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宪法学 >> 查看资料

反恐“裸检”触碰人权底线

发布日期:2010-03-04    文章来源:互联网
 “裸检时代”真的来了?

  美国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余波未消,各国政府都紧绷了神经,美国更是“草木皆兵”。1月3日,奥巴马总统宣布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以保障国际航空安全。新措施要求机场使用“升级版”的人体扫描仪,对所有飞往美国的国际旅客进行全身安检。

  这种人体扫描仪用波长极短的微波扫描人体,捕捉人体发出的电磁辐射,可以“看穿”乘客衣服,人体各个隐私部位自然也暴露无遗。虽然扫描后生成的图案只有黑白两个色阶,但其清晰程度相当于乘客被赤条条地拍了一次裸照。这种安检也被称作“裸检”。

  目前,美国已决定将在国内各机场新安装150台人体扫描仪,并施压各国对进入美国的国际航班旅客进行“裸检”。在欧洲,荷兰已经宣布启用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人体扫描仪,成为“裸检”的第一个欧盟国家。欧盟反恐事务主要负责人德克霍夫说,所有成员国应在机场使用人体扫描仪,并将发挥“极大的效用”。1月7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是否使用人体扫描仪安检系统。由于各成员国分歧较大,没有形成任何决议。

  实际上,欧盟2008年就曾考虑在各成员国机场使用人体扫描仪,但遭到欧洲议会的反对而告终。而今全球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拒绝“裸检”恐怕将成为历史,随着更多国家的机场使用人体扫描仪,“裸检时代”真的要来了。

  安全与隐私:舍者其谁

  “9·11”事件后,欧美国家推出的许多反恐立法和措施大大强化了执法机关侵入公民隐私领域的权力,秘密监视住宅、窃听电话、拦截电子邮件、查阅个人信件及个人档案等等,这些手段看似让恐怖分子无处藏身,其实也使公民的隐私无处可藏。过去有句网络名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后来这句话变了:“在网上,没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而现在这句话还可以改成:“在机场,没人看不到你是一条狗”。

  应该说,任何安检都可能威胁隐私权。各国强化安全措施,尽量“避免让危险人物登上飞机”,这是无可厚非的,个人隐私当然不能凌驾在公共安全之上。最令人担心的是,“裸检”过于侵犯个人隐私,并可能被不法分子或黑客恶意利用,变成泄露隐私的黑洞。一旦这些扫描资料被窃取、当作“色情照”向外界公布,将形成新的“另外的恐怖”。

  在素来崇尚个人权利自由的欧美国家,对于眼下政府实行严苛的安全措施,大多数公民却表现出支持或顺从态度。因为,虽然生命、安全与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权,都不能轻言放弃,但在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孰轻孰重?何者优先?“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牺牲包括隐私权在内的部分自由而保全100%的生命安全,应该是公众不难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隐私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如果出于“保命”的考虑而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权利价值观,那么恐怖分子戕害人权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达到了。

  但无论如何,反恐绝不能任意侵犯人权。隐私权虽然不敌生命安全“底线人权”,但也不能“不拿豆包当干粮”。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所言:“越是在危险的时刻,越是能显示出一个社会的人权保障水平”。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既然保障人权是反恐的终极目的,如何才能防止反恐不至于走向人权保障的对立面而背离初衷?这就要求将反恐纳入法治轨道。比如,基于反恐需要出台对公民隐私权的限制措施,应就其适用条件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以防止执法权力的滥用;要避免有人打着反恐的旗号而肆意侵犯隐私权;对受殃及的无辜者、被害人,都应当使其获得相应的国家赔偿或社会救济等。

  在技术层面,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美国交通安全局表示,人体扫描仪无法保存、打印或传送扫描图片,在确认乘客安全过关后,扫描图像便会被系统自动删除。荷兰、英国、意大利表示,将采用包括使用软件代替人工甄别“裸体图像”、不保存“裸体图像”、显示人体轮廓而非真实图像等技术手段,来解决有关隐私权的争议。如果旅客不愿意接受这种仪器的安检,也可以由安检人员进行人工全身搜查。

  “机器不是万能的”,不能指望“裸检”把所有安全问题都解决。实际上,恐怖分子也在不断寻找“破译”安检措施的方法。所以,“裸检”之外的安全措施和环节也是不可忽略的,在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中情报部门就有失职之虞。奥巴马总统已经下令改进情报机构搜集、甄别情报的能力以及执行力,重新审视并修改恐怖分子监测名单的适用标准与相关程序,投入10亿美元改进航空安全系统,研发更有效的安全扫描技术,修补安全系统漏洞。

  应该说,只要在程序、技术和综合安全保障上面“功课”做足了,公众就不会拒绝“裸检”。但是,“裸检”能够彻底杜绝圣诞节炸机案这样的恐怖事件发生吗?就算航空安全得以保障,恐怖分子是否会把目标转向商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奥巴马本人也承认,“解决办法没那么简单”。美国和国际社会仍然要认真反思,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张勇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李德力律师
福建莆田
蒙彦军律师
陕西西安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邓桂霞律师
山东聊城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陆腾达律师
重庆江北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1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