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鄂州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6-02 生效日期: 2008-06-02
发布部门: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鄂州政办发[2008]45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市发改委拟定的《鄂州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六月二日

鄂州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使我市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区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绿色、集约、高端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特制定《鄂州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以指导全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鄂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平均占比为33.2%。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8.4亿元,占GDP的32.8%,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23万人。按统计口径6大行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中的比重依次为:其他服务业3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6%,批发和零售业19.0%,住宿和餐饮业8.9%,房地产业8.1%,金融保险业4.1%。
  1、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9%,2007年实现零售总额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71.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27.2%。连锁、专卖等新兴业态在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达到21%,其中主城区达到50%;交易额超过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卖场)5个,交易额达到12亿元。
  2、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点。2007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4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海外游客594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3、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楼宇经济”的兴起。到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162亿元,比年初增加20亿元,增长1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75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4.2%;各项存款余额128亿元,比年初增加13亿元,增长11.7%;全市银行业机构首次实现全行业整体盈利,当年结益17265万元,增幅185.2%。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市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工作圆满完成,是全国第四家、全省第一家以市为单位组建的地(市)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信业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移动交换机网络容量达到65万门,在网用户达到60.13万门,年均增长23%;固定交换机容量达到30万门,用户达到22万门,年均增长15%。全行业营运收入35669万元,年均增长15%。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7年,服务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34.6%,“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0.8个百分点。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是房地产业以及交通、水利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性服务业,上述投资量占服务业总投资的80.3%,有明确服务功能定位且长期经营的服务业项目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10%以上。
  目前,“一主三新十特”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具雏形。而商务楼宇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则为我市服务业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使得服务业载体资源日益丰富。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我市服务业正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能级提升为辅的发展阶段,大部分服务业增长迅速。而诸如交通运输仓储业、汽车销售业、专业市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快速成长,为“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1、宏观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鄂州市服务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宏观发展环境来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首要的任务,尤其突出了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满足生产和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无疑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2、区域发展环境。从区域发展环境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层次随经济发展正向高端发展,产业结构愈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到2010年,东湖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注册工商企业1.5万余家,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富士康建成投产后,产业工人将达20万人。黄石城区人口达70万,有向外扩张服务业的趋势。这些都给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据发展趋势,服务业向全国及区域经济、政治中心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大中型城市集聚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具体而言,作为鄂东南沿江重要的港口及武汉城市圈东侧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且位居核心层的鄂州,通过与龙头城市武汉的资源互动,经济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并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到2020年,我市将进一步确立在武汉城市圈东翼大城市的地位,服务业定位进一步明确,将建成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对外贸易和会展中心、商贸旅游中心和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副中心。由此可见,服务业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
  (三)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我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黄石市,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市濒湖毗邻。地处1+8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主城区、新城区和特色中心镇均布局在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附近。全市总面积1594平方公里,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共有水域面积近50万亩,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有“百湖之市”之美称。
  2、区位优势。我市是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与武汉地相接、路相连、习相近、人相融,全省第一个省级开发区―葛店开发区已初步实现了与武汉全面对接和良性互动。
  3、人文条件。我市历史源远流长,以吴王故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莲花山、梁子湖、红莲湖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在鄂州巧妙融合,交相辉映。海内外企业和人士对我市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
  4、交通条件。我市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长江岸线长达80。1公里,其中宜建良港的深水岸线30公里,已建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我市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并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三纵五横”的公路线网。主城区与三个新城及10个中心镇的距离均在30公里以内, 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68.55公里,居全省第1位,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87%,全市已基本形成半小时交通网络。我市的农村既可以接受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双重辐射,又能够得到三座新城和十个中心镇的有效带动。
