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6-22 生效日期: 2002-06-22
发布部门: 上海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沪府发[2002]2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十五”是上海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极为重要的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形势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上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
  1、基本建成了信息基础设施框架
  以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建设为标志,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城域宽带主干网、通信业务、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基础指标领先于国内各大城市,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能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提供多样的选择。市民能享受网上浏览、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信息服务;企业、机构用户和市民可选择使用电信、联通、网通、有线电视网络等多个运营主体提供的高速网络服务。
  主干网方面:完成集约化信息管线200多沟公里的铺设,地铁全线40余公里光缆系统贯通;建成由8个核心节点、90个边缘节点组成的世界最大的宽带ATM城域主干网,主干节点交换容量为40G,主干传输带宽最高可达2.5G;初步完成了宽带IP城域主干网建设,主干节点交换容量达40G,主干传输带宽达2.5G。国际出口带宽从几十兆提高到1.5G以上;建成宽带的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各大网络间的本地交换能力达到100兆以上,实现上海几大信息网络间的高速互联,并开始为周边地区提供高速交换服务。
  宽带接入网方面:城域宽带网已覆盖市区90%以上的大楼和小区;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315万户;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完成100万户的规模;电信网宽带改造已接入13000线,并开始提供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宽带信息服务。同时,光纤和无线等宽带接入方式也开始应用。
  高性能计算能力方面:建成了运算能力达到3840亿次/秒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及应用网络,成为我国大型工程和科研高性能计算技术基地之一。
  通信业务方面: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548万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85.9%,长途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6万路端,国内长途电话通话量达到71950.8万次,国际及港、澳、台通话量达到5720.5万次;移动通信继续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比“八五”期末增长20倍,达到361. 7万户;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达到近202万户。
  邮政业务方面:上海邮政全国联网节点达到600余个,建成了302个电子化局所、185客户服务中心和上海邮政网站。
  2、基本确立了信息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
  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9%,大大高于其它行业增长幅度。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0年底,信息产业年产值和经营收入达1031亿元,年增加值350.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2000年总产值已达796.4亿元,年均增长48%;软件业取得一定突破,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47.7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信息服务业形成了一定规模,2000年经营收入188.1亿元,年均增长56%以上。信息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已初步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与软件、通信、数字音视频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和光纤在全国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建立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重大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创新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了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工艺技术以及GSM移动通信设备等有影响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超级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浦东软件园等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华虹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群;实施了光通信等新一代通信设备研制等大项目。
  3、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格局
  网络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
  政务部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市、区两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内部网,大部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部分机关初步建立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工商、财政、税务、政法、人事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52个政务部门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上网,部分单位已开始在网上提供面向社会的服务。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变管理和运行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上海企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在全国领先,通过CAD和CIMS前后三期共70余家应用示范企业的实施,有21家企业被科技部列为国家CIMS示范企业,17家CAD和CIMS企业经科技部确认首批挂牌;汽车、造船、钢铁、烟草等大型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了生产、管理和流通等环节;全市主要大中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普遍使用计算机,开始发展网络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面日益扩大。结合实施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程,本市构建了由数字证书认证和密钥管理系统、支付网关、网上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等组成的电子商务基本框架。2000年数字证书签发量超过12万张,支付网关交易量超过570万元;面向个人的网上交易不断增加,国际经贸、化工、医药等行业交易平台和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投入使用并初具规模。
  运用信息技术,城市建设和管理效能得到了增强。覆盖市区的多比例尺、多精度的城市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开始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气象预报、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和深入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建立和开通了“上海热线”、“东方网”等一批综合性、专业网站;初步建成了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以及若干网上学校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批公共数据库;建立了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银行IC卡和公交IC卡“一卡通”系统,社会保障卡发行达到一定规模;建成了社区服务网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热线,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开展了网上婚庆、网上殡葬、网上老保等若干专题服务。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25.6台,比“八五”期末增长了十倍以上。
  4、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
  加强了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普及。通过在重点院校设立信息技术学院,在各高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在中小学增加计算机课程等措施,加强了信息化的基础教育,全市共有40多万中学生通过“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水平等级考试”,有151万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启动了以信息主管培训为代表的高级信息技术管理培训;文广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知识宣传;举办“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促进了国内外城市间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信息安全建设。在宣传、公安、保密、机要、安全和科技、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初步构建了本市信息安全的管理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计算机2000年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互联网国际出口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的活动得到有效防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和防病毒实验室、上海信息港安全防护工程的建设,为上海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推进了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完善和配套。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逐步健全了信息化管理体制;先后出台了加强基础通信管线管理、保护上海市国际海光缆安全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订了有关社会保障卡等信息技术标准,解决了信息化推进中的部分突出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引发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全球信息产业以两倍于经济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其逐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产业和部门的沟通和交融,推动了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国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资源配置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更趋激烈。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提出,造就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政策环境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这就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本市的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贸组织规则对政府管理模式、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必须以统筹规划、标准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间接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的直接管理方式。加入世贸组织,也对本市信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本市的信息行业将是入世后首先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在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电信服务、电信贸易、基础电信、知识产权等方面,本市率先按照国际通行准则来实施运行和管理势在必行。
