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十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3-12 生效日期: 2002-03-12
发布部门: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九府发[200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九江市“十五”人才发展规划》已经2002年2月20日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二年三月十二日


九江市“十五”人才发展规划
  2001年-2005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关键五年。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我市的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人事人才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两个调整',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格局,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基本情况
  1、人才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总量达124926人,较1995年净增22949人,年均增长4.34%,人才密度由'八五'期末的2.38%增加到2.73%,其中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8261人,比1995年增加4861人。在人才总量中,地方国有单位拥有92668人,中央、省驻市单位26544人,非公有制企业5714人(见表一)。
  注:人才密度为人才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2、人才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九五”期间我市加大了'主攻工业'和'巩固农业'的力度,人才也随之加快往工农业部门转移,到2000年,我市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比例由8:18:74调整到11:17:72。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计算的结构比例由3.41:24.21:72.39调整到3.94:27.39:68.67,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五年分别增长了22.27%和19.73%(见表二)。
  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增加了14481人,增长26.53%,高于全市人才增长4个百分点。农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增长了18.01%和15.76%,教学和卫生技术人员增幅均超过30%。在地方单位中,县(市、区、山)及以下单位有人才72003人,占78%,比重比'八五'期末的76%增加2个百分点(见表三)。
  3、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九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人才总量的比重由36.7%提高到43.25%,提高了6.5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1.11%,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200人。企事业单位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占42.89%(见表四)。
  注:专业技术人员中含尚未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4、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为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了人才流动工作制度,将企业引进人才投放人才市场,实行核准制,变传统的调配审批为市场核准,推动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市人才市场大楼于2001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九江人才网站'同时开通运行。“九五”期间,仅市人才市场进场单位达1200家,进场人数10万人次.按照市政府(2001)4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农村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交流的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5、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九五”期间批准建立人才培训基地11个。继九江人事干部培训中心建成后,1999年又投资60多万元建成九江人事信息中心,购置微机50台。各县(市、区、山)都分别组建了人事培训中心,共购置培训用微机400台,5年间全市培训各类人才21000人次,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率达78%。
  6、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务员管理的素质优化、新陈代谢、物质保障三大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各项管理制度已入轨运行、趋于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教育、卫生系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正向所有事业单位全面推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人事管理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些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九五”期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4%,而人才总量年均递增只有4.34%,低3.06个百分点。人才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8.8%,比'八五'期末的9.95%减少1.15个百分点。人才密度为2.73%,比全省的2.95%低0.22个百分点,五年仅增加0.3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的平均增长幅度。与沿江的岳阳、黄石、芜湖三市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见表五)。
  2、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市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3.25%,与黄石46.81%相差3.56个百分点;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0.16%,与黄石0.43%、岳阳0.20%都有差距;按职称结构计算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31.33%,低于岳阳(31.44%)和黄石(49.45%)。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见表六)。
  3、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市属国有单位人才中,第三产业人才所占比重虽达72.15%但绝大部份分布在教育和卫生部门,比例高达54.45%,其他服务行业不足18%。国有企业拥有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2.36%,而事业单位人才占市属国有单位人才的比重达62.15%;县(市、区、山)及以下地方国有企业人才仅占所属国有单位人才的10.82%,事业单位人才占所属国有单位人才的比重达68.43%。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严重短缺,2000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25.7%,而非公经济的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57%,与邻省的黄石市相比较,非公企业人才占全市人才的比重低2个百分点,非公企业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低近4个百分点(见表七、表八)。
  4、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市属国有单位人才中,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4.5%和56.3%,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和现代科技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现代管理、资本运作、金融工商管理、外经外贸、涉外法律、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还没有形成与九江区位优势和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
  5、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7月的三年半时间,本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调往外省39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79人),仅调进5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0人)。
  从当前情况看,我市不仅高学历科技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十分缺乏,而且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布局不合理,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经济效益不高,竞争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好,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面临的形势
