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11-25 生效日期: 2002-11-25
发布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云南省委
发布文号: 云发[2002]24号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这是指导21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推动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全省体育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群众体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类人群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为我省争得了荣誉;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各地体育场馆条件逐步改善,并普遍面向群众开放;与企业联办优秀运动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社会办体育出现新的局面;体育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体育合作与交流;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省的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明显差距,表现在我省各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滞后,群众体育基础薄弱,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较低,优势项目不多,后备人才培养不够,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体育事业的各项政策还有待健全和完善。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发[2002]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发展我省体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突出体育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的重要作用。把增强全省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我省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促进我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群众体育要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广泛开展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科学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各民族体质;竞技体育要以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为目标,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抓好人才梯队建设,全面规划,科学训练,提高我省竞技体育水平与竞争力;体育产业要力争成为我省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体育彩票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体育场地建设要以高原训练基地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布局,为运动队训练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要不断提高体育科研水平,增强体育科技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体育科技含量;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认真筹备、承办好2007年在我省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力争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二、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三)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基本做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以上,国民体质明显增强;培养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四)要着重抓好3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援建和省、地用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配套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乐园”等项目;省内各地区和城市的公园以及居民小区要留出体育用地,建设体育活动设施,以方便市民开展健身活动。各级各类体育场馆要进一步向大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对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街道、农村乡镇的体育指导站或文体站,鼓励社会或个人兴办各类健身俱乐部。各级体育部门与有关部门要依法进行管理。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开展活动,使之形成社会化体育组织和服务网络;三是要举办经常性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要突出4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在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学生课外活动阵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试点学校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群众参与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为广大城区居民提供健康有益的体育服务;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积极配合驻滇部队抓好以连队为单位的体育工作。要突出我省民族体育特色,挖掘、整理、推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贡献。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

  (六)要落实好3项制度:一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鼓励每一个公民都能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健康身心,增强体魄;二是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同时跟踪研究国民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必须坚持定期培训、持证上岗、规范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

 


三、以力争夺取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七)我省竞技体育要坚持突出特色,强化重点,缩短战线,以耐力。灵巧、小级别项目为主,立足全运,瞄准奥运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巩固原有重点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集中力量抓好4至6个重点项目,促进我省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实力的不断提高。

  (八)制定全运会、奥运会备战计划,以2008年我省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为目标,明确省级和各地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鼓励和支持地、州、市办优秀运动队并承担全运会任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全省体育资源。要加大经费投入,给予经费保障。重视体育科研,完善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加大体育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围绕奥运战略、全运战略,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训练,进一步使现代科技渗透到体育工作之中。

  (九)加强体育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县级以上体育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业余训练,并有经费保障。业余训练要注重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做到训练、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使业余训练层次更加合理和完善。加强地级体育运动学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地、县级业余体校要夯实基础,以此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为我省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智力、人才支持。改革竞赛体制,办好全省运动会,促进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研究制定符合青少年成才规律和训练规律的竞赛制度,为他们提供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比赛的机会。对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提高训练效益和人才成功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体育、财政、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和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非职业化运动队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政策和伤残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提高有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待遇,鼓励他们继续创造优异成绩。尽快完善鼓励体育战线为国家、为省争光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十)加强运动队伍思想道德作风建设,注重运动队伍的思想文化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期运动队伍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的中华体育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坚决杜绝兴奋剂,切实纠正不遵守赛场纪律。扰乱赛场秩序、弄虚作假、以大充小等不正之风。

 

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逐步使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第三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发展体育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将会有明显推动作用。

  (十二)要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以体育健身服务为基础,突出高原训练、体育旅游、民族民间体育展演3大特色。积极促进体育旅游上规模、上水平;加快体育中介组织培养,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引导大众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

  (十三)各级政府要为体育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创造条件,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必要支持。各级体育部门要根据《云南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大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盘活体育现有资源,着眼体育市场,发展相关产业,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五、加快体育场地规划和建设
  (十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做好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要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人口规模确定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新建非营利性体育设施,当地政府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要抓住高原特点,建设好以昆明高海拔体育训练基地和云南省全民健身中心为主,相关项目训练基地配套的集训练、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昆明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并认真抓好我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训练设施;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等地的体育场馆设施要达到能够承担国际单项、国内多项比赛的条件要求;加大边疆、民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场地建设扶持力度,在国家援建、省级支持的项目中,给予优先安排;力争至2010年前,地、州、市均要在完善2件以上体育场地设施基础上,建成1个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县级完成2件以上体育场地设施,1个“全民健身乐园”;农村乡镇拥有1块篮球场、1个文体活动室和1条全民健身路径,城市社区建成1个多功能文体活动室、1条全民健身路径和开辟群众身边的简易活动场地,努力使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提高,以此形成立足昆明,辐射地、州、市,带动县区体育场地建设的新格局。

  (十五)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加快边疆文化长廊体育场地建设速度,县级体育场地建设要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快发展。体育场地建设要努力做到亲民、便民、利民,使之成为科学、健康、文明的阵地,对侵占、破坏或把体育场地挪作他用的行为,当地政府要及时予以纠正。

  (十六)加强对现有体育设施的维修利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努力探索一条适合省情,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建设体育场馆的路子。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法管理和指导,鼓励开展社会体育经营活动。

 

六、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十七)继续深化改革。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真正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移交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各级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

  (十八)引入竞争机制,为我省体育事业多出人才提供保障。要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教练员、运动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和退出制度;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提高我省竞技体育水平和成绩。

  (十九)继续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类和规范化管理。保证重点项目的快速发展;鼓励社会赞助优秀运动队;对条件成熟的运动队逐步实行单项协会、职业俱乐部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和鼓励高校自办、联办、合办运动队等新时期体教结合的新模式。

 

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和任期工作目标。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使体育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有专人负责、专项经费保证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对体育工作要给予关心、支持和配合,各级全民健身指导协调委员会要加强指导协调,充分发挥工、青、妇、计划、财政、农业、教育、民族、残联、文化、劳动保障、建设、公安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体育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体育部门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倡导形成各级党政领导、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各族群众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和参与体育的局面。

  (二十一)全省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体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的投入仍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发[2002]8号文件要求,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要鼓励和扶持公益性体育组织的建立,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健康发展。对积极捐赠和赞助体育事业的单位、集体或个人,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给予鼓励。

  (二十二)切实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加快配套法规和行业管理规章的研究制定。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做好体育执法工作,使体育法规得到有力实施。要提高体育执法水平,使体育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外事人才,努力提高我省在国际体育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8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