  4、上海具备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九十年代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的大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要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跨世纪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本市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上海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信息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功能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城市信息化。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奋斗目标的“十五”时期发展要求,并确立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对城市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1996年上海信息港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所形成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基础设施优势、部分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优势,构成了上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以信息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以信息服务催生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可能。
  (三)面临的问题
  虽然本市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特别是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资源和技术利用效益不高,关键技术相对落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为:
  1、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多种宽带接入方式的实际入户比例较低。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网上内容匮乏,信息知识产权缺乏保障。
  3、信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名牌产品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
  4、信息技术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的效果还不显著,市民尚未普遍享受到信息化所能够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5、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事业带头人。

  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是“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也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上来,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在“十五”规划中的战略地位,把城市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适应上海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的信息化指导方针,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机遇,在“九五”期间信息港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全面规划、分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做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推广应用、发展产业,加强管理、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五”期末,使上海拥有发达的信息产业、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活跃的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国内领先地位,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信息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为2010年上海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使上海成为全国和亚太地区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建成和完善城域宽带信息网络,城域出口带宽显著提高,市中心区实现宽带接入到户,郊区城镇和中心村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27.3%增长到60%以上;国际互联网普及率从2000年的15.3%增长到50%以上;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各大网络基本具备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技术能力;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协调发展,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在全市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基本实现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办公和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主要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批零总额的10%;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其应用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全社会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数字化,所有学校、医院和图书馆都接入互联网,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信息化;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增长显著。
  信息产业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到“十五”期末,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信息服务业营业额达到800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4%增长到13%以上;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信息设备和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信息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格局,出现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形成领先发展的综合优势。信息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基本形成;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先行,把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坚持市场主导,确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协调、培育机制。政府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发挥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框架,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创新人才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尽快形成。
  2、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结合起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信息产业发展是城市信息化的支柱。信息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信息基础设施要充分依靠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更好地发挥服务效能。
  3、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与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按照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促进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企业要主动向传统产业渗透,切实为传统产业做好服务工作。传统产业部门要在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4、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市民、服务发展。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5、把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优势互补、加强管理,提倡联合协同、共同发展。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提倡公平、有序、适度的竞争,在竞争中联合,在竞争中发展,避免盲目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6、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同时,加强国际间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
  7、把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结合起来。既要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又要着眼需求,效益优先,从客观需要出发,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点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规范后,从面上加以推广。

  三、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上海城市信息化的任务主要包括: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数字音视频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政府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等。
  (一)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腾飞
  “十五”期间的信息产业发展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互联网发展,突出智力密集型产业,在协调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过程中,重点发展关键优势行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
  1、重点发展微电子产业
  微电子产业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是国家和本市鼓励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要借鉴国外的代加工发展模式,以芯片制造上规模、上水平为抓手,重点加快以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漕河泾和松江为主的集成电路“一带两区”建设,争取利用外资,建设10条左右0.35微米以下、8英寸以上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级设计人才,建立一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基地,提高自主设计能力;以应用为导向,与整机开发相结合,积极发展代理设计,重点进行通信类、计算机类、家电类、信息安全类和IC卡用集成电路以及各种嵌入式芯片的设计,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业。通过相关环节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相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力争使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争取到“十五”期末,上海微电子产业占国内集成电路产量的60%左右。
