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3-24 生效日期: 2006-03-24
发布部门: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淄政发[2006]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十一五”时期及到2020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制定顺应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适合淄博市情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发展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团结实干,开拓创新,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的任务目标,连续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1、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重点围绕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05%,比2000年提高13.55个百分点。
  ——新材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抓住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实施“7123工程”,加快新材料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领域的产业规模与水平已在国内居优势地位;陶瓷纤维及制品、玻璃窑用耐火材料、增塑剂、纳米氧化锌等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我市在全国43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综合实力评审中列第6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列第3位。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启动。我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的制造业聚集区,是国内及亚洲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等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2005年,我市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科技园区发展加快。“十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比2000年平均增长5倍以上,年平均增幅达到40%以上。2004年,淄博高新区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列第12位,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综合排名列第26位。齐鲁化工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精细化工和深加工产品协调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齐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发展迅速,其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等4个功能区,已成为我市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重要的试验示范区。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末,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30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坚持科技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机械、冶金、建材、服装纺织等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一批老企业的存量资产得到盘活;坚持以新带旧和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与升级,不断拉长传统产业链条;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一批优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了传统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走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以上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8家,其中国家级5家。由山东工陶院、山东硅研院、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省内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由山东理工大学、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山东铝业公司研究院等一校五院联合成立的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开辟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的新路子。
  ——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淄博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淄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山东石油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各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民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两翼,融高科技项目孵化、查新、评估、专家咨询等为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到912家,成为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带动了科技成果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科技创新推动了高水平科技项目的实施,“十五”期间,我市共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83项,重大专项1项,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6项,农转资金项目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33项,是我市历史上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计划最多的时期。“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7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7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556项,达到省内领先或省内先进水平的4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9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科技人才队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到23.6万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17901人,设立博士后流动站6个。
  4、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蔬菜、林果等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和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05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300余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组织达46家。
  5、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加强,保护力度加大。
  ——建立健全了工作体制。市及各区县相继建立了知识产权局,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加强了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建设,先后制定了有关的法规和办法。
  ——建立区县、园区、企业联系点和与外商、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行了专利申请目标责任制,设立了专利发展补助资金。狠抓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鼓励和支持专利项目实施,促进了专利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了专利制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成立了淄博市保护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工作联合办公室,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到多部门联合执法的转变。
