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印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5-01-17 生效日期: 2005-01-17
发布部门: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粮食局;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文号: 皖科农社[2005]4号
有关市科技局、农委、财政局、粮食局,有关县(市、区)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为保持和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建立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省部会商的要求,我省组织实施“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
  现将《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组织落实。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粮食局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方案(2004—2006年)      一、背景与意义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年的1号文件中,对粮食生产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随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三大平原的11个省,开展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大面积应用示范,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亩左右,总产量2750万吨左右,均居全国6位前后,1997年粮食总产达到2803万吨。粮食年商品量常年在1000万吨左右,销往省外550多万吨, 是我国少数粮食持续大量输出的省份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由于播种面积下降、自然灾害等原因有所波动,我省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和滑坡,始终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更是因为播种面积减少和遭受灾害跌到了2215万吨。
  我省粮食生产面积大,总量大,贡献大,对本省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大。但由于存在技术集成度和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灾害应变技术薄弱,生产稳定性差;生产技术的经济性能欠佳,粮食生产效益不高;缺少突破性技术成果,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薄弱,生产水平较现有科技水平间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潜力的发挥。
  因此,开展“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并争取列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于保持和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思路与目标
  思路:坚持“优质高产并重,兼顾效益、生态和安全”的原则,结合我省良种补贴、粮食优质化示范县工作,在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管理功能,联合科教单位和企业力量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水稻和小麦生产的特点,选择区域代表性强、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的主产县(市、区),开展高产优质品种选用、高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等丰产优质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研究与集成,建立水稻、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核心区和示范区,解决影响我省区域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为今后我省粮食增产增效提供技术储备和示范样板,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科技进步和培育粮食增产能力的多重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技攻关,解决一批水稻、小麦丰产优质的关键技术,完善已有技术的配套集成和标准化,推进我省水稻、小麦生产科技进步,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项目区水稻、小麦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较大幅度提升,农民种粮技术水平提高,收入增加;通过水稻丰产优质技术示范和相应的条件建设,提高我省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供给能力;在水稻、小麦的优势产区,建立起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粮食产业体系及其科技支撑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培育增强持续发展的粮食生产能力,并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生产水平提高和产业化经营。
  ——提供17套适合不同类型区、不同耕作制度的水稻、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规程;
  ——建立水稻、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核心区4.1万亩,示范区82万亩;其中,单季中稻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30万亩;双季稻核心区0.6万亩,示范区12万亩;旱作茬小麦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30万亩;水稻茬小麦核心区0.5万亩,示范区10万亩;
  ——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示范核心区亩产达到 650千克 (油菜茬)和 625千克 (小麦茬),示范区亩产达到 600千克 ;双季稻核心区亩产达到 950千克 ,示范区亩产达到 900千克 ;旱作茬小麦核心区亩产达到 450千克 ,示范区亩产达到 400千克 ;水稻茬小麦核心区亩产达到 400千克 ,示范区亩产达到 350千克 。水稻、小麦产品品质达到各自的优质或专业标准。项目区每亩增收节本50~100元;
  ——核心区、示范区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可提高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粮食收获储运损失减少5%以上;
  ——通过工程实施,增产粮食4092万千克,其中稻谷2522万千克,小麦1570万千克,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508万元。
  三、任务与要求
  根据“工程”总体思路及目标,按照我省不同区域优势和生产特点,“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设立五个专题(10个项目):
  ——江淮、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江淮、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淮北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沿淮、江淮水旱兼作区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
  水稻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实施时间为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实施时间为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
  (一)江淮、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中稻是我省水稻生产中的主体,对稳定粮食生产有重要作用。江淮、沿淮地区是我省单季中稻的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1500万亩左右。“工程”要求根据江淮、沿淮地区单季中稻生产气候不稳、前茬不同、病虫害较重等特点,选用优良品种,将现有的旱育稀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水技术、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集成创新,研制因种制宜的、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成规模的生产示范,各项目示范县分别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亩产 625千克 以上(油菜茬中稻 650千克 以上),示范区10万亩,亩产 600千克 以上;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等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米标准;核心试验区与示范区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收获储运损失减少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水稻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质量检测和产后加工配套的优质稻米生产体系,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项目1:江淮中部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肥西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林桑兵
