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所作工作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3-17 生效日期: 2004-03-17
发布部门: 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 国科发办字〔2004〕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
  现将徐冠华部长在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报告》精神,结合单位具体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并把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反馈我们。

二OO四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2004年2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上午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向获奖科学家颁奖。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陈至立国务委员还将参加这次科技工作会议,并做重要指示。这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搞好今年科技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3年科技工作,部署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下面,我代表科技部做工作报告。
一、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3年是我国科技工作不平凡的一年。全国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技进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科技界不辱使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经历了突发“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都取得了新的进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实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航天大国行列。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已跃居世界第5位。连续两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据统计,2003年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8年来首次超过来自国外的申请,扭转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绝对数量长期高于国内的局面。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迅猛发展,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出口总额10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2.7%。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8%。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超过1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32%左右。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全面展开。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规划领导小组。一年来,国务院领导对规划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规划工作,明确强调这次规划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一个好的科学技术基础,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陈至立国务委员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广泛听取和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工作进行具体、深入的指导。全国科技界对规划工作寄予厚望,共有2000多名来自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战略研究。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以及开办网站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形成了能够有效凝聚各方面意见和智慧的良好工作局面。规划涉及的20个战略研究专题组在对168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集成、提炼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去年底,近500名专家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研究、交流,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目前,已经在科技发展指导思想、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意见和建议,为规划纲要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科技界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科技界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全国科技界迅速行动起来。特别是自4月25日由九个部门共同组成的科技攻关组成立后,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重点围绕临床救治、控制疫情扩散和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等紧急需求,组织了3000多名优秀科技人员参加攻关。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流行病学调查、早期诊断试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灭活疫苗、防护设备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全国科技界还积极利用“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渠道,普及防治“非典”的科学知识,宣传防治“非典”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坚定广大群众依靠科学战胜疫病的信心,提高全社会防疫防病能力,为依靠科学战胜“非典”做出了贡献。
3.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去年有关部门又在解决遗留的政策问题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共识。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很大。到去年底,已有70%以上的地方开发类机构完成了工商注册,有近一半的省(区、市)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全面完成。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三年来的实践表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实现了平稳过渡和加速发展。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改革试点已扩大到18个部门的248个院所,占到中央属公益类院所总数的94%。参与改革试点的科研机构在分流人才、转变机制的基础上,人均事业费从过去1万多元提高到4万元。第一批启动改革的4个部门属科研机构,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学科专业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类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重要进展,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国家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为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积极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颁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明确了科技评价的价值导向,规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程序,引导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健康发展,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对树立良好学风、引导和激励创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科技进步法》实施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5位副委员长分别带队对《科技进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依法推动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用、虚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项目建设。在各地、各有关部门踊跃参与和推进下,“科技中介建设年”活动取得成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了一批中介机构发展。全国已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超过1000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100多家相继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孵企业23000多家,并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孵化器;涌现出风险投资机构300多家,管理风险资金500多亿元,投资额85%投向高技术产业;围绕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和投资评估等需求,已建立各类科技咨询评估机构2300多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迅速发展,共入驻或新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840多家,在孵企业3800多家,吸引了16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4.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举措成效显著。
为了有效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启动实施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举措。两年来,这项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人才断档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都把培养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仅973计划近两年就培养博士、硕士各3000名,有900多名博士后出站。承担863计划的科研人员中,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信息领域第三代移动通信课题组的200多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正是这支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创造了中国100年电信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69.8%。从今年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成员结构看,40岁以下的占39%,40岁到50岁的占32%。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年递增率达13%以上,一些留学人员开始以研究团队形式回国服务。在专利方面,国家863、攻关计划均提出知识产权目标要求,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2003年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7万件,超过国外申请8000余件;发明专利申请增幅达到31.3%,超过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增长的势头;职务申请首次超过非职务申请。在技术标准方面,初步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联合推动技术标准工作的格局,技术标准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目前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正在顺利开展,已经完成技术标准52项,标准草案98个。这些重要技术标准的确立,将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5.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关键一年。全国共有19个部门和22个省、市参与了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总投入超过200亿元,其中地方、部门配套投入近40亿元,企业投入超过100亿元。到目前为止,重大科技专项已提出专利申请600多项,初步形成各类技术标准50多项,一批重大高新技术获得阶段性重要突破,使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继方舟、龙芯CPU之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众志CPU系统芯片成功实现量产,并与国内开发的Linux操作系统集成,研制出新一代网络计算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永中集成办公软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在安全监管、安全审计、网络监控预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电动汽车专项取得技术突破,在电动汽车整车开发、燃料电池轿车开发、混合动力功能汽车、高性能动力蓄电池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专项分离克隆出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I,这是我国首次克隆出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标志着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能力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用于癌症检测、丙肝诊断、遗传病检测等方面的三类生物芯片,已作为生物制品I类新药投入使用,成为我国生物芯片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实用阶段的重要标志。食品安全专项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进出口监测与预警及风险分析控制系统。农产品加工专项首次构建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奶业专项解决了胚胎移植关键技术,优质奶牛胚胎生产占全国需求量的50%以上,为奶业配套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建立了新药筛选、新药安全评价、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制备等技术平台,已有一批创新药物获得临床批文和生产证书,加快了中药现代化进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专项开展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和安全饮用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成效。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以及973、863和科技攻关计划等的支持,我国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光电功能材料、纳米科技、疾病基因组学、脑科学、古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引人注目。全透明KBBF单晶的生长、离子型声子晶体新概念的提出与验证、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与制备、家族性房颤基因的发现、澄江动物群脊椎动物起源和热河生物群鸟类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我国在核心软件、系统芯片、大规模并行计算、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基因治疗药物、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成功研制,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5万亿次。这一切都表明,多年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正在得到改观。
