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6-22 生效日期: 2006-06-22
发布部门: 重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渝府发[2006]67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重庆体育事业“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一)群众体育
  1.“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建设得到积极推进,打造了全民健身新平台。“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20大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之一,已在全市31个区县(自治县、市)建成活动场地40.15万平方米,健身路径366套(条)。同时,在万州区、黔江区、渝中区建设了3个精品工程。2005年,全市冠名“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的群众体育活动达到750余次,参加群众突破105万人次。
  2.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取得丰硕成果。从2003年开始,全市县级以上群众体育活动每年达到150余次,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挖掘整理了“摆手操”等具有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丰富了全民健身内容。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2005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2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6016名,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服务。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群众体育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得42个全国群体比赛冠军,特别是残疾人运动员李兵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举重100公斤级铜牌,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3.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缓解了投入不足的矛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体育,提高了体育的社会供给能力。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其属下的力帆足球俱乐部投资2亿多元,保证了参加“中超”联赛;同创(集团)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了“奥网中心”。通过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小区推荐活动,调动了房地产商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创建了11个重庆市国民健身示范小区。
  4.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着力建设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全市建立了49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吸引10余万青少年参加活动。向国家体育总局推荐在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创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2005年首次在全市组织了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活动,发挥了体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阵地作用。
  5.开展“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在“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推动下,全市已建立老年体育协会7026个;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18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5%,老年人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
  6.积极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结合贯彻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开展了“体育三下乡”活动,向农村倾斜体育资源,在远郊农村投放了60套(条)健身路径。
  7.大力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倡导科学健身理念。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和落实机构、人员、场地,确保了推广工作的健康进行,使推广进度名列全国前茅,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肯定。
  (二)竞技体育
  1.初步实现了“以我为主”的转型,完成了第十届全运会的参赛任务。我市出席第九届全运会主要是依靠与四川等省市的双记分运动员实现了“夺金升位”。经过四年的努力,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实现了主要靠自训运动员夺牌拿分的转型,获得了2枚金牌、5枚银牌、2.5枚铜牌、448分的优异成绩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奖牌总数在46个代表团中列第23位,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目标任务。
  2.优势项目开始显现,运动成绩有所提高。经过着力打造,我市田径、重竞技、小球、棋类等一批项目的优势开始显现。“十五”时期,我市运动员共夺得53个全国冠军,4个世界冠军(含非奥项目)。2004年,有两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雅典奥运会,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2005年,我市运动员张亚雯在世界杯羽毛球赛上与搭档合作夺得了混双金牌,这是我市第一个奥运会项目获得世界三大赛的冠军;胡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男子100米金牌,为我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了首枚100米短跑金牌。重庆围棋队从1999年起,连续5年夺得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冠军。
  3.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后备人才产出效益有所提高。从2003年起,我市实施了后备人才战略,集中有限的资金,将市运动学校和市第二运动学校建成了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并与12个区县(市)共建了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在45所中小学建立了后备人才训练点。三年来,后备人才基地和训练点共向市优秀运动队输送了133名运动员,为优秀运动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4.承办国际国内大赛能力增强,体育交流不断扩大。2004年,承办了中国亚洲杯足球赛抽签仪式和重庆赛区的比赛,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近三年来,每年承办的全国性赛事平均在15个左右。通过承办这些赛事,扩大了体育交流,提高了重庆的知名度,增强了我市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
  (三)体育产业
  1.据2003年的全市普查,全市共有体育产业机构1875家,其中主营218家,专营323家,兼营1334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营业收入3亿元,尚未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此,围绕体育彩票、场馆经营、赛事开发三个重点,紧紧抓住彩票业、全民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无形资产经营业四个门类,极力拓展产业空间,使体育产业开始走上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的发展轨道。体育彩票按照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创新理念、做大规模的思路,实现了恢复性上升,“十五”时期销售总额达到8.25亿元,保证了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资金的供给。
  2.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末,我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735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1平方米,比直辖时的0.36平方米增加了0.15平方米。其中标准体育场地7902个,室内体育设施1764个,室外设施33294个。观众席位64万余座,场馆从业人员8230人。通过普查,初步摸清了体育场地的家底。
  “十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全国的发展水平相比以及从发展的趋势上看,仍然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群众体育方面,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投入严重不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远郊和农村在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对体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影响了现有资源对社会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二是在竞技体育方面,尚未真正形成上下贯通的人才培养体制,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依然突出,项目总量偏少,布局缺乏应有的基础性支撑;软硬条件严重缺乏,训练体制不科学,竞技水平在全国位次不高,对国家竞技体育发展贡献不大。三是在体育产业方面,观念陈旧,认识局限性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特征和规律把握不够准确;在实践上办法较少,运作能力较差;在市场开发、经营运作、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使体育产业发展缓慢,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庆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一条与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庆特点的体育发展道路,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以及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我市“十一五”规划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更加坚定地推进竞技体育“三J(金牌、精品、精兵)”战略,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实现新周期的新突破,着力解决竞技体育实力与直辖市地位不相称的问题;更加开放地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增加体育供给,努力实现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同步发展;更加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不断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三)发展目标
  1.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
  继续开展“五个百万人群”活动,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0%。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向农村加大体育资源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全市1/3的乡镇建有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6的行政村建有能满足健身基本需求的场地设施,农村体育人口达到35%以上。继续实施“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坚持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使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达到100万人。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等级指导员总数达到15000人。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接近80%。参加和举办全国及全市性群体大型赛事,力争取得好成绩。
  2.竞技体育实现新目标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对优秀运动队、市级体校以及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体校的设置比例,优秀运动队达到800人,市级体校达到1600人,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体校达到3200人。“十一五”中期建成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完成市运动学校等5所市级学校和涪陵区体校等8所区级学校建设及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解决竞技体育硬件设施长期落后的问题。实行以“08奥运”带“09全运”的备战体制,实施“三J”(金牌、精品、精兵)战略,“以我为主”,科学设置竞技体育项目,突出优势,切实增强主要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上有重庆运动员参赛并取得好成绩,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实现金牌数和奖牌数的新突破。举办好第二届市运会,承办国际和国内体育单项比赛。
  3.体育产业实现新发展
  积极扶持和培育体育市场,以体为本,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的收入在全市GDP的占比较“十五”时期有所提高。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社会运行体制,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力争“十一五”销售总额比“十五”时期增长10%以上。按照“以体为本、带动关联”的思路,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元化经营,带动全民健身休闲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体育产业的新活力,使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经济支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体育设施建设有新推进
  按照三个层次布局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市级体育设施以规划建设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以及完善奥体中心功能和改造大田湾体育场为主,强化体育设施的功能性建设,充分发挥其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作用。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建立配套的综合性体育场地设施为主,使其具备举办地区和全国单项比赛的能力,为申办全国运动会奠定硬件基础。小城市核心区所在地以建设“一场一馆一池”和“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以及就近方便的健身场所为主,满足全民健身和举办活动的需要。
  同时,体育科研水平得到新提高,体育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体育宣传富有新创意,体育交流要有新扩大,从而实现体育事业整体性的新发展。