  ——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共申请国内专利6544件,专利授权量3727件,申请量每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截至2005年末,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累计已达11565件,专利授权量6509件,均居全省第5位。先后建成山东专利镇一处、省专利技术转化基地一处,有30个企业被命名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2005年,我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6、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层次高、成效大。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我市进行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层次,促进了“产学研”联合,使一大批项目实现了技术跨越。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已成为市委、市政府搭建的科技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高层次平台,成为院士、专家与企业,高新技术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长期发展的平台,成为淄博吸引国内外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我市已与40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内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研发骨干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五年间,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各类合作协议2370余项,并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1、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正发生重大的变化。20世纪后期出现的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等新趋势和新特点,变得更加显著和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2、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浪费大,污染重;环境、资源、能源、人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淄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快,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日韩产业协作区和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随着青岛龙头作用和济南省会城市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随着山东半岛城市间的融合互动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所有这些,都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大。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工业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和产品档次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能源、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占有比重大,能源、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将对我市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我市高等院校少,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薄弱、分散,高水平科技成果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县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不同产业间的高新技术发展不平衡;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偏低,缺乏有带动性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四是科技投入不足。尽管我市近几年逐步加大科技投入,但从总量和增幅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不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另外,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城市建设、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要科技进步的引领和支撑。因此,全市上下要从实现“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开创淄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基本原则
  (1)立足市情,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动向,结合我市实际,正确处理长远和近期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科学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集成各类科技资源重点突破,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
  (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推进部门和不同科研主体间的交叉融合,联合攻关,面向市场进行研究开发,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4)强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对我市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特别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优势不明显,但我市经济社会急需的项目,鼓励搞好产学研结合,通过联合与合作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实现跨越式发展。
  (5)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从现在起到2020年,淄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实现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和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发展目标
  (1)“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构筑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自主创新总体布局;高新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入省内同类城市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较大提高,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绿色城市,实现“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6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达到20家;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大中型企业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末水平;产品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50%以上。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年取得1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实施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5%、35%以上;全市有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80家。
  ——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以上;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企业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建立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科技成为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到75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2011-2020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奋斗,到2020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引领淄博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创新型城市。
