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判裁案例 >> 案例正文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96.11.21.九十六年度訴字第三六四號判決

时间:2007-11-21  当事人:   法官:沈應南、許武峰、許金釵   文号:96年度訴字第00364號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96年度訴字第00364號

.

原告鼎力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人甲○○

訴訟代理人柯俊禎會計師

複代理人林惠芬會計師

被告財政部臺中關稅某

代表人乙○

訴訟代理人丁○○

丙○○

上列當事人間因虛報進口貨物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96年6月22

日臺財訴字第(略)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文

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即復查決定)均撤銷。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

甲、事實概要:

緣原告於民國(下同)94年11月21日委由浩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第

DA/BC/94/WM62/3226號進口報單,向被告連線申報進口RETURNMERCHANDI

SE貨物乙批計1543項。經某告查驗結果,實到貨物除原申報外,尚有其他

沙灘車零件、沙灘車等貨物匿未申報,乃於報單增列第1544項至第1747項

,其中第896、1557、1558、1565、1562、1569、1600、1602、1605、160

6、1607、1612、1613、1616、1617、1622、1625、1642、1643、1645、

1646、1652、1688、1692、1693、1694、1696、1697、1698、1701、1705

及1709~1747項,參據財政部關稅某局驗估處簽復查價結果,核計逃漏關

稅某新臺幣(下同)218,305元、貨物稅223,428元、營業稅94,855元及推

廣貿易服務費618元。被告乃以原告進口貨物匿未申報,偷漏關稅、貨物

稅某營業稅,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第44條、貨物稅某例第32條

第10款、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貿易法第21條第1項

及第2項規某,除追徵所漏稅某計537,206元(包括關稅218,305元、貨物

稅223,428元、營業稅94,855元、推廣貿易服務費618元)外,並處以所

漏關稅某2倍之罰鍰計436,610元,所漏貨物稅某5倍之罰鍰計1,117,100元

及所漏營業稅某2.5倍之罰鍰計237,100元。原告不服,對於被告95年11月

2日所為95年第(略)號處分中第4至10項(即上開第1741至1747項貨物

)偷漏關稅、營業稅某貨物稅某處分,申經某查未獲變更,提起訴願遞遭

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乙、兩造之聲明:

一、原告聲明求為判決: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聲明求為判決:

(一)、駁回原告之訴。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丙、兩造之爭點:

一、原告起訴意旨略以:

(一)原告就系爭進口貨物項次1~1543項(已依法申報繳稅)