  5、产业基础。我市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发展冶金、机械、造船、建材、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等产业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的商品集散中心。在第一产业中,已经形成水产、蔬菜、畜牧和林果花木四大支柱产业;新庙――燕矶――杨叶20公里蔬菜产业经济带和杜山――长港――东沟水产品产业经济带两个产业带初步形成。在第二产业中,形成了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和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工业,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沿江5大港口与主城区、开发区、园区等5个产业聚集区自然连接;矿山、冶金、建材和水产品年进出量达8000万吨。在第三产业中,以莲花山、西山、梁子湖、红莲湖、洋澜湖为主体的山、水、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使我市初步成为鄂东南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中心。
  6、项目规划预期: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葛店综合组团,将以现有葛店化工厂为基础实施产品升级和产业拓展,配套建设生活居住和办公服务用地,项目投产后,对服务业来讲,像社会化的运输、施工、港口、就学、餐饮、医疗、商业、房地产等,都将得到极大的带动;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的27洞高尔夫球场和200栋会员别墅;广州恒大集团即将投资建设的红莲湖恒大金碧天下国际会议旅游度假中心;梁子岛梦天湖生态园的四星级宾馆等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休闲旅游度假业的加速发展。葛店开发区与东湖开发区的整合,武汉关山至葛店的双谷大道和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快速通道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开发区基础设施、物流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机遇
  1、国际资本结构性转移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以自身的优越区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圈。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为我们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契机,鄂州市积5000年文脉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实力,极有机会成为国际服务业资本青睐的热土。
  2、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就业比重上升而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我市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阶段,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改变其长期徘徊和发展滞后的局面,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实可能。服务业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而且在经济增长贡献方面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亲和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3、入世承诺全面兑现机遇。从2006年起,我国已进入WTO后过渡期,入世协议中9大类48个小类的服务业开放承诺将大部分兑现,已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开放时间和地域有不同程度提前,我市完全可以利用外向型经济优势,抢占先机,尽快改变我市对外开放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改革深化机遇。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等,同时已经把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公共服务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催生出许多新的利民举措,达到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拉动消费的目的。
  5、城市化机遇。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我市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区不断扩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都为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倾斜。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批复鄂州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五)主要不足
  1、整体发展不足,服务业产业结构落后。我市服务业水平与中心城区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存在着总量不大、水平不高、领域不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我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较低,而代表社会进步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尤为明显。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鄂州在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中心城市、产业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上起步晚、力度弱,至今仍有相当的差距。
  2、城市化水平低,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还非常明显,产业布局不合理,基本上只能部分满足区域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外,由于区域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导致人口集聚区域相对分散,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
  3、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业发展缺乏载体资源。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目前可用于发展服务业的载体资源稀缺,特别是高档次的商务楼宇供应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市没有一栋甲级写字楼,这对于服务业,特别是以楼宇经济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制约。加之城区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使得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撑。
  4、人气不足,服务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目前,我市流动人口虽然有所增加,但常住人口少,由此导致鄂州人气不足,消费力不强。此外,由于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智力支持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将很大程度上制约鄂州服务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为把鄂州建设成为绿色、集约、高端和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使鄂州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原则。针对当前我市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的实际,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
  ――坚持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原则。适应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面接轨全球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打造武汉城市圈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的重要区域。
  ――坚持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原则。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一个是市场机制,另一个是政府干预。既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坚持空间集聚与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约束,促进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坚持公平与公开原则。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调整市场进入条件和标准,放宽市场准入,尤其要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公有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给予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
  (二)发展目标