  2、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重点加强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我市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全力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以及齐鲁化工区的发展。以电子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新材料为重点,加强现有产品的深加工和相关应用产品的开发,带动电子工业产品结构和规模升级。以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整机和成套设备,努力建成区域性机电装备加工制造基地。以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为契机,认真抓好精细化工和新型高分子材料、新药、非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数字化装备及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中药现代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8个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膨胀,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高新区全面实施“246”发展计划。重点发展化工及新材料和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产业;抓好陶瓷新材料、医药、医疗器械、新型纺织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发精细化工、合成纤维和新型纺织品、新型建材与陶瓷新材料、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等六大类主要产品,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石油化工、机电装备、陶瓷建材、服装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依托比较优势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制高点,努力创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区域中心地位、产业特色鲜明和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在制造业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逐步达到设计、装备制造、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加快提高现有骨干企业的科技开发和管理水平,做大品牌,带动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3)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畜牧业、林果业和蔬菜业的产业化,使之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强动植物良种选育、工厂化种植养殖及农业节水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重点抓好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抓好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建设,进一步提高加工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找准切入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抓好试点和示范推广。在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方面,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发展低耗、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强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形成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我市实际的科技中介组织制度、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一支有较强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队伍。
  三、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突出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产业化紧密衔接,培植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努力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一)新材料
  围绕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础优势,搞好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重点抓好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陶瓷纤维、磁性材料、稀土材料、微纳米技术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发展,确保我市在新材料领域的优势地位。
  1、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材料
  以工程陶瓷应用制品研发为重点,研究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陶瓷新材料及制品,加快重点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努力建成国内重要的陶瓷新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市新型耐火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环保型玻璃窑用高档耐火材料,无污染、长寿命水泥窑用耐火材料,钢铁冶金用高级功能性耐火材料,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耐火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结构陶瓷:以高性能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研发为重点,以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新材料为主,研制开发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高性能陶瓷结构件,为造纸、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提供应用产品。重点发展亲水易洁防污功能陶瓷制品、氧化物增韧耐磨部件、微晶氧化铝陶瓷球衬、氮化硅陶瓷轴承球、氧化铝陶瓷缸套及柱塞、碳化硅陶瓷密封部件、熔融石英陶瓷制品、石英陶瓷辊、汽车尾气净化器用高强蜂窝陶瓷、氧化铝泡沫陶瓷过滤器、小粒径磨介结构陶瓷等产品,并形成规模化生产。
  功能陶瓷:以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和敏感功能陶瓷材料为重点,研究开发压电陶瓷、红外陶瓷、压敏陶瓷、热敏陶瓷、电子屏蔽陶瓷材料等新型功能陶瓷,为微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家电等领域提供应用产品。重点发展陶瓷电容式、压差式系列传感器、高性能氧化锌压敏陶瓷、压电陶瓷换能片、正温度系数热敏陶瓷、微波介质陶瓷、复合氧化物透明激光陶瓷等产品;加快氧化铝陶瓷基片发展和氮化铝陶瓷基片、复合陶瓷基片产业化步伐,将薄(厚)膜电路用低成本氧化铝陶瓷基片向超薄型、大尺寸方向发展,实现与
  DCB
  陶瓷覆铜板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扩大电真空陶瓷壳产业规模。
  高性能耐火材料:研究开发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及高强度的各类耐火材料,重点发展氧化法电烧 AZSα—β刚玉材料,新型耐火隔热空心球、烧结莫来石砖及镁质、锆质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和品种。
  ——纳米材料
  加强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开展不同功能用途的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纳米氧化锌、电子级二氧化钛、高纯碳酸钡、活性纳米碳酸钙等粉体材料,研究开发高纯氧化锌微粉和纳米金属粉,扩大纳米层状硅酸盐的生产规模。加强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在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电子材料、纺织、塑料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技术含量。应用纳米技术材料开发多功能生物陶瓷、自清洁平板玻璃、纳米多功能抗菌塑料、电子屏蔽纳米塑料、纳米催化剂、纳米氢氧化铝阻燃剂等。
  ——陶瓷纤维及玻璃纤维
  高性能陶瓷纤维:充分发挥我市陶瓷纤维在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型陶瓷纤维及应用制品,建成国内最大的耐火陶瓷纤维产业基地。加强含锆及BN纤维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高纯、高铝、锆铝、含锆新型耐火陶瓷纤维系列产品,加快发展耐高温纳米氧化锆纤维、陶瓷纤维背衬板、环保纤维等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应用领域的转移。
  玻璃纤维:开展玻璃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复合材料研究,重点提高SMC、喷射纱、电子级玻璃纤维、纤维布等纤维复合材料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应用领域。
  ——人工石英晶体材料
  重点发展满足石英晶体器件向片式化和多品种方向发展要求的低腐蚀隧道密度石英晶体材料,研究开发硅酸镓镧晶体材料及光学晶体材料,并扩大应用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
  ——新型建筑材料
  满足墙改与建筑节能的需求,重点发展节能、节地、利废、轻质高强的多功能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高效绝热材料、中高档防水密封材料、高档新型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开发高档建筑陶瓷和功能建筑陶瓷,推进建陶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特种玻璃和玻璃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隔热、防火、环保节能玻璃等新产品,建成节能玻璃产业基地。开发防渗漏水泥、高强水泥、油井特种水泥等特种水泥品种,改善水泥产品结构。
  2、有机高分子材料
  充分发挥乙烯、聚醚和氟化工等原料优势,以齐鲁化学工业区和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开发建设为载体,拉长产业链,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由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扩大产业规模,把我市建设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化工制造业专业基地。
  ——精细化学品
  发展新领域专用精细化学品,重点研究开发工业水处理剂、轻工纺织助剂、油田化学品、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医药农药中间体等化学品,并形成规模。
  轻工纺织助剂:塑料助剂以研究开发高效、特效、无毒、多功能的增塑剂、改性剂和加工助剂为重点;橡胶助剂重点开发新型橡胶硫化促进剂、防老化剂、塑解剂、抗硫化还原剂等;纺织用助剂围绕高性能浆料、泡丝剂、柔软剂、抗静电剂等产品开发和生产;造纸化学品以满足草浆纸配套化学品和废纸回收用化学品的需求,重点发展增强剂、增白剂、施胶剂、脱墨剂等系列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强低污染、高效制革鞣剂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油田开采、选矿用化学品:重点开发高效阻油剂和处理剂、耐高温堵水剂和防砂固井剂等。
