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九江”规划暨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0-31 生效日期: 2006-10-31
发布部门: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九府发[2006]3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数字九江”规划暨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数字九江”规划暨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总体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实现“数字九江”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大开放服务,构筑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大建设,是我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和市政府有关编制“十一五”规划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形势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由于领导重视、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得法,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全市信息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基本建成了以光纤通信为地面骨干传输网络、卫星通信为空间通信主体、数字微波为有限补充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形成了光缆、电缆、微波等多种手段相配套的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枢纽,以市信息办(市信息化服务中心)为中心节点,以各县(市、区)政府为分节点的政务专用网络;各大专院校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正在铺开;基础通信管线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信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技术创新力度逐渐加大,引进与创新相互结合,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全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改善,为进一步积聚信息企业创造了条件。引进的“3T”国际光电工业园、清华同方713卫星接收设备生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户数已发展到300余家,信息产业有一定的基础。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起步。信息资源开发初见成效,一批基础大型数据库已经建成,并初步形成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机制;重点领域计算机应用如火如荼,金融、财税、贸易、旅游、交通、教育、房产、卫生、公检法、社保、人事、工商、水利、城建等系统广泛开展了信息化应用,建立各种业务应用系统,“金”字号工程推进顺利;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金融、证券、保险、电信、邮政、税务、交通、社保等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信息化进展较快;浔阳区已初步建成社区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网站和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工程;瑞昌、永修利用网络销售高山蔬菜、草莓等农副产品,开创了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先河;网上营销、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网上招商和网上物流配送等在九江有了良好开端;建成了以“中国九江网”为门户的一批政府网站和若干个商业网站;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进展。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取得成效,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九江发电厂、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信息化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九江汇源、九江海扬的自动生产线,“鸭鸭”集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九江整流器厂的单板机控制,格林化工厂的电子商务等应用,已带来明显效益,为我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初步经验和良好范例。
  电子政务初见成效。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九江政务信息网正在积极推进,15个县(市、区)和70个市直单位已完成光缆连接;“中国九江网”独具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披露机制正在建立;7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政府部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比率进一步提高;开通了政务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局、市长电子信箱、网上发展论坛等已经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培训事业蓬勃发展,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初步具备计算机基本知识,人才建设和知识普及有较大动作,一支信息化专业队伍正在建立。
  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初步理顺,环境建设日益优化。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日益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全市信息化组织协调机制,信息化合力正在显现;强化正版软件的推广使用,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步入规范,信息系统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推进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也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工作还需要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一系列重大决定为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开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前进动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对信息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形势下,信息化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一方面,需要下大力气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关注并高度重视信息化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扩散,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源重组,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电子商务引领营销、物流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九江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创造环境,鼓励竞争,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以信息化促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推进城市大建设,全力构筑“数字九江”,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做出贡献。
  (二)发展思路
  九江市信息化建设确定“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经过努力,实现“数字九江”的目标;树立两个意识。树立服务意识,信息化要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树立信息化推进意识,对全市信息化建设引导、推进和合作;壮大三个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实施“四个一工程”。构筑一个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办好一个总站,在办好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九江网”的同时,建设全市政务网站群,引导商业网站建设;建成一批系统,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启动和完善国家“金”字号工程及相关数据库建设;造就一支队伍,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层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在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建立信息化专业队伍。
  (三)基本原则
  全市信息化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打破区域内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标准、相互协调、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2、组建“舰队”,打造品牌