  展望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结构重组三大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竞争的重点已从投资竞争转向人才竞争,国际国内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面对东部和沿海地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面对西部大开发吸引人才的倾斜措施,地处中部的九江人才资源开发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融合,我市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为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契机,为发挥我市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二、“十五”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敞开江西人才交流的北大门,建设'九江人才港',使九江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创业港'、优秀青年人才向往的'开放港'、提升人才素质的'补给港'、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信息港'。
  (二)目标任务
  按照《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发展战略和要求,结合“九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发展的实际情况,“十五”期间九江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加速扩张人才总量
  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先决条件是人才地区密度必须达到8%,而九江目前仅为2.73%,远低于经济腾飞对于人才的起码要求。“十五”期间,力争使我市人才的年增长速度达到9.2%以上,到“十五”期末,全市人才密度超过4%(见表九)。
  2、大力调整人才分布
  按照我市“十五”计划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到2005年三次产业拥有人才的分布调整为10.7:18.8:70.5。充实和加强县(市、区、山)及以下基层的人才队伍,重点是加强县(市、区、山)及以下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各县(市、区、山)的产业特点,努力扩大基层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人才总量(见表十)。
  3、加快为非公有经济配置人才的速度
  加大为非公有经济提供人才服务的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引进智力和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非公有经济的人才总量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五”期末非公有制经济拥有人才的总量达到3.9万人,占全社会人才总量的20%以上(见表十一)。
  4、突出发展重点部门人才
  按照'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以发展旅游、商贸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要求为工业化和旅游、商贸的兴旺提供人才保障,力争到2005年使工业、旅游、商贸部门拥有的人才分别占全社会人才总量的15.9%、6.2%和8.4%(见表十二)。
  5、加速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大力调整职称结构比例,力争到2005年使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三个职称级别的结构比例达到10:30:60(见表十三)。
  6、努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要实现质和量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本市高学历人才的教育培养,力争到200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占55%左右,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25%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1000人,占0.5%左右,建立一个博士社会实践基地,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10-20名(见表十四)。
  7、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党政机关进人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完善年终考核制度,使其更为简便、合理,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务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实行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制,试行委任和聘用相结合的新的任用制度,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认真实施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保证公务员廉洁高效从政;改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办法,开展主办、辅助岗位分类管理的试点;认真实施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出口,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设环境宽松的人才'创业港'。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各项管理制度。
  1、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有文凭论、不唯文凭论'的原则,把选拔使用人才的学历、资历取向转变到能力、业绩取向上来,实行'土博士、洋博士'同等对待的原则,用好精英人才的精英阶段;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实施使用人才'五年期'的政策措施,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三年内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今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由人才中心代理人事关系、实行聘用制;各级机关进人坚持'凡进必考',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新增人员逐步做到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机制。
  2、制定开发使用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实行'项目引进经纪人'制度,聘请专职或兼职的'项目引进经纪人',通过引进项目来引进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从事企业科技开发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以专利、发明、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入股。制定有关人才兼职管理的政策措施,允许市内各级各类单位实行'哑铃式'人才使用模式,即甲单位人才在搞好本职工作和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在乙单位或更多的单位兼职,以盘活现有人才存量。
  3、营造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采取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市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滚动发展。制定《九江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基金专款用于为各类人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资金、信息保证;出台《九江市人才奖励办法》,市政府每年表彰奖励10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出台《九江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医疗保障办法》,由使用人才的单位出资每年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一次体检,接纳安排高级人才入住干部病室,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以崇高的事业凝聚人,以诚挚的感情感染人,以良好的待遇稳定人,以宽松的环境留住人。
  4、改革职称制度。按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原则,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体系,大力推进非国有企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心和'评委会专家库',打破评聘合一的旧模式,实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评聘分开的新模式。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实行职称政策倾斜,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其专业技术职务由用人单位自主聘任,不受资历、职称结构比例的限制。对表现突出,具有硕士学位工作满三年的可确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可直接确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特别优秀的,可破格确定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各类人才的收入水平。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对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技术开发等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对从事重大科技成果开发、拥有某项专利技术、发明或其专有技术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和能带动我市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实行聘期内协议工资;对于可计算经济效益、贡献突出的人才,按其创造税利的5%-9%给予奖励(先征后返奖),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收入水平。
  6、建立人才开发使用保障机制。尽快制定《九江市人才开发使用保障办法》,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失业、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人才聚集的'开放港'。加强人才引进的宏观调控和机制创新,把政策取向从一般的优惠待遇调整到着力营造新的机制和环境上来,刚柔并举引进人才和智力。
