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6-16 生效日期: 2006-06-16
发布部门: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六政[2006]2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十一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普遍建有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有7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家企业和16项产品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认定,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达10.12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以“568”计划为标志的一大批工业技改项目得到较好实施,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科技有长足进步,全市获省级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10家,年技工贸收入20.34亿元,较“九五”末增加一倍多。
  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普及转化新技术成果137项,引进和推广农牧渔业新品种96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围绕十大主导产业,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364处,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10大农业产业协会,带动了10多万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为探索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工作,全市已选派了234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14个科技专家大院,开辟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崭新道路。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6项,其中获市级奖励的60项,省级奖励的25项。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576项,其中发明专利77项。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省内外数十家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签订成果转化协议51项,组织实施产学研对接项目63项,有效地缓解了科技资源内虚的矛盾。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余人,其中高中级职称5.1万多人。活跃在全市乡村的“土专家”和“能人大户”有6万多人。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五年来,我市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62项,争取各类资金4850多万元。科技培训体系逐步完善,金桥工程、阳光工程、杜鹃花工程和人才对口支援,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相继建立,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运行,企业孵化器建设正式启动。市县工业区、各类民营园、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得到快速发展,其作为科技载体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普遍提高,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广泛共识。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资源贫乏,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承接能力差;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推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有待加强。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和环境条件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有六安特色的创新型崛起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
  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营造科技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创业环境的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3、坚持突出重点。立足六安的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568”计划内重点抓好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作用突出,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4、坚持开放联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六安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主动与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搞好产学研合作,加大引智力度,借助外力推动我市科技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内科技资源的集成配置,强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协作联动,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合力。
  (三)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得到优化,各产业的综合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显现。具体目标是:
  至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翻两番达40亿元;
  至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翻一番突破40亿元;
  至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
  至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
  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至财政科技研发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达到1%左右;
  至科技综合能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三、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搭建三个平台、组织四项行动、实施五大专项、发展十五项优先主题。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实现三大跨越,建设小康六安”这个中心,依靠科技,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抓住两条主线
  紧紧抓住我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两条主线,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注入,发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三)搭建三个平台
  1、围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企业孵化平台。加强六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科技企业成长,培养企业家队伍。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启动、滚动发展”为原则,先进行孵化场地建设,再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手段,充分整合利用好本市的科技资源,以孵化场地为基础,以民间创业资本为支撑,以孵化资金和社会融资为辅助,支持、整合科技产业化所需的各种资源,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探索孵化创新体系,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市里先期建成5500平方米孵化大楼,“十一五”末扩建成1500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各县区也要积极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
  2、加强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摆在中心位置,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解决工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承接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计划,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通过企业技术难题招标、科技计划引导、共建研发机构和资本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科技评估中心、技术市场、科技会展、专家大院等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坚持把信息化作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以实现“数字六安”为目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和科技服务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集成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大力推行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工程,密切农科教协作,开发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系统等,整合现有科技工作网、六安农网、科技“110”和乡(镇)、村、企业、园区等网络资源,搭建农村信息化共享平台,为“三农”提供全面、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组织四项行动
  1、高新技术产业跨越行动。抓好高新技术项目建设,集中力量组织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对“568”计划确定的技改项目,强化跟踪管理,确保实施到位。同时加强科技项目库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储备和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积极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培育一批超千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挖掘后备潜力,培养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全面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企业科研(工程)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育省级科研(工程)中心1一2个,五年内全市建成省级科研(工程)中心10个以上。
  2、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按照“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原则,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业,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建立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科农结合体,逐步形成有利于广大科技人员在基层创业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发展到400人以上,创建利益共同体150家,服务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区外增加10%以上。
  3、富民强县科技行动。根据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实施星火富民科技示范工程,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科技型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以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着力开展“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块壮经济”科技创业行动,各县区五年内重点支持5个星火富民示范乡镇、15个示范企业、20个示范基地和300个重点示范户发展科技产业,培养500名星火带头人,培训农民5-10万人次,带动5-10万农户增收。通过富民强县科技行动的实施,使全市多数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并有2-3个县区达到全国先进标准。
  4、科技园区创新行动。加强县区工业园、民营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科技创新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基地,城乡建设的样板,产业发展的龙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增量扩容、完善服务、优化布局,使其成为全市环境最佳、服务最优、发展最快、创新能力最强的经济园区。继续抓好省级六安民营科技园建设,五年内组织入户民营科技企业15家。各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都要突出区域特色,发挥产业优势,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起到榜样作用。