6.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国家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7307亿元,工业增加值42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出口创汇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03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2.7%,增幅高出同期外贸出口28.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已达25.1%,成为拉动外贸增长、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力量。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成为高技术产业领域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在农业领域,按照中央关于把“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高效、高产和农民增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突破农业发展的一批关键技术,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363个,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农业节水重大专项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效水分利用型农作物品种,提出灌溉新方法,节水效果达到30%以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突破口,国家共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8亿元,吸纳地方和企业投入配套资金24亿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3年总产值达到175.4亿元,涌现出许昌、寿光等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吸纳就业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做出了贡献。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展开,形成了科技人员积极主动走向农村基层经济和科技活动的热潮。电脑农业专项在全国建立了27个应用示范区,累计增产粮食27亿多公斤,使700多万户农民受益,去年底该项成果还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科技部、农业部、劳动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了“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全国已形成5000多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星火培训基地为主的星火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农民达7000多万人次。
在工业领域,重点围绕振兴装备制造业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部署。数控五轴五面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研制取得突破,一举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期实行的技术封锁,为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载人航天等重点工程提供了急需装备。通过对镁合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重大攻关,初步形成从高品质镁材料生产到镁合金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为我国实现由镁资源大国向镁生产强国的跨越奠定了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7个中心城市和2000家制造企业全面推开,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亮点。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成功运用,上网企业超过4000家,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发挥了作用。
在社会发展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相对薄弱的局面。推动了清洁能源汽车、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应用,开展了针对湖泊污染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安全饮用水、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西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监控、预报等方面的综合技术研究,启动了煤矿瓦斯治理等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研究和城市公共安全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重大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社会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2003年是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国际科技合作的主动性和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科学家在广泛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中欧双方已就中国加入伽利略计划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将参加该计划包括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站建设、应用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等全过程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去年2月正式加入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谈判,目前正结合制定中长期规划进一步论证。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海洋科技界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计划)。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 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项重大的科学命题,由我国科学家贺福初院士领衔,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实验室报名参加,这是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负责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在中外合作科研机构和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方面,中德通信软件技术研究所、中西(西班牙)智能交通中心、中英智能交通中心等相继建立,中美(马里兰)科技创业园、中英(剑桥/曼城)科技创业园等海外创业园先后启动。在加强国际双边及多边科技合作方面,积极组织与世界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的科技合作,努力推动我国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机构参加欧盟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科技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切感受:第一,坚持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第二,坚持突出重点,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迫切需求,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开展科技工作,为解决当前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第三,坚持团结协作,协调集成各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的力量,在抗击“非典”科技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要工作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科技工作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各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科技事业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制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新的坚实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一系列重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全国科技界要结合科技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与时俱进,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增长质量依然较低。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依然严重。有关研究认为,如果按照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排放水平,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石油及一些重要资源缺口将占总需求的一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及社会安全问题频繁发生、重大疾病患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也对我们提出了重要警示。这充分表明,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迫切需要转变指导思想,高度关注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充分认识科技界担负的重大使命。全面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几十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只有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真正解决好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和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有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必须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创新,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拓展发展空间,使中国真正走上科技主导、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国科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充分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科技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我们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难以攻克。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公益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成为两个最为薄弱的部分,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科技评价体系不合理成为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工作的全局,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工作提高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迅速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2004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以人为本思想,以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以加速发展、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契机,以加强社会公益和地方科技工作、推进科技条件大平台建设和新科技评价办法的全面实施为重点,取得科技发展和改革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工作部署上,要体现以下要求:
1.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按照“面向,依靠”的方针,把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应当在继续加强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公益科技活动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重视攻克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尽快改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薄弱的状况。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要注重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注重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既要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又要注重发展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技工作涉及面广,什么都想抓,结果往往一事无成。要统筹安排,但决不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各部门、地方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善于从经济社会的难点中凝练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抓到底,取得突破。
2.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上赢得多大的主动。科教兴国,必须先兴科教。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科技日益成为激烈国际竞争决定性因素的新形势下,我们亟需的许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引进不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下决心,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在多渠道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来。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科技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加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完善科技法律法规,营造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使科学技术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4.加强统筹集成,把调动和协同全社会科技力量作为宏观管理重点任务。
加强宏观协调和统筹集成,解决长期以来科技力量分散重复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各方面的一致呼声。当前正在进行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是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和力量布局的顶层设计。我们要以制定规划为契机,在国家整体目标下,强化宏观调控和统筹集成,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加强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集成,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努力做好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以及科技计划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各行业协会在发展战略、技术政策、科技中介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功能,发挥全国科协系统在科技普及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努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力争2004年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4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完成年。全国科技工作将按照上述总体部署,突出抓规划、抓落实、抓重点突破。抓规划,就是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切实做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抓落实,就是要抓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科技发展和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实,力争在已经部署的各项工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抓重点突破,就是要在重点推进基层科技工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评价办法的实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1.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此次规划的制定,要对未来15年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点进行新的重大部署。目前,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要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对高质量完成规划制定工作的指示精神,再接再厉,加倍努力。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完成战略研究工作。规划战略研究成果在送“三院”咨询的同时,要广泛征求各部门、行业和地方的意见。在充分集中专家智慧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的沟通,特别是加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间的衔接,通过广泛、深入地研讨,凝聚和集成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争取年底前报国务院审定发布。同时,还要做好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落实工作。各地要在国家规划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研究制定地方科技规划,同时要防止各自封闭,以免造成新的分散和重复。我们深信,在科技界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中长期规划将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今年,我们还将提前启动 “十一五”计划(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计划要充分体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为中长期规划的顺利实施赢得良好开局。要与“十五”计划保持紧密衔接,使各项重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在此我要特别提出,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相关领域发展的整体要求和国家目标,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将要做出重要调整。
2.抓紧“十五”科技计划重点任务的落实,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力度。
目前,“十五”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实施已进入攻坚阶段。各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已经部署的各项工作一抓到底,真正抓出成效。科技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大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做好后期进展的督促和评估验收工作。在973、863、攻关等国家科技计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加强计划管理,做好计划后期立项、滚动和调整,做好计划间的协调、衔接、集成和产业化工作。在计划滚动调整中,要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计划的衔接集成。在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有明确国家目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确立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积极作用。科技部今年将会同各相关行业和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尽快形成具体的调整方案。
今年,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一系列突出的科技问题。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启动实施粮食安全重大科技专项,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为主攻方向,以东北、华北和华中三大平原为重点区域,抓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工作。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重大专项等要加强集成,进一步向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聚焦和倾斜。以星火计划为主导,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重大科技专项成果的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区、星火培训、农业专家大院和高等院校等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示范小城镇。围绕提高公共卫生整体科技水平,着力解决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重点加强检测、预防和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非典”、禽流感的科技攻关今年力争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科技成果要迅速转化应用。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工作。围绕落实《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着力抓好水资源、油气和矿产资源、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提高支持强度,力争取得一批重要阶段性成果。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力度,加速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集成863、火炬计划等各方面优势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强大合力。以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信息安全、机器人、数字化医疗设备、高性能镁合金、中药现代化等为重点,集中力量启动和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重大科技专项成果的产业化,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与清洁能源行动,推进流程自动化、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智能交通、工业设计、工业节水、再制造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针对目前高新区建设和发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科技部将和有关部门、地方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重点围绕高新区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加速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提出更加明确的意见和措施。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并重,推动科普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做好《科普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组织开展《科普法实施条例》拟订的前期调研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普工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针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后补助”计划。以农村科普工作为重点,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科普统计制度,筹备建设国家科普人才库。办好2004年科技活动周和第三届APEC青年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3.以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为重点,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明显加强,但公益科研工作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类科研机构已成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加强社会公益科研机构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投入,双管齐下才能见到实效。
全面推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今年所有部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方案将批准实施。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对改革方案实施到位的部门进行阶段性验收。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在研究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标准问题,对已经达到改革要求的机构将加大投入强度,争取在原有人均事业费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同时,努力增加对公益类科研项目经费,特别是相关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费的投入。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也要重点支持公益类科研条件建设。