  在信息产品制造业,鼓励“强强联合”,使技术条件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在信息化重点工程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启动和完善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突出应用,打造品牌,争创效益。
  3、应用导向,有限目标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争取在有限目标上取得突破,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要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力争做到每个系统都能产生应有的效益。不盲目求新、求大、求洋。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培育和扶植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工程。对信息化工作长抓不懈,分步推进。
  5、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运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资金对信息产业投资,孵化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有效益的项目。鼓励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进行有序竞争。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四)总体目标
  在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历史进程中,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奋斗目标是:构筑“数字九江”。
  构筑“数字九江”的基本内涵是: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与经济领域发展的关键资源,通过信息流实现对物质、资金、人力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和经济各个领域,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信息网络构成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数字神经系统,使政府决策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实力;信息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最主要消费,使市民切实地享受到“信息文明”和“数字福利”。
  “十一五”期间,经过不懈努力,要使九江拥有比较发达的信息产业、比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电子政务体系、比较丰富的信息资源、比较便捷的信息服务、比较活跃的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化综合指数居省内领先地位,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我国中部同等城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1、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加快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逐步引入和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当中,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
  大力推广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纺织、交通运输、港口、物流等行业信息化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先导性、带动性、倍增性和高渗透性,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供高起点、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引导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污染少、能耗低方向发展。
  在石油化工企业,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经营管理系统,推进业务流程规范化、企业管理网络化、业务运营电子化、决策支持科学化;推广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APC(Advanced Process Control先进程控技术)、计算机生产监控系统、全面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制造执行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石化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在化工行业,研究开发和推广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推进化工流程工业CIMS(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建立行业专业信息网;扶持满足化工行业特点的中介网络;全面发展电子商务。
  在电力行业,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水电站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开发面向电力市场的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等。
  在机械行业,积极应用先进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科学化;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机械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开发和应用网络化制造,促进企业间信息的交流和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纺织行业,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计算机辅助制造)和纺织专用CAD/CAM;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工艺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逐步实现电子商务。
  在交通运输业,建立公路智能运输系统、港口智能管理系统、水路货物物流和信息服务的水路运输信息网络系统;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化,开展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示范工程,建立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推进电子商务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推广网上贸易洽谈、网上采购和网上交易,推广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在商贸流通行业,推广应用连锁企业总部、分店、配送中心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类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商品储备管理信息化系统;重点批发市场、重点代理批发企业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实时汇报系统;供应链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息基础和市场信息增值服务系统、流通信息标准化系统等。将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市场电子商务、特色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文化市场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市场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市场电子商务做大做强;争取九江作为全国电子商务的中转平台,辐射周边地区。
  3、加快发展电子政务
  (1)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快政务信息网到县、乡的接入,建成横向连接市直各部门,纵向连通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物理基础网络。
  (2)继续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凡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在网上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3)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为民服务渠道,重组信息流向,实现应急联动。逐步建立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加快信息传递与共享步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政府内部信息共享,并运用数据库技术有序管理各类信息。以政务信息网为依托,建立党政机关内部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机制。以法人数据库信息共享为起点,逐步开展自然人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等信息共享工作。
  (5)启动和完善国家“金”字号工程及相关数据库建设。重点推进“金宏”、“金保”、“金卫”、“金财”、“金税”、“金审”、“金企”、“金贸”、“金关”、“金卡”、“金质”、“金农”、“金水”、“金盾”、“金智”、“金社”、“金信”等工程,启动和完善法人单位数据库、教育文化卫生数据库、财政综合数据库、金融运行数据库、统计综合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及社会安全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科技信息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十大数据库建设。
  (6)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重点办好“中国九江网”,建立以“中国九江网”为门户的政府网站群,扩大宣传、引导舆论、公开政务、服务公众,对外展示形象,对内提供服务。逐步在县级平台上建立乡镇级政府网站。
