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关于赣南传统戏现状的调研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10-12 生效日期: 2007-10-12
发布部门: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赣市府办发[2007]8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关于赣南传统戏现状的调研报告》转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抓好振兴赣南地方戏、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的工作。
    赣南地方传统戏曲,特别是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是客家文化在戏曲上的浓缩反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瑰宝,深受全市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传承和发展赣南地方戏曲,对凸显赣南地域文化魅力,打造在全国知名的地域文化特色品牌,繁荣赣南文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进一步推进赣南地方戏的传承和发展。

二OO七年十月十二日

振兴赣南地方戏 弘扬传统特色文化――关于赣南传统戏现状的调研报告

    以市政协副主席温会礼率领的市政协“赣南地方传统戏现状”调研组,于7月23日至27日,就我市地方传统戏现状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市文化局的相关情况介绍,先后深入到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兴国、宁都、于都、赣县的有关单位和乡村实地调研,就我市地方传统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与有关领导、戏曲研究专家、演职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调研,委员们在为我市地方传统戏的辉煌历史和艺术成就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为目前我市地方传统戏的严峻现状忧虑和焦急,但更对我市地方传统戏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            
  一、赣南主要地方戏及传承现状
  赣南地方传统戏主要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和东河戏,还有兴国山歌、宁都中村客家傩戏、宁都鼓子曲(宁都道情)等传统表演艺术,都具有悠久历史并曾经创造了辉煌艺术成就。如1993年创作的《山歌情》,几乎包揽了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展演所有的一等奖,并于当年年底应邀到北京演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大奖”殊荣,采茶戏新一代的杰出演员张曼君和龙红获得戏曲表演最高奖“梅花奖”。此外,作为赣南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戏,在省、市的各项大型活动中展演,获得各级领导、海内外客商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为扩大赣州的知名度、提高赣州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去年5月,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纵观赣南地方传统戏的发展史,其实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与中国戏剧一样,赣南地方传统戏也经历了几度波折。近年,随着国家启动包括地方戏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市传统戏在低谷中徘徊后,又出现新的复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市现有(包括正在恢复的)的16个专业和综合剧院(团),每年的演出场次在2600场左右。同时新创作剧目和整理传统剧目180多个,已将120余个赣南采茶戏和采茶曲牌制成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300多万张。为保证采茶戏后继有人,今年我市还开始向各县(市、区)招收采茶戏表演“定向生”;每两年举行一次文艺调演,以调演推动创作和传承。在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全市专业剧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如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精心创作推出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节目在全市巡演,历时37天,深入18个县(市、区)、42个乡镇(村),连续演出60场,观众达8万多人次;于都县采茶剧团坚持“本县为主、采茶为主、农村为主”的办团宗旨,始终以“采茶为主”作为艺术发展建设的理念和目标,经常长时间深入乡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赣县采茶剧团狠抓创作,近年又新编出了《出门》、《上栋梁》、《三只鸡的故事》等十几部优秀采茶小戏,还组织全县的老艺人经过整理、挖掘50多部赣南采茶戏拍摄录制成采茶戏光碟,使传统采茶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宁都县决定组建新的采茶歌舞剧团等等。
  二、赣南地方戏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 客观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全国戏剧形势一样,赣南地方戏也面临新的困惑。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群体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赣南地方戏等传统文化的衰退。如各地采茶戏走向低迷,处于困境;有些县剧团撤消或改为歌舞团,采茶戏演员转行玩起了轻音乐,编剧创作队伍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80余人锐减到今天不足10人;地方传统剧种东河戏、宁都傩戏和传统曲艺宁都道情(鼓子曲),如今已面临濒危。所以,目前我市地方传统戏的现状令人堪忧,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剧团锐减,剧目老化。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有专业采茶剧团19个,市里有赣南采茶剧团,各县有专业采茶剧团,业余采茶剧团(队)不计其数。而目前全市专业采茶剧院(团)减至9个,龙南、定南、寻乌三县没有剧团,其他县(市、区)为综合剧团。近几年,虽然各地方戏专业剧团陆续上演了一些创作剧目,但是总体上看,新创作剧目偏少,质量不高,很难吸引观众。随着剧院(团)专业编剧的陆续调出或退休,大部分剧团已经没有了编剧,剧目根本无法创新。一些剧团为了完成场次,只好反复上演传统剧目。客观上失去了剧种传承发展的活力。 
