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法律常识 >> 防骗手册 >> 查看资料

抓人心理吊人胃口,骗子花样不断翻新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日前记者了解到,假冒银行发短信骗钱不过是短信诈骗的冰山一角。而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骗子也不断改头换面吊人的胃口。
  究竟短信诈骗的危害和范围有多大,如何进行相应的防范和规避,记者对此再次进行了调查。
  ■天上落下大奖来
  10月15日,在某省级单位工作的李先生清晨就接收到一条短信,上面写着“公证处通知,香港信和集团为庆祝成立20周年举办了手机号抽奖活动,您已经中了二等奖,奖金9.8万元,请速与13489834701联系,李先生不由得苦笑了一声,这已经是他接收到第n次此类短信了,李先生认为发送这个短信的人实在是愚蠢,谁会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呢?
  尽管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过此类事件,然而被短信诈骗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有的被诈骗金额令人咋舌,甚至有人为了支付所谓“手续费”不惜犯罪。
  2003年9月,济宁市一公务员杨某接到一来历不明的短信称,他的手机号码中了大奖,杨某信以为真,按短信发送号码打过去,对方给了个银行账号,要求先寄去税费,然后是邮费。后来又说是中了更大的奖,税费、保险费和邮费也要增加,杨某也都照办。如此几番,杨某共寄去8万余元后,对方再也联系不上,手机号拨打已成空号。
  2005年4月,东营市某银行一代办员收到一条短信,称其手机号码中得某公司×周年庆典抽奖活动一等奖,喜获宝马轿车一辆,具体领奖事宜与一位张女士联系。她信以为真,结果被对方一步步诈骗。为了支付高额的公证费、个人所得税、海关税等费用,她在三天内利用职务便利,先后13次挪用本单位资金124万余元,并以客户异地存款方式汇给对方。最终这名女子没有等来宝马车,等待她的是法律的制裁。
  ■识破骗局并不难
  10月17日上午,记者根据李先生手机上的中奖信息,拨打了短信中要求回复的手机号码,询问中奖的事情。接电话的是一名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他自称是香港信和集团上海分公司的,然后问记者的手机号码和姓名,记者便信口胡诌了一个号码和名字,这名男子称要查找一下,然后很惊喜地称记者中了二等奖,奖金9.8万元,并要记者尽快汇过去1500元的公证费,并向记者索要银行账户。
  记者通过中国移动的网站发现,发送该短信的号码来自广东珠海,而刚刚拨打的电话则来自福建泉州,真假一看便知。
  记者粗略归纳了一下,此类短信诈骗者大多发布虚假中奖、办假证、贩卖枪支或是三无产品、介绍小姐等违法信息。由于这些短信可以隐匿真实身份,因此,群发这些短信成了骗子们推广业务最安全、最理想的手段。一旦有人上当受骗,他们就可以趁机牟取暴利。
  ■抓住心理吊人胃口
  近几年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短信中的语言和内容也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简单的“您已经中奖××万元,请将××百(千)元汇到某银行账户上”到“您的手机号码中奖,奖金××万元,而后除了奖金之外,又出现了笔记本电脑、名牌轿车等让人怦然心动的奖品,甚至出现了”公证处通知“的字样。而这些仅仅是诈骗短信的冰山一隅,除了办证、贩卖枪支等违法信息外,目前针对青少年还出现一种黄色短信,骗子向机主发送”荤段子“的一部分,机主想要继续看下去就必须回复,一旦回复就等于接受了短信的发送协议,接受者手机上的钱也会被自动划拨。上述的骗术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措词则迷惑性更强,并越来越贴近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真实“。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高峰强主任介绍,目前个人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导致有些人非常浮躁,幻想一夜暴富并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短信诈骗的一些手段也抓住了人们心理的弱点和好奇心,首先是让支付少许手续费,这就会让人产生“试一试,万一是真的”的侥幸心理。其次是手续费的连续性,往往交了一次费用后不法分子会继续放“饵”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交了两次以上后短信接收者会觉得前边那些钱都交了,再交就可以拿到奖品了,由此越陷越深,这与赌博和传销对人们心理的运用是差不多的。
  ■诈骗短信尚不易监管
  记者将此事投诉给中国移动山东客户服务热线,据接线的工作人员介绍,近期此类投诉比较多,他们会将短信号码记录下来然后反映给技术部门对号码进行屏蔽,对于因为短信受骗的客户,她建议尽快与当地警方联系。
  当谈到监管问题时,这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现在手机短信都采用点对点的形式,而对于手机短信的内容,运营商无权介入,这也就造成了对于此类短信监管困难的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借助运营商所提供的平台所群发的短信与普通短信一样都可以为运营商带来利润,并且数量巨大,从成本与收益角度说,恐怕是有些运营商“不忍心”大力消除此类短信。
  ■不为利诱一删而过
  随着手机的全面普及,短信以其迅速、直接、费用低等优势很快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有人开始称其为“第五媒体,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目光投向这个新兴的广告平台。然而“诈骗短信”的存在给这个传媒平台抹了黑。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的常庆老师介绍,由于规范的短信广告与诈骗短信的传播方式相同,而诈骗短信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媒体广告环境的可信度。解决的方法一方面需要运营商能够研究出相对应的技术,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于相关法规的出台以遏制这种诈骗形式的频繁出现。人们在接收到此类短信的时候能够不为利益诱惑一删而过,应该是对付此类短信最有效的办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惠友波律师
安徽合肥
刘哲律师
辽宁锦州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吴郑伟律师
福建泉州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1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