  合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
  首席专家:朱启升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研究制定适宜油菜、小麦不同茬口优质高产新品种丰产优质、节本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水稻节本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和标准化示范区,核心试验区5000亩(连片3个),示范区10万亩。
  项目2:江淮东部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天长市人民政府
  主持人:陈书华
  合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首席专家:张培江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订适宜江淮东部地区油菜茬和小麦茬单季中稻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各1项;建立水稻节本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和标准化示范区,核心试验区5000亩(连片3个),示范区10万亩。
  项目3: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凤台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陈志平
  合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学院
  首席专家:黄义德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研制出适合沿淮地区单季中稻区的优质籼稻、粳稻和糯稻高产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5000亩,亩产达625千克以上;示范区面积10万亩,亩产600千克以上。
  (二)江淮、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我省江淮、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近期播种面积1100万亩左右,是双季稻生产的适宜区,自然与生产条件优越,双季稻生产面积可恢复或适度发展。“工程”要求:根据江淮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生产农时与劳力偏紧、生产成本大以及品种较乱、品质较低等特点,选用优良品种,将现有的旱育稀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水技术、轻型栽培技术,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集成创新,研制因种制宜的、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成规模的生产示范,2个示范县分别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3000亩、亩产950千克以上,示范区6万亩,亩产900千克以上;晚稻品质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米以上标准;核心试验区与示范区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可提高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收获储运损失减少5个百分点以上;示范推广新品种(组合)和配套技术规程;建立水稻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质量检测和产后加工配套的优质稻米生产体系,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项目4:江淮中部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庐江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季传舜
  合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首席专家:陈周前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订出适宜江淮稻作区冬闲茬、绿肥茬和油菜茬双季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3000亩、亩产950~1000千克,示范区6万亩,亩产900~950千克;晚稻品质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米以上标准。
  项目5: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贵池区人民政府
  主持人:刘圣清
  合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首席专家:李泽福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研制出适宜沿江江南稻作区冬闲茬和油菜茬双季稻丰产、节本、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3个核心试验示范区,总面积3000亩;双季稻亩产达950千克以上,其中早稻平均亩产450千克以上,双晚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示范区6万亩,亩产达900千克以上,其中早稻平均亩产430千克以上,双晚平均亩产470千克以上;晚稻品质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米以上标准。
  (三)淮北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我省淮北中北部旱作地区是小麦生产的优势区域,也是小麦生产的主体,常年小麦播种面积1900万亩左右。“工程”要求:根据该区适宜强筋小麦和大规模全程机械化生产、易旱易冻、前茬复杂等特点,选用中强筋优质高产品种,进行小麦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制定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成规模的生产示范,各承担县分别建立标准化小麦优质高产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千克以上,示范区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小麦品质主要指标粗蛋白13%以上,面团稳定时间4分钟以上(强筋小麦按标准);化肥利用率提高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收获储运损失减少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小麦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质量检测和产后加工配套的小麦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项目6:淮北中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蒙城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武景桂
  合作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首席专家:曹承富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订出适宜淮北中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节本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套;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450千克以上,较非项目区增产20%以上;示范区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较非项目区增产10%以上。
  项目7:淮北东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灵璧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张贤科
  合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学院
  首席专家:姚大年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订出适宜淮北东部旱作区早茬(大豆、玉米)和晚茬(棉花、甘薯)小麦丰产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千克;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区10万亩(其中良种繁育10000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年生产优质小麦4000万千克。
  项目8:淮北西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涡阳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龚艳玲
  合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学院
  首席专家:董召荣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定出淮北西部旱作区强筋皖麦38丰产优质节本高效生产技术规程1套;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450千克以上,示范区10万亩;平均亩产400千克以上,建立5个综合技术示范区和种子生产基地。
