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建设部关于征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6-09 生效日期: 2004-06-09
发布部门: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发布文号: 建科信函[2004]049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相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内外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智能与绿色生态建筑技术发展,推动我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我部定于2005年3月28日~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为做好会议的研讨和交流,深化对智能与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产品、应用经验、管理政策以及市场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总结,扩大会议成果的影响,经研究,现决定征集参会论文(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二)。
  我部将组织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对所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由大会颁发优秀论文证书;论文集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大会还将选择部分优秀论文在《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SCI收录)、《建筑经济》(中文核心期刊)、《智能建筑》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请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的协、学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本次论文征集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地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转发转送征文通知,组织好论文征集工作。征文征集的截止日期为2004年10月30日,其中论文摘要请于2004年9月31日前提交给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为确保稿件接收快捷和便于编辑,本次论文(包括论文摘要)征集采用电子文档方式投稿。请将稿件发送到DOST-MOC @mail.cin.gov.cn,并将文件光盘或软盘寄至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
  一、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林 亮、高 珏、张凤燕
  电  话:010-68394771
  传  真:010-68393584
  E-MAIL: DOST-MOC@mail.cin.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大楼331房间
  邮  编:100835

  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部科技司信息产业处
  尚春明、仝贵婵、黄勤、林湧
  电 话:010-68394535、68393914

附件:
  1、论文征集范围
  2、论文格式要求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二○○四年六月九日
  附件1:论文征集范围
  本次研讨会涉及五大主题:
  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一、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1共涉及以下2个专题,即
  专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
  a、智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
  b、设计方法与理论;
  c、设计集成软件开发应用。
  专题2:智能、绿色建筑的实践
  a、智能、绿色建筑总体设计方案;
  b、工程应用实例;
  c、功能、质量与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二、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2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相关发展政策与行业管理
  a、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b、智能建筑发展模式与产业化经验(智能建筑的发展政策、价格指导等);
  c、智能建筑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定;
  d、智能建筑的评估验收、性能测试;
  e、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和系统维护。
  专题2:相关通讯与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
  a、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
  b、智能建筑基础通讯设施应用与展望。
  专题3:安防、楼宇自控等关键技术
  a、一体化联动安防系统研究与应用;
  b、楼宇自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c、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与建筑设计(土建、管线、防雷接地设计等)。
  专题4:数字社区、数字办公楼建设
  a、数字化社区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b、数字化社区公共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专题5:新产品
  a、智能建筑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b、智能家电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三、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3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与应用
  a、墙体保温体系;
  b、新型节能门窗及控制技术;
  c、屋面保温技术与材料(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
  专题2: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
  a、建筑节能设计软件;
  b、建筑节能系统。
  专题3:供热计量控制技术
  a、供热计量技术与产品;
  b、供热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及设备;
  c、热交换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专题4: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产品
  a、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设计与建造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b、地热(地源热泵技术);
  c、风能。
  专题5: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四、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4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环境绿化配置技术
  专题2:水环境技术
  a、给排水系统设计优化与高效控制技术;
  b、污水回用与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c、绿化、景观用水利用与控制技术;
  d、新型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
  e、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专题3:室内环境技术
  a、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改善技术及装置;
  b、室内热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c、室内声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d、主动采光、照明灯具和自然采光系统控制技术及相关设备;
  e、室内电磁污染的防治技术;
  f、室内装饰、装修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
  五、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主题5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建材新工艺、新技术与新型低耗、环保建材开发
  a、环保型混凝土制品;
  b、环保型建筑陶瓷产品;
  c、环保型建筑石材产品;
  d、环保型建筑用金属产品;
  e、环保型化学建材;
  f、环保型装饰材料。
  专题2:建筑材料回收与再利用
  专题3:绿色建材评价技术与标准
  以上为初步拟定的五大主题,每个主题分为若干专题,作者也可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提出与智能、绿色建筑相关的其他议题。
  附件2: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篇幅:
  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正文为小四号;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相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内外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智能与绿色生态建筑技术发展,推动我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我部定于2005年3月28日~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为做好会议的研讨和交流,深化对智能与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产品、应用经验、管理政策以及市场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总结,扩大会议成果的影响,经研究,现决定征集参会论文(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二)。
  我部将组织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对所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由大会颁发优秀论文证书;论文集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大会还将选择部分优秀论文在《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SCI收录)、《建筑经济》(中文核心期刊)、《智能建筑》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请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的协、学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本次论文征集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地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转发转送征文通知,组织好论文征集工作。征文征集的截止日期为2004年10月30日,其中论文摘要请于2004年9月31日前提交给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为确保稿件接收快捷和便于编辑,本次论文(包括论文摘要)征集采用电子文档方式投稿。请将稿件发送到DOST-MOC @mail.cin.gov.cn,并将文件光盘或软盘寄至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
  一、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林 亮、高 珏、张凤燕
  电  话:010-68394771
  传  真:010-68393584
  E-MAIL: DOST-MOC@mail.cin.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大楼331房间
  邮  编:100835