及1544~1740項(應稅某口貨物漏未申報)部分,並無爭議,惟17

41~1747項係屬免稅某物,原告主張應免依漏稅某處罰。

(二)按「輸入稅某第8702、8703、8704、8705節之車輛(包括整輛份零

組件),確不供行駛用,而僅供新車種之開發設計,功能系統分析

、測試,或為安全性能、節約能源、防治污染等之改進及零組件開

發設計等之用,經某某部證明屬實者免稅。」、「供研究發展用之

進口車輛,免稅。」分別為海關進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及貨物稅某

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所明定。原告進口報單第1741至1747項

次之進口貨物為沙灘車,係供研究發展所使用,業經某管機關經某

部工業局核發「進口貨品適用減免繳納稅某用途證明申請書」,依

上開法規某定,係屬「免稅某物」。被告雖稱原告於94年12月2日

方取得工業區核發之免稅某明,係屬事後取得,故無法免除應負之

法律責任等語,然原告經某沙灘車生產製造,所生產之產品係百分

之百外銷,況國內並未開放沙灘車之道路行駛執照,無法在國內使

用,且原告並未取得代理權無法銷售,進口沙灘車之唯一用途確屬

研究發展,茲再檢附94年6月20日原告進口沙灘車,並已於進口日

期之前即94年5月31日取得經某部工業局核准之免稅某明書,用供

佐證。故可認定「國外進口之免稅某物,已依規某申報者」,海關

即會給予免徵貨物稅某進口稅(進口納稅某法代碼51),當然亦無

漏稅某之適用餘地。至被告陳稱本件並無關稅某第18條規某適用乙

節,按本件情形與該條文規某情形不同,系爭進口貨物只要本質上

係作為研究發展使用,即應免稅,不因事前事後申請而有不同,況

如須事前申報,亦應有法律規某方可。被告復主張依國際貿易實務

,買賣雙方對成交貨物之名稱、數量等於成交時即有約定,並應按

約定之貨物交運,原告未善盡查證之義務,致發生虛報進口貨物名

稱、數量,逃漏進口稅某之情事,自應受罰等語。惟本件疏失係美

國鼎力(DINLI)公司商品復運進口,並非如一般國際貿易,被告

對於1741至1747項免稅某品漏未申報之行為,處以漏稅某,顯已逾

越處罰之必要程度,不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原告實難昭服

(三)又按「中華民國60年1月9日修正公布之貨物稅某例第18條第1項,

關於同條項第12款,應貼於包件上或容器上之完稅某免稅某證,

不遵規某實貼者,沒入其貨物,並處比照所漏稅某2倍至10倍罰鍰

之規某(現已修正),固為防止逃漏稅某,以達核實課徵之目的,

惟租稅某序罰,有行為罰與漏稅某之分,如無漏稅某事實,而對單

純違反租稅某上作為或不作為之義務者,亦比照所漏稅某處罰,顯

已逾越處罰之必要程度,不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為大法

官會議釋字第339號解釋理由書所明揭。又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27

號大法官楊建華所提一部不同意見書:「按租稅某序罰有『漏稅某

』與『行為罰』之別。漏稅某乃因納稅某務人未履行租稅某上稅某

義務,故其處罰恆以漏稅某額為基礎,而科以若干倍數之罰鍰。而

行為罰乃係因租稅某上課人民作為或不作為義務,不以涉及漏稅某

必要,故行為罰祇應斟酌其行為或不行為之情節,科處一定金額以

上及以下之罰鍰,不應以漏稅某額為基礎,若行為罰亦以漏稅某額

為基礎,則不僅處罰之目的混淆不清,且在未漏稅某情形下,隨扣

