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8-12 生效日期: 2006-08-12
发布部门: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石政发〔2006〕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八月十二日
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石家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石家庄构建省会经济圈、在新起点上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科技肩负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任务,也肩负着在全省高点创新、引领未来的重大功能。谋划好我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思路、目标与重大措施,是新形势对我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点工作。根据国家、河北省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市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至2010。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战线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新兴接续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事业获得快速发展,2004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
  1?科教兴农取得较大进展。利用本市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多的优势,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和专用农业新品种;通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关系到我市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我市农村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通过组织一县一业、农业科技传播和山区开发等一系列科技工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培育形成了石家庄市农科院大地种业、燕赵种业等19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主体;建成22个重点农业科技园区,试区面积达2.9l万亩,直接辐射面积达46.8万亩,以园区为龙头,组建专业协会6个,带动农户22.59万户;实施了“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目前全市粮食、果品、生猪、鸡禽、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3%、86%、95%、97%和85%。
  2?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在省、市政府的重点支持下,医药行业建立起了一批具有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中间试验、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功能的重点研究室、中试基地、医药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医药企业孵化中心,省科学院、省医科院、医科大学、省农科院都成立了不同性质和攻关领域的医药与生物研究机构。依靠科技支撑形成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华药、石药、神威、科迪药业、以岭药业等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也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利税3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4.6%、43%和31.8%。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逐步显现,在通信电源、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液晶显示材料、金刚石工具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且具有较强开发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4?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石家庄市每万从业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74.1人,高于同期河北省32.7人的平均水平和全国42.8人的平均水平;全市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总量不断增长,2004年占全省的37.32%,在全省各地市中处于首位;R&D经费支出增长较快,2004年科技R&D投入强度为0.93%,高于同期全省0.5%水平;政府科技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00年的0.93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1.7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从2000年的0.47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0.89亿元;2004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2%,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66%,石家庄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总量投入占同期县(市)区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为1?42%。
  5?科技创新产出成效突出。“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6369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330件;授权量为3160件,其中发明专利为338件,都比“九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在全市702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8项,占1.14%;国际先进水平105项,占14.96%;国内领先水平(含国内首创)438项,占62.39%。获奖成果共554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长特别奖3项,省自然科学奖6项,省科技发明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61项。
  6?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1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创立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是国家认定的首批企业技术中心。
  7?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科研院所改革已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5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5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21.5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到16.2亿元,占总支出的10%,其支出总额是2000年的4.8倍。
  (二)存在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引领全省科技发展的作用不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主导产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的1.31%平均水平,仍有11个县(区)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占同期县(区)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低于1%,并且资金分散,效率较低;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对科技资源的吸引力不强,接收能力较弱,虽然近临京津,但没有形成与京津合作创新的良好格局,不适应区域竞争的需要;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创新缺少人才支撑;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的社会基础,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强科技工作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面临形势与科技需求
  (一)面临形势
  1?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趋势,要求我市必须适应新的潮流
  一是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二是科技转化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三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四是科技国际化速度加快,各国在大规模、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研发机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2?科技成为国内外竞争的焦点,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科技的地位,明确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目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明确领先领域,加强科技组织创新,建立不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各省市都在强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省会城市,都在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地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科技人才激励和人才引进政策等,这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国家、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2006年初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出台了促进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我省六月份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出台了加强科技工作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拥有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科技需求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加快发展,尽快提升省会经济圈的实力与地位,对科技提出了更加迫切和强烈的需求。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靠科技。未来五年正是我市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也面临着提升省会城市地位、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加快科技进步速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没有科技的强力支撑,更快、更好地发展不可能实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科技。要改变我市主要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来实现。未来五年,正是我市人均GDP处于2000美元至3000美元发展阶段,是消费结构剧烈变动期,解决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加快制造业的振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规模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依赖科技。解决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县域特色经济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科技起着根本和核心作用。为每个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加速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好处,需要通过科技工作来得以满足。