  (7)探索网上办事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投资者和市民提供网上查询、表单下载、在线填报、网上预审、批复反馈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利用网络收集人民建议,接受群众来信,地方政策出台前征询意见,重大项目听取反响,利用电子方法发起讨论,进行对话,举行听证等,办好互动服务。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4、积极推进电子社区
  (1)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区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网站和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工程,整合各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面向居民的一站式业务办理和服务,最终实现街道各业务科室之间和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社区信息平台,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网络服务中心,维护管理社区信息设备,开展网上科技知识普及、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
  (2)在全市城乡广泛布设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集成更多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项目,在城市多媒体终端提供政府政务公开和提供网上政务服务,如充值卡充值,代售机票、车票、演出票,交纳电话费、车船税、水电煤气费等,为实现信息化普遍服务提供新型的媒介手段。
  (3)启动市民卡工程,逐步使市民在享用各种政府服务(社会保障、网上缴税等)和公共服务(住房公积金、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等)时一卡通行,方便市民办事。
  (4)新建楼宇预留光纤通讯管道及设备间,对已建住宅小区实施改造,实现“宽带到户”。
  5、加快重点行业信息化进程
  (1)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以“金盾”工程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2006年前基本实现市县两级公安110、119、122“三台合一”,建成公安综合指挥系统,完成计算机辅助文件验分系统、物证计算机管理子系统建设,完成互联网监控、侦控中心的建设;2007年前,建成省、市、县三级公安指挥虚拟网,建立和完善各级公安通信调度、图像监控、移动指挥、警用地理和GPS信息应用系统,完成国保现场取证技术点和文检物技术点建设;建设全市人口基本信息、中外公民出入境信息、警员基本信息、安全重点单位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汽车信息、机动车/驾驶员信息八大基础性、共享性信息资源库,加快个人身份识别技术的应用;建立处置恐怖袭击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紧急救援、监测、检测、侦察等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全警科技培训,为科技强警夯实基础。
  (2)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构建大旅游的核心品牌,建成旅游信息化网络,建立全市旅游产业信息数据库资源平台,建成全市旅游商务数字化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旅游电子商务。利用数字技术将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动旅游配套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抓好试点,确定一批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试点单位,率先推广应用。实现区域间旅游信息互通,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终端,实现网上促销、网络预订、网络组团等电子商务活动,并向公众发布相关旅游信息。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相应保障和公共服务。
  (3)根据财政部“金财工程”规划要求,形成省到市、县一直延伸到乡镇的财政数据传输网络体系,建立财政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到财政局的广域网系统,完成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覆盖全市财政系统和整个财政业务的信息化系统。
  (4)整合全市卫生信息资源,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卫生信息咨询服务。2006年底前建成“九江卫生信息网”,推行网上办公;2007年底前组建“九江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改变“数”出多门弊端,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相应建立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九江卫生信息数据库”,整理、保存历年来的卫生信息资料,2006年开始编录,计划到2010年完成;建立覆盖各个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网上实现医疗、医药、专科门诊等信息的检索和查询。
  (5)建成覆盖全市农业系统和各县、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业信息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做细农村通信网络,通过建立农村信息通信区域示范网络,推广农村组网经验和模式,解决我市农村信息通信瓶颈,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信息通信支撑。全力办好“九江农经网”,丰富农业信息,做实信息助农,实现农业信息共享,逐步满足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扩大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推进宽带进乡入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6)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银行服务功能。2006年底前,将各商业银行到金融中心(人行)的X.25分组网提速改造为2M数字电路网;2007年底前,建立金融网络中心(人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双设备双电路运行的热备系统,为银行间数据信息传输及资源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畅通的通信平台;2006年底前完成我市农村信用社系统综合业务系统推广应用;2008年底前,按照各行(社)的规划,实现数据集中及资源整合工作目标;2006年将开展小额批量处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2007年底前完成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我市所有金融机构的应用;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通过银行卡EMV迁移,加快国际接轨进程。
  (7)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建设环境基础数据库、环境科学共享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应急反应数据库,通过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完成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实现集成各类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全市污染源静、动态显示,建立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指挥处理系统与12369环保举报中心的有效对接,实现接警立即处理快速反应。
  (8)继续围绕建设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窗口、服务窗口”的目标对现有的“九江房产网”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拓展信息化服务渠道,完善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实现基于Web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网上地图服务)的房产地理信息系统和商品房网上备案,进一步提高产权产籍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房地产信息服务质量。
  (9)为落实“大通关”要求,建立“九江电子口岸平台”。依托全省电子口岸建设,整合九江口岸查验、江海联运、出口加工区监管、进出口物流作业流程等综合业务数据流程,推动高效、畅通的九江口岸大物流建设。在检验检疫部门建设连通局机关、共青办事处、九江外贸码头、九江出口加工区、湖口集装箱码头等地的专用数字电路,建立一套电子监管系统,实现“电子报检、电子监管、电子验放”。
