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4-25 生效日期: 2006-04-25
发布部门: 甘肃省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嘉政办发[2006]44号
各委、办、局,在嘉各单位:
  《嘉峪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嘉峪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灾避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嘉峪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2、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3、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的暴雨(雪)、寒潮、大风(10级以上)、沙尘暴、冰雹、霜冻等,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设立嘉峪关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分管领导担任总指挥,市气象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市气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电信公司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市气象局分管业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为工作联络协调员。
  2、职责:政府职责:组织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指挥机构职责: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组织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重大事项;完成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1)气象部门职责:督查、落实指挥机构的重大决定;为本级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的发布,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具体协调处理和及时报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中的有关情况;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完成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民政部门:组织核查灾害损失情况,管理分配上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3)财政部门:做好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
  (4)建设部门:组织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客运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5)交通部门: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水利电力部门:及时提供水文和河流、水库监测信息,负责协调电力企业应急工作和电力供应保障工作。
  (7)农林系统:负责农牧业受灾信息收集统计和灾情监测,以及负责指导农牧民生产自救。
  (8)卫生部门: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食品等;
  (9)环保部门:负责辖区内自然环境受灾信息的收集报告,对易于发生气象衍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
  (10)电信部门:组织协调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通信畅通;
  其他有关部门职责: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做好气象灾害应急的有关工作。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1)气象部门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情况。
  (2)气象部门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报送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
  其他有关部门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经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报送市政府,并抄送市气象局。
  2、预警预防行动
  市政府收到市气象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息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审,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做好启动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预警支持系统
  市政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和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4)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综合指挥系统,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保证指挥机构紧急调用救灾资源。
  4、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确定为四级预警:
  (1) Ⅳ级预警。在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预报预测出现暴雨(雪)、沙尘暴、大风(风力达10级)、寒潮、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其强度达到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的灾害情形较严重,但尚未达到III级预警标准的。
  (2)Ⅲ级预警。在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预报预测出现暴雨(雪)、沙尘暴、大风(风力达11级)、寒潮、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其强度达到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倒塌房屋100间以上、1000间以下,损坏房屋1000间以上、3000间以下;死亡人数3人以上、10人以下;预计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3)Ⅱ级预警。在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预报预测出现特大暴雨(雪)、强沙尘暴、大风(风力达12级或以上)、强寒潮、强冰雹、强霜冻,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已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3000间以下,损坏房屋3000间以上、5000间以下;死亡人数10人以上,30人以下;预计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4)Ⅰ级预警。在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预报预测出现特大暴雨(雪)、强沙尘暴、强寒潮、强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已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损坏房屋5000间以上;死亡人数30人以上;预计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五、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市政府确认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预警以上气象灾害的,决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启动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由气象部门发布。
  2、应急响应
  (1)市级应急响应,市气象灾害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总指挥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报市政府,同时上报省政府;情况特别紧急的,由市政府研究部署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市政府派工作组赴一线慰问并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在各新闻媒体发布《气象灾害情况通报》。
  (2)气象灾害在本行政区域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当地人民政府可通过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向邻近行政区域人民政府请求灾害应急救助。
  3、信息共享和处理
  (1)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主管机构归口处理,信息共享。
  (2)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3)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地区通报。
  (4)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
  4、应急通信方式
  (1)参与气象灾害应急的单位应当保证通信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下一级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报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
  5、紧急处置
  气象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1)气象部门:灾情发生地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立即发布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及时向上级主管机构、本级人民政府和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2)相关部门:迅速调派紧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进入救灾现场;按照预定方案开放紧急避难所,转移和疏散受灾人员,做好受灾群众的就地安置,保证必需的生活设施和食品供应;紧急调拨和配送救灾所需生活必需品、药品等物资和抢险专用设备、器材;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根据指挥机构的决定,通知相关单位停产、停业、停课。
  6、动员社会力量
  (1)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2)其他组织或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安排,主动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7、气象灾害评估
  (1)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市级气象部门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2)跨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由共同的上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或者其指定的单位负责组织。
  (3)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
  (4)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8、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情和救援情况等信息。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必须使用指挥机构统一发布的信息。
  9、应急结束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终止,由指挥机构提出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六、后期处置
  1、善后处置
  (1)民政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济款物的接收、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工作,确保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2)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对受灾情况、恢复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进行恢复重建。
  2、社会救助
  (1)设立气象灾害救助基金,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向捐助人和社会公众公开。
  (2)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当广泛动员和开展互助互济和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等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助款物。
  3、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1)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信系统。
  (2)建立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的气象灾害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3)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式气象监测站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
  (4)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养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
  2、应急支援与实施保障
  (1)加强城市应急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防御暴雨、暴雪、寒潮、沙尘暴、冰雹、霜冻等防护工程的建设和应急维护,注重城市紧急疏散避难场所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完善紧急疏散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
  (2)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建和管理气象灾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军队、武警、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做好气象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
  (3)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对灾情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维护救灾现场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交通部门应当迅速组织专业队伍抢修受损道路设施,必要时,指挥机构可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交通设施装备。
  (4)卫生部门及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现场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
  (5)发改委、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灾害救助物资储存、调运制度,确保救灾所需的物资器材和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
  3、技术储备与保障
  (1)市气象部门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依托相应的气象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9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