  ——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根本途径在科技。改善目前我市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的节约,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借助京津的核心是科技。今后几年推进与京津的联合协作是我市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利用京津加快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振兴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关键是如何利用京津的科技资源。科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又是京津带动我市发展影响最大、带动力最强的核心要素。利用京津发展我市,科技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沿着集成优势资源、强化自主创新、重点领域突破、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为支撑,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发展的跨越,为加快实现石家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集成优势资源,强化自主创新,重点领域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集成优势资源:适应现代科技创新趋势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资源特点,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重点,集成省会科技资源、京津科技资源、国内科技资源,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自主创新: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以在农业和部分产业原始创新、在工业领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在相关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为重点,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市未来发展。
  重点领域突破:根据我市科技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重点领域的突破。主要在重点科技资源利用上实现突破,在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系网络建设的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实现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支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强化我市在全省科技引领发展的核心地位。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与京津对接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重点科技资源的利用、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建设成创新型城市的主体框架。
  2?具体目标
  ——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研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和驰名商标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递增,到“十一五”末,达到25%。
  ——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1—2次,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10家,五年内实施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50项左右,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0项以上,获授权专利5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0件以上。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
  ——科技进步方式由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大幅度增加,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40%以下。专利申请量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市本级科技投入占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6%以上。
  ——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R&D人员达到1.9万人年以上,实现我市向科技活动人员强市的转变。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典型示范区。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取得突破,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环境明显改善,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劳动者素质明显增强。
  四、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据全局性、长远性及前瞻性原则,确定石家庄“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一)高新技术及产业
  根据国家、省、市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石家庄市发展“四大”支柱产业的要求,结合石家庄高新技术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重点发展五大领域。
  1?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
  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整合现有资源,下大力气办好石家庄信息产业园和河北软件园。围绕促进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延长信息材料产业链、增强数字通信设备配套能力,着眼于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优势产品。集中建设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应用软件、数字通讯产品、信息网络技术四大产业化工程,形成以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为核心、以信息材料及器件和数字通信产品为两翼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石家庄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1)电子材料和元器件
  加快开发生产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STN—LCD)产品,发展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扩大超高亮度红黄橙发光二级管(LED)生产规模,鼓励发展蓝、绿光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推进芯片、光源模块及信息显示板等产业化;鼓励开发电子玻璃、电子陶瓷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用硅单晶、GaAs单晶、锗硅单晶材料与单晶片及焊锡材料;6″以上硅单晶片、外延片;高纯多晶硅,蓝宝石材料,数字影像材料,磁、光、电记录介质材料,单模光纤和光纤预制棒、连接器;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Inp(磷化铟)单晶材料、GaN(氮化镓)、Sic材料等。
  鼓励开发各类中高档片式化元器件、石英晶体谐振器、压电晶体器件、声表面滤波器等高频率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及组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微波、毫米波半导体分立器件、单片集成电路,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与发电设备、新型绿色电池、动力电池、微机械系统(MEMS)等。
  (2)应用软件
  强化软件开发环境建设,优先支持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家庭网络、ASP等服务和网络支撑平台建设。重视软件中间件和软件复用技术开发。针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信息化对软件的巨大需求,重点推进嵌入式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产业化。加强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财税金融、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与安全等应用软件开发。努力提高现代物流、交通管制、远程教育、自然灾害监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大型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着力把河北软件园建设成集研发、孵化及产业化于一体的省级重点软件基地。推进软件的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骨干软件企业。
  (3)数字通信产品
  重点建设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支持数字集群通信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发展全业务光纤接入网设备、光端机等光纤通信产品。加快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宽频带地球站系列天线、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无线中继环等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的产业化。鼓励开发计算机外设制造、打印机配件及耗材、税控收款机、多媒体信息终端、手持个人数字终端产品,文字、语音、图像识别设备、IC卡读写机具,医疗诊断设备。