加快地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步伐。目前,各地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进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改革进展较好,但也有些地方“按兵不动”,还有些地方采取“一刀切”办法,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全部实行企业化转制。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的要求,对于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过扶持政策、竞争择优方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加快协商,争取今年内形成省属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方案,使支持政策落实到位。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通报。
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推行科技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实行科研院所长和重要科研岗位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岗位任期制,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就富余人员分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今年要出台支持人才分流的扶持政策、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评估验收办法、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改革有序稳定地推进。同时,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入落实《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发挥转制院所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重点加大竞争前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国家支持力度。今年各地方也都要全面启动转制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争取用一、两年的时间,使大部分转制院所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统筹部门、行业科技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目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调整,政府对于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如何加强指导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今年上半年组织对这一问题的专门调研,研究新形势下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针对目前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单一、研究领域偏窄、规模较小、开放流动不够等问题,对学科相近、关联度高的若干国家或部门重点实验室整合重组;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拓宽领域,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研究;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理事会制度、开放流动竞争机制、聘任制等,主要学术带头人在世界公开招聘,为增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去年科技部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启动了5个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试点工作。今年,要结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985工程的实施,结合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评估论证,再推进几个国家实验室的试点,形成一批按照全新管理机制运行的高水平国家科学研究基地。
加快科技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有关工作。配合全国人大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完善。研究制定专利战略推进措施,强化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加快推进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加强有关机构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选择部分科研机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级高新区,进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试点工作。
4.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要有大的进展,全社会科技资源共享取得新成效。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先进科研设施及其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高水平科研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的广泛社会共享,是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积累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运行管理水平较低。其中,部门和单位所有制下多种经费渠道的重复购置和封闭使用,加之运行维护经费不足、相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使得科研设备条件的社会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很低。不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科研条件分散重复和浪费问题,实现不了社会共享,科研基础条件落后的状况就难以改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就难以提高。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2年起,科技部会同16个部门开始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了各部门、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拥护。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科技部去年整合相关专项经费共5.5亿元,围绕平台建设重点任务,开展了更大范围的试点工作。有关地方也结合地方科技、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这对于改善科研条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意义十分重要和深远。今年,科技部将召开全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指导思想是:
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布局。按照统筹中央与地方、统筹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需求、统筹物质信息保障与人才保障、统筹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统筹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全面整合国家科技资源。
以部门和地方为主组织实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方针,形成与部门、地方的互动和合作机制。发挥各部门、地方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引导部门、地方配套投入,通过加强集成和联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坚持管理先行。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和科技资产管理新的运行机制,不能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从而造成新的力量分散、项目交叉和低水平重复问题。要通过建章立制,做到有法可依。今年将发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3-2010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条例》、《科技计划数据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
重视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管理与运行,客观上要求有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实验、设备维护、科技条件服务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这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科技条件人才队伍。只有人才队伍这些“软件”搞好了,硬件建设才会有保障。
今年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基地的建设;以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资源为主,依托具有共享和服务优势的数据机构,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与增值;推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动植物种质等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文献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加强网络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网络协同工作体系和网络运行管理服务体系等网络平台环境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在孵化器等科技中小企业密集的区域,构建共性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产品测试、技术信息交流等专业化平台。
5.全面实施新的科技评价办法,使科技评价不合理状况明显改观。
科学技术评价是改进科技管理、优化创新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评价标准单一、指标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工作指导性不强等,已经成为影响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目前科技界内部反映出来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都与现行科技评价制度的弊端有关,科技界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又制定颁发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得到了科技界的普遍赞同和积极响应。制定这两个文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形成有利于鼓励原始性创新、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科学技术评价环境。今年科技部将召开科技评价工作交流会,认真落实科技评价办法,加强科技评价工作,促进科技评估机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评估制度,使科技评价在引导和激励创新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全面落实两个文件精神,使绝大多数科技评价工作今年内按照新的办法运行。要有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举措,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在科技界和社会上形成强大宣传声势。修改和完善已有的科学技术评价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决定》和《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针对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相应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
严格按照评价办法所要求的基本程序进行评审。要在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杜绝评价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逐步实行各类科技计划、基金和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信用制度试点。遴选评价专家应遵守随机原则、回避原则和更换原则,建立评价意见反馈机制、评价申诉制度。尽快发布《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实施信用管理(试行)的若干意见》,明确针对项目评审专家、项目管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应管理办法。
加强科技评价相关的信息库和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科技项目基本信息库、科技成果基本信息库和科技评价专家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扶持科技评价中介机构建设,为科技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支撑。科技部将分批分期对各部门和地方科研管理部门、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负责)人员进行培训,保障《决定》和《办法》的贯彻落实。