  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为打造都市经济强市,构建生态休闲旅游大市,具体目标分解为“十一五”期间的近期目标和至2020年的中长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08―2011)
  (1)服务业总量倍增。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4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
  (2)服务业结构优化。到2011年,以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提升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服务业,主要服务业区块建设初步成型,其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功能得以发挥,基本构建以“一主三新十特”和沿江港口产业带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
  (3)服务业空间布局合理。到2011年,“一主三新十特”和临港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框架,人口集聚区、产业分布带等功能区块的空间布局基本完成,各功能区主要功能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等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各功能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格局初步形成。
  2、中长期目标(2012―2020年)
  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5%左右。构筑“1个服务业高地”( 主城区服务业高地);搭建“3条服务业发展轴带”( 沿江港口产业服务业发展轴带、沿港环湖环山休闲旅游业发展轴带、沿106国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带); 形成“4个服务业集聚区”( 葛华科技新城服务业集聚区、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服务业集聚区、花湖工贸新城服务业集聚区、梁子湖一湖三地旅游业集聚区);建设“5个港口综合物流基地”(葛店、三江、城区、五丈港、杨叶综合物流基地)。“三个跨越”基本实现(服务业总量的跨越式增长、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传统服务业的跨越式提升)。“四个体系”基本构成(构筑服务武汉、鄂东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体系;构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体系;构建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三区建设”基本完成(武汉城市圈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武汉城市圈绿色宜居示范区、武汉城市圈适宜创业区)。使鄂州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使服务业成为优化全市经济结构、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按照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在稳步发展商贸、社区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市政公用服务业、科技和社会公益服务业的基础上,着力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实现就业多的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房地产业、商务(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五个行业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全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1、现代物流业
  建设葛华科技新城、主城区和花湖工贸新城物流园区。扶持物流企业发展,重点在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型和行业分拨型物流企业(基地),在主城区大力发展都市配送型和专业市场型物流企业(基地)。重点建设服务于武汉城市圈产业群的冶金、建材、新型化工、能源、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农副产品等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长江岸线资源,加快鄂州港区和武汉港区合作开发步伐,把鄂州建成武汉城市圈中最大的港区,重点支持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企业(基地)。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快速主干道建设,实施长江岸线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鄂州水运口岸,使我市成为长江中下游口岸综合物流服务的重要节点。整合城市运输资源,改造货运出租行业,提高现有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加快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把重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列入基础设施范围,加大建设投入。大力培育和提升服务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钢材市场、建材市场、化工市场、电子市场、轻纺市场等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服务本区域和鄂东城市群的建材装饰装潢材料市场、小商品批零市场、水产品及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和维修配件市场。完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以及银行、货运代理、商品检测等配套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集包件、速递、货运代理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充分发挥邮政网点的作用,积极拓展涉农服务领域。加快引进大型物流集团,培育2家以上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力争到2011年全市建成3个大型物流中心,培育3个二级以上、7个三级以上物流企业。
  2、休闲旅游业
  重点建设一都(三国吴都)、两湖(梁子湖旅游新区、红莲湖旅游新城)、两山(莲花山、西山),完善三国吴都文化休闲、生态休闲、高端休闲娱乐、乡村休闲4条精品旅游线路。大力整合以梁子湖、红莲湖、莲花山、西山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加快梁子湖旅游新区、红莲湖旅游新城建设步伐,建成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鼓励开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重点支持鄂州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娱乐中心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饭店业,提升旅游交通业,整合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旅游康乐和旅游商品业,瞄准商务会展,建设一批高档次宾馆,力争到2011年四星级以上宾馆达到11家。要充分挖掘三国吴都文化等文化内涵,支持市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组建三国吴都旅游集团公司,统一经营全市三国吴文化旅游资源,使鄂州成为全国研究展示三国吴都文化的基地和三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到2011年,国内旅游接待量达到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总量10%以上。
  3、房地产业
  围绕“一主三新十特”的城镇体系,制定和完善住房发展规划,2008年至2011年,力争每年新开工商务、住宅楼宇100万平方米。逐步从侧重主城区开发建设,向三座新城区发展。主城区搞好各项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档次,做大做优;城区范围向城东(金刚石产业园)、城西(小桥产业园)和城南(鄂州开发区)拓展。葛华科技新城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和化工新城,重点建设现代工业地产和商务地产;红莲湖旅游新城发展面向服务武汉的高端商住、休闲、旅游房地产;花湖工贸新城要吸引周边地区高收入群体,投资创业;“十特”城镇建设创业小区和城镇居住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聚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规范房地产价格管理和交易行为。建立完善房地产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发挥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建筑装修装饰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业、房地产租赁业的发展。推进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鼓励置业担保、房屋租赁代理、房地产评估等房地产中介服务的发展。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转变。加快水电直供,实行一户一表。新建住宅小区全部推行物业管理,已有住宅小区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实现物业管理。?ァ?
  4、商务(中介)服务业
  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实现政务、事务和服务相分离。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法律咨询、进出口代理、产品研发、企业孵化、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专利代理、技术推广等现代商务服务业。扶持发展钢铁、铸造、建材、机械、船舶、金刚石工具、非金属矿、新型墙体材料、水产品、农副产品等产业(行业)协会组织,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葛店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红莲湖电子信息孵化基地、团结高新创业孵化基地、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金刚石工具监测中心建设,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能力。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企业将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
