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90年代湖北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规划纲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5-02-16 生效日期: 1995-02-16
发布部门: 湖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鄂政办发[1995]14号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湖北省处在90年代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力争更快一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用能源原材料少、就业容量大的显著产业优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提供重要条件。
  一、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建国初期,湖北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一五”、“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平均比重达到了25.8%。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三五”一直到“五五”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低谷,其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平均比重仅有17.7%,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下降了8.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按照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统计口径计算,1992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40.8亿元,比1978年增加314.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3.6%(按不变价格计算),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9.6%的年均增长速度;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1.3%,比1978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560.1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89.35万人,占14年间全省社会劳动者总增加人数的63.4%,从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8.9%上升到1992年的22.2%,上升13.3%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常规性传统行业仍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商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份额较大,增加值在和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5.1%;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7.2%;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6%。以上三大传统支柱行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合计高达58.3%。在传统行业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具有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的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计算机、房地产、广告业等不断出现,并有较快发展。14年间房地产增加值已由1.4亿元提高到16亿元,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租赁、信息计算机应用等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已由1.4亿元提高到14.1亿元,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也由0.2亿元提高到4.8亿元。
  湖北省第三产业虽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其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发展的总体水平低。90年代初,全世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0%,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0%,而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仅为31.3%,不仅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3%的3个百分点,更低于国内较发达省、市的水平。
  二是发展格局呈现结构性缺陷,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在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新兴产业如信息和咨询服务业、科学技术等所占比重小,1992年全省信息、咨询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只有0.04%,大大低于全国0.3%的水平;为生产服务的基础性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滞后并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三是社会化程度低,服务功能不完善。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只是刚刚起步,这势必影响到第三产业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些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不得不自办许多服务性、福利性的设施和机构,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不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而且进一步抑制了全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1992年一、二产业自办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1万人,占第三产业(不包括个体经济)总数的5.1%,而提供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仅为4.2%,经济效益人均增加值比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低16.9%。

  二、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环境
  通过与世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的相应发育阶段对比分析,湖北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同时,受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的拉动,第三产业也较快增长。但从湖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已经滞后于工业化的进展程度。湖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以工业化进程为依托,共创湖北省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经济繁荣。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这一历史时期中,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好的机遇和优越的环境。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湖北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为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90年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90年代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宏观环境。
  (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为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启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必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武汉、黄石、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对外轮开放,使湖北省具有了内陆首家最富潜力的外贸码头,为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三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湖北省对外开放的权限逐步扩大,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大量被引进,湖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加快,为加快发展湖北第三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以武汉市向国际大都市迈进为契机启动全省城乡经济腾飞,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武汉市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水陆贯通,区位优势明显;以武汉为中心北至北京天津,南至广州、深圳,东至上海、杭州,西至成都、西安,均在1200公里的范围内,焦枝、京广和京九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在武汉以汉丹、武大、武麻支线联接,以天河机场为中心的国际、国内、省内航线相互交织,沪蓉和京珠高等级公路和107、316等四条国道以及宜黄公路连接省际大中城市,长江、汉江航运横贯全省和鄂西北,形成通江达海的运输网络,京汉广中同轴电缆与宁汉渝光缆交汇于此,是全国电话通信中心和十大邮运枢纽之一,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集中,知识、人才密集;商业历史悠久,商业基础雄厚的“得天独厚”“得水独厚”和“人杰地灵”的独特区位环境。在武汉市为龙头的带动下,辐射全省城乡,围绕武钢双千万吨钢改造工程、二汽百万辆汽车工程和荆沙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等大型项目的兴建,将极大地刺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三、湖北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目标