6、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地方科技投入规模越来越大。科技部在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中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对推动地方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教兴市(县)工作作为推动市县科教工作的重要抓手,取得积极进展,全国50%以上的市县区参加了科技进步考核,39%的市县区进入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对促进市县科教进步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12个重大科技专项60%的资金投入在地方,攻关、863计划落实在地方的资金占到一半以上;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取得突出成效;45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70多个省级实验区,通过示范解决了一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为我国市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目前地方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区域之间科技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特别是县(市)一级基层科技工作薄弱和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全国约46.7%的县(市)基层科技资源存量和能力难以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基层科技投入普遍不足,一些地方科技投入和项目经费被挤占和挪用,一些县(市)基层科技工作难以摆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得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基层科技工作更加弱化。
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要以“三个提高”为目标,即提高科技进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工作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党委和政府中的地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今年要以加强各类科技资源集成为主要手段,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方针。“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上海浙江福建安徽宁夏自治区等地方涌现出一批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先进典型,科学技术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今年,我们将联合中央有关部门,对县市科技工作和党政主要领导抓科技进步成效进行评价,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要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力度,使科技工作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进一步扩大地方参与实施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紧紧依托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通过改进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增强对区域科技产业化的引导示范作用。今年我们将重点解决相关经费多头分散的状况,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经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新产品补助经费、科技条件大平台建设以及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专项经费都要进行集成和统筹安排,并与地方的科技经费配套和协调使用,集中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干几件大事,取得一些重大成果和突破。
加强省部联动和集成。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在高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对区域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与地方联手抓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和应用示范项目。重点抓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三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多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鼓励地方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的匹配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倾斜。根据西部省区的特点,发挥科技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继续推进缩小西部数字鸿沟行动、西部新能源行动、西部新材料行动、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西部党政领导科技培训等。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在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专项的同时,今年将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专项,投入专门资金,重点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科技工作。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抓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和中央属科研院所向地方企业开放,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继续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区域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工作。结合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在地方建立一批共享程度较高的研究开发和创业平台。继续扩大省部共建实验室试点范围,引导国家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为地方科技进步和创新服务。积极推动科技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科技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合作。充分利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为各地开展技术、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等提供更大的便利;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进一步加大地方项目的比例;结合各地实际,设立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并在本地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中外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支持地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以启动全国科技管理网络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能力。在整合科技部、地方科技厅(局)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的基础上,由科技部与地方共同支持,建立到县(镇)的全国科技管理信息网。建立包括各地和各类科技成果在内的技术信息、相关市场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通过网络的全国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实现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科技需求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供需交互机制,服务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网络建设,增强各级特别是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服务的能力;同时使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申报更加公开、透明,提高全国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县市科技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密切,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的关键。因此,我们明确把2004年作为“县市科技工作年”,这不仅是针对目前多数县市科技工作薄弱的问题,而且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科技部将与地方科技部门联合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县市科技工作年实施方案”,重点就如何加强县市管理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等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全社会科技普及等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县市科技部门的积极作用。今年科技部将出台“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国地方科技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县市科技工作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改进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对党和国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全国科技界加强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十五”以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调整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部门的微观管理权力将有所削弱,服务功能要强化,政府考核目标将多元化。同时,科技活动形态的变化,客观上也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积极主动地为科学家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服务。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科技管理职能进行认真梳理,着力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要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主线,在战略研究、宏观协调、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科技体系及能力建设、重大倾向性问题等宏观管理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领域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结合加强省部联动和基层科技工作的要求,切实帮助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要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标本兼治,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科技界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强廉正建设,抓住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中容易滋生腐败的源头问题,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创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在科技行政管理系统形成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惩治腐败的体系。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政府管理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工作;完善国家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逐步推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强化科技投入及监管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改进干部考察评价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全国科技界要树立更加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其他众多优势,振兴和繁荣科技事业,使我国早日跨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科技界使命重大,任务繁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意见的文化氛围。必须坚决克服学术界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的闭塞现象,坚决抑制学术浮燥、学术浮夸和学术腐败等不端行为。必须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新时期“载人航天”精神,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摒弃无所作为、盲目迷信他人的思想,组织和集成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勇于和善于做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和贡献。
实践反复证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关系到科技工作的整体面貌,而且也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全局。哪个地方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哪个地方的科技就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更加协调,人民群众就会得到更多实惠。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有为”赢得“有位”,广泛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放到着眼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群众利益的高度。
同志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科技界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今年的科技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计划开局至关重要。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进取,奋发努力,力争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业绩,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4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