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12-31 生效日期: 2001-12-31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政[2001]115号
 21世纪之初,信息化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为了适应新形势,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我省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推动我省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现根据我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九五”期间,我省紧跟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网络技术应用空间,不断培育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1、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到2000年底,全省电信网光缆总长度5.1万皮长公里,中心城市间已建成2.5G带宽骨干传输网,干线光缆覆盖全省所有市县;长途交换机客量达1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00万门,其中,移动交换机331万门;各类数据通信端口达到3.7万个       其中,因特网接入端口1.57万个,省际出口带宽达IG;电话用户69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1.2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3部/百人;电信数据通信用户29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6.9万户。2000年,全省通信业务总量达到100亿元(含寻呼业),比上年增长39%,业务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由“八五”末的不足1%,增加到“九五”末的3%。
  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已基本形成。巳建广播电台15座,电视台17座,有线电视台14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527座,卫星地面站4500座,微波站43座,有线广播电视干线总长33466公里。采用2.5G的SDH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南北主干环网已经建成。省电视台一套和省广播电台一、二套节目采用卫星传输,覆盖全国和周边5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已通广播电视。
  2、网络开发应用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政府上网工程取得进展。到2000年底,省、市政府及23个厅局建成了政府网站。省政府网站成为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的窗口,影响逐步扩大。二是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开始建设,现已联通56个厅局,并正在向各市延伸。三是公用互联网用户数逐步上升,2000年底达到29万多户。四是一些专业网站开始发挥作用。安徽信息网成为我省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安徽经贸信息网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牵线搭桥;安徽农网已覆盖全省并启动了“信息入乡”工程;安徽新闻网站——中安网已成为我省对外信息发布的窗口;金融、财税、统计、海关、证券、电力、公安、外贸等专业性业务数据网已成为这些部门业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五是电子商务工程建设开始起步。市场信用数据库和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已开始筹建,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安徽烟草等企业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发挥作用。大中型企业正在加速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展业务。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特别是软件业取得较快发展。2000年,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产值85亿元,“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9%。电视机产量达到150万台。铜陵电子基础材料基地已正式挂牌,同时正在建设磁性材料和光纤产业基地。合肥软件国1999年初开始建设,2000年9月11日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现入园企业85家,2000年软件国技工贸总收入达4.5亿元。
  目前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我省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消费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信息产业规模小,整机类电子产品达到经济规模的较少;软件企业小而散,缺乏知名品牌,总体上不具备优势。二是体制仍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统一规划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投融资渠道不畅,筹资难度较大。三是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技术的推广受到制约。四是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市场和人才的双重压力。市场被省外和外商大企业所控制;人才外流严重。
  (二)“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目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带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已明显转移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这种形势对加快我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第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信息和信息产业技术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支撑手段之一,企业只有加快信息化,才能增强竞争力。这是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所在。第二,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可利用机会将大大增加,有利于我省更多的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和国际资本来发展信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是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机遇所在。第三,“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将进入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领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产生巨大信息技术市场;随着数字化产品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和电信资费逐步降低,信息类消费市场也将进一步活跃。这是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所在。第四,推进信息化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这是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同时,省委、省政府对信息化发展十分重视,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领导。我省有一批知名高等学府和国家级研究所,合肥、芜湖和蚌埠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和产业基础,为“十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必须看到,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的技术,信息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它不受地域限制,也不受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制约,因此,只要抓住机遇,应对得当,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我省应抓住“十五”时期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进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集中有限力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建设适度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实施扶持政策,加速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为重点,通过示范工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为实现我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初步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环境,推进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使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处于中部地区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一)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在组织、管理、投资、人才培养、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尽快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使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的环境差距明显缩小。