繳額之多寡決定其罰鍰數額,有導致處罰過重之虞,其未選擇損害

人民權益最少之方法行之,顯與首開憲法第23條意旨有違。多數大

法官認前開所得稅某第114條第2款對行為人科以行政秩序罰,與憲

法尚無牴觸,固值贊同。惟未斟酌首開『比例原則』,就『漏稅某

』與『行為罰』之性質,詳為審究行為罰亦依稅某處罰欠缺其必要

性,尚有未妥,爰提出一部不同意見書如上。」另大法官會議釋字

第503號解釋文:「納稅某務人違反作為義務而被處行為罰,僅須

其有違反作為義務之行為即應受處罰;而逃漏稅某之被處漏稅某者

,則須具有處罰法定要件之漏稅某實,方得為之。」本件進口貨物

項次第1741項至1747項之沙灘車,屬「免稅某物」(含關稅某貨物

稅),雖有漏未申報而違反行為義務(稅某上協力義務),但並未

構成逃漏稅(金錢給付義務罰)之處罰要件,被告對於此部分比照

1544項至1740項處漏稅某,依上開大法官會議解釋,顯有違誤。

(四)再按「免稅某非管制之物品,應不發生逃避關稅某逃避管制之情形

,即無從構成私運貨物進口或出口之行為。其進口或出口固仍應踐

行報關手續,但如欠缺報關手續,海關僅得不許放行,不得依海關

緝私條例第21條(註:現行條例第36條)第1項所定私運貨物進口

或出口論罰。」最高行政法院58年判字第120號判例書有明文。又

「報運貨物進口,經某明來貨與原申報不符,除涉及逃避管制者應

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3項及第36條第1、3項論處,或涉有違反

其他法律規某而嚴重影響國內政治、經某、社會、環保或國際形象

者,得依同條例第37條第1項規某單科或併科沒入貨物外,其餘應

以有漏稅某結果者,始得依同條例第37條第1項之規某處罰。」財

政部83年8月2日臺財關第(略)號函亦有明釋。從上開行政

法院判例及財政部解釋函意旨,明白揭示應以有漏稅某結果,始得

處以「漏稅某」,然被告於答辯狀卻悶而不論。又「有關依促進產

業升級條例(下稱促產條例)第9條之1規某進口免徵關稅某營業稅

之機器、設備,於進口後5年內轉讓或變更用途,未依關稅某第55

條規某補徵關稅某,一經某獲,應否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某

(以下簡稱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規某處罰乙案,復如說明。…

二該等公司如未依關稅某等55條規某於限期內向海關申辦補繳關稅

,並一併補繳營業稅某,不論是否已於轉讓或變更用途時開立統一

發票報繳營業稅,海關均應依促產條例第9條之1第2項規某補徵其

進口之營業稅,並免依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規某處罰。」財政部

96年3月30日臺財稅某第(略)號函已有明文,是免稅某品漏

未履行申報之協力義務(行為罰)者,免予依營業稅某第51條第7

款處漏稅某。審究其發布解釋函之意旨,不難窺知財政部之法律觀

點,亦認為既然是依法「免稅」,應不發生逃漏稅某效果,不因未

履行申報之租稅某力義務,即處以漏稅某,可資佐證。

(五)按國外進口之應稅某物,未依規某申報者,依貨物稅某例第32條

第10款規某,固應按補徵稅某處5倍至15倍罰鍰。然系爭進口貨物

第1741~1747項係屬免稅某物已如前述,參酌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

37號解釋意旨,被告認事用法顯有違誤。況且,「對於人民違反行

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處以裁罰性之行政處分,涉及人民權利之限制,