  5、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字电视平台、数字认证平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和网络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分层次、分类型和综合型的信息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公共信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以及其他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大力支持、培育无线宽带、光纤到户接入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支持 “基于动漫数据库的计算机辅助动漫创作关键技术与系统”的研发和动漫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数字技术在现代医疗、现代教育、现代物流、社区和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力争到2011年,全市基本普及宽带网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到2016年,实现全市家庭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8%,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
  6、商贸流通业
  通过重点抓好市场建设、推进新型业态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档次,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到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亿元。
  充分与武汉的各类市场进行对接,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完善新城区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及便利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引进1家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建成1个大型、综合、高档次、现代化的销品贸。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支持蟠龙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城市中的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综合性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点,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餐饮和酒店业,不断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支持现有初具规模的餐饮娱乐企业通过采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档次,做出品牌。同时,在现有餐饮娱乐消费场所基础上,适应商务洽谈、旅游等消费需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餐饮娱乐企业。积极吸引国内著名餐饮娱乐企业进入我市,支持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扩大经营规模。鼓励酒店业专业管理企业在我市开展经营,加速提升我市酒店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
  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要求,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拥有出口自营权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出口产品信息网络,扩大出口渠道,努力增加资源深加工程度较高、具有一定附加值的水产品及农副土特产品出口份额。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到2011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5%。
  7、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东楚文化、三国吴都文化等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提升鄂州的文化特质,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优秀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大文化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支持市博物馆、市体育馆、湖北省国际水上训练竞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高技术、高文化、高艺术为基础的数字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和文化旅游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先进适用的体育设施。加快发展文体娱乐业,不断满足居民日益扩大的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需求。鼓励和扶持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健康发展,积极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文化娱乐业品位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建设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和体育中心三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完善西山公园、鄂黄大桥公园、滨江公园和凤凰广场四大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建设和完善星级酒店的体育健身设施、社区公益性体育健身场所等,形成高、中、低档并存的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场所和体育训练及比赛环境。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竞技体育格局,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积极举办和承办全国性、区域性的单项体育比赛或邀请赛、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节庆等文体活动,促进相关领域的消费。
  8、社区服务业
  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切实保证困难群体的生活服务需要。发展群防群治的社区治安服务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将营利性的、适宜产业化发展的服务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政府扶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系列化、产业化。鼓励和支持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为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职工提供住宿、饮食、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运作的民营化、市场化,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9、金融保险业
  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通过鼓励社会实业积极参股等形式,完成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其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助学和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融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使用和推广银行卡、个人支票业务,进一步规范银行结算账户和网上支付业务。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建成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商业保险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在已有大额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办社会补充医疗大额保险。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和健康保险等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
  10、涉农服务业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新农村商网”网络,加大农技110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建设。推广农村合作社、科技大户等新型服务方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就业服务,加快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市场服务,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充分发挥邮政网点的作用,积极拓展涉农服务领域。到2011年,扶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企业30家,省农业产业化企业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0个,市级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30个,完成人员培训10万人次,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点20个、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30个。到2016年,建成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50个。实现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1、市政公用服务业
