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李岚清副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及陈至立部长的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2-10 生效日期: 2003-02-10
发布部门: 教育部
发布文号: 教发〔2003〕2号

2002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议上作了工作报告。
  现将李岚清副总理的讲话和陈至立部长的报告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高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地区的各高等学校及石家庄、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市教委(教育局)。


2003年2月10日


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 岚 清
(2002年12月24日)


  199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今年我们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领导同志了解支持这项工作,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刚才,陈至立同志代表教育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我都赞成,希望各地区、各高校认真落实。北京市、陕西省和浙江省政府的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讲的很好,希望大家学习借鉴。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将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高等学校要把十六大精神贯穿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后勤等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高等教育更加紧密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下面,我着重就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探索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吸收社会力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途径。三年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精心组织,高等学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这项改革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完成了三年改革预期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绩。自1999年至2002年底,通过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吸引社会投资,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建设面积的总和。通过改革,高校后勤服务的容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的高校扩招,增强了高校办学的活力,为扩大人才的培养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带动了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增长点,也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事实充分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克服高校面临的瓶颈制约、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当看到,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这几年新建的学生公寓也还只能基本满足新增大学生的需要,还有几百万原有的在校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从2002年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人数预计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公寓和食堂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积极推动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调动社会资金和力量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一是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向深入,决不能松劲。2003年各级政府要进行换届,新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继续高度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国债资金投入力度较大,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由于“欠账”太多,今后还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继续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三是要坚持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的科学标准。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要坚决贯彻“坚固、实用、安全、方便”的原则,决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讲排场,比阔气,提高工程造价,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里,我还要强调,厕所、浴室、电话不准进房间。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持学生公寓的环境安静、卫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从小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要调整学生公寓建设格局。要从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便于加强管理着想,统筹考虑学生公寓建设和教职工住房建设问题,力争多在校内、学校周边和离学校近的地方建设学生公寓。远离学校的由许多高校共用的大片学生公寓(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也很不方便,不宜这样做。今后,凡校内的空闲用地,要优先用来建设学生宿舍;教师住房向校外置换后腾出的住房,要改为学生宿舍;校内的一些破旧房舍拆除后,也要侧重考虑建设学生宿舍。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了进一步深化教师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截至2002年10月15日,全校共有1666名教职工到校外购买了住房,腾退校内教职工宿舍4.71万平方米,全部用于学生住宿,不仅改善了这些教职工的住房条件,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扩招后学生的住宿问题,一举两得,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拥护。他们的经验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
  二、关于高校扩招问题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思想、道德、礼貌、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的水平上。提高民族的文明程度,要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199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重大决定,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密切配合、认真部署,各高等学校积极参与、精心实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扩招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经过连续三年的扩招,到2002年,各类高校在校生达1300多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比1998年增加约212万人;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9%;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上升到约15%。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均规模达到6700人,比1998年的3300人翻了一番;普通高校的生师比约为19∶1,比1998年的11∶1提高了60%以上。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是符合国情、顺乎民意的,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完全正确的,实际执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当然,扩招也使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在教学和后勤服务设施总体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有些高校在安排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难。扩招自然也相应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决不能因此而怀疑高校扩招的正确决策和取得的巨大成绩。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并不高,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统计,2000年,在校本专科生人数,我国和印度相比是1∶1.27。至于因扩招而产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则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措施及时得当是可以解决的。
  我国高校的教学和后勤设施这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解决遗留问题还需要很大投入,师资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今后几年高校招生的增幅要适当稳定。总的要求是,招生规模大致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与高校的教学、后勤设施条件相适应。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要控制高校招生规模,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的盲目扩大,产生不良后果。
  三、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
  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将陆续毕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212万,其中研究生12万、本科生92万、专科生108万,毕业生总数将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为46%。参照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这决不意味着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太多了。对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人多是客观存在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有困难,难道不让这些青年上大学,他们就业就不困难了吗?我看不但更困难,而且弄不好还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我的基本看法是:多一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总比无知识、无技能的人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既有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问题,也有结构性和政策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在我们的许多工作岗位本应由大学毕业生任职的,却被一些不够格、不称职的人占据了,一时还不能置换出来。二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集中在3亿多人口的地方,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却急需人才,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三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还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四是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和自主创业的政策还未完善落实,“愿意下”和“下得去”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就业渠道也不够畅通。五是有些大学毕业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的期望值太高,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许多工作岗位需要人而大学生又不愿去干。我想,以上这些问题通过深化改革、改进工作,是能够解决的。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专门人才。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教育部等四部委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不少地方已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如福州市建立重点大学毕业生储备中心,对符合条件、来福州择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和生活补助;山东省济宁市政府拨专款积极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一把手亲自过问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对做好2003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早作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不仅要下得去,而且要留得住。二是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通过深化人事、工资、户籍、职业准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三是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当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信息,疏通渠道,搞好辅导,协助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可适当多进一些大学毕业生,做一定的人才储备。有些工作岗位一时难以置换出来的,可先进后出,逐步到位。四是各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抓紧调整学科结构,培养更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去做,大家一齐努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校管理问题
  这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猛推进,高校管理工作总体上有较大的改善,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最近一个时期,高校连续发生火灾、食物中毒和安全等方面的事件,出现这样那样诱发事端的苗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高校无小事,小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酿成大事。在高校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工作上决不能有半点官僚主义和丝毫的麻痹大意。这几年,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和校区增加、后勤服务机构转制,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强和改善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才能出好校风、好学风,才能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国外的名校要求都很严,才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严师出高徒嘛。这些年,国家在财力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如果高校由于自身管理跟不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的稳定,就会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考察,拿出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高标准、严要求,大胆管理,上级严格要求下级,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学生公寓,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处置事故苗头,确保高校稳定;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学生食堂的监管,防止“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把高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关于继续做好国家助学贷款问题
  这个问题近几年每次开高校会我都讲,今天我再一次强调这个问题,就是想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国家在完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助学贷款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高校学习,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
  三年来,经过银行与教育、财政等部门和高校的密切配合,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贷款规模还不够大,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还有很多困难。之所以如此,与有关部门的同志对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关。据了解,有些银行认为自己是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积极性不高;有些银行认为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而现在个人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怕担风险;有的银行认为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审批工作量大、成本较高,主动性不够。我认为,教育是公益事业,虽然不能产业化,但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产业,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业务,而且贷款数额占银行信贷规模的比重很小,风险不大。对于学生还贷问题,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助学贷款机制来解决。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学生档案和信息网络查询系统,谁不还贷,就公布他的失信记录,这对贷款的学生是有制约作用的。我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有诚信的。因此,银行不应该有后顾之忧。对于办理助学贷款工作量大的问题,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要克服怕麻烦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协助银行处理贷款业务。希望银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把国家助学贷款这件利国、利民、利行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
  总之,全国高校改革和发展成绩巨大,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7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