  (4)信息网络
  重点发展路由器、网际巡警、IP电话、网络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应用软件产品。加速实施Websmort网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数字校园网系统平台、城市煤气监控系统、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等产业化示范工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石家庄市通信、计算机、有限电视等网络资源,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2?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
  重点强化生物医药和生物化工的研发与应用。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强化石家庄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组织实施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微生物发酵技术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三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国内外医药产业研发、产品生产和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石家庄市集中。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逐步提高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强生物能源的研发,逐步在生物化工研发与产业化取得突破。
  (1)化学制药。重点加强手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组合化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化学制药关键及共性技术的创新学科建设,增强化学制药高新技术研发、转化、生产等环节的技术支撑能力,整体推进化学制药的工艺技术水平,重点研究发酵工艺技术;加速一二类新药的产业化,积极研发抗生素新品种,重点推进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的酶法规模化生产、实现低分子肝素纳及其系列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制剂技术的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对老品种的改进和再创新,增强竞争力。
  (2)生物制药。集中力量推进人粒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长素,白细胞介素15,艾滋病抗原诊断试剂,艾滋病预防和治疗试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药物的规模化,基因工程制药重点大力引进重组鲑鱼降钙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国外成熟的基因工程制药技术产业化。
  (3)现代中药。重点发展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有中医药特点与优势的新药,对十种传统中药进行二次开发,改进剂型,提高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加强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4)新制剂。以控缓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纳米制剂技术为突破点,加快新制剂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3?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
  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准时生产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做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重点应用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着眼于全面提高石家庄市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控制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加工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到2010年,力争使石家庄市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上达到本世纪初国际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装备。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集中力量组织机电一体化的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通用机械、小型飞机研发、电工机械等成套设备的研究开发,加速推进系列电压型变频调速器、大功率高变频调速及载波装置、逆变器和循环变流器、新型大容量电子镇流器件、高频开关电源、汽车自动控制部件、数控技术及设备、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等离子加工技术及设备、自动称量技术及设备、自动传送及储运设备的产业化。
  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在现有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化工、材料制造业等领域。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敏捷制造、网络制造、准时生产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着眼于全面提高石家庄高新区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全面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工厂级自动化集成技术、自动化储运技术等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现场总线智能化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现场总线智能低压电器、企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在重点行业建设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充分利用CAD/CAM、ERP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提升企业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冷加工技术,以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的液体传动和气动元件等基础件。加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化学工业,重点推进新型催化技术、分离筛选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着力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重大化工产业项目聚集区,培育化学工业产品良性循环基础,为石家庄医药、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来源和支撑。
  4?新材料技术及产业
  紧跟新材料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发展的国际趋势,立足于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材料在线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对石家庄市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市场需求量较大、实现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新材料产品,加速推进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1)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特种材料制备技术,积极推进金刚石膜、金属离子注入及铜合金触头材料、重油节能材料、中密度储能材料、功能陶瓷等高性能功能材料产业化。鼓励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制品。重点研发微粉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各种专业用影像材料。加快数字影像材料、超低银量X光片的产业化和市场开拓。有选择地推进太阳能电池、锌空气电池、镍氢电池等贮能节能材料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
  (2)新型金属材料。根据石家庄市现有技术和工业基础,充分考虑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对新型金属材料的需求,着眼于替代金属材料进口,重点推进轧机、水泵、齿轮、发动机、汽车、模具和发电机等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所需的高强度、高韧性钢材;合金钢、碳工钢、硅钢;沉淀硬化不锈钢和高双相不锈钢;轻工用铝合金和建筑用高强铝合金制备技术及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动建设铝钢、钛钢、铜钢带液固相复合工艺生产线、不锈钢复合板坯离心浇铸工艺生产线、表面复合精饰技术制备薄覆层金属复合板带生产线。积极开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半固态成形技术、连续包敷复合高速钢材料及其制品。
  (3)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鼓励发展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粒子复合材料和各种复合型功能材料。加强复合材料及相关原料、制品的研制,将材料优势转为制品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功能化竹纤维、聚丙烯腈原丝、乙交脂丙交脂共聚物等制品。加速扩大纳米级氮化硅粉末、碳酸钡/锶/镁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5?资源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发挥石家庄市的比较优势,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速石家庄市及国内环保市场急需的关键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重点发展监测设备、节水工艺和设备、清洁生产工艺及设备(泵业和风机)、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艺和设备、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性能先进的环保材料及环保药剂。进一步强化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优势,积极推动药剂材料技术、噪声振动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努力培育2~3家具有较强竞争实力、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服务本地、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环保企业。