  二是人才流失,行当不全。长期以来,我市各剧院(团)和赣南文艺学校都没有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人才培养受阻,导致目前各剧院(团)艺术人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各级地方戏剧(院)团都存在专业编导、作曲、舞美、演员人才紧缺的问题。支撑局面的主要是靠40岁以上的老演员,部分表演行当濒临失传危机。同时,由于地方戏曲辛苦劳累,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又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艺术队伍日益萎缩。一些优秀演员和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先后改行另谋生路。各地采茶戏表演专业的接班人成了一个大问题。我市地方传统戏陷入自己的优秀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优秀人才引不来的两难境地,严重危及剧院(团)的发展和剧种的生存。 
  三是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是工作生活环境差。我市除章贡区外的剧院(团)都没有自己的剧场,每次演出必须租用剧场。于都县剧院建成了,但由于装修资金不到位,至今仍无法启用。县剧团现仍在剧院台阶下的隔间办公,在一楼走廊排练;兴国县剧团的办公楼系5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楼,现已破旧不堪;赣县剧团由于剧团大楼要拆除,现挤在文化大楼顶层办公和排练,不但演出道具存放困难,排练也受到不利影响。二是演出器材设备差。无论是市级剧院还是县级剧团,普遍存在演出设备、布景服装、道具远远不能满足观众要求的演出需要,而且又根本没有能力加以改善。三是经济状况差。全市各地方剧院(团)的经济状况普遍差,有10个剧院(团)是财政全额拨款(工资),大多只能维持生计。南康、上犹、崇义、安远、全南等县(市)剧团是财政差额拨款,这些县剧团的经济状况更差,难以维持生计。所谓的演出补贴,大都无法兑现。地方戏的演出大都在农村,而且集中在冬春之际,演员打着背包,下乡演出,把戏台搭在田间地头,时常一天赶几个场次。每天不辞辛劳,赶路挤车。在工作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地方戏曲艺术家们为艺术献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我市地方戏剧从昨天的鼎盛到今天的尴尬境地,既有戏剧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有我国及地方现有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因素。 
  一是改革力度不够,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在新的形势下,文化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全面发展,地方戏的受众层面发生了变化,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选择呈现多元化。戏剧尤其是地方传统戏的观众呈下降趋势,演出市场逐渐萎缩,是戏剧行业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地方戏的改革与发展赶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剧院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运作机制,开拓演出市场、闯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观众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和精神追求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对戏剧改革的要求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是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致使地方戏的影响面萎缩。中央电视台为了推广戏曲,专门开辟了戏曲频道。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安徽电视台的《黄梅戏苑》,河北电视台的《戏曲天地》等等,每天都用几个小时播放地方戏曲,报刊杂志以大量篇幅报道地方戏曲和地方戏曲艺术家的艺术生活,为当地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近年我市地方戏剧院(团)为配合省、市政府在香港招商引资洽谈活动、重大纪念活动、重要接待活动等,应邀赴外地、香港等演出,观众爆满,引起轰动。在海外华人圈,赣南采茶戏始终都很有影响。而我市各种媒体对采茶戏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赣南人尤其是城里人很难看到听到赣南采茶戏等赣南地方传统戏曲。 
  三是经费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地方传统戏发展缺少动力。在目前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下,地方戏曲仍然是我党宣传的工具,政府的投入仍然是戏曲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市目前对地方戏曲的投入与其它地市相比明显不足。赣南采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级有资金配套要求,南昌、九江、抚州等市都已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而我市至今没有设立该项资金,致使保护工作难以全部到位。各县市的年人均文化经费投入就更差了。地方戏曲投入经费不足,有的剧团难以维持生计,演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
  三、振兴赣南地方戏的对策建议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地方戏曲是为基层人民大众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弱势竞争群体,必须在政府的强力扶持下,逐步地向市场运作转轨。我们党和国家对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对濒临灭绝或几近失传的文化、文艺形式,多方面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振兴赣南地方传统戏曲特别是作为“国粹”的赣南采茶戏和兴国山歌,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建议当前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确立赣南采茶戏为主的地方戏曲在全市乃至全省文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赣南采茶戏等我市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在戏曲上的浓缩反映,经过三百多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瑰宝,是全市人民群众最喜爱、联系最紧密的剧种。作为我市地方传统剧种东河戏、宁都傩戏和传统曲艺宁都道情(鼓子曲),如今已面临濒危了。许多老艺术家担心,如果我们把采茶戏这个品牌弄丢了,我们将是赣南大地的罪人!民族的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艺术。各地市都把当地的特色戏曲,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文化艺术地方特色的一个显著标志,外地人来赣州看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采茶戏。发展具有赣南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曲艺术,是我市戏曲发展的方向,应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学习河南抓豫剧、安徽抓黄梅戏的做法,把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市的文化品牌来抓。