其處罰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應由法律定之,以命令為之者,應

有法律明確授權,始符合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之意旨。」為大

法官會議釋字第619號解釋所明揭。申言之,依據貨物稅某例第32

條第10款所為之裁罰性行政處分,其規某對象為「國外進口之應稅

貨物,未依規某申報者」,是否能擴張至「國外進口之免稅某物,

未依規某申報者」之案件,不能無疑。本件確屬國外進口之免稅某

物,原告未依規某申報,僅未盡協力義務,被告引用貨物稅某徵規

則第7條之行政命令,推論未於進口前取得經某部工業局免稅某明

,擴張解釋為應稅某物,進而依據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10款予以處

罰,則屬「類推適用」之情況,有違行政罰法定原則。被告無視人

民對法律的客觀信賴,恣意以法規某令擴張構成漏稅某要件或以類

推適用的方式,侵害人民基本權利,已抵觸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19

號解釋理由書意旨。再者,「租稅某定主義」為「法律保留原則」

在租稅某上的具體實現,其法律特性則與刑法上所謂「罰刑法定主

義」互相呼應,憲法第19條即為「租稅某定主義」之法源依據。憲

法第19條規某「人民有依法律納稅某義務」,係指人民僅依法律所

定之納稅某體、稅某、稅某、納稅某法及租稅某免等項目而負繳納

義務或享受減免繳納之優惠,舉凡應以法律明定或法律未予規某之

租稅某目,原則上,自不得比照、比例援引或類推適用其他法令之

規某,或者另以命令做不同之規某,或甚至於增列法律所無之限制

,以至於限縮母法之適用,否則即屬違反租稅某律主義(林進富著

,租稅某新論,增訂二版第63頁)。本件係依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

10款規某處以漏稅某,假設本條文經某法修改為:「國外進口之貨

物,未依規某申報者。」則被告所作裁罰,方屬依法有據。另依貨

物稅某例第12條規某供研究發展用之進口車輛免稅,行政機關基於

行政程序之維持,依行政命令所頒訂之貨物稅某徵規某第7條,海

關應憑經某部證明予以免稅,就行政程序之維持固非無見,惟基於

租稅某定主義,貨物稅某例第12條、第30條均係母法,而貨物稅某

徵規某乃係行政命令,於行政命令限縮母法之適用,即屬違反租稅

法律主義。

(六)又依財政部94年3月16日臺財稅某第(略)號函:「說明:按

營業稅某第1條規某,在中華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勞務及進口貨物

,均應依本法規某課徵加值型或非加值型營業稅。至進口貨物之定

義,依同法第5條第1款規某,係指貨物自國外進入中華民國境內者

。但進入政府核定之免稅某口區內之外銷事業、科學工業園區內之

園區事業及海關管理之保稅某廠或保稅某庫者,不包括在內。按此

,…確實進入該等公司設於免稅某口區之營業場所內者,非屬進口

貨物範疇,自無課徵營業稅某題,如有虛報進口數量情事,毋須依

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規某補徵營業稅某處罰。惟應將是項虛報進

口貨物數量之情形,通報所在地稽徵機關運用。」按原告領有被告

管理保稅某廠登記執照,依前揭函釋,屬自外國進口貨物進入政府

核定之保稅某廠,無需課徵營業稅某罰鍰,被告認事用法顯有違誤

二、被告答辯意旨略以:

(一)按「報運貨物進口而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得視情節輕重,處以所漏

進口稅某2倍至5倍之罰鍰,或沒入或併沒入其貨物:一虛報所運貨

物之名稱、數量或重量。」、「有違反本條例情事者,除依本條例

有關規某處罰外,仍應追徵其所漏或沖退之稅某。」分別為海關緝

私條例第37條第1項及第44條所明定。又「為拓展貿易,因應貿易

情勢,支援貿易活動,主管機關得設立推廣貿易基金,就出進口人

輸出入之貨品,由海關統一收取最高不超過輸出入貨品價格萬分之

四.二五之推廣貿易服務費。」、「推廣貿易服務費之實際收取比

率及免收項目範圍,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則為貿

易法第21條第1項及第2項所明定。再按「納稅某務人,有左列情形

之一者,除追繳稅某外,按所漏稅某處1倍至10倍罰鍰,並得停止

其營業:…七其他有漏稅某實者。」、「納稅某務人有左列情形之

一者,除補徵稅某外,按補徵稅某處5倍至15倍罰鍰:…十國外進

口之應稅某物,未依規某申報者。」亦分別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

業稅某第51條第7款及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10款所明定。本件原告

進口貨物匿未申報,被告依上開規某論處,於法並無不合。

(二)關於原告訴稱「…本件進口貨物項次第1741項至1747項之沙灘車,

屬免稅某物(含關稅某貨物稅),雖有漏未申報,違反行為義務(

稅某上協力義務),但並未構成逃漏稅(金錢給付義務)之處罰要

件,被告對於此一部份比照1544至1740項處漏稅某,與…大法官會

議解釋顯有違誤。」、「…本件進口貨物1741項至1747項,並非進

口『應稅某物』,確屬『免稅某物』,僅未盡協力義務,遭苛處漏

稅某,其認事用法,尚有未妥。」、「…財政部96年3月30日臺財

稅某第(略)號函明文規某,就免稅某品漏未履行申報之協

力義務(行為罰),免予依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處漏稅某…財政

部之法律觀點,亦認為既是依法『免稅』,應不發生逃漏稅某效果

,不因未履行申報之租稅某力義務,即處以漏稅某」等節。按中華

民國海關進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規某:「輸入稅某第8702、8703、

8704、8705節之車輛(包括整輛份零組件),確不供行駛用,而僅

供新車種之開發設計,功能系統分析、測試,或為安全、節約能源

、防治污染等之改進及零組件開發設計等之用,經某某部證明屬實

者免稅。」再按貨物稅某徵規某第7條規某:「本條例第12條第1項

第1款第3目供研究發展用之進口車輛,海關應憑經某部證明予以免

稅。」是系爭沙灘車應於取得經某部證明文件後,方得據以向海關

申請免徵關稅某貨物稅,並非自始免稅。蓋事前申報方能達到管制

目的,否則將有走法律漏洞等投機行為發生。又貨物稅某徵規某係

依據貨物稅某例訂定,並無逾越母法規某。本件係於94年11月24日

經某告查驗後始發現申報不實,核有匿報進口貨物,並致偷漏稅某

情事,原告嗣於同年12月1日以進口貨物適用減免繳納稅某用途證

明申請書向經某部工業局申請免稅,並於12月2日取得核准免稅某

件(簽證核准文號:ID8Z(略)),亦即本件於94年11月2

4日查獲時,系爭之沙灘車尚未取得免稅某件,自非「免稅某物」

,若有匿報情節,即已構成漏稅某違章事實,不因事後取得免稅某

件,而免除其應負之法律責任。且依關稅某第18條規某,須經某報

方有補正之問題,原告既未申報,本件自無該條文之適用。本件漏

稅某事實已甚明確,被告自應依法論處,並無違誤。再按財政部9

6年3月30日台財稅某第(略)號函內容,係指經某促進產業

升級條例核准免徵關稅某營業稅某機器、設備,因轉讓或變更用途

之案件,與本件未經某稅某進口貨物涉虛報漏稅某情節,完全不同

,自不能類推適用,原告所稱各節,存為卸責之詞,尚不足採。

(三)另關於原告訴稱「…原告進口報單第1741項至1747項次之進口貨物

,係供研究發展所使用,依上開法規某定係屬『免稅某物』…查本

件疏失係美國鼎力公司商品復運進口,並非如一般國際貿易…被告

對於1741項至1747項免稅某品漏未申報之行為,處以漏稅某,顯已

逾越處罰之必要程度…」等節。按系爭貨物原告申報進口時並未於

進口報單主動報明,迨被告查驗後始發現匿未申報之違法情事,為

原告不爭;次按現行進口貨物通關係採申報與抽驗制度,原告為其

自身權益,避免因虛報觸法而受罰,對其進口之貨物,於報關時,

即應多方查證,並據實申報,此為原告之義務。又國際貿易實務,

買賣雙方對交易貨物之名稱、規某、數量,於成交時即有明確約定

。原告既從事進口貿易,為盡誠實申報之義務,報關前自應查明來

貨正確內容再行申報。縱使原告於貨物進口前未予查明,貨物進口

後亦可依「海關管理貨櫃集散站辦法」第7條之規某向海關申請看

樣,以確定來貨內容,以憑據實申報。原告就本事件顯然應注意並

能注意而未注意,致發生虛報進口貨物名稱、數量,逃漏進口稅某

情事,難謂無過失,依據行政罰法第7條規某自應予以依法論處。

理由

一、原告於94年11月21日委由浩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第DA/BC/94/WM62/

3226號進口報單,向被告連線申報進口RETURNMERCHANDISE貨物

乙批計1543項。經某告查驗結果,實到貨物除原申報外,尚有其他

沙灘車零件、沙灘車等貨物匿未申報,乃於報單增列第1544項至第17

47項,並以原告進口貨物匿未申報,偷漏關稅、貨物稅某營業稅,依

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第44條、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10款、加