  (五)实施五大专项
  1、传统产业提升专项。发挥我市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电、纺织、化工医药、建材、食品、冶金及矿产品和能源七大支柱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技术应用和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十一五”期间,完成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家,建立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2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结成技术联盟10家以上。
  2、民营科技专项。制定优惠政策,在全社会大力鼓励创办领办和投资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对符合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民营科技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着力培植技术先进、产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到2010年,全市民营科技年技工贸收入超100万元的企业力争超过200家,其中超亿元的20家。
  3、专家大院专项。以当地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高校院所选聘专家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构建科技专家大院,共同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攻关,直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面对面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整体升级。力争在五年内全市创建科技专家大院30家,实施攻关课题40项,转化高新技术成果50项,解决技术难题80个。在皖西白鹅提纯选育和高产配套系技术研究,六安瓜片新工艺制作和野生茶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霍山石斛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西洋参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奶牛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黄鳝人工扩繁及种苗培育技术研究,山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油茶良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大宗道地药材GAP种植和GMP加工技术研究,大麻纤维气爆脱胶化技术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皖西单季稻生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4、科技扶贫专项。以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贫困人口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帮扶解困和下乡服务活动,引领贫困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摆脱贫困。“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0项,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0个,帮助3000农户脱贫,达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5、专利技术转化专项。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构,培育一支专利中介队伍,为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牵线搭桥,对已实施转化的专利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争取“十一五”专利授权量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
  (六)发展十五项优先主题
  1、机械制造业技术。继续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中制造业在全省的比较优势,促进应流集团、长江精工、长江农机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推动本地企业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间的联盟,整合相关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链群,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2、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升级,加强技术配套,提高江汽齿轮、华夏汽配、精工齿轮、汽车后桥厂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充分挖掘和发挥安客、长安的整车生产资源,提升产品档次,逐步做大做强,形成优势产业。
  3、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重点扶持永成电子秤、光华安防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充分挖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开发潜力,引进电子技术产品,促进超前思维,跨越发展,力争五年内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有所突破。
  4、工业节能技术和环保设备技术。坚持节能优先,推广工业节能、生活节能等技术与产品。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环保产品,发展环保产业。重点支持环保节能锅炉、恒源环保治污产品产业化,促进世林集团第三代LED固体电光源技术产业化。
  5、冶金钢铁产业技术。引进铁矿开采新技术,加快铁矿开采和矿产品深加工步伐,拓宽产业链,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铁矿开采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6、纺织工业技术。以华源纺织为龙头,提高纺织工业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加速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羽绒资源优势,开发高档次、系列化羽绒制品,引进先进技术,搞好废弃羽绒的综合利用;推进茧丝绸的集约化经营,提高行业内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开发新型丝质产品。
  7、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改良技术。引进和推广优势农作物、经济作物、生态林和经济林木、畜禽、水产品、特色养殖等新品种,加快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与品种更新速度。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畜禽优良品种种率达到90%以上,其中优质稻、优质专用小麦分别推广300万亩和80万亩以上,全面实现农业动植物良种化。
  8、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技术,推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重点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建立水稻核心实验区3000亩,示范区50万亩,辐射推广200万亩,亩产600公斤以上,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与品质。
  9、畜、禽、水产规模化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引进推广,保护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小区50个,水库渔业经济区18万亩,创汇渔业经济区30万亩,精养渔塘基地25万亩,积极开展皖西白鹅规范化养殖技术示范和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
  10、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优质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经济林果、木竹、蔬菜、茶叶、蚕桑、中药材、特色产品深加工技术和保鲜、贮运技术引进与推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3一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一1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园区2一3个。
  11、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安全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证产品和面积年递增15%左右,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面积年递增20%左右,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2、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干预和治疗技术;积极探索中医、中草药对艾滋病、性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加强地方病的综合防治。
  13、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加大科技注入,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大力推行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14、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保技术。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建设。
  15、减灾防灾技术。重点研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水情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摆在重要位置,理清本地区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把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素养、科技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改善科技宏观管理,发挥各级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或超过财政支出的1%:全市到“十一五”末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调整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社会公益性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追踪问效机制。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其他类工业企业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加大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建立科技信用担保机构,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三)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广泛学习宣传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法规和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意见》及其配套政策,并结合六安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重点在财税支持上,通过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的原动力。
  (四)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才的价值,把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置于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以支柱产业、重大基地、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股权配给、职称评审、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津贴等政策措施为激励,重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和创新团队。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发展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整合城乡各类教育资源,把开发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落实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
  (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科普政策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以六安市科技馆建设为主体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构建城市、城镇社区和乡镇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9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