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郑州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8-21 生效日期: 2003-08-21
发布部门: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郑政[2003]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优化政务环境,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过错,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的追究。


    第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确定、
  认证、登记、鉴证等行政确认以及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费等行政发放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或行政发放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受理、应予许可而不许可、应予确认而不确认、应予发放而不发放的;
  (三)未按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实施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或行政发放的;
  (四)对不予受理的申请未告知理由的,
  对不予行政许可、不予行政确认或不予行政发放的申请未告知理由的;
  (五)对申请资料不全者未一次性告知补充事项,或首问未清楚告知申请具体要求的;
  (六)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行政许可不及时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的,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七)非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或进行有偿咨询的;
  (八)非法委托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或行政确认的;
  (九)非法准许中介机构或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或行政确认代理活动的;
  (十)不按规定公开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许可条件和结果的;
  (十一)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或行政发放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行政征收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征收,或违法摊派费用、强行集资的; 
  (二)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设立征收项目或改变征收标准的;
  (三)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和标准实施行政征收的;
  (四)不开具或未按规定开具征收专用票据的;
  (五)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征收有异议时,未告知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六)截留、私分、挪用、坐支征收款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征收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执法监督、行政监察等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未经批准、备案擅自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未按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检查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或超越职权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未按规定的处罚程序、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未使用规定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五)未依法告知被处罚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六)符合听证条件而未告知的,或应予听证而不组织的;
  (七)未按规定实行罚缴分离的;
  (八)占用、丢失或损毁扣押财物的;
  (九)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十)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十一)其他违反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采取劳动教养、强制戒毒、强制隔离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限制财产流通的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限制人身自由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其他违反行政强制措施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但未按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三)未按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并告知申请人的;
  (四)未在法定期限内做出复议决定的;
  (五)未依法告知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六)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有其他失职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复议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行政执法证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行政执法中未按规定出示执法证件的;
  (二)涂改、转让、出借行政执法证件的;
  (三)超越核准范围使用执法证件的;
  (四)利用行政执法证件为个人谋取不当利益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内部行政事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办的;
  (二)未按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制发公文的;
  (三)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导致严重后果发生的;
  (四)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擅作决定的;
  (五)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的;
  (六)未严格执行文件管理规定和保密工作规定,致使损毁、丢失、被盗或泄密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交办工作的;
  (八)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不办或拖延办理的;
  (九)未按规定使用单位印章的;
  (十)其他违反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贻误内部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行为。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职责划分和范围

    第十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四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五条     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六条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七条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八条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九条     领导指令、干预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条     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持错误意见的人负重要领导责任,持正确意见的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二条     经过听证作出的决定,批准人同意听证主持人的错误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听证主持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听证主持人的正确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三条     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复议机关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两人以上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五条    为保证对行政过错责任的追究,设立市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负责对全市行政过错投诉的受理和督查。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明确和公布行政过错投诉的受理机构,并负责本机关行政过错投诉的受理。


    第二十六条   市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的投诉,按照职责权限实行分级分工办理。对涉及不同行政机关以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投诉,由市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协调督办,其他由各行政机关负责办理,并将处理结果报送市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备案。


    第二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由行政监察、人事、法制和各级行政机关按各自职责分别或共同承担。


    第二十九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调查处理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存在行政过错进行调查:
  (一)制定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因违法被上级机关或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
  (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的,或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变更的;
  (三)行政机关经行政复议或人民法院确认为未履行法定职责,要求限期履行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


    第三十一条 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其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三十二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事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工作日办理。凡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向行政监察机关提出。
  行政监察机关收到投诉、检举、控告后,应当责成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及时处理或直接受理。对行政首长的投诉、检举、控告,应当由监察机关办理。
  行政监察机关直接办理的案件,涉及行政处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规定办理;人事部门直接办理的案件,涉及行政处分的,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规定办理。

    关联法规        

    第三十四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


    第三十五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或申诉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
  复审、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行政过错责任人处理决定的执行。

 


关联法规        

    
第五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诫勉谈话;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通报批评;
  (五)取消当年年度考核奖;
  (六)暂扣或注销行政执法证件;
  (七)调离执法或工作岗位;
  (八)免职;
  (九)辞退;
  (十)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追究处理方式可单处或并处。


    第三十七条    因行政违法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的有关规定向过错责任人进行追偿。

    关联法规    

    第三十八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行政过错、严重行政过错和特别严重行政过错。
  (一)行政行为给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后果不大、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行政过错;
  (二)行政行为给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行政过错;
  (三)行政行为给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属特别严重行政过错。


    第三十九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应根据其过错程度采用以下追究方式:
  (一)属一般行政过错的,单独或合并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通报批评;
  (二)属严重行政过错的,单独或合并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考核奖、暂扣或注销行政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或工作岗位;
  (三)属特别严重行政过错的,单独或合并给予通报批评、免职,符合《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有关辞退规定的予以辞退。
  行政过错责任人违反行政纪律应追究纪律责任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关联法规    

    第四十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的。


    第四十一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及时发现、主动纠正过错,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从轻或免予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由于当事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置失当的;
  (三)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情形发生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市各级政府及行政机关应当结合当地和单位实际,制定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