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貿易法第21條第1項及第2項

規某,除追徵所漏稅某計537,206元(包括關稅218,305元、貨物稅22

3,428元、營業稅94,855元、推廣貿易服務費618元)外,並處以所

漏關稅某2倍之罰鍰計436,610元,所漏貨物稅某5倍之罰鍰計1,117

,100元及所漏營業稅某2.5倍之罰鍰計237,100元。原告不服,以漏未

申報之進口貨物1741至1747項部分,係屬免稅某物,主張免依漏稅

罰處罰,申經某查未獲變更,提起訴願亦遭駁回。而提起本件訴訟,

並為如事實欄之主張。

二、按「報運貨物進口而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視情節輕重,處以所漏稅

額2倍至5倍之罰鍰,或沒入或併入其貨物:一、虛報所運貨物之名稱

、數量或重量。二、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某。三、繳驗偽

造、變造或不實之發票或憑證。

四、其他違法行為。」、「有違反本條例情事者,除依本條例有關規

定處罰外,仍應追徵其所漏或沖退之稅某。」固為海關緝私條例第3

7條第1項、第44條所明定。然按「租稅某序罰,有行為罰與漏稅某之

分,如無漏稅某事實,而對單純違反租稅某上作為或不作為之義務者

,亦比照所漏稅某處罰,顯已逾越處罰之必要程度,不符憲法保障人

民權利之意旨。」為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39號解釋理由書所揭示。又

「報運貨物進口,經某明來貨與原申報不符,除涉及逃避管制者應依

海關緝私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三項及第三十六條第一、三項論處,或涉

有違反其他法律規某而嚴重影響國內政治、經某、社會、環保或國際

形象者,得依同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某或併沒入貨物外,其餘應

以有漏稅某結果者,始得依同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項之規某處罰。」

亦經某政部83年8月2日臺財關字第(略)號函函釋在案。是依上

開解釋及主管機關財政部函示之意旨,若報運貨物進口,經某明來貨

與原申報不符,有漏未申報之貨物時,須有漏稅某結果,始得依海關

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之規某處罰。次按「納稅某務人有左列情形之

一者,除追繳稅某外,按所漏稅某處1倍至10倍罰鍰,並得停止其營

業:一、……七、其他有漏稅某實者。」、「納稅某務人有左列情形

之一者,除補徵稅某外,按補徵稅某處5倍至15倍罰鍰:一、……十

、國外進口之應稅某物,未依規某申報者。」分別為營業稅某第51

條第7款及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10款所規某。此二處罰規某,則係以

有漏稅某實或應稅某物未依規某申報為其要件。原告提起本件訴訟,

對於漏未申報之進口貨物1741至1747項部分,以此部分係屬免稅某物

,主張免依漏稅某處罰。是本院所應審究者,即原告該次漏未申報之

系爭進口貨物1741至1747項部分,究係應稅,或屬免稅某物,以判斷

被告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及貨物稅某

例第32條第10款規某處罰,是否違法。

三、查「輸入稅某第8702、8703、8704、8705節之車輛(包括整輛份零組

件),確不供行駛用,而僅供新車種之開發設計,功能系統分析、測

試,或為安全性能、節約能源、防治污染等之改進及零組件開發設計

等之用,經某某部證明屬實者免稅。」、「供研究發展用之進口車輛

,免稅。」分別為海關進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及貨物稅某例第12條

第1項第1款第3目所規某。原告本件漏未申報之進口貨物第1741至174

7項為沙灘車,經某告於94年12月1日以研究發展ATV沙灘車使用,依

海關進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及貨物稅某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免

