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6-30 生效日期: 2003-06-30
发布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甘政发[2003]6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地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甘肃段开发规划》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三年六月三十日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甘肃段开发规划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甘肃段(以下简称“甘肃段”)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建设甘肃段,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了培育和建设甘肃段,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本着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的要求,在国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和《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甘肃段开发规划》。
  按照“节点城市一轴线开发模式”,以联接省会城市铁路线上市场化进程较快、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天水、兰州、定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市区为节点城市,非市区范围为带动区。节点城市以城市规划区为核心区,以市区其他区域为辐射区。节点城市和带动区组成甘肃段,直接辐射平凉市、临夏州和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间接辐射庆阳市、甘南州和宕昌、武都、康县、文县。
  一、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开发目标
  (一)基本思路
  培育和建设甘肃段的基本思路是:以节点城市为支点,以交通轴线为纽带,以兰州一白银为核心经济区,坚持体制、制度和科技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绿色生态长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特色经济高地和生产要素聚集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培育建设甘肃段的战略构想是:以西陇海兰新线铁路为主轴,依托节点城市,突出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加快构筑经济聚团区,逐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市场发育充分、物流快捷高效,生产要素聚集、经济联系紧密,特色经济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带和绿色生态长廊,辐射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开放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甘肃段的开发建设。
  2.突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经济聚团区。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突出兰州白银经济区的建设,实现经济带的“中部隆起”。
  3.突出特色。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品牌产品。
  4.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遵循自然规律,把节水与调水、保护与建设、开发与治理、治本与治标结合起来,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促发展、以水保发展,防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甘肃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开发目标
  建设甘肃段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5年翻两番,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兰州、白银和河西5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高效、开放、富有活力、能带动全省经济起飞的高地和绿色生态长廊,在全省率先整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再经过30年开发建设,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一个城市布局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建设甘肃段,本世纪头10年是关键。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良性开发机制,强化节点,完善轴线,构建网架,为全面开发建设甘肃段奠定坚实基础。2001一2010年主要建设目标是:
  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201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一半左右,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至基础设施根本改善。甘肃境内的国道主干线25线路段实现高速化,45线路段实现高等级化。西陇海兰新线铁路复线化、电气化。基本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市州地、连接县乡村、布局合理的快速、便捷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至生态环境基本好转。25°以上的坡耕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草),江河源头和县市区所在地面对的荒山基本绿化,中心城市和库区周围的绿化圈(防护林带)初具规模,交通干道沿线可绿化路段基本绿化,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至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建成两个大城市,催生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城镇市政设施基本配套,绿化面积显著增加,环境质量较大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
  至特色经济规模较大。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生物与新医药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以现代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全面提升,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有较大增强。
  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政府职能有效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良好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至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

  二、主要任务和开发重点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是甘肃段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建设与管理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水放在优先地位,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水资源产业化进程。
  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抓好以节水改造为主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各种节水技术。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扩大集雨节灌面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推行工业循环用水和居民生活节水,促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以“水权”为核心,改革水价,创新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筹保护和合理配置。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加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与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科学开采。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抓紧黑山峡(小观音)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2.交通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以兰州为中心,以铁路、干线公路为主骨架,连接带内外城市,包括航空、管道在内的快速、便捷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形成“八小时交通圈”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至铁路。以提高干线路段技术标准、通过能力、运行速度和完善路网布局为目标,建设兰州至武威南二线,实施武威南至嘉峪关电气化改造,新建兰新线至敦煌、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铁路,开展平凉至西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的前期工作。改造和扩建兰州、武威南枢纽。加快兰州国际集装箱节点站建设。
  至公路。加快国道主干线、省道和重要路段的高等级化改造和路网结构的完善升级,尽快建成外联周边省区、内通市县乡村的快速、便捷的大交通运输网络和以兰州以及具备条件的地级市主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或“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兰州与带内绝大部分地级市所在地当天往返,市县、县际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的目标。
  至民航。以建设兰州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开通敦煌机场的国际、境外包机航线,加快庆阳、夏河等支线机场建设,积极推进天水、张掖等机场的军民共用工作,增加航线和航班,开辟国际航线。
  至管道。开展将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延伸到白银以及定西、天水的前期工作。