  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市政公用项目。整体或部分转让现有供气、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存量资产,加速企业化改制,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采取招标拍卖等办法,出让道路、广场、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和租用权,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加快市政管理、客运、绿化、环卫等生产经营单位的企业化改制步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作业公司,公开竞争承接市政公用设施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以及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任务。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加快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完善服务功能。继续抓好城区道路、给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和园林绿化等工程,改造城区供水和污水管网,完成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交基础设施。实现交通主路网与国家高速路网对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轴,区、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市域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重点建设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对接路和与武汉、黄石的城际通道以及开发园区与特色镇的互通循环路网。完成鄂州火车站扩建,开通鄂州至武汉城际列车,筹划建设武汉至鄂州轻轨。着力推进鄂州、武汉两市港口合作,开发葛店港至三江港之间的重要岸线资源,重点发展集装箱、江海直达和液货危险品运输,力争到2016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努力建设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货运中心,构建沿江产业带。完善和延伸站场服务功能,配套城市公交客运站点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新增五级客运站20个,每个中心村配套停靠点。
  12、科技和社会公益服务业
  科技。以发展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科研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引进、培养各类技术和人才,加速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向我市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加强农作物畜禽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扩大节能高效保护地面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材、冶金、机械、纺织和服装等产业的生产工艺,促进环境治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改造薄弱学校,完善学校教学设施,根据班容量适时建设新校舍。积极推进鄂州大学的建设,努力培养大批适用性技术人才,使我市成为周边地区的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建设以鄂州大学为中心的莲花山科研基地和葛店开发区的“葛店?中国药谷”生物医药等2个科研基地。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快发展远程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方式办学,全方位增加教育投入,形成政府和民办教育相结合的格局。整合教育资源,瞄准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兴办民办高校、各层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力争达到5万人的规模。到2016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将义务教育从九年扩大为十二年,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卫生。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覆盖全市包括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注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和艾滋病、结核病、SARS等传染病防治和采供血安全工作。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健全农村医疗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到2011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16年,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
  三、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
  (一)布局目标
  遵循“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辅以适时适度的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按照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战略性布局,科学合理地规划三次产业发展空间并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服务业发展轴带相互连接、服务业聚集区为依托、十个特色中心镇和若干个社区为节点的“一主三新十特”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确立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绿色、集约、高端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象定位为“创业发展洼地、休闲宜居天堂”。
  (二)布局要求
  1、遵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市场优化和集聚效应原则,努力实现布局的科学性。
  2、凸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服务产业门类众多,行业空间边界模糊,甚至相互覆盖,在空间布局上以凸现功能区划为主,发挥主导产业带动效应。
  3、中长期规划内容粗细有度。全市性规划提供框架依据和重点导向,各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专业部门指导下据此制定分区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经细化后组织实施。
  (三)布局要素
  1、服务业高地:市域内服务产业最为集中、层次最高、具有中心城市标志性功能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主导、支配市域范围的服务业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经济,乃至更大范围产生重大影响。
  2、服务业发展轴带:市域内具有较大的资源、区位、市场和交通优势的发展地带。地带范围内具有相似的自然禀赋、产业特征和周边环境,一般处于城市要素密集地区。
  3、服务业集聚区:具有综合或某一方面突出功能,有相当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特定区域。在一定空间内形成业态集中、设施配套、内连外通、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较强辐射力的特色服务功能区块。
  4、特色中心镇和社区服务区:在居民集聚地,根据社区规模和周边状况,形成以满足居民生活和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点地段。
  5、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侧重于对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引领、开拓、标志性意义的新兴或现代服务业项目。项目通过申报和评估后,推荐给有关部门,选择适当空间以供规划确认实施。大力扶植重点服务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四)布局控制层级
  按行政管辖分为市级,区(街办)级,中心镇级和社区级四个基本层级。本布局规划重点以市级为主展开布局事宜,区(街办)级,中心镇级的布局均应从全市域“一盘棋”总体发展布局出发加以考量。
  1、市级控制目标和对象:鄂州市中心城区和市域范围内跨行业、跨区(街办)的规划布局事宜。
  2、区(街办)级控制目标和对象:区(街办)的城区和区域范围内跨行业、跨镇区的规划布局事宜。
  3、特色中心镇级控制目标和对象:特色中心镇范围内及村、基层社区的服务业布局事宜。
  4、社区级控制目标和对象:社区在政府授权范围内的服务业布局事宜。
  (五)布局架构和功能
  依托主城区、区(街办)、中心镇区和社区四个相互依赖的层级,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局限,以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为前提,全力营造“1345”发展格局,即构筑“1个服务业高地”,搭建“3条服务业发展轴带”,形成“4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5个港口综合物流基地”,以及10个中心镇和若干个社区服务区,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主架构。
  1、构筑“1个服务业高地”
  主城区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区域,要依托产业基础和交通区域优势,突出鲜明的城市个性,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服务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服务业高地。主城区服务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结合各区域功能定位和重大功能载体建设,有层次、有时序地推进。主城区服务业空间布局由老城区核心圈、城东港口经济区(金刚石产业园)、城南小桥产业园区和城西鄂州经济开发区4个不同经济形态的空间圈层组成。