建议借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申遗成功的东风,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赣南地方戏曲艺术发展思路和方针,确立赣南采茶戏在赣南戏曲中的主导地位,对全市的地方戏院(团)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县级专业剧团规模等),统一部署,整合资源,明确发展重点,以强有力的举措,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重振赣南地方戏曲的雄风。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创新我市地方戏的发展机制。赣南地方戏的振兴与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地方戏改革的思路和策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的改革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发展。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动员各界力量振兴赣南戏曲。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赣南地方戏曲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剧院(团)的改革,把剧院(团)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剧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剧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赣南地方戏曲健康顺利发展。
  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赣南文艺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地方戏人才的主要责任,要按照我市出台的定向培养采茶戏演员的政策,培养一批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后起人才。另外,由于地方戏的传承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采茶戏的编剧、舞美、音乐等是特殊人才,而且十分匮乏,建议我市要象培养演员专业定向生那样,加紧培养一批编剧、舞美、音乐人才,以切实解决人才断层窘况。文艺部门及相关单位还要注重培养尖子人才,推出剧种的代表人物,发挥明星效应。在这一点上安徽黄梅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多年来安徽省一直注重对黄梅戏尖子演员的培养和宣传,从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到马兰等一批黄梅戏新秀,她们始终在黄梅戏剧种中独领风骚,以致多少年来人们谈黄梅戏则必称严凤英、马兰等名家。 
  (三)制定政策,大力扶持和保护赣南地方戏的发展。我市地方戏的发展与振兴,仅靠艺术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关键。我们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艺术发展的相关政策,才有可能使赣南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希望变为现实。在政策制定上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抢救政策。当务之急,就是把我市一些著名地方戏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特别是濒危剧种东河戏、宁都中村傩戏和传统曲艺宁都道情(鼓子曲)。如今,这些戏曲艺术的传承后继无人,现在能演出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他(她)们年事已高,难以再现当年风采。我市许多地方戏老艺人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随他们故去而失传。再过两年,恐怕抢救也来不及。所以,有必要把东河戏、宁都道情等传统剧种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保护。建议要尽快建立赣州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我市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为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编辑出版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我市地方戏保护发展工程,并对在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同时,保护和抢救不是把地方戏弄成“博物馆”艺术,而是要把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优秀艺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轻一代继承下来。 
  二是发展政策。调查中了解到,我市地方戏曲重点剧目支持经费不足,这是不利于地方戏曲发展的。在地方传统戏曲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把它完全推向市场是不行的。目前,我市各级专业剧团重点剧目的生产经费不足,导致新创重点剧目不多。因此,建议市直有关部门从排练精品剧目的资金投入、演出补贴、奖励和培训机制四个方面应优先考虑赣南采茶戏重点剧目的创作,按实际投入足额及时拨付资金到位,以推动地方戏重点剧目的创作发展,多出精品。对直接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县(市、区)剧团,在创作重点剧目时,除了本级政府财政支持外,市级财政也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再者,要加强引导和扶持,鼓励民间业余剧团(队)健康发展。如宁都赖村卫东文艺宣传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农民演出,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并多次受到表彰,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三是救急政策。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工作条件和工资经费的问题,广大演职员工反映尤为强烈。建议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全市地方戏剧院(团)、文艺学校和研究所等单位的情况进行认真考察,针对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充分激发对地方戏创作发展的积极性。 
  (四)营造氛围,为赣州戏曲发展与振兴创造良好条件。实践证明,戏曲的发展和振兴,和舆论导向息息相关。赣南采茶戏的鼎盛时期,蜚声中外,其中舆论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市也有张曼君、龙红等“梅花奖”得主,在戏曲界小有名气,值得大力宣传。要抓住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机遇,利用全市文艺调演等形式,在全市各剧院举办专题戏曲汇演、评演。要把地方戏的振兴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在一切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宣传媒体和各旅游景点场所,大力宣传赣南采茶戏等地方戏曲,大力宣传地方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2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