  三、重庆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群众体育
  继续开展“五个百万(青少年、老年人、农民、职工、妇女)人群”活动。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增强市民身体素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0%。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水平。逐步扩大测试规模和范围,建立国民体质档案,科学指导全民健身,使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接近80%。
  推广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广大农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体育组织,并完善相应的三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全市1/3的乡镇建有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6的行政村建有能满足健身基本需求的场地设施,农村体育人口达到35%以上,农民体质抽样测试合格率达到70%以上。
  继续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突出时代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扩大参与面,提高活动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群众体育活动,整理推广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丰富全民健身内容。
  大力发展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全市每个区县(自治县、市)都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完善全市百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使常年性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到100万人次。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老年人体协组织,建立和健全乡镇、社区老年体协,使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48%。
  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全市社会体育等级指导员总数达到15000人,其中培训农村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并优先考虑培训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广大社区和农村享受到体育锻炼的指导服务。
  参加和举办全国及全市性群体大型赛事。组织参加第三、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有重庆运动员参赛并争取好成绩。办好重庆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和第三、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竞技体育发展,实施“三J”战略。“十一五”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以“08奥运”带“09全运”的备战体制,“以我为主”,实施以金牌、精品、精兵为主要内容的“三J”战略,实现新周期的新突破。金牌是目标,精品是基础,精兵是关键,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带动2009年全运会的备战工作。对备战项目要掌握规则、把握特点、找准趋势,结合人力资源实际、投入方式实际、硬件条件实际,通过定位、定人、定措施,抓早、抓细、抓实各项备战工作。在2006年调整和2007年上升的基础上,确保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重庆籍运动员参赛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实现金牌数、奖牌数的新突破。
  大力实施后备人才战略。研究制定我市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对优秀运动队、市级体校以及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体校设置比例的要求,到2010年优秀运动队达到800人,市级体校达到1600人,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体校达到3200人。着力加强重点体校建设,2010年前市运动学校等5所市级学校和涪陵区体校等8个区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认定标准,建成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抓好教育部批准给我市高校自办运动队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试点自办或与体育部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
  加快训练设施建设步伐,调整项目设置和布局,不断增强我市竞技体育实力。“十一五”中期完成竞技体育训练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备战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需要。在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田径、羽毛球、举重、跳水、拳击、摔跤、射击、武术等传统项目优势,增强总体实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3一5个精品项目,自训项目达到20个左右,并逐步形成一批骨干支撑性项目,使我市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上有所作为,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比赛成绩实现新突破。
  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拓宽运动员读书、退役安置渠道,以货币安置为主,结合合同管理的方式,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激励运动员献身体育事业。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运动员甘于奉献、乐于吃苦、报效祖国、报效家乡的精神,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硬的竞技体育队伍。
  举办各项赛事活动。办好2007年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承办国际和国内体育单项比赛,继续承办好足球“中超”比赛重庆赛区、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等赛事。
  (三)体育产业
  积极扶持和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以体为本,面向大众,鼓励和吸引社会各行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力争本体产业有较大发展,相关产业得到联动发展,使体育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一五”末在GDP的占比有所提高。
  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系统,加强对彩票市场的调研、分析,强化运行安全监控和管理,加大公益性宣传力度,扩大销售网点,力争“十一五”销售总额比“十五”时期增长10%以上。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体育筹资体系。在努力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开发、利用体育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体育,建立多渠道的体育筹资机制。
  抓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坚持“以体为本,带动关联”的思路,充分利用体育系统的训练场馆设施,实现多元化经营。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结合全民健身活动,以公共体育场馆为依托,不断扩大健身消费群体,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利用程度,带动体育休闲业、体育产品制造业和体育中介业的发展。
  (四)体育设施建设
  建成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在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新建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建成教学、生活服务、体育科研、医疗恢复、办公综合楼、运动员和职工宿舍等设施,形成硬件设施优良的集训练、竞赛、教学、产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训练中心,彻底改变我市无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和设施的状况。
  建设袁家岗奥林匹克体育竞赛中心。在已建成体育场(60000座),游泳跳水馆(2500座)、高尔夫球练习场、网球中心的基础上,加快体育馆(6000座)、小球馆(3000座)、体育公园建设,完善竞赛中心功能。
  建设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现有大田湾体育场及周边进行改造扩建,改建体育场,维修改造市体育馆,新建市全民健身综合楼,新建市民健身广场,扩建网球场、人工草坪足球场等,构建“亲民、便民、利民”,能提供较大容量和多元化服务的、也是西部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
  完成“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建设。以点(社区、乡镇)、线(沿江滨江大道)、面(各类广场、体育森林公园等)相结合,分段在沿江滨江大道及附近建成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左右的群众健身场地,可同时容纳20万人以上群众参与健身。
  (五)体育科研、法制建设
  加大对体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体育科研基地建设,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要求配备科研设备。抓好体育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和适当引进高水平的体育科研人员,并从中培养出我市的体育科研带头人,
  提高竞技体育科研水平,加快体育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研究,联合市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力量进行体育科研攻关。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将较为成熟的国民体质检测和青少年发育鉴定等体育科技进一步规范完善,推向市场,逐步开拓体育科技产业。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研究工作,推动全民健身科技进步。新建5一8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中心),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情况,提出改善国民体质的方案,并提高组织实施的能力。积极探索、挖掘和推广先进的、科学的全民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体育科技下乡活动”,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指导和服务。
  加大反兴奋剂力度。旗帜鲜明地反对使用兴奋剂,加强对兴奋剂使用的监控和检测,加大兴奋剂检测设施、设备的投入。建立兴奋剂使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医务人员的反兴奋剂教育,坚决杜绝兴奋剂事件的发生。
  坚持体育法制建设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方针,积极推进体育事业的法制化进程。依据修改后的《体育法》,完成《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体育法法规体系,保证体育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发展。建立体育执法与监督体系,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开展各种方式、多方面内容的体育执法检查,切实保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体育权益。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基本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工作局面。