  (二)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省宽带网建设,建成以光缆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带宽为纽带,以高速交换为手段的新一代宽带网络。各主干通信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各专用网络和纵向网络成为各专业部门业务支撑,形成一个基本覆盖全省、设施功能完备、业务门类齐全的宽带传输通信网络环境。主干传输网络带宽达到320G,出口网络带宽达10G以上。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带宽2.5G以上的宽带城域网,用多种技术方式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基本建成满足多媒体终端用户的接入网络系统。力争到2005年,通信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一倍。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传统工业的升级换代。到2005年,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开放和引进力度,努力建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力争到2005年实现软件技工贸收入50—70亿元,其中软件收入20亿元以上。
  (四)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建成,重要领域信息化广泛发展。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建成使用,全省县以上党政部门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系统;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科研教育部门建成覆盖所有独立科研机构和所有大中专学校、重点中小学的实用科研教育网络;金卡、金关、金税、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基本与国家同步,金融、财税、公安、海关、社会保障、外贸等部门基本实现业务网络化处理;农网入乡入村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纽带;电子商务运作环境初步建立,建成几个实用的电子商务系统或中心,力争在“十五”后期我省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建成几个实用的公共信息资源库。
  (五)社会信息化水平跨上新台阶。到2005年,计算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270万户以上,是“九五”末的10倍。政府、企业、家庭上网的比重分别达到100%、70%、20%。电话用户达到180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750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7部/百人(比“九五”末增长240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5部/百人。无线寻呼用户超过300万户。年人均电信消费水平300元左右(比“九五”末增长25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60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即在2001年至2003年前三年中,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制定有关政策,集中力量,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以示范工程带动信息化应用推广,积极支持软件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扎实有效地打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十五”后两年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力争我省综合信息化水平达到中部地区先进水平。
  三、“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提升传输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第一,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的公用网。完善2.5G/655M光纤传输网,省际及省内中心城市间基础传输主干网的传输速率提高到320G以上,县城和中心镇间的传输网达到10G和2.5G。到“十五”末,本地电话网扩容400万门,移动电话网扩容400万门。积极发展微波与卫星通信。建设IP       over       ATM、SDH、DWDM等IP宽带多媒体网络,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IP核心网络。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在城市逐步实现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小区、到家庭,在农村逐步实现光纤到行政村、自然村。加快建设数字移动通信网,适时引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扩展到语音、图像、数据及各种多媒体业务。到“十五”末,初步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覆盖全省的公用信息传输网络。第二,提高广播电视网络水平。将现有的300M至550M的有线电视城域网改造为750M和1000M的双向HCF网,全面实现县以上城市HCF网改造,尽快完成县乡光纤联网改造工程,并联通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加快广播影视系统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集约式的运营管理体制。加快广播影视信息源建设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提高广播电视卫星节目质量,提高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积极做好广播电视系统由模拟向数字过渡的方案,到“十五”末,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业务网络。第三,建成应用水平领先的专用网。建成覆盖全省、宽带传输的金融、税务、公安、保险、海关、外贸、计划、财政、统计、物价、医疗、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各业务应用系统。到“十五”末,我省主要行业日常业务基本实现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网络化。
  2、扶持软件与系统集成业,力争电子化自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进展。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转移机遇,瞄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精心策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重点突破,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力争“十五”期间软件销售收入实现翻二番目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25%以上(具体见《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一是加速合肥软件园建设。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好合肥软件园,使其上水平、上规模,成为我省软件与系统集成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窗口和基地。到“十五”末,初步形成以合肥地区为中心的软件产业群,成为国内知名软件园。二是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发挥38所、214所、合工大芯片设计优势,组建芯片设计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国内领先或有一定影响的芯片设计能力。三是创建软件和企业品牌。到2005年,力争在语言合成、电子商务应用、办公自动化、工业设计、信息库开发应用、系统组合应用等软件开发上形成知名品牌。在系统集成方面,“十五”末省内企业要占领省内市场的50%以上份额。鼓励以省内软件公司为核心,组建有一定规模和企业形象的软件集团,使软件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重点是加快农网入乡工程建设进度,建设省防汛抗旱信息化指挥系统,推广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主要是推广4C+E,改进传统工业的工艺流程、工艺装备、生产条件及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三是推进电子商务。在金融、保险、商业、交通运输、邮政、旅游等领域逐步实现服务电子化。建立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建设和完善安徽电子商务基础条件,研究地方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推进我省认证中心建设,基本建成企业和消费者个体信用数据库。
  4、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一是发展网络信息服务。鼓励咨询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利用互联网络积极发展各种新兴信息服务,注重提高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快信息市场建设。在已形成的初步网络化信息市场的基础上,扩大容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区域性信息市场。
  5、通过信息化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规范信息服务市场,拓展信息加工服务业,组织开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旅游、天气、市场行情、消费指南等信息服务。二是开放政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网上便民服务。三是开拓网上娱乐、医疗、教育等频道。四是抓好智能化小区试点,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6、普及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化人才。大力开展信息知识教育和网络技术培训,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公民熟悉网络应用,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参与度,特别要通过信息知识普及,改善广大农村信息知识贫乏的状况。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其他各类信息网络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公民灌输信息网络知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设立和完善本单位信息化工作机构,选聘专业人员。公务人员要普遍熟练使用网络,每年有计划的安排公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并将信息技术技能纳入公务员的考核范围。在培养高级人才的同时,要大量培养工程级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十五”时期,我省要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培养一批高级人才和工程级人才。