  (二)传统优势产业
  以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有发展潜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切入点,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1?机械制造业
  机械行业要分层次推进应用先进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提升机电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加大CAD/CAE/CAM/CAPP、数控技术的应用覆盖率和应用深度,在示范企业推行虚拟装配、可视化分析、有限元分析、系统集成技术等;应用光机电一体化对传统机械行业产品技术进行嫁接,重点推广激光技术、光贮存技术、光电子显示技术、数控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应用数控、数显等改造机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冷加工技术,以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的液体传动和气动元件等基础件。还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
  2?石化工业
  加快化学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用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学工业,重点推进新型催化技术、分离筛选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等化学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普及推广;加速无公害农药新品种、无污染新型涂料、新型助剂、新型干燥剂和添加剂、无公害植物生长剂、药用化工原料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全市化学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形成能充分体现省会城市技术特色的新型化学工业体系。着力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项目聚集区,培育化学工业产品良性循环基地,为石家庄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来源供应和支撑。
  3?纺织服装业
  重点扶持发展服装设计开发中心和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设计开发体系,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纺织服装行业要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纺机设备智能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交流网络化的优化升级目标。
  4?食品饮料业
  重点扶持发展生物技术、分离提纯技术、杀菌技术和新型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发展速冻保鲜产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绿色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基础原料和辅料。加快生物发酵工程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食品饮料行业要结合生产特点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要加强生产管理,逐步实现以销定产,通过建立生产资源管理系统等,优化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存货核算、配送计划、物料以及计划管理。
  5?建筑材料业
  建材行业要全面加快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节能储能材料的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加强建材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金属建材替代技术、粘土砖等传统墙体材料替代技术、无公害装修材料技术、建筑智能化集成技术、建筑综合节能节材技术、高性能绿色住宅建造技术、建筑防灾减灾技术等的普及应用和产业化。建立与生态住区和生态住宅建设相适应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供应体系。
  6?冶金业
  重点是整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继续完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企业营销系统、财务成本核算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等,及时在线采集各类生产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高水平和稳定的问题。建成全公司和全厂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做到科学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三)农业
  1?农业新品种选育与开发
  按照强化资源创新、稳定品种选育、适度良种示范的思路,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良种的选育,完善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加强主要作物、主要果蔬、中草药、食用菌和花卉等优良品种及畜禽、水产品和牧草等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创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航天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圃与基因库,建立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以优质专用、抗病、耐旱、耐盐、抗干热风性状为重点,兼顾丰产性和营养高效利用性状;玉米以提高单产、抗病、专用为主要目标性状;棉花以抗虫、抗黄枯萎病、高纤维强度、高衣分等性状为重点,兼顾彩色棉的研发;大豆以高蛋白、高油、Lox缺失、抗旱、耐盐和营养高效利用为目标性状;谷子以抗线虫病和营养高效利用为主,兼顾品质和产量;花生以高油、高蛋白、抗黄曲霉为目的性状等;食用豆以优质、高产、适用性广、适宜外贸出口、食品加工及间套种为主要育种目标。优化果蔬品种结构,培育多类型、多熟性、加工专用性、优质抗病果蔬新品种;研究超优质果品生产原理与果树工厂化生产前期技术;筛选、培育中草药品种,推行中药材的标准化(GAP)种植;培育一批品种多样化的鲜食、加工、出口等专用食用菌品种;培育花色多、花期长、抗病、抗逆花卉新品种。
  加强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重点是动植物功能基因的发掘、标记、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的快速转育、快速纯合稳定技术的研究和培育方法的研究。
  2?土壤资源保护和农业降耗增效
  针对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下降、污染加剧、养分失调和次生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减少农业化肥、水和农药等的投入,实现土壤的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编制科学的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标准,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采集、发布、应用系统;研究探明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平衡施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区污染物动态消长规律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污水、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技术运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研究推广利用农业节水技术。重点开展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研究,土壤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类型降水集雨模式与合理利用技术,两作农田周年免耕节水培肥高效种植模式,设施蔬菜、果树高效节水种植模式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引进适宜土地分散经营方式的节水灌溉技术,开展信息技术在作物精确灌溉种植管理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生态区内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生物节水等技术的有机结合组装集成,扩大旱作与节水、示范样板规模;进一步调整作物布局和产业化节水种植模式。
  制定我市近期农业种植结构方案;建立作物简化管理技术体系;提出作物持续高产、蔬菜和果树无公害生产下的合理施肥量;提出不同类型区的保护耕作模式,重点进行少免耕农田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不同区域或种植制度下保护耕作模式的研究。
  建设农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数据库、知识库和模型库,包括品种选择知识库、确定密度知识库、确定播期知识库、作物生长发育模型、作物光合模型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农资信息、产品技术信息、市场贸易信息和专家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设施农田集雨—节灌—防病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
  3?畜禽、水产高效养殖
  通过促进畜禽水产品种优良化、饲料专用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疫病控制综合化,推动畜牧和水产业全面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研究规模化精细养殖技术。通过加强畜禽营养调控及优化日粮研究,畜禽不同生长阶段饲养方法研究,规模化(或园区)饲养工艺及技术研究,不同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筑设计规范研究,肉、乳兼用牛高产优质安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新型饲料作物及秸秆利用研究,生态养殖场模式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大水体循环水池养殖技术系统研究来实现规模化精细养殖,提高养殖效率。
  研究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监测、控制技术和环境净化技术。包括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毒力相关因子、基因疫苗、非传染性群发病的制约要素等的研究;加强畜禽水动物疫病的防控基础性研究,研制高效疫苗、新型兽(鱼)药(包括生物兽药、动物疫苗)等新产品。
  4?农产品加工增值
  以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条和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为目标,以构建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质量体系为重点,提高我市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建立发酵剂菌种资源库,加强高产菌株的搜集、引进、分离和鉴定工作。