  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部科技司信息产业处
  尚春明、仝贵婵、黄勤、林湧
  电 话:010-68394535、68393914

附件:
  1、论文征集范围
  2、论文格式要求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二○○四年六月九日


  附件1:论文征集范围
  本次研讨会涉及五大主题:
  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一、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1共涉及以下2个专题,即
  专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
  a、智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
  b、设计方法与理论;
  c、设计集成软件开发应用。
  专题2:智能、绿色建筑的实践
  a、智能、绿色建筑总体设计方案;
  b、工程应用实例;
  c、功能、质量与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二、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2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相关发展政策与行业管理
  a、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b、智能建筑发展模式与产业化经验(智能建筑的发展政策、价格指导等);
  c、智能建筑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定;
  d、智能建筑的评估验收、性能测试;
  e、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和系统维护。
  专题2:相关通讯与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
  a、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
  b、智能建筑基础通讯设施应用与展望。
  专题3:安防、楼宇自控等关键技术
  a、一体化联动安防系统研究与应用;
  b、楼宇自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c、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与建筑设计(土建、管线、防雷接地设计等)。
  专题4:数字社区、数字办公楼建设
  a、数字化社区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b、数字化社区公共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专题5:新产品
  a、智能建筑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b、智能家电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三、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3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与应用
  a、墙体保温体系;
  b、新型节能门窗及控制技术;
  c、屋面保温技术与材料(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
  专题2: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
  a、建筑节能设计软件;
  b、建筑节能系统。
  专题3:供热计量控制技术
  a、供热计量技术与产品;
  b、供热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及设备;
  c、热交换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专题4: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产品
  a、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设计与建造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b、地热(地源热泵技术);
  c、风能。
  专题5: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四、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4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环境绿化配置技术
  专题2:水环境技术
  a、给排水系统设计优化与高效控制技术;
  b、污水回用与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c、绿化、景观用水利用与控制技术;
  d、新型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
  e、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专题3:室内环境技术
  a、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改善技术及装置;
  b、室内热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c、室内声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d、主动采光、照明灯具和自然采光系统控制技术及相关设备;
  e、室内电磁污染的防治技术;
  f、室内装饰、装修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
  五、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主题5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建材新工艺、新技术与新型低耗、环保建材开发
  a、环保型混凝土制品;
  b、环保型建筑陶瓷产品;
  c、环保型建筑石材产品;
  d、环保型建筑用金属产品;
  e、环保型化学建材;
  f、环保型装饰材料。
  专题2:建筑材料回收与再利用
  专题3:绿色建材评价技术与标准
  以上为初步拟定的五大主题,每个主题分为若干专题,作者也可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提出与智能、绿色建筑相关的其他议题。
  附件2: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篇幅:
  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正文为小四号;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相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内外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智能与绿色生态建筑技术发展,推动我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我部定于2005年3月28日~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为做好会议的研讨和交流,深化对智能与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产品、应用经验、管理政策以及市场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总结,扩大会议成果的影响,经研究,现决定征集参会论文(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二)。
  我部将组织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对所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由大会颁发优秀论文证书;论文集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大会还将选择部分优秀论文在《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SCI收录)、《建筑经济》(中文核心期刊)、《智能建筑》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请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的协、学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本次论文征集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地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转发转送征文通知,组织好论文征集工作。征文征集的截止日期为2004年10月30日,其中论文摘要请于2004年9月31日前提交给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为确保稿件接收快捷和便于编辑,本次论文(包括论文摘要)征集采用电子文档方式投稿。请将稿件发送到DOST-MOC @mail.cin.gov.cn,并将文件光盘或软盘寄至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
  一、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林 亮、高 珏、张凤燕
  电  话:010-68394771
  传  真:010-68393584
  E-MAIL: DOST-MOC@mail.cin.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大楼331房间
  邮  编:100835