  (二)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我省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加快推进以下18个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1、金融信息化。配合“金卡工程”,建成全省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和现代化支付系统,大力推广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建设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提高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中心城市保险投保和理赔等业务网络化;改造和提升证券网络,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证券业务网络系统。
  2、对外经贸信息化。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需要,广泛利用网络开展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继续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速外经贸、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间联网,对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增强我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财税信息化。以建立全省一体化税务管理为目标,实施“金税工程”。逐步建立全省财政管理信息网,提高财政征管和宏观监控能力。积极开展网上纳税和网上征管业务。加快建设政府采购、招标网站,政府采购初步实现网络化运作。
  4、宏观经济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省计划系统纵向网络工程,发挥全省统计信息网络作用,加强全省经贸生产调度网络的运行管理,实现物价管理网络化。建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数据库,把安徽经济信息网建成提供综合经济信息增值服务的网络平台。省、市重要经济管理部门实现联网,提高政府监控经济运行的能力。
  5、农村和农业经济信息化。以实现农业强省为目标,实施农村及农业经济信息化。重点建设和完善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安徽农网。通过“信息入乡工程”的实施,建立全省78个省、市、县农网信息服务中心,1800个乡镇信息站,500个涉农部门信息站和1000个涉农企业信息站。建立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生产技术数据库等。
  6、能源、交通信息化。提高能源、交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电力生产和调度实现网络化。公路、航空和铁路订票服务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和高速公路、公路、港口航道、道路运输、船舶水运、交通科技信息等数据库基本建成。
  7、科技信息化。省属科研院所、各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在皖的中央科研院所全部上网,建设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科技人才资源、新产品开发、科技政策等专项数据库。通过网络,加强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办好网上技术市场,促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
  8、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充实安徽教育网站,开办“网上学校”,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在重点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开发教育软件和网上课件,利用网络实施多媒体教学。基本建成网上招生和网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系统。
  9、新闻、出版、印刷业信息化。加速提高中安网的知名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新闻发布网络化。出版、印刷业在采编、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环节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系统,建立本地新闻出版数据库,全面提高我省新闻媒体信息化水平。
  10、公安信息化。实施“金盾工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人口、刑侦、监管、犯罪、机动车及公安基础等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的网络和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全省消防网络系统。采取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规划,推进公、检、法信息化。
  11、档案、图书馆信息化。逐步建立本地数字化图书馆。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地方志数字化,建立可不断扩充和易于交流的档案数据库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档案查询服务。
  12、公共服务事业信息化。开展社区服务信息化试点,逐步在文化、艺术、娱乐、家政服务、旅游等部门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点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安徽旅游网络,将“两山一湖”等旅游资源上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
  13、卫生医疗信息化。逐步完成卫生行政管理、卫生监督、防疫保健等信息系统建设。在全省医疗卫生单位推广病员管理、医疗价格、药品价格、药品采购等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医疗改革,基本建成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网。积极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加速远程医疗辅助诊断的应用,通过远程医疗示范工程在部分中心城市和偏远地区间建立医学教育和医疗辅助诊断中心。
  14、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检信息化。建立省、市、县三级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检信息网。建立工商企业数据库、产品质量数据库、商品检验数据库等,提高工商管理和技术监督的管理水平,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的企业信息、产品质量信息和企业信用。
  15、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覆盖全省并与全国人才市场联网的各中心城市人才信息库、毕业生供需信息库、招聘和劳动就业信息库等,尽快实现人事部门的人才网、教育部门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网和劳动部门就业网的联网和资源共享。100%的高级人才、绝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资料和就业信息进库联网。建立市级失业、养老保险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主流业务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6、环保监测信息化。建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环保监测信息网,使网络成为环保监测的主要手段和发布媒体,为实施生态环保监督,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17、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大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大中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70%以上中小企业都能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不同技术类型和不同的管理模式,选择推广合肥叉车、江淮汽车、安徽烟草、新集煤矿等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通过信息化示范工程,提高企业综合利用信息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18、安徽地理信息化。逐步实施数字安徽工程,进一步完善全省数字化元素1:25万、1:5万和1:1万基础地理数字化建设。重点抓好土地、农业、环境、水利、资源、交通等GIS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加快我省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研究和建立,政府管理和经济建设能够普遍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三)重点工程
  为保证“十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基本任务的实现和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抓好以下十大标志性工程。
  1、软件基地工程。建立以合肥软件园为重点的安徽软件基地。采取必要政策措施,集省内各方财力,汇各类优秀人才,全力建成有国际影响、国内知名的合肥软件园,初步形成以合肥地区为中心的软件产业群。到2005年,争取合肥软件国软件销售收入达15亿元以上,高级软件人才达2千人以上,普通软件人才达1万人以上,使合肥软件园成为带动安徽软件发展的龙头。支持芜湖等市发展软件产业。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工程。力争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升级转移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一是在信息家电方面,重点支持海尔工业园和安徽康佳生产基地建设,研制开发数字高清晰度彩电,并加大面向大型家电企业的招商。二是引导、组织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整机厂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入芯片设计。争取与名牌企业合作和在家电及通讯产品的芯片设计上有所突破,并快速形成产业化,以此带动我省IT产业全面发展。三是加快我省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元器件成品和整机。四是以雷达研究为技术依靠,大力发展民用雷达、微波发射与接受系统设备、卫星信号接受系统设备以及其它衍生系列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化基地。五是将合肥光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光通信产品生产研发基地。
  3、宽带智能网络建设工程。在中心城市建设高速、大容量骨干传送,窄带、宽带相结合,固定、移动等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宽带智能用户接入网络。使之具备信息交换,视频点播,因特网接入等多种功能。组织实施新一代INTERNET网络建设,在合肥、芜湖等城市建成新一代宽带IP城域网,建成合肥宽带互联网中心,实现本地电信公众网、科教网、经济信息网、广播电视网等高速互联,使合肥成为知名的数码港。