  3.能源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火电,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和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保证电力供给。抓紧平凉电厂3#、4#机组、连城电厂二期、张掖电厂、黄河小峡水电站、黑河干流梯级电站的建设,加快靖远电厂三期、兰州燃气热电厂、西固燃气热电厂、永昌电厂改扩建以及黑山峡小观音水电站前期工作。“十五”末,全省输变电330千伏主干网架基本形成,220千伏电网得到优化,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得到改造加强,750千伏电网在甘肃落点。完成全省城市电网的改造与建设。加强玉门等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搞好张掖市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加快道路改扩建、水源保护与给排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等市政工程建设,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树立城市新形象。建设兰州主城区向榆中和平夏官营输水工程,以及兰州轻轨交通、南山快速过境通道和环城高速通道等城市快速交通工程。加快连接白银、中川、永登、海石湾、永靖、临洮、榆中、皋兰、定西的环兰州快速通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为重点,实现村村通汽车、通广播电视、通电话、连接公共信息网络。在缺水地区新建一批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全面建成市县、县际、县乡等农村公路。完成农村电网的改造与建设。实施农村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多种供电方式,努力解决无电乡镇的用电问题。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开展草场围栏,实行轮牧、休收、禁牧、舍饲圈养等制度,加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以绿起来为第一目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库区周围的绿化圈(带)建设,搞好西陇海铁路和干线公路沿线绿化带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和县市区所在地面对荒山的绿化,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河西内陆河流域荒漠化的防治,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发展国土整治产业,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把甘肃段尽快建成绿色生态长廊。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搞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有市场前景的经济林,适度发展薪炭林,积极做好“林下文章”。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主要措施,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林、草、粮、畜、果,封山育林种草,恢复和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防治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以治理重点风沙区为突破口,大力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带网。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不断提高祁连山地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综合治理黑河、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移民,实行牧区繁育、川区育肥、舍饲圈养、封山禁牧,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场。绿洲内部,全面实行节水灌溉,严禁发展高耗水产业,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严禁开荒扩种,保护绿洲与沙漠间的过渡带。在沙区禁止采樵挖药,限制放牧,保护和恢复沙区原生植被。制定《河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加强环境保护。针对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从源头抓起,加强防治。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防止东部被淘汰的落后工业设备、污染企业向甘肃转移。发展生态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区域。加强对土壤、大气、水质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加强河西内陆河、黄河甘肃段、渭河的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兰州、白银、金昌、张掖的大气污染治理。在兰州、白银、天水、武威等城市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发展国土整治产业。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挥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强对生态状况、环境质量、资源变化、灾害性天气和地质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发展形式多样、多种所有制的国土整治产业。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要以政府信息化为龙头、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主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动力、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增强甘肃段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企业的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政务、教育、金融、财税、贸易、社保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推进社区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省内光缆、微波和卫星通信等干线传输网。加快宽带传输网、城市宽带网、政府专用网和公共服务网建设。优化整合传输网和数据网。适度超前发展宽带接入网。逐步实现大中小城市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移动通讯、微电子、计算机部件等产品,开发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系统设备、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产品,扩大专用通信设备、特种电子等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建设兰州、天水等信息港,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政务管理、资源环境、交通旅游等应用信息系统和公用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输业务和远程医疗等。发展网络信息和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业。
  (四)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体系
  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大知名品牌,培育新的品牌,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1.农业。要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为动力,以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的转变。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搞好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检测检验、认证、技术推广、执法监督、信息等六大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督。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要科学规划优势产品、优势产业集中区。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发展饲料工业,抓紧建设中都肉羊生产基地、城郊奶牛生产基地、河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加快实施良种工程,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优势区域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成全国重要的以畜、菜、果、草等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引进先进工艺、提高装备水平、资产重组等措施,发展壮大一批以大宗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储运保鲜销售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集团),培育名优农畜产品品牌。按照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形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联接方式,不断规范和完善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上市公司进入农业领域,担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工业。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电力、建筑建材、机械电子、轻纺医药等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改制发展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增强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至石油化工。依托中油兰州石化,建成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和6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化工原料和乙烯下游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学建材产品,建成西部最大的综合性石化基地。
  至有色冶金。坚持适度扩张与深度加工相结合,改造提升现有有色冶金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材料,开展铝一电、冶一电联营,建成以铜铝铅锌镍稀土冶炼与深加工为主的全国重要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
  至装备制造业。面对国内外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做大做强石油炼化设备、石油钻采设备、数控机床、轧辊磨床等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大胆引进、合作开发新型装备工业产品。加快对机械、电器等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和信息化,积极发展自动控制设备、新型智能化与多功能电器及检测计量仪器仪表、新型节水设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工程成套产品。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石油钻机电控系统等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建成西北中部的机电加工工业基地。
  至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立国家级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大学科技园、兰州软件科技园、归国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园区和生物医药园等科技园区,重点发展以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些领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成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至现代食品工业和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玉米马铃薯淀粉及深加工、葡萄酒、啤酒、牛羊肉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制品、果蔬饮料、啤酒麦芽、颗粒啤酒花、草产品等现代食品工业和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原产地注册,力争用5年或再多一点时间把葡萄酒、马铃薯食品、脱水蔬菜、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产业的一些名优食品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或区域性大品牌。