  催化剂:研究开发用于石油加工和化工生产的新型高效催化剂,重点发展系列裂化催化剂、系列加氢处理催化剂及特种催化剂。
  农药与医药、农药中间体:农药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重点发展新型除草剂、杀菌剂。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三甲基苯酚、三甲基氢醌、吡啶及衍生物、头孢类中间体、维生素类中间体、抗生素类中间体如哌嗉、D-对羟基苯甘氨酸等;农药中间体重点发展氯唑磷、烟嘧磺隆、丁醚尿、二氯菊酰氯等。——工程塑料及聚烯烃改性材料
  研究开发合成树脂的共混、改性、接枝共聚技术,开发生产各种专用树脂;研究开发具有耐寒、耐热、阻燃等性能的ABS工程塑料;加速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及长碳尼龙1212等产品的产业化并扩大其应用领域;加大无毒PVC和消光PVC树脂等产品的开发生产;研究开发新型高分子医用材料;开发聚氨酯系列产品,重点开发为汽车、建筑、家电等配套的新型聚氨酯制品。
  ——新型氟硅材料
  开展有机氟硅材料生产技术和有机氟硅精细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发展新型氟材料,研究开发汽车、电子和信息技术、医学等领域用高端含氟材料。重点加大氟硅材料的研发力度,以磺酸树脂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研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催化剂,燃料电池用离子膜达到实用水平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快全氟离子膜材料及功能膜的产业化;重点拉长6F含氟芳族高聚物系列高分子工程材料和功能材料及其中间体的产业链,拉长由氟利昂F22经四氟乙烯制新型高性能含氟材料产业链,形成千吨级的生产规模。
  ——特种合成纤维材料
  围绕功能化、差别化化纤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阻燃聚酯纤维、阻燃腈纶、远红外纤维产品,积极发展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酯纤维等新型纤维。
  3、金属材料
  以高性能、低成本、多用途的特种金属材料制备及应用产品研究为重点,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制品、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磁性材料
  进一步研究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工业化稳定生产技术及工艺,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业化,发展计算机磁盘驱动器、汽车永磁电机等应用产品;进一步完善共沉法生产工艺,研究开发高性能软铁氧体磁粉、磁体,重点发展R12K、R15K高导磁粉和部分高磁感应强度磁粉、磁体,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稀土材料
  围绕稀土应用,加强稀土材料制备技术和稀土系列制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稀土新功能材料和稀土冶金制品。重点发展高纯、高性能、高稳定性的稀土氯化物、氧化物和特种用途的稀土盐类、稀土超细粉。加强稀土材料在电子、陶瓷、轻工、冶金、机电等领域的应用产品开发研究。
  4、复合材料
  研究开发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塑料合金、高强纤维复合材料,重点发展和开发硅橡胶复合绝缘子、陶瓷覆铜板、高档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超低温结构陶瓷复合板等产品。开展等离子喷涂纳米结构高性能复合陶瓷涂层的研究。
  (二)生物技术及医药
  围绕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力度,推动我市生物技术及医药快速发展,将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基地。
  1、生物技术
  围绕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与添加剂、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环保制剂,重点发展工业酶制剂、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酶整理剂等产品,研究利用发酵技术规模化生产长链多元有机酸、乙二酸、丙烯酸等重要化工产品,加大核苷酸、环糊精系列产品及下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围绕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和兽药制品开发,重点开发生物源、植物源农药产品。
  2、生物医药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重点研究并筛选、推广应用高产菌种,提高抗生素发酵水平,降低能源和原料消耗。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昆虫蛋白、L-门冬酰胺酶、γ-胸腺素等生物药品,抓好治疗性鼻吸式乙肝疫苗的研发。
  3、创新药物
  在巩固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加大新特药物的研制开发力度,重点研制高附加值的医药新品种,加快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等系列新药的研究开发和更新换代。
  抗感染药物重点开发和发展头孢克罗、舒巴坦钠、泰妥拉唑、7-ADCA系列、克拉霉素系列等新药品种,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心脑血管药物重点研发生产抗心律失常药物86017,洛伐它汀等新药品;抗肿瘤药物重点加快研究开发亮丙瑞林,加大安卡胶囊生产规模。加快三苯双脒类新药的研发力度。
  研究开发干扰素复方制剂等重点药物的新剂型,研究应用缓释、控释技术提高重点药品剂型水平。重点开发尼莫地平缓释胶囊、阿斯匹林肠溶缓释片等药品。
  4、中药现代化
  以建成国家级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为目标,以中药二次开发为重点,加强中药生产过程中的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药新剂型、新辅料、新制剂;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的人工种植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研究及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创建全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中药新药特药重点发展“瓦松栓”妇科用药、葛根素、葛根汤颗粒、小儿定喘口服液、无糖银屑冲剂、“首明山”胶囊、东方灵宝灵芝系列产品等中药产品,抓好中药饮片品种的开发;抓好秸梗、大青叶板兰根两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5、数字化医疗装备
  采用计算机及数字化处理技术,发展高科技医疗器械。重点发展消毒灭菌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数字X光射线机等高科技医疗器械新产品,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大力开发高能双线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多叶光栅、X-刀、FPS(治疗计划系统)等治疗诊断系列产品和数字X光射线机,开发消毒灭菌系列产品。
  (三)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
  加强软件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和应用速度,提高全市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巩固和提高电子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新材料发展水平,着力开发和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电子整机产品,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1、应用软件及网络技术
  加强软件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协同工作环境中软构件与集成框架技术、软构件生产标准技术、行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研究开发多媒体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务、商务、金融、财经、科教、运输、交通、贸易等信息网络。加速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应用,建设全市范围的资源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逐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2、新型微电子、光电子元器件
  围绕高性能、高附加值光电子元器件的开发生产,加强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新型半导体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以及为数字信息硬件设备配套的零部件及组件产品。半导体器件重点研究开发功率模块和小型集成电路;石英晶体器件以发展片式石英晶体谐振器、滤波器及TCXO温补晶体振荡器等高端产品为重点;敏感器件重点加大力敏器件的生产规模;新型电子陶瓷器件重点开发和发展各种陶瓷压力变送器、新型压电陶瓷器件、光纤放大器、DAM光纤接口清洁器等,并扩大应用领域;加快电力电子模块产品的开发;加强接触式、非接触式IC卡模块的应用开发。加快发展高性能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抓好泡沫镍的研发。
  3、电子应用整机产品
  围绕工业生产领域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配电自动监控系统、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以及智能控制和在线检测用电子产品。抓好新型电子分析仪器、数字化仪器仪表及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开展汽车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