  研究动植物产品的加工关键技术,包括以粮食作物和果蔬为原料制作饮料、酒类、焙烤食品,以及冷却肉货架期、食用适意性主要性状与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技术;功能食品技术研究,包括大豆肽、大豆低聚糖、异黄酮、膳食纤维的提取制备技术等;研究果蔬贮藏保鲜关键技术;加工用酶制剂的发酵生产、制备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主要是粮棉油、肉蛋奶、果品、蔬菜、水产品等的优质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开展优质特色杂粮加工储藏开发研究;加强种子繁育、加工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加速良种转化应用。
  5?农业重大病虫草害及减灾防灾
  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业务系统和防御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和灾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通过采取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措施,进行新型农兽药研究,以低毒、无毒农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培育生物农药产品,大力发展兽药产品,实现我市农业重大病虫草害的可持续性综合治理。
  制定干旱灾害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建立干旱灾害的检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农业病虫草害和灾害监测防御系统研究;开展粮食作物和果蔬抗病虫草资源的鉴定、搜集和引进工作,发掘和合理利用单抗性和微效多基因抗性,培育抗性持久的品种;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环境体系评价方法;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包括生物防治、高活性农药和生长(抗逆)调节剂的研制。
  6?县域特色产业开发
  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特色资源的利用,按照适度超前,单项突破,综合优化,重点转化的思路,开展县域特色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加强区域适应性试验与示范。重点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与示范,形成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
  研究山区特色产业与资源利用技术。围绕山区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以绿色名果、生态养殖、旱作杂粮、名贵药材、非金属矿、特色旅游等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特点鲜明、主导产业明确、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河北省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的主导区域。
  以辛集皮革、井陉钙镁基地、正定和藁城板材、高邑陶瓷等县域特色产业为依托,筛选一批适合特色产业技术升级需要的国家、省和市的科技攻关成果开展应用示范;建设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试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影响力大,发展后劲足,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特色产业基地。
  7?食品安全检测及安全生产
  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主要环节,针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研究食品生产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有选择的开展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为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优势产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预测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产品,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有选择的进行农药、兽药残留、快速筛选检测技术及设备研究,人工饲养淡水鱼体内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建立有效的食品污染监测、监督和预报系统,编制污染物监测数据库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开展食品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等工作,制定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对污染物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
  (四)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商业系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继续在商业领域推广以条码技术、商品分类编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据流通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通讯和配送信息化技术等。大型商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等手段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通过数据库管理实现“虚拟库存”,降低流通运营成本和持有实际库存商品的市场风险。
  2?公共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广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共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信用评价技术,实现网络对接与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信用征信系统;推进银行一卡通项目建设,实现银行卡跨行共享通用,推进货币电子化;推进市政一卡通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公交、水、电、气等缴费一卡化;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养老、医疗等缴费和支付及户籍管理、社会救助、公积金领取等个人资料一卡化。
  (五)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重点加强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疑难疾病诊治、环保、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社会安全、防震减灾等技术攻关,扶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与产品开发,促进医药、环保、资源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重大疾病、常见病预防与控制
  在医药卫生方面,重点开发中药现代化、天然药物及药物新剂型、数字影像设备、肿瘤治疗设备、生物医学材料、人体组织及器官替代品、介入治疗器械等技术和产品,以药品GLP、GCP等中心为重点,加强药品开发基地建设,培育新型医药企业和产业基地;以开展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创伤性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加强系列化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的研究,为提高全社会医疗水平提供技术保证。
  2?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在环保、资源方面,以“控源治污”和生态整治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脱硫脱氮除尘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等技术研究;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实施循环经济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下大力抓好鹿泉市、井陉县等西部山区小水泥、小灰窑等污染源治理;实施滹沱河综合改造、太行山绿化等大型生态工程;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切实抓好列入国家第一批利用生物技术发电的晋州秸秆发电厂项目。加强清洁生产、零排放、提高重复利用率等工业节水新技术设备以及生活节水新器具研究。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我市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进行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进行生态系统功能的培育与重建,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
  3?城市化与公共安全
  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开展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城市化政策研究;城乡划分空间识别系统与城市化预测监控平台建设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统筹制度、政策与管理研究。在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加大城市人居环境关键技术研究力度;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城市规划技术研究;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水系统循环技术研究;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研究。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开展建筑业现代化、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废弃物资源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城市安全方面,重点开展火灾、爆炸、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救灾技术与装备,建设防震减灾信息指挥系统;加强综合减灾的科技示范,建立防灾减灾服务保障技术体系,开展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研究及其示范,建立社会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五、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科技发展的领导和协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各级政府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责任制度。成立由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科技、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宏观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信息收集、研究、传递效率,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围绕关系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统筹规划,组织和整合创新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联合培养研究型人才。