  (1)老城区核心圈。该区域范围为大桥路以西、滨湖南路以北、江碧路以东至三面像沿武昌大道向西到樊口大闸以东。该区域具备了一个消费城市几乎所有的传统要素,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是其重要的产业基础,是鄂州人口密度和投入产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功能定位为融城市于青山绿水之中、现代于古典之中、经济于文化之中的文化商旅中心。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西山、古灵泉寺古典园林及周边文化休闲旅游区
  --以莲花山、洋澜湖和凤凰广场主线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以城区港口、万里长江第一阁、滨江公园和桥头公园为主线的沿江文化休闲旅游水廊
  --明堂商业中心区
  --摩尔城(销品贸)
  --特色商业街区
  --飞鹅建材商业区
  --牛头山体育活动中心休闲区
  --以戏曲文化、宗教文化、三国吴都文化、餐饮文化、校园文化、书画文化、影视文化和娱乐文化等为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载体
  --行政中心
  --电信邮政服务中心
  --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金融中心
  --莲花山科技创业园和教育园
  --蟠龙农副产品产品物流基地
  --湖北金刚石工具质量检测实验中心
  --写字楼和会务中心
  --主城区生活港口综合区
  --市民广场
  --社区配套服务区
  --星级宾馆
  --构建融科技、山水、人文为一体的文化商旅中心
  (2)城东港口经济区(金刚石产业园)。该区域范围为大桥路以东至燕矶镇,是鄂州主城区东部外围拓展区。目前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城内外便捷的通道网络,为改善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经营环境创造了条件。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承接老城区工业的转移和服务业扩散,延伸和强化服务业对外辐射力,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服务业集聚区和东部新城。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交通节点物流与商品市场扩展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休闲农业旅游区
  --葛山旅游风景区
  --天平山(麻羊垴)旅游风景区
  --五丈港综合物流基地
  --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
  --金刚石科技创业园
  --构建融港口物流、工业和商业地产为一体的主城区东部新城
  (3)城南小桥产业园区。该区域范围为滨湖南路以南、江碧路以西,是鄂州主城区南部外围拓展区。其功能定位为建成集现代物流业、商住房地产业、休闲娱乐和工业支撑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产业园和主城区南部新城。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交通节点物流与商品市场扩展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以区域物流为主、市域物流为辅的现代物流园
  --小桥商务会务中心
  --鄂州火车站现代物流中心
  --环保产业园
  --科技研发创业载体
  --国内外会展博览载体
  --游客集散中心
  --星级宾馆
  --构建融现代物流业、商业地产、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主城区南部新城
  (4)城西鄂州经济开发区。该区域范围为樊口大闸以西,是鄂州主城区西部外围拓展区。该区域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已成为鄂州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东部产业转移、钢铁产业链的延伸、鄂钢辅业外迁和机械等主要产业布局都在这一区域,生产性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在加强。区域内交通发达,经济增长迅速,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山水资源。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顺应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形成二、三产业互动的主城区西部新城。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交通节点物流与商品市场扩展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科技研发创业载体
  --休闲农业旅游区
  --长港水上休闲旅游区
  --以区域物流为主、市域物流为辅的现代物流基地
  --三江港区综合物流基地
  --开发区社区服务中心
  --循环经济产业园
  --构建融循环经济、水上休闲、农业加工园为一体的市区西部新城
  2、构建3条服务业发展轴带
  规划构建的“3条服务业发展轴带”,是鄂州主城区联结区域经济和服务业集聚区的纽带,是我市对接周边城市和向腹地纵深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市域内产业互动、节点分明的空间网络。服务业发展轴带的建设有利于服务产业的扩张和集聚,有利于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1)沿江临港经济服务业发展轴带
  该轴带东起花湖工贸新城,西至葛华科技新城的沿江主轴线及其南侧纵深地域,东西武黄高速、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快速主干道和沿江公路三条轴心带串联了花湖工贸新城、城东港口经济区(金刚石产业园)、鄂州主城区、鄂州经济开发区、葛华科技新城、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等6个省级开发区和市级开发区(新城),集聚了以钢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金刚石、纺织服装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集群,城市化程度较高,消费市场活跃。鄂州现有葛店、三江、城区、五丈港、杨叶五个长江港区,拥有长江岸线约80公里,随着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和沿江重化工及基础加工制造业不断壮大,中转物流发展迅速,水陆、水水转换枢纽正在形成。其功能定位为通过打造若干个相互联系和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节点,依托工业和沿江港口,做大第三方物流规模,形成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区域性物流走廊和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公共服务业分布带。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主城区商贸中心
  --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集群:主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区高中级人才培训基地,鄂州大学等院校
  --葛华科技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主城区会议中心
  --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旅游业集聚区
  --以飞鹅建材市场为龙头的家具家装建材市场群
  --以蟠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市场群
  --小桥产业园钢铁、建材、纺织服装市场群
  --科技研发业集群:高新区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莲花山计算机辅助动漫创作关键技术与系统等
  --现代物流业集群:葛店港区(葛华科技新城)综合物流园、五丈港(金刚石产业园)综合物流基地、三江港区(鄂州开发区)综合物流基地、杨叶港区(花湖工贸新城)综合物流园、主城区港口综合物流园
  --以港区、开发区(园区)物流基地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企业群
  --5个沿江港口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
  (2)沿港环湖环山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轴带
  该轴带北起长港入江口,沿90里长港和汽李路南至沼山森林公园,该轴带串联起老城区、鄂州开发区、杜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珍珠养殖基地、武昌鱼养殖基地、太和非金属矿产业园和梁子湖一湖三地休闲度假旅游区。该轴带内长港水系蜿蜒90余里,人文历史风貌极为丰富,原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一湖三地四大区块,带内湖荡河汊密布,群山湖泊错落有致,与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交相辉映,是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理想之地。其功能定位为城市绿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以梁子湖(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环梁子湖(岛)旅游景区群:包括梁子岛景区、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湖滨森林生态休闲区等
  --休闲农业旅游群:杜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武昌鱼养殖观光园、梁子湖蟹养殖观光园、杜山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沼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长岭珍珠养殖观光园等
  --沼山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90里长港水上休闲旅游景区
  --樊口大闸水上公园休闲旅游景区
  --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市场
  --太和非金属矿产业园服务区
  (3)沿106国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带