  1、建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对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不限制专业和生源地允许进入九江市区先落户后找工作;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进机关、事业单位不受增人增资计划和编制的限制;企业引进人才和缺编的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硕士生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高技术人才,改审批为备案;满编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允许先上编,待有编后再冲销;超编的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允许在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待有编制后再办理正式调入手续。力争5年内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10名以上我市重点学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工程、新兴学科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企业家。
  2、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鼓励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国内外聘请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新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特聘专家,授予'九江荣誉市民称号',并可按规定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定期免费到庐山休假疗养。
  3、建立'九江科技人才创业园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和高级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来我市创业。在九江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一定规模的科研发展大楼、厂房和公寓,免费提供给带高新技术项目的人才入驻创业,进入区内的项目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把'创业园区'建设成九江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4、加大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建立'九江市区外人才库',入库人才发给'九江人才工作证',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办法,或以网络为依托实行'人''才'分离的'纯智力'流动模式聘请区外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的高级专家、学者和知名实业家来我市兼职和进行技术服务、政策咨询、参股经营,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九江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对来我市短期工作的高层次、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在浔工作期间可享受引进人才的待遇。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补给港'。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是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高水准的培训基地。在办好九江学院的同时,面向九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合并、联办、划转、重建等形式,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争取在3年内建立高效有序、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现有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努力解决我市目前人才分布与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造就一大批适应九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2、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快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建立具有九江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三支队伍'(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使继续教育成为各类人才的终身教育,把九江建设成'学习型'的城市。
  3、策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拔2-3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科带头人,在各县(市、区、山)、各行业选拔20名左右在各自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进行滚动式重点培养;选拔200名左右基础扎实、在各自领域起骨干作用并取得重要业绩的后备人才,加紧培养。
  4、实施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在人才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作为人才培训基金,采取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方法解决培训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费用。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选派年轻科技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国内发达地区或港澳地区和国外进修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浔讲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合作,力争五到十年培养30名左右我市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家。
  (四)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建设具有较大辐射范围的人才'信息港'。加快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创新机制,大力推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深入开展人事代理工作,打破人才单位所有的局面,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完善人才的辞职辞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建成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人才资源配置中心。力争到“十五”期末,人才流动基本在人才市场实现、人才需求基本上在人才市场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在人才市场落实就业岗位。
  2、搞好人才市场信息化、社会化服务。办好办活每月15日的人才集市,并不定期地举办人才夜市和专业人才专场招聘,凭借新闻媒体和人才市场网站,不间断地发布全市人才需求、人工成本、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各类人才工资标准等相关信息,通过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和人才市场相关信息,盘活人才存量,调剂人才余缺,引导人才流向,调整人才分布与结构。
  3、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抓紧建设县(市、区)人才市场,在加强和完善综合性的集市型人才市场建设的同时,研究建立行业和专业人才市场,推动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型发展,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网上人才市场,“十五”期间实现全市人才市场的计算机联网,建立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大中城市联网的人才信息网络和信息库,以及在全省和周边省市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才网站,使人才市场逐步由单纯的集市型发展成为集市型和信息网络型并举的市场体系。加强与周边市场及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合作,增强我市人才市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4、加强人才市场监督和管理。尽快制定颁布《人才市场管理条例》,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明确人才市场供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人才的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强对人才中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

  四、规划的实施和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完成规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同时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使人才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防止人才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正当权益,不断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水平。
  (三)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人事人才工作,全方位发展九江人才事业,增强振兴九江经济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发奋努力,为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江西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00一年六月九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6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