  3?遵循科技创新的系统规律,注重不同创新阶段的联系与衔接,进一步强化项目集成,调整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模式。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和信用体系建设;根据项目的市场化程度,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组织方式,分类实施。
  (二)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各级政府切实依法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市区(县)两级政府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都要体现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要求,强化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市、县两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到2010年,市本级科技投入占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6%以上,县级市科技投入不低于本级可用财力的4%,其他县、区的科技投入不低于本级可用财力的2.5%。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通过落实折旧、技术开发费加计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低息贷款、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采取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创新活动的支持。
  3?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形成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投入结构。加强对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强化落实本市已有的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对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围绕关键性重大科技需求,完善由企业牵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中试、孵化机构。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中,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参与创新成果的集成与应用。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快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特别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工具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探索科技型企业多种融资模式。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规模,完善资助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大力引进急需科技人才。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智战略,面向国内外招聘院士、博士、省管优秀专家、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做贡献。利用重大科技任务引进、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专家和团队。使用好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在本市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中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积极引进吸纳海内外高级人才,推动人才、基地和项目一体化发展,以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吸引、凝聚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2?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尽快提升我市重点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大力开发科技人力资源,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发展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和其它继续教育,全面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程,造就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3?支持企业人才建设。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积极促进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激励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围绕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单位和部门限制,允许兼职兼薪,建立产学研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从事企业科技开发工作。
  4?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落实人才政策,切实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和氛围;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力度,健全科普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公众文化素养,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1?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研发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手段的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创新机制。
  2?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认定的科技成果在作价入股、职工工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农业专家服务团、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重点推进以京津为核心的国内科技合作。重点开展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中科院、重点大学、部委研究机构等国家院所的合作,吸引北京及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合作。支持军民融合技术开发和军地两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和推动环渤海地区各方的科技协作与交流,联合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4?主动寻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促进国外资本积极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和培育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加强海外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合作共建。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本市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组织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科技合作项目,提高本市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1?鼓励企业掌握知识产权。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拥有量作为鼓励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把专利申报作为评价科技计划项目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设立并用好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试点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创制国际先进标准,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制定国家标准。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行之有效的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制定专利申请资助、实施支持和转让鼓励政策。
  (七)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落实国家、省科技政策,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攻关项目。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现有政策的充分有效实施。对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吸引人才创业投资,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对科技政策法规特别是各项激励和扶持政策的执法检查和宣传力度。
  积极跟踪研究国家、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分析我市资源与创新特色,做好承接重大项目的各种准备工作,提前选择部分重点方向、内容进行预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区域申请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针对不同项目,做好政府相关资源的配套措施的研究。
  2?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工作。调整科技计划体系,重点支持科技进步示范市优先项目,加强研发条件和产业化环境建设。积极推行科技计划项目招标和评估制度,五年内使科技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实施单位成为主要手段。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的浓厚氛围。高度重视观念转变、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使科技创新的理念、目标深入人心。不断加强理论探索。深入研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规律,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搞好科技宣传,不断拓宽与丰富宣传内容,既注重搞好综合性宣传,更注意抓好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六、科技专项