  该轴带北起主城区,沿106国道南至铁山,轴带内布局有矿山、钢铁、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是我市重工业基地和走廊。中南地区矿藏资源最丰富、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新的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规模在全国同类矿山中名列前三位、武钢重要的矿石生产基地――程潮铁矿;武钢集团矿山、冶轧设备、备件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北华中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中部最大规模民营水泥企业之一的湖北世纪新峰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和鄂州民营企业纳税额首位的吴城钢铁公司等企业在该轴带内,2007年,这几家企业上交税收17970万元,年货物进出量达3000万吨,对物流、餐饮、住宿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量较大。其服务业功能定位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构建“4个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三个新城和梁子湖(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以及资源、交通和市场等优势,在某个或某几个服务产业设施比较集中的空间区域内,规划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或潜力产业,形成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产业功能区。
  (1)葛华科技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其功能定位为:以“西接、南拓、东联、北优”为策略,在空间上将使葛华新城对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城。以316国道和葛庙路两条主轴,武九铁路、关葛大道两条区域性干道(铁路)将葛华新城规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北部区域:以整合现有的葛店开发区、葛店镇、鄂州电厂的建成区为主,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中部区域:以西接、南拓为主,加强与东湖高新区、化工新城的产业对接;南部区域:以商业金融、办公研发、文化娱乐、居住、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性簇团。通过与武汉实施零距离对接,带动房地产、物流、金融、商务服务业全面发展,成为鄂州西部对接武汉的现代科技和商贸新城。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高新区技术交易中心
  --高新区商务会展中心
  --金融服务中心
  --科技研发载体
  --总部经济
  --飞地经济
  --葛华科技新城综合物流园
  --高新区物流中心
  --白浒镇铸造产业创业园
  --各类专业市场
  --开发区社区服务中心
  --文化娱乐载体
  --星级宾馆
  (2)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其功能定位为:近期主要面向高端消费人群,通过大力推进高尔夫球场、红莲湖多功能会所、红莲湖水上娱乐中心和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把红莲湖旅游新城建成集运动健身、商务会议、休闲旅游、高端居住和科技研发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新城。远期通过实施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全方位对接,着力培育、开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现代旅游产业,把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建成集康体、休闲、旅游度假、科技开发、会展商务于一体的鄂东南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中心,成为现代会展商务区、武汉城市圈高端人群居住基地、城市居民休闲基地、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基地。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大型湿地旅游区
  --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极限运动、水上运动、民俗风情、户外休闲旅游区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产业园
  --红莲湖电子信息孵化基地
  --总部经济
  --飞地经济
  --游客服务中心
  --商务会展中心
  --星级宾馆
  (3)鄂州市花湖工贸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其功能定位为:现代制造、多元房产、商贸物流、休闲度假。通过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接受黄石城市功能和城市市场的辐射,全面对接黄石,建成鄂州东部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城区、依托黄石发展的新区、鄂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贸新城。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商务服务中心
  --三山湖休闲旅游区
  --社区服务业
  --杨叶港区综合物流园区
  --各类专业市场
  --开发区社区服务中心
  --购物中心
  --文化娱乐载体
  --星级宾馆
  (4)梁子湖(岛)一湖三地旅游业集聚区。其功能定位为:充分利用其区位和资源优势,着眼湖北,面向全国,着力培育、开发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渔村风貌、渔岛风情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功能,逐步把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配套设施完备、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渔岛风情体验及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主要业态
  --梁子湖游客服务中心
  --旅游交通
  --特色旅游商品一条街和大型旅游购物场所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
  --渔家风情游等娱乐类旅游项目
  --自助捕鱼等参与类旅游项目
  --湿地风光等观赏类旅游项目
  --星级宾馆
  4、建设5个港口综合物流基地
  鄂州港是全省十九个重要港口之一,现有葛店、三江、城区、五丈港、杨叶五个长江港区,港口水域面积375.6万m2。至2007年底拥有各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泊位93个,其中已建成的3000吨级以上泊位7个, 2007年五大长江港区港口吞吐量652万吨。
  现有5个港口已与沿江5个开发区(园区)形成自然结合状态。葛店港区主要服务于葛华科技新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三江港区主要为鄂州开发区、主城区西新城和鄂钢新区的建设服务;城区港区主要为主城区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活服务;五丈港港区主要为武钢集团球团厂、鄂钢、小桥都市产业园、金刚石产业园和主城区东新城服务;杨叶港区主要为杨叶镇、花湖工贸新城和黄石市服务。在建设5个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的过程中,重点发展以下四大相关产业:
  (1)扩大发展直接产业。港口直接产业主要指以港口装卸业为主的港口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业。在港口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边建设、边使用、边回收资金、边扩大的方针;积极寻找相应的码头长期用户;积极引入港口各类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吞吐量,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2)扶持发展共生产业。港口共生产业指与港口装卸业有紧密联系的水运业、集疏运输业、仓储业等。根据各港的主要运输功能和运力,超前发展运力运途各异的内外线综合航运网络。发展以保税功能为主的仓储业,坚持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仓储与高附加值货物、集装箱货物仓储并举的原则,提高仓储量,增加仓储效益。改善代理手段和方式,提高代理服务质量,扩大代理、理货及联运代理等业务量。建立同港口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组建轮船运输公司,建立货运车队,搞好内陆运输服务。加强港口通往内地的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增强集疏运输能力。
  (3)强化发展依存产业。港口依存产业主要指凭借港口综合条件而形成的临港工业。将大进大出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江地区迁移,建立临港工业区,以便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政策入手,在资金、税收、水电价格、土地批租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设法引进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初加工和深加工后续项目,为港口运输业提供稳定的货源。
  (4)注重发展关联产业。港口关联产业指与直接、共生、依存产业相关的贸易、金融、保险、通讯以及房地产、饮食、商业、旅游、娱乐等服务产业。港口贸易业争取本市的出口货源在当地港口出口;大力引入国际转口贸易,争取建立保税区;设立贸易型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适度超前发展水电、通讯、保险、金融等服务业,为临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5、建设10个特色中心镇和整合若干个社区服务区