  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部科技司信息产业处
  尚春明、仝贵婵、黄勤、林湧
  电 话:010-68394535、68393914

附件:
  1、论文征集范围
  2、论文格式要求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二○○四年六月九日
  附件1:论文征集范围
  本次研讨会涉及五大主题:
  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一、主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题1共涉及以下2个专题,即
  专题1:智能、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
  a、智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
  b、设计方法与理论;
  c、设计集成软件开发应用。
  专题2:智能、绿色建筑的实践
  a、智能、绿色建筑总体设计方案;
  b、工程应用实例;
  c、功能、质量与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二、主题2:建筑智能化技术
  主题2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相关发展政策与行业管理
  a、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b、智能建筑发展模式与产业化经验(智能建筑的发展政策、价格指导等);
  c、智能建筑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定;
  d、智能建筑的评估验收、性能测试;
  e、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和系统维护。
  专题2:相关通讯与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
  a、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
  b、智能建筑基础通讯设施应用与展望。
  专题3:安防、楼宇自控等关键技术
  a、一体化联动安防系统研究与应用;
  b、楼宇自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c、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与建筑设计(土建、管线、防雷接地设计等)。
  专题4:数字社区、数字办公楼建设
  a、数字化社区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b、数字化社区公共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专题5:新产品
  a、智能建筑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b、智能家电新产品的研究应用。
  三、主题3: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
  主题3共涉及以下5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与应用
  a、墙体保温体系;
  b、新型节能门窗及控制技术;
  c、屋面保温技术与材料(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
  专题2: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
  a、建筑节能设计软件;
  b、建筑节能系统。
  专题3:供热计量控制技术
  a、供热计量技术与产品;
  b、供热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及设备;
  c、热交换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专题4: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产品
  a、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设计与建造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b、地热(地源热泵技术);
  c、风能。
  专题5: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四、主题4:建筑生态环境技术
  主题4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环境绿化配置技术
  专题2:水环境技术
  a、给排水系统设计优化与高效控制技术;
  b、污水回用与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c、绿化、景观用水利用与控制技术;
  d、新型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
  e、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专题3:室内环境技术
  a、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改善技术及装置;
  b、室内热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c、室内声环境高效控制技术与设备;
  d、主动采光、照明灯具和自然采光系统控制技术及相关设备;
  e、室内电磁污染的防治技术;
  f、室内装饰、装修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
  五、主题5:绿色建材技术与设备
  主题5共涉及以下3个专题,即
  专题1:建筑建材新工艺、新技术与新型低耗、环保建材开发
  a、环保型混凝土制品;
  b、环保型建筑陶瓷产品;
  c、环保型建筑石材产品;
  d、环保型建筑用金属产品;
  e、环保型化学建材;
  f、环保型装饰材料。
  专题2:建筑材料回收与再利用
  专题3:绿色建材评价技术与标准
  以上为初步拟定的五大主题,每个主题分为若干专题,作者也可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提出与智能、绿色建筑相关的其他议题。
  附件2: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篇幅:
  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
  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正文为小四号;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2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