  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全社会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实施8大专项。
  (一)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专项
  电子信息产业渗透性强、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广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是体现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首要产业。半导体照明技术具有节能、长寿命、免维护、易控制、环保等优点,其耗电量只是同等亮度白炽灯的1/10,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我市目前已具有一支从研究、开发到应用的专业配置合理的专家队伍,攻克了多芯片集成、大功率管壳设计和制造、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已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LED多芯片集成功率光源。最近又成功开发出LED低温、高温共烧陶瓷外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整合现有资源,下大力气办好石家庄信息产业园和河北软件园。围绕促进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延长信息材料产业链、增强数字通信设备配套能力,着眼于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优势产品。集中建设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应用软件、数字通讯产品加工、信息网络技术四大产业化工程,形成以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为核心、以信息材料及器件和数字通信产品为两翼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石家庄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半导体照明依托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研发。在LED外延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在功率LED封装结构和封装工艺、低温共烧陶瓷(LTCC)管壳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二)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专项
  医药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是未来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医药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专项着重解决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药都建设和做大医药产业。
  专项将以建设药都为目标,重点支持以华药、石药、神威、以岭等制药集团,联合京津以及国内相关医药研究机构,通过加强医药生物技术、化学药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化学药物、中药等特色产业,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药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农牧业新品种选育、种养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专项
  适应我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强化资源创新、稳定品种选育、适度良种示范的思路,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良种的选育,完善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逐步形成拥有现代技术支撑的农业发展体系。
  本专项重点支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果蔬、中药材等新品种研究为重点。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重点是动植物功能基因的发掘、标记、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的快速转育、快速纯合稳定技术的研究和培育方法的研究;动植物产品的加工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四)纺织新产品技术研发专项
  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建设纺织基地、振兴我市纺织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纺织业的技术创新要围绕纺织、印染、服装等发展的关键技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争取在重要技术上实现突破。
  本专项重点以常山集团、恒新等企业为依托,以纤维纺纱织造技术、服装面料印染技术、纺织面料功能整理技术、绿色环保产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兴建国家级纺织产品研发生产中心、改建高档织物生产项目、改建替代进口服饰面料生产项目、名牌服装生产项目、兴建两个纺织工业园区等,最终形成研发中心以开发生产国际先进“高、精、尖”产品为主,优势骨干企业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产品为主,县域企业以生产传统大路产品为主的新格局。
  (五)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专项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以重点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以大型企业、重点民营企业为依托,瞄准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争取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振兴我市装备制造业。
  本专项以华北柴油机厂风冷柴油机制造、河北电机厂交流电机制造、渣浆泵、专用阀门、钢铁专用设备、医疗设备、轨道车辆专用设备、纺织机械、小型民用飞机、商务及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制造、环保设备等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准时生产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做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重点应用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到2010年,力争使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上达到本世纪初国际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六)石家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专项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循环经济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是我市“十一五”发展的立足点和发展目标之一。
  本专项以化工、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研究推广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产业链接技术;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目标的绿色建筑工艺与技术;废旧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及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成套技术与设备;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废旧汽车、电器、日用消费品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等。
  (七)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与示范专项
  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趋势,给我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弹性下降等制约因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本专项重点选择医药、纺织、建材、化工、机械、食品、钢铁7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产业,以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重点,在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与鼓励,促进其在产业内的集成应用与创新。推动制造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我市的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建设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最终目标,以改革促发展和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科技条件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为主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公益性、基础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全市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重点建设三大平台:一是科技条件利用和共享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逐步形成全市性的共享网络,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促进市科技条件资源的共享。二是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对各种类型的科技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逐步建设各类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库。加强相关部门、行业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筑起服务于研究开发、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传播与利用的网络科技环境。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择从事共性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产品测试等方面的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基地,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其配套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种类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高新区和其他各类科技园的服务功能。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81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