  作为对“1345”发展布局的必要补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十个特色中心镇因地制宜兴办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农民创业小区、居住社区和创业基地,不断增强集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重点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服务等与农民生产和生活配套的服务业。同时,以区(街办)为单位,整合和拓展若干个社区服务区。在政府主导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目标为步行15分钟内,能够接受到卫生、文化、体育健身和12种以上商业等专门机构或场所的服务;学校按每1万人一所小学、每3~5万人一所初中、每8~10万人一所高中的目标配置;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按2~3公里地域半径、4~5万人口规范布局控制;社会性养老以每1千居民18~22张床位的标准建设庭院式老年公寓。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效能竞争力。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推进政府由“审批”向“服务”转变、“管理所属单位”向“服务全行业”转变、“多头管理”向“统筹服务”转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或潜在的市场准入限制。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政府机构逐步探索实行“服务外包”,对机关食堂、宾馆、车队、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给专业机构经营,条件具备的可转为通过社会提供。对新进入机关后勤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实行聘用制等新的用人机制。
  (二)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并研究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凡是周边城市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鄂州予以取消。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外,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停止执行。规范企业工商执照年检行为,禁止以罚代管。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按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通过低息(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交通、现代物流和旅游业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通过采取奖励、服务业引导资金补助等方式,加大对社区服务、文体娱乐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通过奖励、以奖代拨、项目资金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鼓励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工程策划、承包、监理、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产品维修、技术培训、企业社会化服务等新型行业的发展。二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三是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政策。服务业的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在2008年底实行与工业用水、用气价格并轨。四是在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一定三年,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
  (四)强化规划指导力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的完善和实施,突出支持生产性等新型服务业发展,推动街办“优二进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档次,推动各区“兴二促三”,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根据城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优化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加快实施旅游休闲功能区、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型服务功能区等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对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的许可作出科学的安排,在现代服务业的设施规模、设施定位、投资对象以及设施业务设计、经营对象(包括资质)等方面进行超前规划,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市服务业的集聚、提高与合理分布,形成各种服务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五)拓宽服务业筹融资渠道。在努力增加政府对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扩大直接融资、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同时,创新思路,拓宽筹融资渠道。把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服务业项目作好引导服务工作。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努力调研储备一批规模大、具有一定档次和特色、适合我市发展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及时根据情况变化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实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形成新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市、区(街道办事处)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项目保障机制,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对我市服务业项目的支持。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重大基础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重大功能性项目要彰显我市独特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大赛事、节庆活动要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
  (六)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大力促进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大力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运用标准化培育服务品牌。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示范试点工作,鼓励服务企业争创品牌名牌,对新获得的中国世界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的服务企业,市政府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发展。
  (七)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对获得国家承认的博士以上学历的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来我市兴办服务业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以下的创业资助资金。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采取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我市兼职、挂职和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专门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服务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结合农民转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现代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多途径拓展就业渠道。
  (八)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以企业信息平台、企业和个人纳税信誉信息系统和金融数据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载体,搭建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全民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等“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服务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对一、二产业的重要联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成立鄂州市服务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每年要有针对性地推进涉及全局的若干重点工作,解决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制定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细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区(街办)和有关部门要依据《统计法》及时、准确、全面提供所辖地区的服务业资料。市统计部门加强对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同时协调好各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服务业统计工作,规范部门服务业统计范围和标准,建立服务业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强服务业统计和调查力量,增加服务业统计调查经费。强化考核机制,自2008年起把服务业发展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80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