附件:重庆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主要指标

属性

类别

指 标







群众

体育

1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40% 。

2 .常年性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达到 100 万人次。

3 .全市社会体育等级指导员总数达到 15000 人,其中农村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5000 人。

4 .完成“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健身场所。

竞技

体育

1 .实施“金牌、精品、精兵”战略,在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打造 3 一 5 个精品项目,自训项目达到 20 个左右,并逐步形成一批骨干支撑性项目,在 2008 年奥运会上有重庆运动员参赛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在 2009 年十一届全运会上实现金牌数、奖牌数的新突破。

2 .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将市运动学校等 5 所市级学校和涪陵区等 8 所区级学校建成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体育

产业

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十一五”销售总额比“十五”时期增长 10% 以上。

体育设施建设

1 .“十一五”中期建成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确保备战 2008 年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的需要。

2 .建设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对大田湾体育场及周边进行改造扩建。







群众

体育

1 .推广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初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体育组织,并完善相应的三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全市 1/3 的乡镇建有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1/6 的行政村建有能满足健身基本需求的场地设施;农村体育人口达到 35% 以上;农民体质抽样测试合格率达到 70% 以上。

2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科学指导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接近 80% 水平。

3 .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 48% 。

4 .组织出席全国体育大会、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残运会,力争取得好成绩;在 2008 北京残奥会上有重庆运动员参加并争取好成绩;办好重庆市农运会和残运会。

竞技

体育

1 .到 2010 年优秀运动队达到 800 人,市级体校达到 1600 人,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体校达到 3200 人。

2 .办好市二届运动会;承办国际及全国体育单项比赛;承办好足球“中超”比赛重庆赛区、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等赛事。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一五”末在 GDP 的占比较“十五”时期有所提高。

体育设施建设

建设袁家岗奥林匹克体育竞赛中心,新建综合体育馆、小球馆、体育公园等。

体育

科研

新建 5 一 8 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中心),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情况。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3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