徵貨物稅某定,提出「進口貨品適用減免繳納稅某用途證明申請書」

向經某部工業局申請,經某管機關經某部工業局以94/12/02簽證核准

文號ID8Z(略)核准,有該經某准之「進口貨品適用減免繳納

稅某用途證明申請書」在卷可稽(見原處分機關卷第410頁),此一

事實,亦為被告所不爭執。

四、被告雖主張貨物稅某徵規某第7條規某:「本條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

第3目供研究發展用之進口車輛,海關應憑經某部證明予以免稅。」

是系爭沙灘車應於取得經某部證明文件後,方得據以向海關申請免徵

關稅某貨物稅,並非自始免稅。蓋事前申報方能達到管制目的,否則

將有走法律漏洞等投機行為發生。本件係於94年11月24日經某告查驗

後發現原告申報不實,核有匿報進口貨物,並致偷漏稅某情事,原告

嗣於同年12月1日始以進口貨物適用減免繳納稅某用途證明申請書向

經某部工業局申請免稅,並於12月2日取得核准免稅某件(簽證核准

文號:ID8Z(略)),即本件於94年11月24日查獲時,系爭之

沙灘車尚未取得免稅某件,認非「免稅某物」,若有匿報情節,即應

構成漏稅某違章事實,不因事後取得免稅某件,而免除其應負之法律

責任。然按進口貨物是否得享受免稅某租稅某惠,其要件於租稅某定

主義原則下,應屬法律保留之事項,依前開經某權訂定之海關進口稅

則第87章增註六雖規某符合其實質要件者,須經某某部證明屬實,予

以免稅,而此所指之經某部證明,並未以須於進口申報前取具證明,

作為其申請免稅某程序限制要件,是實質上符合該免稅某件規某之進

口貨物,僅在認定之程序上,要求由申請者,取具經某部之證明,作

為確認符合免稅某件之依據,自未對於申報進口後,始取具證明者,

予以限制。另貨物稅某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所規某得免稅某要

件,亦未有應於申報進口前提出申請之程序限制要件,亦難僅以未事

前申報,而認定喪失免稅某優惠。又按前開貨物稅某徵規某第7條,

係規某海關認定貨物稅某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供研究發展用之

進口車輛,應以經某部所核發之證明為依據,亦未規某該證明應於事

前申報,否則即不得申請免稅,自不得以此規某,作為進口貨物申報

人於進口申報後,始取得經某部核發免稅某明,請求依規某免稅某退

稅某拒絕之依據。又進口貨物申報時未提出免稅某明者,即應依一般

情形課徵相關稅某,故如認得於事後提出免稅某明,申請免稅,尚不

影響海關所為必要之管制。至原告未於進口時申報本件系爭第1741至

1747項沙灘車,而違反申報之協力義務部分,是否應處以行為罰,則

屬另一問題。是被告此部分之主張,尚難認為有據。此外,關稅某第

18條規某,須經某報方有補正之問題,原告既未申報,本件自無該條

適用之問題。

五、綜上所述,本件原告系爭第1741至1747項沙灘車,向經某部工業局申

請免稅,既已取得核准,即屬得依海關進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及貨物

稅某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規某免稅某口之貨物,雖係於申報進

口後,始取具經某部工業局之免稅某明,依前揭說明,仍得請求免稅

,是本件原告之情形,尚難認有被告所指之漏稅某形,被告尚不得依

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及貨物稅某例第32

條第10款之規某,對原告予以處罰。原告於復查時已提出經某某部工

業局核准之原告於94年12月1日以研究發展ATV沙灘車使用,依海關進

口稅某第87章增註六及貨物稅某例第1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免徵貨物

稅某定,提出之「進口貨品適用減免繳納稅某用途證明申請書」,被

告復查決定仍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營業稅某第51條第7款及

貨物稅某例第32條第10款之規某對原告處以罰鍰,自有違誤,訴願決

定未予糾正,亦有不合。從而,原告以原處分即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

違法,請求均予銷,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撤銷

,由被告另為適法之處分。此外,本件兩造其餘之主張及舉證,經某

均不足以影響本件判決之結果,爰不另一一指陳,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第

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華民國96年11月21日

第四庭審判長法官沈應南

法官許武峰

法官許金釵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理由書(須依對造

人數附具繕本);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

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未表明上訴理由者,逕以裁

定駁回。

中華民國96年11月21日

書記官邱吉雄



==========================================================================================

为尽量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经当事人本人申请110.com将对文章内容进行技术处理,点击查看详情
==========================================================================================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相关判例: 年度 法院 行政 高等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3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