  至中藏药和生物制药。依托重点企业,从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入手,继续扩大传统中药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做大已有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加工企业和知名中藏药品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成药和特色藏药,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
  3.服务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特色旅游、现代流通、中介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扩大城镇就业。
  至特色旅游业。依托丝绸之路,突出甘肃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以旅游规划为龙头,以敦煌、大水、兰州为中心,重点建设东、中、西三大旅游区,完善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丝路胜迹寻根朝觐游三条旅游线路,建设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三条旅游线路,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多中心、开放型的网状旅游格局。根据客源市场需求,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处理好专业与普及、精品与大众的关系,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娱乐性,搞好资源组合、产品包装和景区保护,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招商引客。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系列旅游商品。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综合旅游服务。逐步建成沿丝绸之路分布、文化丰厚、特色突出、品牌众多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至现代流通业。遵循规模化、组织化原则,大力发展代理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流通信息化等现代流通业,很高仓储运输、物流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物流中心,把天水等城市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至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各类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农业中介组织。
  至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组织。搞好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家政服务。围绕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增加社区就业岗位,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至金融保险业。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方式,推行新的金融服务品种。努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兰州建办设点,稳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争取尽快把兰州建成甘、宁、青的金融中心。
  4.布局。甘肃段的生产力布局,可划分为三个区域(详见甘肃段生产力布局表)。其中:
  兰州都市经济区,包括兰州、白银和定西3市。要依托兰州、白银的技术优势建设现代工业技术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兰州都市区建设,在甘肃段率先起飞。
  天水经济区,包括天水市。要提高骨干企业工业装备水平,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实力。
  河西走廊绿洲经济区,由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市组成的多中心区域。要围绕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发展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基地,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和石化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要搞好城市规划,加强市政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培育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县城,合理发展重点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
  1.建设兰州都市区。依托黄河水资源,围绕兰州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形成以兰州为中心,包括白银、永登、临洮、安定、榆中、皋兰以及带外紧邻兰州的水靖在内的现代化兰州都市区,使城市人口在2020年达到600万左右,成为甘肃段最大的经济聚团区。
  建设兰州都市区,要按照“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发展区内的交通、网通、流通、融通,培育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大兰州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联系快捷、相互关联、具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包括石化、有色、机械、医药、食品、现代服务等产业和发达文化氛围的现代城市群和以兰州城关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成为甘肃段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其中:
  兰州市要按照预见性、超前性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强化金融、商贸流通、科教文化三个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功能,打造现代化的石化、有色、机械、医药、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流通业基础,成为西部最大综合性石化基地、全国重要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经济带最大交通通信枢纽、西北商贸中心以及甘肃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教信息文化中心。
  白银市要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形成煤一电一有色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全国重要的以铜铝铅锌稀土冶炼加工为主的有色工业基地的地位,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甘肃重要的精细化工、食品工业基地。
  永登县要建成西北的铁合金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有色、电力、建材基地,人文自然风光游览地。
  永靖县要建成甘肃水电、化工基地和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参与性娱乐性突出的特色旅游胜地。
  临洮县要建成全国重要的花卉种球繁育、种植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紧靠兰州的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地。
  安定区要建成融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国“马铃薯城”,成为全国马铃薯良种繁育、种植、加工基地,甘肃食品、食用菌生产和中药材加工基地。
  榆中县要依托榆中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榆中国区的建设,科学规划,尽快建成甘肃高新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基地和兰州自然风光游览地。
  皋兰县要逐步建成兰州与白银间的节点城市,成为兰州的绿色食品基地和田园风光游览地。
  2.加快发展大中城市。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形成层级不同、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发展模式多样的中小城市群体。防止低水平的结构趋同,防止竞相追求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形成群体整合优势。
  天水市要强化产业聚集,逐步形成秦城一北道一社棠一秦安经济聚团区,建成全国名胜风景旅游城,西北中部装备制造工业、电子电器生产基地,甘肃东南部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和陇东南特色鲜明的中心城市。把陈西建成东接天水、西承兰州的现代中等城市,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信息中心,甘肃重要的铝加工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平凉市要大力培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基地、煤一电一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甘肃东部的经济强市。
  武威、金昌两市要加快产业聚集,逐步形成武威一金昌一永昌经济聚团区。其中:武威市要大力发展玉米淀粉系列加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文化旅游、绿色食品、商贸流通,形成生物化工一酿造食品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甘肃的食品、轻化工基地,河西旅游重镇,河西东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物流中心。金昌市要及早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最大镍铜钴及其新材料生产加工、综合利用基地,逐步形成有色金属一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以有色、化工为主、多元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成为河西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张掖市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果蔬加工、瘦肉型猪肉加工、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提高白酒质量,打造名优品牌,加快产业聚集,逐步形成煤炭一电力一有色金属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张掖一临泽一高台经济聚团区,建成城市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地域特色突出、文化特征鲜明,市政设施完备、产业基础较强,人居环境优美、辐射能力较强的全省一流中等城市,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河西旅游重镇,河西中部的中心城市和能源基地、商贸流通中心。
