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五四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学术研讨会论点(2)
www.110.com 2010-07-24 11:27



  二、五四宪法的成就与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胡锦光教授认为,作为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政发展的基石。五四宪法确立的宪法基本结构、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对我国后来的宪政影响极大,五四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亦为我国各部宪法所继承。五四宪法对我国八二宪法的影响更大。虽然现行宪法是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但实际上现行宪法却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的。这是因为1978年宪法是我国在“文革”结束之后不久通过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宪法,不能作为现行宪法的修改基础。五四宪法成功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吸收并且借鉴了国外的制宪经验,因而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宪法。因此,现行宪法在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国家结构、公民基本权利等等方面深受五四宪法的影响。这是五四宪法的基本价值之所在。

  首都师范大学郑贤君教授认为,五四宪法序言宣明了制宪目的,即以人民民主制度保证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该规定为这部宪法基本权利的客观秩序提供了价值指引。五四宪法在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社会权等方面具有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宪法、社会民主国家的福利宪法及我国八二宪法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因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自由属性,带有典型的实证主义法律传统和制定法特征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权利体系。五四宪法克服了自由主义宪法形式平等的不足,强调政治平等,并兼顾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在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上,五四宪法注重对自由权的物质与制度保障;规定了多样性的财产权;重视社会权。五四宪法的对公民权利的这些规定,显示了五四宪法追求幸福生活的制宪目的。无论怎样分析,就是以今日视点重新审视五四宪法的基本权利条款的规定,这部宪法都堪称是一部保障自由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不仅因为五四宪法制定时期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而且也因为这部宪法体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宪法的显著区别。由于自由资本主义宪法的中心价值是个人主义主导之下的个人自由,故自由主义宪法的基本权利特征以自由权为核心,注重对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和经济自由的保障。而在五四宪法这里,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民主主义也即人民民主的宪法特点。在这里,基本权利的中心价值是平等而非自由。例如,强调政治平等与经济自由;经济公平而不是经济自由;既注重形式平等也注重实质平等;对私人财产权的限制。这使得五四宪法在体现传统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的同时,依然不失其对自由的深切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罗耀培研究员认为,五四宪法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执政党对民主法治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认为法治是手段,民主也是手段。宪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并不想用宪法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宪法实施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反思的问题。如人民主权原则的缺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应当贯彻到宪法各个章节之中,不仅有实体法,而且还有程序法的保障,但五四宪法没有保证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保障。五四宪法规定了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但没有机构程序的保证。要健全和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采取建立专门宪法监督机构和程序的办法。法国式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值得学习借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广辉教授认为,五四宪法尽管规定了公民多种多样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却缺乏理论上的支撑。囿于当时对宪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制宪者对于保护公民权利的认识不是非常明确。制宪者当时的最主要考虑,是通过宪法的制定,给新中国的政权提供合法性的基础,而主要不在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五四宪法的这个制宪目的决定了,五四宪法重视对政权、制度的建设,它虽然规定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但这些保障不是非常充分,并没有贯穿保障人权的精神。首先,五四宪法对于国家权力的规定,既有列举式条款,又有概括式规定,而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仅仅列举规定;其次,将“国家机构”一章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之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国家与个人、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的立场,体现了“国家主义”或者说“国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再次,五四宪法将公民的财产权作为宪法原则,而不是作为公民的权利予以规定,将保护财产权作为国家的一种政策,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似乎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施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愿意的程度,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错位。另外,五四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虽然从形式上看,包括了各国宪法中普遍规定的基本权利,但在内容的确认上过于简单,实际上仅仅是一种纲领式的宣告。五四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这些不足,对我国后来的几部宪法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