  90年代我省第三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第三产业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中的比重。初步设想:90年代,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1.3%上升为38%,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2年的22.19%提高到28%以上。
  (二)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90年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二是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主要是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三是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四是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主要是商业、物资供销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
  通过加快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以优化的产业素质适应和推动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主要行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1、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重点是要建立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安全、优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在积极完善铁路、民航网络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省内公路和水运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改善全省交通运输结构。邮电通信主要是重点建设和完善以光缆为主、卫星和微波为辅的数字长途传输网,大度增强公用网的通信能力。
  发展目标:要逐步建立能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努力缓解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运输邮电业增加值争取从1992年的44.7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4亿元,年均递增13.6%。
  至铁路方面,主要是加强既有干线的改造,集中力量抓好纵贯鄂东的北京至九龙铁路建设,争取在“九五”时期建成通车,开辟第三条铁路运输大干线。修建武汉(长江埠)至荆门铁路,拉通武汉至宜昌的铁路运输捷径,支援服务三峡工程建设。
  至公路方面,以国家规划的沪蓉和京珠高等级公路为主轴,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1995年要保证宜黄公路全线通车,武汉长江公路桥通车,黄石长江公路桥1996年建成通车。武汉长江三桥、江汉三桥动工建设,继续加强贫困山区及边远乡镇的公路建设。逐步改造通达县市间的二级公路网,使全省等级公路比重由1993年的59.5%,2000年提高到75%以上.加快车辆更新改造,大力发展中高级客车、集装箱和和大吨位专用货车。
  至航空方面,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航空市场,充分运用省内现有的沙市、襄樊、老河口机场航运能力,在建成和完善武汉天河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的同时,合理规划航线,大幅度增开航班,尽早开通国际航班。通过对外租赁方式引进飞机,进一步提高湖北空运能力。
  至水运方面,主要是发展以长江、汉江为依托的水运主航道系统,在国家加强长江航道整治的同时,湖北将重点抓好“两江”(即汉江、清江)、“三河”(即内荆河、江汉航线、汉北河)的整治开发和港口建设。进一步改造武汉、黄石、宜昌等老港,新建宜昌临江坪年吞吐能力100万吨港。加快外贸码头和集装码头建设,发展外贸运输船、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国家一旦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渠化梯级和引江济汉工程(江汉运河)建设,为开发汉江航运创造条件。
  至邮电通信方面,要提高武汉与长江、汉江沿江地区中心城市的通信水平,加快电话本地网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电话普及水平。积极拓展程控电话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增值等新业务和新技术。同时,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努力做好全省高速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到2000年,全省程控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00万门,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8~9%,实现村村通邮路、通电话的目标。
  2、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
  发展目标:以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为重点,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相适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开放、畅通、可调控的市场体系,扩大出口,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商业流通业向效益型、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00年商品流通业的增加值力争从1992年的70.12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4%。
  主要任务:
  至加快商品市场的建设。近期要着力建设长江、汉江商业走廊,力争建成1至2个国家级和5至10个省级大型农产品、工业品和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争取在武汉组建第一家省级棉花和纺织品批发市场。积极筹办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和畜禽水产综合市场。各地、市、州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各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批发市场,条件好的地市应争取多建。要有计划地在一些大的集镇和县(市)城关兴建一批农副产品初级交易市场。要顺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逐步发展现代化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努力推广现代零售经营方式,争取在武汉建立中国现代化连锁店集团总部,发展市内和跨省市的区域性连锁集团。适当发展典当、拍卖市场等,积极创造条件试办一至二家较为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
  至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建立面向全国的钢材、汽车等物资市场。发展建材、煤炭、化肥、有色金属、租赁、再生资源等区域性物资流通中心,健全物资流通网络,合理规划和建设物资经营网点。利用现有的流通设施,做好储运、加工、出租场地、科技开发等工作,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利用国家给予物资进出口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和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大力吸引外资,兴办包括生产、物资综合配套加工及配送等业务,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贸易。
  至积极扩大出口,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扩大我省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加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我省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要特别注重培植一批大宗骨干出口商品,名、特、优、新拳头商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经济效益好的出口商品,以增强我省外贸出口的竞争能力,努力扩大劳务以及服务产品出口,增加创汇。
  3、金融保险业
  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和完善以银行金融为主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和比较完善的保险保障体系,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湖北建设成为华中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初具规模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2000年全省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48亿元增加到136亿元,年均递增13.9%。
  主要任务:
  至加快专业银行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有步骤地转换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在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造上要积极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加快步伐,争取在全省组建一、二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合作银行。要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设,迅速建立几家投资基金组织。鼓励发展金融租赁公司,扶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至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准湖北及武汉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武汉建成国际性金融中心,吸引世界各国大银行来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宜昌也要利用三峡全面动工兴建的机遇,扩大金融开放。近期要积极促成光大银行、上海浦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全方位的扩大利用外资,除了继续抓好利用港台资金外,还要在利用东南亚、欧美资金上下功夫。
  至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秩序,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初步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遍布黄石、荆沙、宜昌、襄樊等城市的资金拆借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股票市场,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改造,扩大股票发行市场。继续抓紧武汉证交所的前期工作,力争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进一步发展国债市场,成为全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国债以及其它有价证券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枢纽。
  至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保险业要进一步优化现有骨干险种,大力发展商业性保险。建立包括养老、待业、医疗等品种齐全、保险范围广泛、保险水平高低有别的各类人身保险内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90年代,城镇要全面推行职工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农村逐步推行基本养老保险,提高保险的社会覆盖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北公司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向国际性、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不断拓展保险业务的新领域。
  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发展目标: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人才、技术交流、新产品开发等功能的综合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到2000年,全省科技人员达到150万人,其中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所占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主要任务:
  至充分发挥中央在鄂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等各方面科技队伍的整体优势,加强协作攻关。力争结合支柱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开发,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
  至加强全省技术市场的建设与完善。鼓励支持科研、勘察设计单位实现企业化、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至努力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综合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在武汉、襄樊、宜昌、黄石、荆沙等大中城市建立技术、人才、专利技术服务中心和经济技术信息库,以现有的信息市场为基础,联结信息服务实体和大型企业,建立高速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在职科技人员和离退休科技人员开办民办科研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业,重点建立和完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咨询事务所、工程咨询公司、科技咨询公司,逐步形成规模,有能力的综合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发涉外技术服务。
  5、教育事业
  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九五”期间,全省分别累计培养高校毕业生11.5万人,成人高校毕业生12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90万人,成人中专毕业生25万人。
  主要任务:
  至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强基础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要特别重视做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的工作,大力抓好“希望工程”,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支持兴办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开展岗位就业培训和适用技术培训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中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调整学科结构,逐步扩大自费生、委培生的招生比例。
  至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民间办学和联合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合理配置师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有效结合。
  6、农村综合服务业
  发展目标: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等提供综合性的系列化服务,为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提供有效途径。到2000年,农村综合服务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2.47亿元增加到7亿元,年均增长13.9%,基本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技术员和示范户的服务网络体系。
  主要任务:
  至结合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对平原湖区和库区水产业、山区中药材和土特产业、丘陵区的水果栽培业、绿化荒山的林业等提供水产养殖和饲料生产、林木良种及栽培技术、产品贮存及加工等切实有效的服务,提高农业内部各业效益。
  至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植保、环保、土肥监测、农机、农业气象、农产品收购服务体系的建设。供销社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发展综合服务的新路子,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点、设施,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服务体系。鼓励科研、教育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养殖、培植的技术,提高经营能力,增加收入。
  至继续发展农村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为乡镇工业和村镇建设服务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交通通信、信息咨询、医疗卫生、质量监测、技术开发、物资供应等服务行业。
  7、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要加快商品房建设,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逐步建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维修配套的房地产业,使之成为我省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争取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县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套住房,房地产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16.36亿元增加到40亿元,年均增长12%。
  主要任务:
  至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少占耕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实行有偿出让或转让土地使用权。急需解决一级市场多头征地、国有土地收益流失的状况,规范二、三级市场的交易行为,使隐形市场公开化和有形化。积极推动住房制度的改革,加快住房商品化,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合理负后的住房基金,使住房的建设、分配、交换、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至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抓紧完善武汉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和中小城市及县(市)房地产交易所,形成全省房地产信息、经营网络体系。加强房屋产权户籍管理,做好新建房屋的产权登记发证和房地产交易所的产权变更,维护房地产权利人合法权益。