  加强网络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网络安全硬件高速接入技术及设备、网络服务等系列产品。
  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构建现代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改造传统设备,提高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改造传统工艺,加快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下游产品比重,提高附加值;加快管理现代化,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在传统制造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在重点制造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CIMS、CAD、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柔性和敏捷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引导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提高竞争能力。
  (二)用先进共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制造业中,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先进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实现技术跨越,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石油化工产业
  研究采用自动化控制、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石化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实现化工行业的技术跨越。
  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化工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市石化产品及技术优势,加强精深加工产品和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
  2、机械制造产业
  ——研究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技术及虚拟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加工、可重组技术,用高效高精加工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使制造过程向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重点提高“三泵二机”和化工、建材、轻工、环保机械等重点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研究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大型成套化,实现机械装备的技术升级。做强做大造纸机械、水泥机械、玻璃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制造业。
  ——研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生产高性能机械基础及零配件。重点开发生产大型专用泵类产品、高性能专用电机,加快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化工机械、冶金机械、船用柴油机等重要基础及零配件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进一步巩固机械制造传统优势,使我市成为区域性机电装备加工基地。
  ——围绕把汽车工业培植成我市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加快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建设,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和配套性能。重点发展轻型载重汽车和特种车辆,开发和发展高性能汽车零部件,提高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能力,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生产体系。
  3、建材产业
  充分利用矿渣、固体废物、化工废料等资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提升建材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研究开发新型节能建材生产技术和产品,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窑炉新技术。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建陶、玻璃加工及新型建材产品,做大做强水泥、建陶、玻璃及新型建材四大产业,使淄博成为国内著名的建材研发及生产基地。
  ——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开展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等废渣干法生产水泥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和砌筑水泥等。
  ——建筑陶瓷以开发节约资源和能源、污染轻的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为重点,提升我市建筑陶瓷产品档次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大规格环保型纤维陶瓷板,具有抗菌自洁、荧光、导电等功能的新型陶瓷功能砖,采用多次烧成装饰技术的高档釉面砖等。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陶瓷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
  ——发展超薄、超厚、大规格优质浮法玻璃原片等优质浮法玻璃;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玻璃产品,推动深加工玻璃产品配套化、系列化;重点开发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自洁性玻璃、电子玻璃以及复合功能玻璃;大力发展超白玻璃、超薄玻璃、汽车专用玻璃和高效节能镀膜玻璃等产品。
  ——发展新型化学建材。利用齐鲁石化公司化工废料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化学建材。研究开发无毒、环保、耐久性好且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化学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改性建筑型材管材、建筑防水密封材料、高性能建筑胶粘剂等产品。
  4、服装纺织、轻工产业
  采用新型无梭织机、气流纺、浆染等新型纺织装备,全面提高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技术水平。应用低能耗、轻污染的染整技术和服装CAD技术等,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改造,提高棉、毛、纺、化纤及服装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建成国内重要的服装纺织加工制造基地。
  重点发展和壮大化纤及深加工产品,开发仿毛、仿麻、仿丝绸高档化纤产品,重点发展超细、异形、中空、高收缩、远红外、阻燃、抗静电、防菌除臭、抗紫外线的差别化、功能化化纤品种,满足纺织精深加工需要。创造条件开发高科技纤维,重点是碳纤维及其原丝的开发生产,以此带动工业用纺织品的发展。
  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环境污染和提升产品档次为目标,采用先进设备加快造纸装备更新;研究造纸废水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开发新的造纸原料资源;研究开发高档纸品种,重点发展高档装饰原纸和高档包装用纸,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档次。
  五、农业高新技术及农业现代化
  围绕依靠高新技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集中抓好农业信息化、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农业生态安全等农业现代化关键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一)农业高新技术及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与示范
  1、农业信息技术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进一步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专家系统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
  2、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引进技术研究
  继续深入开展良种产业化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高产、优质、专用的育种目标,研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抓好专用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抓好蔬菜、畜牧、果品、花卉、食用菌等名、优、特、稀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
  3、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研究推广主要病虫害检测、诊断技术;重大农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程化技术。
  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抓好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重点推广日光温室环境自动化控制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温室滴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畜牧业新技术:开发推广畜禽优化与环境控制、新型饲料、新型高效兽用添加剂、疫病快速检测及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技术,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抓好大田作物喷灌、果园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围绕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和包装,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以乳制品、果品、肉类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在山东半岛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