  2、以应用为先导,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以浦东、复旦和交大漕河泾等软件园区为重点的软件产业基地;完善软件发展技术支撑环境,建设构件库、开放源码库等软件库,建设IP多媒体服务平台等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服务支撑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扶持中文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开发生产,围绕应用需求大力发展通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企业应用软件和安全软件等;引导软件生产工业化,推进实施企业CMM或ISO9001达标;加快发展软件服务;通过促进出口代加工、借助整机出口带动、培育软件经纪人队伍、壮大软件出口联盟等途径,促进软件和软件服务出口;鼓励创立民营软件公司,鼓励和吸引留学生到上海创业。争取软件产业年增幅达50%左右,到2005年产值达到330亿元,出口超过8亿美元,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有1-2个企业进入全国同行15强之列,有5-7项产品成为全国著名品牌。
  3、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现代通信和光电子产业
  重点发展网络通信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中低速局域网产品、网关产品和网络接入设备,并进一步开发高速局域网产品;重点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可靠的信息安全网络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电子产品,加快开发光预制棒、新型光放大器、新型光路由和新一代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器件等光通信产品。将上海建成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基地、通信和网络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
  4、以数字电视播放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
  抓住数字电视播放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加快研发数字电视播放系统设备,大力发展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研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加快发展数字视盘机、数码相机、机顶盒、关键显示器件等数字音视频接收设备和各类新型配套元器件,促进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服务和生产;争取在国内率先开通数字电视服务,积极促进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信号传输、设备制造和内容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5、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开发和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发展多媒体信息库,鼓励开发商使用数据库,大力组织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文信息资源上网,逐步形成若干成熟并具备相当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和壮大行业、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等网络应用系统、综合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数据资源;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网上信息服务和咨询等增值服务,支持和鼓励社会性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应用服务,重点开展计算机网络平台、通信平台、智能楼宇平台的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相关的系统集成产品,提高系统建设和服务水平;培育提供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服务、软硬件服务及其它网络和信息增值服务的服务企业;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率先开发无线宽频多媒体服务,积极开展电子邮件、远程教育、远程医学、网上交易、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关系国家安全和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上海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急需的应用技术。力争到2005年,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使上海逐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转化中心之一。
  1、重点发展七大类信息技术。(1)微电子技术,研发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及其大尺寸、深亚微米和纳米制造技术,研发微处理系统芯片、电子信息系统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的生产工艺及制造技术;(2)现代通信技术,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全光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技术;(3)计算机及软件技术,重点研发操作系统、构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积极开发计算机开放系统和高性能并行处理等方面的技术;(4)数字化技术,研发新一代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家电相关技术,数字地球技术等;(5)光电子技术,研发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等相关技术;(6)综合应用技术,研发与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全球定位系统等应用相关的,与IC卡、ATM与POS终端等设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7)其它前沿技术,研发微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平流层空中通信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
  2、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张江等高科技园区,建成若干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重点抓好浦东软件园区、微电子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在高校、科研机构集中地区,建立若干与行业风险投资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在各个行业企业中普遍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建立一批开放式的、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信息技术研发、实验基地,在国外建设若干个研发中心。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上海工业化水准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与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力争到2005年,全市大型和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信息化,中小型企业80%进入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最规范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之一。
  1、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重点行业设计和工艺系列数据库;利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组合加工装备的集成化水平,使上海工业逐步具备为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生产线的能力;应用信息控制技术和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系统,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的采购、销售和物流系统,提高企业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2、健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对上海电子商务综合性示范的要求,实行服务和监管并重,完善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建成跨地域的数字认证交换中心,发展数字认证、数字签名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成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构建多种形态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立方便、安全的网上支付体系,普及电子货币的使用。
  3、持续推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建成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和完善上海农业网等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改造,优化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查询办事、决策咨询和消费指导等环节,使上海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基地。大力推进金融电子化,完善银行卡系统,建立健全网上金融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业务。重点发展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以重点行业为切入点,以大型工业和专业商贸集团为中心,以行业供应链为纽带,建设一批行业网上交易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之有效的企业对个人的各种网上交易方式。
  (四)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务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公务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为目标,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成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各级部门以及委托管理单位、满足机关办公事务和为民服务需求、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1、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市政务部门的计算机城域专用网,即公务网,实现市和区县两级政务部门联网办公;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中心;建设视频会议、共享信息库、电子邮局、公文流转和交换平台等通用应用系统。
  2、以数据库开发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无纸化办公和部门的网上协同。大力开发面向社会的政务信息资源,完善各类政务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加快建设和完善政务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加快建设财政、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较完整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税收监控体系。完善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市场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开发各类审计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审计监督水平。建立并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和产品检验水平,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加强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建立及时、准确、高效的“电子统计”系统。加强航空港、海港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和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口岸信息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加快建设公安、检察、审判等司法信息系统,促进司法公开,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积极建设国内合作信息网及信息系统,为开展跨地区合作、参与西部开发等国内合作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发民族和宗教事务、侨务、妇联以及社团等信息资源,增强对社会各类团体的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政府软件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使用正版化,保障各系统的平稳运行。
