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关于进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6-12-31 生效日期: 1996-12-31
发布部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
发布文号: 劳部发[1996]4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为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供给,提高青年劳动者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从199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即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追加1至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再进入就业岗位),现将实施这一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就业和培训工作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具体体现。各级劳动部门要把实施这一制度纳入劳动工作整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领导,主动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组织实施。 
  二、各级劳动部门应建立以所属职业技能开发机构为主,就业服务与其他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开展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进行专项就业服务,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实行先试点,逐步展开的原则。各试点城市(地区)劳动部门应根据《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附件1),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组织试点工作。我部确定的试点城市(地区)(附件2)应在1997年2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我部备案,并同时抄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我部由职业技能开发司、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指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沟通试点城市(地区)间的联系,交流试点工作信息,组织经验交流与总结,开展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宣传活动。 
 
  附件: 
  1.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 
  2.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城市(地区)名单 
 
 
劳动部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1 
 
 
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对城乡新生劳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追加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为其实现就业准备条件,同时,通过延长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就业的压力。 
  主要任务:将城镇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并有就业愿望的青年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在就业前,参加1至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做好准备,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就业。同时,有步骤地组织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并准备向非农产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青年参加这一制度。 
  上述人员统称为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 
  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社会其他失业人员参加这一制度。 
  二、指导思想 
  按照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有关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规定,从提高青年劳动者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出发,把加强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结合起来,建设一种以职业培训为主导,以相应的组织管理为基础的劳动预备制度,并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共同做好这一工作,为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质量服务。 
  三、基本要求 
  (一)做好统筹安排--劳动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与合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和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组织落实。 
  (二)开展职业培训--组织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的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活动,并开展职业指导。 
  (三)实行就业准入--要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应当掌握必备的学识和技术、能力,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 
  (四)建立用人规范--要求新增劳动力的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已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招用从事非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也应从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中选择。 
  四、实施内容 
  (一)基础工作 
  1.对城乡新生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组织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进行登记报名;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指导有关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相应的专业。 
  2.对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开展职业指导,使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端正就业观念,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正确选择专业和职业。 
  3.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资格认定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劳动部门统筹安排下,承担相应的职业培训任务。 
  4.职业介绍机构应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优先推荐业经劳动预备制度培训的求职人员就业。 
  (二)培训工作 
  1.确定培训期限。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参加高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半年左右。 
  特殊工种(专业)的培训期限,经劳动部门核准后,可适当延长或缩减。 
  2.开展培训工作,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创业能力培训。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国情意识、职业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以及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等;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模块式、单元式等。 
  3.创办或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开展勤工俭学;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 
  可采取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在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的“双轨制”和实习期间的“试工制”。 
  (三)资格认定及就业 
  1.对培训期满的人员,由培训机构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考核,并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施。 
  2.对取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统一进行登记,建档立卡,并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专项管理。 
  3.对已办理就业登记的人员,各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专项服务,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求职方法等方面的服务;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或由劳动部门指导其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为他们办理就业有关手续;并在他们办理档案存放、开业登记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帮助。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 
 
 
劳动部负责实施这一制度的总体规划、综合管理。 
 
  地方各级劳动部门提请当地政府,加强对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领导,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主动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负责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并指导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以及职业介绍机构做好有关工作。同时,支持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二)落实资金 
  所需资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多渠道筹措。 
  1.各级政府应增加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也可从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劳动预备制度专项经费。 
  2.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按标准缴纳学费。具体标准,可比照当地规定的技工学校收费标准,由劳动部门商物价部门确定。 
  3.可根据实际条件,向用人单位收取用人培训费,此项费用,可在用人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4.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创收,补充培训经费。 
  5.其他经费来源。 
  (三)政策扶持 
  1.对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原则上免试入学;确属生活困难者,可缓交或减免学费;对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以及在用人单位试工者,可给予一定的补助;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适应奖励。 
  对参加一年以上职业培训者,在报考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取得中级技术等级证书者,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可取得技工学校学历,还可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对经过职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应按其达到的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2.对劳动部门所属培训机构开办的承担生产实习和勤工俭学任务的实习基地,应积极争取税务部门的支持,享受技工学校实习工厂减免税政策。 
  开办实习基地所需的资金、场地、能源等,有关部门应予支持解决。 
  3.对非劳动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按要求承担相应培训任务的,劳动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四)监督检查 
  1.对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但未取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劳动、工商部门应要求其参加相关的培训,待取得相应证书后,办理就业或开业手续。 
  2.对未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执行,随意缩减学制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劳动、教育部门应要求其补齐所差的年限和内容,要保证培训时间、培训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办理相关就业手续。 
  3.对招收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但未取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的用人单位,要求其在单位内实行“双轨制”(在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在本单位实习或以师带徒)。职业介绍机构在介绍推荐相关人员就业时,要注意把好关,积极指导他们参加培训。 
  (五)搞好宣传 
  要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对建立劳动预备制度的必要性和制度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动员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 
  六、实施步骤 
  在全国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开。首先选择就业任务较重,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基础较好的35个城市(地区)作为劳动部试点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至5个城市(地区)同步开展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试点单位,拟定试点方案(1996年12月--1997年2月)。第二阶段:具体实施试点工作(1997年3月--1998年3月)。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全面推开(1998年4月开始)。 
 
  附件2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城市(地区)名单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河北省:唐山市 
  山西省:长治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辽宁省:鞍山市、大连市 
  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 
  江苏省:徐州市、高邮市 
  安徽省:马鞍山市 
  福建省:龙岩地区 
  江西省:南昌市 
  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市 
  河南省:新乡市 
  湖北省:襄樊市 
  湖南省:湘潭市 
  广东省:佛山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海南省:海口市 
  四川省:重庆市、德阳市 
  贵州省:贵阳市 
  陕西省:宝鸡市 
  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 
  青海省:西宁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10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