  在粮油食品领域,应用冷冻技术、膨化技术、高压蒸煮技术和烧烤技术,重点开发适应城市和农村市场的主食品、早餐食品、休闲食品等功能性食品。
  在果蔬贮藏加工领域,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重点开发果汁饮料、果蔬功能食品和休闲食品。研究果蔬皮渣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果胶微晶纤维素、天然色素、生物质能源等。
  在畜产品加工领域,采用近似无菌加工技术、低温保存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发展冷却肉、低温肉制品和生物发酵制品。在奶类加工业应用综合保鲜技术、营养强化技术及优势菌种筛选技术,开发新型奶制品,提高附加值。
  5、粮食和食品安全技术
  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作物、畜禽、水产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开展食品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技术研究。
  (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
  重点加强淄博齐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各类农业示范园建设,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依托,跟踪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沿成果,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管理方法,把各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聚集地、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带动区和推广示范区。
  六、社会事业及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保护人民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搞好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规划研究,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
  1、医疗卫生
  在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研究,无创和微创外科技术研究,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生物安全及新型诊断、检测试剂的研究。
  2、人口与健康
  重点加强长效避孕节育和避孕药物调节释放等安全、有效、适宜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展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疾病的研究。
  开展环境与人口健康关系研究,重点加强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控制技术、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等。
  加强公共卫生及特发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技术研究,重视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加强矽肺病等职业病的控制、防治技术研究。
  (二)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
  抓好水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以及脆弱生态区修复技术研究开发,逐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水污染治理
  开展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及资源化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开发化工、医药、造纸、印染、建材等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废水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开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中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展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抓好小清河、孝妇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
  2、大气污染治理
  重点研制开发有效消除恶臭污染以及防止有机废气污染的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烟气脱硫设备、高效工业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排放技术及其设备;开展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特别是污染居民生活环境的交通噪声的技术研究。
  3、固体废物治理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技术及相关设备、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及设备、工业危险废物处置技术及设备。
  4、环境监测
  研究开发灵敏度更高、检出限更低、选择性更好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新型在线监测仪器,重点研究开发有毒有害污染物检测技术及仪器、主要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与仪器、环境放射性污染物监测及采样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和设备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5、环保产业
  研究开发以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的环保设备,重点发展水泥除尘设备、中水回用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生活和工业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医疗废物处置设备等,形成产业规模,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水资源综合利用
  农业方面重点开展旱作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推广作物抗旱剂和高分子吸水剂应用技术。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
  开展太阳能发电及蓄能、太阳能与民用建筑密切结合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风力发电技术及装备。
  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围绕粉煤灰、煤矸石、赤泥、有毒污泥等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开展引黄泥沙利用,重点推广引黄泥沙制砖技术。
  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麦秸中密度纤维板,秸秆气化、液化及秸秆成型燃烧技术及设备。开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抓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
  (四)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示范
  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关键链接技术、工业废弃物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降低再生利用成本技术等,依靠技术进步,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加强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的研究
  围绕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开展关键链接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化工、冶金、医药、建材、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绿色关键技术及工艺的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2、开展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与模式的试验示范
  加快培植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和园区。重点在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四个行业,选择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企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开展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综合试验示范,培育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七、科技发展保障条件及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全市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完成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要充实加强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强化其办事机构的职能,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程序;要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重大科技发展战略、重要科技任务,研究制定科技政策,积极调度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条件,使其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科技工作的参谋助手。