  (四)沿淮、江淮水旱兼作区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沿淮、江淮水旱兼作区也是我省小麦的重要生产区,常年水稻茬小麦800多万亩。“工程”要求:根据该区气候不稳、缺乏优势品种、病虫草害较重、稻茬整地困难等特点,选用中筋或弱筋优质高产品种,进行小麦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制定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成规模的生产示范,建立标准化小麦优质高产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以上,示范区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50千克;小麦品质主要指标粗蛋白13%以上,面团稳定时间4分钟以上(弱筋小麦按标准);化肥利用率提高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收获储运损失减少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小麦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质量检测和产后加工配套的小麦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项目9:沿淮水旱兼作区水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
  主持人:王尚柏
  合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学院
  首席专家:黄正来
  研究示范内容和目标:
  制定出沿淮水旱兼作区水稻茬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丰产优质节本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各1套;建立标准化水稻茬小麦优质高产核心试验示范区5000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以上;示范区10万亩,其中中筋小麦8万亩,弱筋小麦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50千克。
  (五)“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管理与发展研究
  为加强对工程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全面总结专项的技术成果和实施经验,谋划“十一五”时期粮食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设立一个综合性专题。
  项目10: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
  承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科教处、农业局;安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安徽省粮食局行业管理处。
  主持人:胡永年
  研究内容:
  1、安徽省粮食安全战略及其科技支撑研究。研究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地位、能力、问题、发展战略以及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与发展需求。
  2、安徽省“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作可行性研究。研究“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作的研究方向、布局、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实施管理意见等,为“十一五”我省争取列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预研究。
  3、“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工作总结与技术总结。
  4、“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专项全程监理、指导、协调与管理。
  目标:
  1、安徽省粮食安全战略及其科技支撑研究报告;
  2、安徽省“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申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项目建议书;
  4、“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总结报告;
  5、“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工作总结报告。
  四、组织与管理
  1、部门联动,强化组织领导
  在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省科技厅会同省农委、财政厅和粮食局共同组成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协调组,定期会商,研究制定我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省科技厅牵头负责“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程”实施将与省农委实施的“粮食优质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植工程”和“良种补贴”等工作有机结合。省财政厅将在相关项目和政策上给予配套支持。省粮食局扶持粮食精深加工贴息贷款向各项目承担县(市、区)龙头企业倾斜,并对示范区实行粮食优质优价收购。
  各相关市、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由主要分管领导和科技、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和办事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推广工作。
  2、增加投入,实行联动机制
  省科技厅投入项目经费410万元,主要用于水稻、小麦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技术培训与推广和必要的试验仪器设备及资料;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要积极筹措配套经费,主要用于核心区和示范区的条件建设、示范补贴、地方推广机构工作费用和项目管理。同时,要加强省内相关科技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粮基地建设以及粮食生产政策性支持的集成,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丰产科技工程,取得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
  3、明确职责,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首席专家制
  项目由水稻、小麦主产区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合科教单位、科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共同实施,实行领导责任制和首席专家制,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项目的责任人,技术合作单位从事水稻、小麦研究的有较高科技水平和较强推广能力的专家任首席专家。示范县要保证专家工作条件,充分依靠合作单位的技术优势。为保证项目实施,各项目县(市、区)应成立项目领导组和技术组。县(市、区)科技局是项目的办公机构,同时负有项目管理责任。科教单位要有效组织科技资源加强对项目的技术支撑,确保专家到位,首席专家每年在项目县(市、区)的工作时间不少于30天。
  项目承担县(市、区)政府要和科教单位一起按照“工程”的宗旨和合同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制度;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做到组织领导落实,技术方案落实,推广体系落实,示范地点面积落实,组织管理措施落实和经费使用计划落实。
  4、严格项目管理,实行以奖代补措施
  “工程”项目采用公开发布项目指南、自由申报、公平竞争、专家评审的方式择优立项。项目立项后,省科技厅会同省农委、省粮食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示范县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与承担项目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科技项目合同,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省科技厅负责对项目进行管理。加强“工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狠抓示范区面积落实,技术落实和措施落实,组织专人到项目单位实地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通过现场会、简报、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各项目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提高专项的整体质量;作物收获前后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严格的现场验收,验收合同规定的产量、品质、效益和环境等各项指标;项目任务完成好、增产增效显著和技术有创新突破的单位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
  5、经费管理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经费(省拨付经费和地方配套经费)必须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省拨项目经费分二批拨付,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应按时足额到位,地方经费不到位的项目单位省第二批经费停拨。项目经费使用必须按照科技项目经费的规范开支,使用情况将作为项目考核验收的内容;同时,省科技厅委托会计事务所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年度审计。经费未足额到位和违规使用的单位将按有关规定处理。首席专家可支配的项目经费不少于省拨经费总额的20%。
  6、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
  “工程”将成立省专家技术指导组,通过建立专家咨询会议和现场指导制度,为全省“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8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