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在玩耍时被打伤,作为打架一方的肇事学生就是第三人。在这类案件中,第三人的过错是减免或者免除学校责任的依据。

五、学生校园伤害事件防范

发生了学生校园伤害事件,不论责任在那方,毕竟与教育的目的相违背,与学生上学的动机相违背,各方均应努力,重在防范,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坚持以防范为主的处理方针。鉴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对学生本人及学生家庭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对学校、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事故的防范上,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具体对策包括:1、要在学校、教师、家长中大力强化事故防范意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保护措施;2、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备。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学校的设备陈旧有关。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的方式才能解决;3、加强教师工作责任心,端正教育思想,增强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二)理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性质是妥善处理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确定学校事故责任的法律基础,但这一法律关系性质争议颇大。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一是监护关系,认为及未成年学生与其父母之间存在着监护关系,但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生实际上处于学校的管理控制之下,父母对其子女的监护权已经转移给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监护关系,学校应为未尽监护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这一观点一直以来都占据主导地位但又同时引发出诸多争议,随着《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这一观点应该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二是准行政关系或特殊权力关系,持此观点者提出,学校对学生承担着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这是由教育法律法规赋予学校的社会责任,在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阶段,这一责任的社会性尤为明显。三是平等型民事关系,因为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应为民事法律关系。四是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校对学生负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约束指导进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长的职责。本人认为,第四种观点在处理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时比较准确,是科学的,它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相对而言争议较少,也越来越被社会各方所接受。毕竟学校不是保姆,学校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学生成才,至于学生能否个个成才,那还要看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全由学校教育决定。
(三)争取社会支持和参加学校责任保险。学校事故的发生以及不能妥善处理,有时也与社会对学校的关心、支持程度有关。如学校的周围环境不当,就很可能会引发事故;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消极介入甚至坐视不管,会给事故的解决增加难度。在事故发生前与社会各方面充分沟通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及时沟通以防止事态扩大,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学校一直以来办学经费都比较紧张,而有些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所引起的巨额赔偿直接影响到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把由于学校疏忽或过失造成的学生的人身损害,在法律上应由学校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转移学校教育风险,是走出学校面临的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困境的一条出路。

六、尽快立法,为学校培养包括具有冒险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提供法律解忧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的伤害不必赘述,尤其是在国家强制推行“一对夫妇终生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的今天,若学生因校园伤害而致残甚至致死,对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天塌了。让我们走出令人揪心的感情阴影,看一看我们的东瀛一日本国。我未到过日本,所言均为杂志报道。报道一:日本人为了锻炼孩子吃苦耐寒的身体素质和品质,下雪天让学生赤脚在雪地上跑步,并规定不准穿棉鞋、棉裤;报道二:日本学生因上课迟到被学校大门夹伤,但道歉的并不是学校,司法机关也未要求学校承担责任;报道三:在日本一次中日学生共同攀登日本富士山的组织过程中,中国教师问日本方,如果在活动中学生不慎跌伤或跌死,家长会找学校麻烦时,日言回答,不会,我们大和民族知道日本本土资源奇缺,必须全世界去探险、拼搏才能生存下来,因此,来参加活动的日本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只要组织者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谁出事不但不会找事,反而会在自己出事后责备自己,并为自己连累了大家而真诚道歉;报道四:中日学生蒙古草原的较量,结果大家都知道。行笔之此,我不禁打起了寒颤,我们的少年,别谈爬山,就是爬树也不让;校园里放了学休想再打球,赶快回家吧,因为老师也要下班了,你不走,出了事学校担不起责任啊!寒署假学校的大门紧锁,各种设备器械任凭风雨打也不让学生或他人使用,因为“出了事负不起责”。一个“怕”字,让我们的少年少了“锐气”,更没了“王道霸气”,个个“温良恭让”,沉迷于会累眼累神累心但不会出人身伤害事故的“网络游戏”中,这是我们想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吗?不是,决不是。
为了帮助学校认清自己责任,以便避免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依据我国《立法法》,教育部又无权对人事伤害事件进行立法或解释,因此,该《办法》除了具有指导意义外并无多大实际司法用途,期盼有权机关从时代要求出发,学习发达国家在学生活动诸方面的立法成功经验,尽快为学生校园活动专门立法,对学生既鼓励又提醒,对学校既明确法定提醒事项又明确免责条款,使学生校园活动追赶世界潮流,为学校培养包括具有冒险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提供法律解忧,真正不要让中国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结束语
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石从帅、班主任教师等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
[2]《高等教育学》教育部人事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办理人身伤害案件法律依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民法学》余卫明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手册》(上、中、下)陈远清主编、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作者:杨小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李波律师
广西柳州
汪克强律师
湖北潜江
唐政律师
上海徐汇区
刘平律师
重庆渝中
吴丁亚律师
北京海淀区
黄险峰律师
辽宁大连
李晶律师
山东潍坊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5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