  3、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制度,促进政府办事项目上网。推动各级政府面向公众的网站建设,重点建设“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推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行政备案、年度检验和社会保障等政务工作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方便企业和市民,提高社会满意度。建设网上政府采购信息系统,积极发展政府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五)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充分运用“数字地球”的技术和方法,深入开发并推广应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海量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网络安全等技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城市交通、房地资源、环保、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一个平台、九个系统的建设,到“十五”期末,形成“数字上海”基础平台及其应用体系。
  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卡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开发和建设防灾救灾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加强本市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设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全面开发和建设上海“金盾”信息系统,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的现代化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把信息化融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加快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促进市民工作、生活多样化,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推进各类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国内外远程教育。促进医院和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二、三级医院全部联网,推进病历管理数字化,建设老人健康档案库,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学。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积极开发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类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根据地区实际,逐步建立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三级信息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生殖保健等信息服务;整合与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人手一卡”(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不断提高家庭电脑、信息家电的普及率。
  (七)继续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各类网络资源
  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有关规范工作,保持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继续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推动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加大海底光缆保护力度,增强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海光缆登陆地和通信枢纽的地位。继续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建设,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继续发展固定电话业务,扩大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宽带改造,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推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在接入层面上的融合。试验和建设全光网、高性能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卫星通信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大力发展移动电话、集群电话等业务。加快发展基于电视机的信息网络服务。构建和完善网络化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推动大规模并行计算在气象、生物医药、大地测量、海量数据管理以及人类基因等基础科研领域的应用。发展电子邮政系统,积极拓展邮政服务领域。
  (八)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国家、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加快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提高本市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落实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搞好信息安全设备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口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的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对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的自主开发力度,开发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御设备和监控设备;研究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形成自主的网络安全标准规范,新建或改建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抓好国家级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的建设;力争在加密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路由器、病毒防范等方面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信息化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信息化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办好定期举行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与运行体制
  建立健全市和区县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健全信息化工作责任制。在各级政务部门和重点企业,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发展机制先进、功能健全、操作规范的信息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信息行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
  (三)构建信息化法律制度
  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围绕本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按法定程序加快研究、制订或修订信息化相关法规,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做好信息领域的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
  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信息文化传播环境和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立信息化投融资新机制
  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接轨、适合本市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投融资新机制。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机制,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多形式运营。建立支持创业的投资体系,支持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试点。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扩大信息产业资产上市比重。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拓展银行、证券、募集、风险投资等多种投融资渠道。
  (六)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上海的具体情况,在尚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领域,制订一些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标准,并力争使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标准成为国家标准,逐步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同时,针对应用,抓好技术标准和功能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在电子商务和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金卡与收款系统、信息资源开发、社区信息服务、智能化楼宇、信息系统一致性测试、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形成一批市场应用标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产品质量检测和测评,推进和参与国家统一代码标准的研制和试点。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和核算体系,开展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工作。
  (七)建设信息化人才高地
  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调整高等院校相应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和扩充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扩大信息化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比重,争取与国际专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规范培训市场秩序。抓好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进实施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配合信息主管制度的试行,建立企业信息主管考核和培训体制;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培训与交流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规范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采取取消工资总额限制、技术入股、经营者持股、期权奖励等做法,积极推进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人才市场,重视引进高级人才,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来沪创业,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诚信、有序竞争、促进合作的环境,鼓励优秀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49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