  至加强房地产综合开发,坚持“市场开放,管理严格”的方针,制定房地产发展规划,对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要力求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综合开发,注重发展房屋维修业,搞好房屋售后服务和维修管理,鼓励发展房屋装修业。
  8、旅游业
  发展目标;要坚持保重点、上水平、求效益的方针,着重抓好国际旅游,兼顾国内旅游,逐步形成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生产、旅游娱乐等内容的综合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创汇。到2000年,形成“四区”、“四线”,全省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客从1992年的26.3万人次增加到54.6万人次,平均递增11%;旅游外汇收入从1992年的4432万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平均递增21%;国内旅游回笼货币24亿元,跨入全国旅游大省行列。
  主要目标:
  至要巩固和完善已有的旅游风景区景点(线)的建设,注意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好反映湖北悠久历史、楚文化传统和优美自然风光的景区和线路。结合交通邮电建设,增设旅游船、旅游车。逐步形成“四区”(武汉旅游区域、宜昌旅游区域、神农架旅游区域、武当山旅游区域)、“四线”(长江三峡线、古三国旅游线、鄂东名人故居线、恩施民俗风情线),改变我省旅游品种单一、景点分散、没有群体优势和可进入性不强的局面。
  至兴办特色旅游,把旅游观览与经贸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游泳节、三峡艺术节、宜昌柑桔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活动,扩大湖北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经济贸易交往。
  至加快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依托轻工、纺织、乡镇企业尽快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扶持恩施、十堰、襄樊、黄冈、咸宁等旅游业欠发达但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的地区。注意改进产品包装、装潢,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要。要在主要旅游城市2和重点旅游区建立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大力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
  至不断改善旅游服务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热点地区试办旅游渡假区,在武汉、宜昌及其他有条件城市分别建设较高星级饭店,完善旅游娱乐设施,丰富娱乐内容,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长江三峡旅游线主要景点上修建和完善旅游专和码头,搞好各停靠点的建设和管理。抓好旅游热线的环境保护及卫生设施建设。
  至注重促销广度,提高营销水平。除根据国家要求,组织各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到海外进行推销,加强连续性和整体性外,通过同海外进行包机业务、同旅游船进行联运,大幅度增加客源。尽快扩大港台市场和北美、西欧、日本市场,努力拓展东南亚市场和开辟北欧市场。
  9、市政公用事业
  发展目标:加速以长江、汉江沿线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建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得当、结构合理的城市干道网和比较完备的公共交通设施以及供排水、防洪、防汛等城市公用设施系统。基本建立起特大城市武汉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改善中小城市特别是天门、仙桃、潜江、随州等一批新兴城市公共交通状况,提高城市噪声、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环境卫生、污染治理和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本世纪末,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20万吨/日,人口煤气日供气能力50万立方米,公共交通车辆1500辆,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5平方米。
  主要任务:
  至加强省会城市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武汉市要结合“退二进三”发展战略和四城三区的规划要求,安排好旧城区与新区的建设进程,近期要重点抓紧市政工程建设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全省、全国,向国际化大都市标准靠近。
  至配套和完善襄樊、宜昌、荆沙、黄石、孝感、十堰等中等城市市政公用工程,提高鄂州、荆门、随州、仙桃、天门、潜江等新兴城市的设施档次,发展一批卫星城镇的综合配套能力,为“城城通开”“城乡通开”提供条件。
  至各中小城市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广泛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实行财政补贴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市政公用设施资金筹措机制。逐步调顺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有步骤地推行公用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
  至继续加强3个国家级和2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特别要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项目带开发”的原则,广泛开展招商活动,把开发区办成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10、社会发展业
  基本目标: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90年代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03‰以内。注重控制和防治疾病,加强地方病的防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到2000年达到人人享受初步卫生保健目标。大力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建设体育强省,努力繁荣文化市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增强全省人民环保意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左右。
  主要任务:
  至积极推进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调控、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在继续改善大中城市医疗卫生条件的同时,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立起与人民身体健康需要和与优生优育的人口发展主题相适应的卫生服务监督体系和比较健全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到2000年,全省人口控制在6130万人以内。
  至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各种场、馆、所等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娱乐和戏曲等文化产品的艺术水平和服务技师,广泛开展健康有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至强化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加强国土整治和水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整治大中城市、重点工业区、主要污染源的污染问题。大力兴力“绿色工程”,保护生态平衡,扭转我省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势头,使我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至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居民服务业,支持集体和个体服务业发展,改造和提高餐饮业,发展营养食品、疗效食品、快餐食品、特色食品等专营店,鼓励发展浴池、理发、健身、美容、家庭劳务、室内装修、商品维修及为现代化办公、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后勤服务的新兴行业。

  四、加快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实现90年代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既要认识到第三产业的落后已严重地阻碍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要进一步认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对我省实现2000年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提前翻番的重大战略措施,下大力气,争取近几年内第三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快第三产业市场化、企业化的步伐。
  至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在省的权限范围内,排除对发展第三产业的不利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一齐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至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城乡集体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采取独资或合资金多种形式兴办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
  至鼓励党政机关从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从事第三产业,重点充实信息、咨询业和各类要素市场、中介组织及监督服务机构,提倡党政机关富余人员在与机关脱钩的前提下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从事经营活动;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兴办高新技术型的第三产业。