  建立和健全专家决策咨询组织,充分发挥市科技顾问团的作用。强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程序规范化、手段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区县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基层的作用。加大对区县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区县开展科技信息化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抓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抓好每年一次的科技宣传周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思想,广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舆论环境。
  (二)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和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体制。认真抓好“科技创新三个体系”建设。一是强化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搭建科技基础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源的潜能。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技术及制药三个领域的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使之成为本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尽快拥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优势。重点建设国家工程陶瓷研究中心、国家氟硅材料研究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技术工程中心、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发展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认真抓好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加强淄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加速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不断提高持续创新和发展能力。
  加快应用型开发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步伐。进一步推进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步骤地推进公益型研究机构改革,分类实行多模式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市科技资源,实现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良性循环。(三)建立健全多渠道、社会化、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化融资为手段,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全方位投入格局。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确保一般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一是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市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力争达到3.5%。二是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发展和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申请及实施。三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用于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科技投入的支持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和海外资本介入创业投资市场。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筹集市内风险投资资金,规范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探索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造就一支由高素质学科带头人领衔的稳定精干的高科技研发队伍,建设好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形成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人才梯队。
  大力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条件,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以政策吸引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
  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权与知识产权管理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力培植、发展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市场化的专利技术及信息交易中心,建设网上交易市场,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淄博市专利申请、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制定《淄博市专利管理条例》,制定专利申请、实施扶持政策,保持专利申请授权和实施的良性增长。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在各级财政设立专利发展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科技法规建设,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的建设、实施与监督,使科技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要继续用足、用活、用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一系列科技工作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规范全社会的科技行为。
  以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围绕科技人才、科技投入、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法规框架。对已有的科技法规,要以创新精神进行修订和实施。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或修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范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相关配套政策,运用科技法规促进机制和制度创新,逐步把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七)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
  进一步深化我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大、清华等的科技合作,建立双边、多边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合作模式,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管理要素,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继续抓好科技招商活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合,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吸引国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来我市合作创办科技企业,兴建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进一步搞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争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实现突破。一是积极研究分析国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研究分析区域型科技合作的动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间合作力度,提升国际交流的层次。二是围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三是积极组织和鼓励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开发、非贸易引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四是鼓励国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和个人来我市合作创办科技企业、兴建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拓展科技创新资源,增强我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实力。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6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