  酒泉、嘉峪关两市要强化分工协作,加快产业聚集,推进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钢铁一石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酒泉一嘉峪关一玉门经济聚团区,争取建成具有现代化的冶金、石化、草畜乳加工工业基础、现代商贸流通和特色文化旅游功能的河西西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和名胜游览地,西北钢铁工业基地,甘肃石油化工、草畜乳加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构筑以敦煌为中心,包括安西、肃北、阿克塞、嘉峪关、酒泉在内的特色旅游区。敦煌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甘肃特色旅游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甘肃段最西端的区域中心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县城,合理发展重点小城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的原则,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沿大中城市周围、沿交通干线两侧的县城和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以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配套措施,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逐步把重点小城镇建成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加工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功能比较齐全、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注意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
  4.搞好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延长自有矿山服务年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寻找后备资源。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理清思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走综合发展道路,努力把资源型城市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多元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要着眼于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新技术的引进、专利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为甘肃段的开发建设提供增长动力和技术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地方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科技型企业。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加强产学研协作,共同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形成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机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与综合利用、特色产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领域先进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近期,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优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四个领域的技术开发要有所突破。组装配套各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良种快速繁育技术、设施栽培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畜牧业规模养殖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系列技术。在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新品种、节本增效、机械化耕作等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配套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设河西走廊星火科技产业带。
  教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培养甘肃段开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基础教育。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加强中小学校舍建设,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远程教育,强化师资培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府、企业、单位和社会。
  高等教育。要以改善结构和提高质量为主,继续加强建设,稳步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加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增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科、文科和农科应用类专业,办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博士、硕士点设立,建立与西部开发相适应、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搞好榆中大学城的统一规划,为高校扩大规模和新建高校创造条件。开放教育领域,引进国外著名高校在我省创办高校或分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

  三、政策措施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督促检查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加强制度创新,敢于动真碰硬,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调节经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推行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和“一站式”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开展网上服务。建立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延时追究制度。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实行末位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制度。加快开发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和配套环境建设,率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立、改、废,继续清理、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法规政策。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创造公平、透明、平等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既受约束,又受到保护。
  敢于动真碰硬。在树立先进典型的同时,抓紧解决一批投资纠纷案件,特别是依法解决那些长期积累下来、久拖不决的典型案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及时解决土地征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实行收费公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管理、收缴分离”的征管体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舆论监督,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做大做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请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兼并、“嫁接”全省最优良的资产、最好的企业。围绕高新技术甘肃段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外商投资和股份制企业。吸引国外大集团、大企业将产品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户甘肃段。引导外资参与有色、冶金、石化、医药、食品、机械、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产品换代和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投资农业、基础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型项目。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吸引东部企业通过独资、控股、参股、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坚持进出结合、以进促出的原则,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扶持出口创汇大户。积极开拓中亚、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鼓励能够发挥甘肃段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开发利用急需的矿产资源。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投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发展甘肃段的建设主体。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和加强监管机制,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逐步剥离社会职能。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思路,以出售、拍卖、破产、解体、租赁为主要形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私营企业和境外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甘肃段的工业“航空母舰”。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催生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录,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业、大企业的配套服务和产品深加工、优质高效农业、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建成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外省个体私营企业落户甘肃段,引入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加快技改步伐,发展特色产品,争创名牌产品,促进经济活力和效率的提高。
  切实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快立法,强化服务,规范行为,综合治理,把省委、省政府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组织,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出资的融资担保运营体系。组建全省性企业融资再担保中心。研究制定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中小企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帮助民间投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化进程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培育产权、矿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和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信息、人才、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大中小型重要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产地及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检疫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档次和功能。培育农民流通组织,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一批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信息灵敏、安全卫生的现代化市场,形成以兰州各类大型商厦、超市和批发市场为中心,中小城市地方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小型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为基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快速流转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