  至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单位进一步搞活经营,拓展服务面,积极采用经济手段兼并一些扭亏无望的工业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第三产业企业集团,在国家政策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从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深化改革,建立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
  至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将国有中小型和三产业企业承包、租赁、拍卖给集体、个人及外商经营。努力深化第三产业企业股份制改革,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参与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第三产业企业集团。
  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在近期内实现第三产业绝大多数单位由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单位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至长期实行企业化经营的行业,要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规定,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至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的行业,要区别情况,对其中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的部分继续实行事业化管理,公益性服务型事业全额预算单位要逐步向事业差额预算单位过渡;事业差额预算单位要逐步向自收自支单位过渡;事业自收自支单位要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过渡。逐步减少财政拨款。
  至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等,在搞好对内服务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实行有偿服务,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后勤服务机构发展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同时,鼓励社会上的服务企业承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及事务性工作。
  (三)多渠道筹集第三产业发展资金
  至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交通要道、省际通信干线、国家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旅游设施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努力搞好部省联合,及时解决第三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至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积极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积极稳妥地搞好第三产业企业股票发行试点工作,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和品种等多种方式向社会筹集第三产业重点建设资金。
  至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外商独资、合资、合作兴办旅游饭店、广告经营、文化娱乐和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允许外商投资兴办运输业和商业零售业,以及教育、卫生、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
  至建立第三产业引导资金和重点行业的发展基金制度,正确引导第三产业的投资方向,向深层次和高新技术领域倾斜,增强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和先导行业超前发展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经济手段引导、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至在坚决执行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对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开办的第三产业企业,在投资、信贷、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至对基础性、先导性行业,由计委、财政和有关金融部门支持建立发展基金,并通过基金有偿使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至调整银行信贷规模,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贷款规模,有计划地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倾斜。对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第三产业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银行和信用社要尽快开办资产抵押贷款,发放小额固定资产贷款和简易设备维修贷款。适当放宽对第三产业企业的现金管理。
  至在继续实行投资倾斜的前提下,鼓励卫生、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大中专院校逐步扩大自费生和委托培养招生比例,健全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教育贷款制度。
  至简化第三产业的企业开业审批手续。除国家有专门规定需进行严格审批的行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开业审批可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放宽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限制。对现行的许可证和专项审批进行清理,区别不同情况,除部分继续执行外,其余大部分改为先发照后备案或不作为发照依据。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人才培养,扩大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
  至抓住撤地并市和县级市逐步增加的机遇,引导乡镇企业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依托,适度集中布局,奠定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为第三产业发展扩大有效需求。
  至加快城镇化进程。1993年全省城市、建制镇数量在31个、803个的基础上,到2000年除拥有特大城市武汉外,大城市发展到4个,中小城市发展到30多个,建制镇发展到900个左右,结合城市化建设,以武汉为中心,沿长江经营带,上游向荆沙、宜昌辐射,下游向鄂州、黄石、武穴发展的长江中施城市群体,建立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带网络。
  至鼓励农民到建制镇或城市兴办第三产业,疏通人口城市化的渠道。到本世纪末,城镇人口由1993年的1765万人,2000年增加到235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31.6%上升到38.6%,为第三产业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
  至调整教育结构,适当增设第三产业急需的专业,特别是农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地为第三产业和科学种(养)植培养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
  至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第三产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密切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工业企业兴办第三产业,抓紧培养和提高分流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
  (六)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健全法治建设。
  至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上新台阶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议事日程。要明确一位领导分管第三产业的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时研究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至各级计划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布局和相应政策,统筹、协调好第三产业发展。财政、税务、工商、物价、银行等部门,也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研究制定如何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政策。
  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第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企业要依法经营,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坚决制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至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全国性法律法规未出台之前,要抓紧全面清理以往颁发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应及时修改或废止。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尽快制订必要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第三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5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