  4、电子政务及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工程。建设连接省直厅局及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专用的安徽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省、市两级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按党政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的原则,实现党政信息在党政部门内的共享。在党政网络平台上建设党政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充分应用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多媒体技术,加速实现办公自动化,到“十五”末,党政部门50%以上业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进一步发挥政府上网工程作用,基本建成省、市、县政府信息发布系统,政府对有关社会服务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省级政府部门要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资源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市县政府部门要组织建设本地的基础地理、国土资源、人口和人才资源、法律法规招商引资、统计数据、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数据库。
  5、电子商务工程。通过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构造我省电子商务框架。具体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基本建成覆盖80%以上企业和50%以上消费者的信用库及服务系统。二是建立交易双方资金结算系统。三是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及配送系统。以安徽烟草电子商务系统为示范,加以推广。四是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交易的有关规则和技术标准。政府采购和国际贸易基本实现电子商务化。
  6、网络教育工程。建立现代远程教育传输中心,实施面向学前儿童、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成人和职教、师资、职业培训等不同层次的网上教育和不同专业的网上课程。力争每个县建一所网络学校,50%以上乡镇建有教学点。全省高等院校、1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重点中、初等学校建立校园计算机网,并与教育网相联,初步形成现代网络教育体系。
  7、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选择合肥叉车厂、江淮汽车厂、省电力调度所、安徽烟草公司等企业,建立大型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特性驱动模型(PDM)、计算机辅助教育(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物资需求规划Ⅱ(MR-PⅡ)、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的应用,进行信息化项目示范。充分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产品设计数据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商务电子化。
  8、公安、国民经济动员、防汛抗旱等指挥信息系统工程。通过“金盾工程”,公安系统实现全省“110”指挥中心、消防、交通及基层派出所的联网和网上办公。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建成平战结合的多媒体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防汛抗旱系统建成工程险情、干旱和洪涝灾情信息采集网,初步实现信息采集的实时化、规模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建立蓄滞洪区预警反馈系统,提高省、市两级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决策的科学性,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9、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建设省、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全省养老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失业、养老金及最低生活保障线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等。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主流业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建立全省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计算机网络,实现远程职业培训。
  10、智能小区示范工程。在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数字化示范小区,为住户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
  四、“十五”期间,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不同层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省属高等、中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向信息技术专业倾斜,扩大招生规模。二是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办好信息类技术学院,筹备成立软件技术学院等,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吸引国外知名学校来皖办学。三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制定公务员、在职人员的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考核制度。四是建立信息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对为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改革分配制度,推进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的实施,鼓励信息技术人员创业。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促进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要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省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要加强对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验收和评估;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协会、信息协会、计算机用户协会等民间社会团体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咨询评估、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打破垄断,强化市场行为,鼓励有序竞争。应对加入WTO,立足“两个市场”,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扶持一批基础好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加快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世界著名信息技术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高对关键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支持和鼓励我省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出口。依照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在市场准入、业务资费、互联互通、资源分配、服务标准等方面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坚决打破垄断,逐步建立公正、开放、竟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四)制定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抓紧制定和实施鼓励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和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我省信息化。增加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对信息基础项目建设、信息技术攻关、信息产品升级改造、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入新的投融资方式,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鼓励并推动多样化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建立和成长,鼓励企业上市,增加企业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民营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发信息技术产品。政府资金支持的科研新成果(除需保密外)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以利新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
  (六)加强安全保密和信息化宣传工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在开发信息资源、政府上网、网络建设工作中都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大力采用商用密码和其它安全措施,对网络系统和信息实施加密保护,防止失、泄密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现象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抓紧制定党政部门同上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化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法规,确保我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信息化宣传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信息化方针、政策,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省人民的信息化意识。使广大群众掌握信息化知识,支持信息化发展;参与信息化建设。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05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