  建设区域性大市场。加强信息指导,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跨地区快速、合理流动,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市场。坚持专项整治、制度法规建设两手抓,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信用观念。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实行中小企业属地管理。推行无主管企业。组建各种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和区域性专业协会,协调同业关系,开展区域合作,实行行业自律,发挥在政府与企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政府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国企为主,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引导企业投资方向。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发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调控作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使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导、银行投资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体制环境。建立国有资本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市场、规范有序的民间投资机制,为扩大投资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项目引资。研究国家投资重点方向,有针对性地增加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发布有关国家投资政策、重大项目前期进展、竞争性项目情况等信息,推出一批适合民间投资的“短平快”项目,引导民间投资。用活存量资产“生”资。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开发利用和公开拍卖制度,走“以地生财”改造城市的路子;转让国有公路、桥梁、隧道、市政等公用基础设施的资产权益;依法出(转)让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使用权;推行新增国有土地使用权年租制。放开市场准入引资。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民间资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拍卖、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水、供热、道路、桥梁、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创新观念制度融资。增强“银地一体,银地共荣”的观念,加强银地联手、银企合作;推行以项目收益权和收费权为质押送行融资的担保抵押制度;支持以技术要素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进入市场寻资。增加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力争3一5年内中等以上城市至少有3一5个上市公司,小城市有1一2个上市公司;促进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权证券化和产权交易、转让的市场渠道。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实施人才战略。要进一步落实、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努力吸引急需人才,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建立规范、服务的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人才就业指导目录。建立经营者任职资格确认制度和企业家遴选的市场机制。允许科技型企业实行配股或股份期权奖励。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重要贡献的人才给予与成果相适应的报酬和奖励。在用好、稳定现有人才基础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领导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发挥离退休技术人员作用。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和人才培训,培养大批实用人才和工商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资格考试、职业培训和实际工作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熟练劳动力供给能力。
  (六)明确政府职责,加强协调指导
  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发挥企业在甘肃段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环境、引导投资、协调指导、搞好服务。
  加强协调指导。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指导甘肃段的开发建设,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引导各地把握旅游、生态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等合作的“共振点”,共同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科技、信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向西开放”,发展跨国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劳务出口。加强对甘肃段建设的监测、预测,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困难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通过转变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国内外资本参与甘肃段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甘肃段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甘肃段生产力布局表
  区段 兰州都市经济
  开发重点 1.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制药和中藏药,建成西部最大综合性石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强化白银有色金属和稀土加工基地、兰州铝冶炼加工及科研基地在全国的地位。
  2.大力发展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环式起动/发电机、真空设备、各类光学镜头等优势机械产品、成套设备。积极发展马铃薯系列食品、乳畜产品等现代食品工业和新型建材。
  3.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态恢复材料与技术、环保材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4.积极建设绿色兰州、数字兰州、文化兰州。大力发展兰州周边特色旅游和中介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兰州在西北地区重要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
  5.继续搞好沿黄灌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和黄土高原的旱作农业开发。
  兰州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百合及奶牛养殖乳品业等,加快建设秦王川高科技绿色产业示范园区。
  白银重点发展无公害优质蔬菜,完善羔羊繁殖、育肥、屠宰和加工的产业链条,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羊羔肉生产基地。
  定西重点发展优质专用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农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系列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球根类花卉繁育基地以及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集中产区,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旱作农业示范区。
  区段 天水经济
  开发重点 1.建设天水高科技电子工业园区。
  2.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工业,做强做大集成电路、机床电器、高中低压智能开关柜、数控机床、切削机械、凿岩机械等产品,建成西北中部的现代化装备工业基地和电器工业基地。
  3.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麦积山品牌,建设全国名胜风景旅游城,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4.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现代流通业。
  5.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果品、绿色蔬菜的生产、加工基地。
  区段 河西走廊绿洲经济
  开发重点 1、依托金川公司和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二次电池材料、镍铜钴合金材料、镍铜钴及贵金属粉体材料、稀贵金属加工为主的新材料、镍钴盐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全国最大镍铜钴及其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
  2.进一步强化西北最大钢铁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石化基地的地位。加快河西能源基地、西北以钨为主的新兴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节水设备生产基地建设。
  3.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工、酿造、畜乳加工、无公害蔬菜加工、果蔬饮料等现代食品工业,建设黄羊镇食品城,建成甘肃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轻化工业和现代流通业。
  4.打造“敦煌”、“航天”、“天马”旅游品牌,建设河西文化旅游经济带。
  5.重点发展现代设施种植业、制种业、草产业、外向型农业,大力发展绿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草食畜牧业,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全国重要的草产品、牧草种子、酿酒原料基地和甘肃重要畜乳品生产基地。
二○○三年三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19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