  (10)教育方面: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和乡镇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7年,所有中学和乡镇以上完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推进全市“校校通”工程。2008年,全市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连通九江市教育网,多数偏僻山区建立农村远程卫星地面站与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所有城镇学校和90%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实现“校校通”,使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九江市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到2006年全市乡镇学校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2007年,开设九江市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水平。2010年,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起现代远程终身教育体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11)根据“五险合一”(五险系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系统设计思想,完成九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更新改造。2006年底前,依托政务信息网(或其它通信运营商线路),搭建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建立全市社会保险数据中心,市区各办事窗口、各医院医保窗口和各县(市、区)通过网络与数据中心进行业务实时处理,并与财政、卫生、民政、银行等其他相关部门在各级节点横向完成信息交换与共享;完善社会保险的服务体系和宏观管理体系,实现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为宏观决策、基金监督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12)加快税收信息化步伐。完成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三大主体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工作,实现三大主体系统数据完全共享;顺利实现数据省局集中处理;继续深化增值税管理系统的应用,做好防伪税控代开专用发票软件的测试、推广、实施工作;实现防伪税控网上认证系统,大力推进税控收款机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好和其他系统的衔接;加快税务系统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各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跨部门的配合;加强数据管理和利用工作。
  (13)工商行政管理方面: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电脑普及率每年递增10%,到2010年底达70%。加快基层分局的局域网建设,每年递增20%,到2010年底达100%。
  以政务信息网为平台,2006年实现全系统无纸化办公、远程视频会议系统。2007年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和企业信用分类分层监管。2008-2010年实现手持机移动监管系统。
  进一步完善九江红盾网站建设,2006年实现网上年检。2007年进行网上登记试点。2008-2010年全面实现网上办理登记等业务。
  进一步优化12315申诉举报指挥系统,2006年延伸到县,2007年到乡镇,2008-2010年到村,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4)建立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城市名址管理和建设信息化,再造“网上九江”。加快城市管网数字化进度,发展卫星定位系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5) 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馆馆藏的全宗档案案卷级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馆藏40%的全宗档案文件级目录实现计算机检索。重点加强对珍贵、重要、易损和利用频率高的历史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的数字化划控鉴定和转换工作,力争实现馆藏重要全宗和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及照片、录音、录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依托各地建立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发挥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优势,建立网上电子文件中心,及时接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平台
  1、加强城市通信管线建设,力争2010年之前城区所有弱电线路入地,并做到各运营商资源共享、合理利用、优势互补。
  2、加快高速宽带城域网建设步伐,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采取包括有线、无线、以太网、有线双向Cable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多种接入手段,通过XDSL、FTTX+LAN等方式加大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通过规划和完善本地中继光缆环网、县乡接入层光缆网,扩大市县传输中继带宽容量、县乡接入层带宽容量,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业务的承载,满足农村固定电话及宽带业务的发展需要;加大宽带业务的发展和提高宽带业务的网络竞争力,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信息化的需要。
  3、农村固定电话网络做细。一是在做好农村通信市场调查和网络规划的基础上,借助政策优势,通过灵活的组网方式,积极引入新技术,降低建网成本,加快“村村通”步伐。二是抓住市场发展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大力建设农村电话传输网络建设。
  4、小灵通网络做优。通过对现有网络资源利用情况及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优化好现有网络,以网优+扩容的建设思路,提高网络通信容量;加大小灵通增值业务投入。
  5、增加移动通信投资力度,扩容优化现有网络。加强乡村的广度覆盖和城区的深度覆盖,城区重点在新增城区和室内覆盖建设上,解决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景点的网络质量。在保证现有网络稳定的同时,逐步进行3G网络建设,开发各种新业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6、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2006年着手准备并选择小区进行试点,2007年在九江城区全面铺开,2008年基本完成城区12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和相关县级有线电视数字平移试点,2009年在各县级有线电视网全面铺开,2010年基本完成县城以上的有线电视数字平移工作;采取地面有线、地面无线、卫星直播、移动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加快广播电视覆盖,到2010年,力争使广播覆盖率达到96%,电视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60万户。
  (三)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1、在协调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过程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关键优势行业,争取利用外资,扩大生产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攻关及重点应用工程,以ERP、CAD设计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管理以及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数字化加工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
  2、面向制造业开展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活动,进一步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通过企业示范和培训等方式,引导、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使企业在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上实现产品快速制造和创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现代通信产品和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网络通信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突出我市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优势,尽快形成电子元器件、现代家电、数字信息产品、软件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积聚;积极发展技术先进的产品,如特色电子元器件、现代数字显示产品、手机芯片等。
  3、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或个人来九江独资或合资、合作兴办软件产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软件企业的合作,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考虑建设软件园区,完善软件发展技术支撑环境;积极发展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鼓励现有软件企业发展,积极做大做强软件企业。
  4、以数字电视播放为契机,开发以信息家电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力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研发数字电视播放系统设备,着力解决液晶覆硅光学引擎的封装、背投彩电光字机构制造的技术难题,促进LCOS高清晰数字背投彩电的产业化,促进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服务和生产。
  5、努力发展以网络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开发和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发展多媒体信息库,鼓励开发商用数据库,大力组织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文信息资源上网,逐步形成若干成熟并具备相当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和壮大行业、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等的网络应用系统、综合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数据资源;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网上信息服务和咨询等增值服务,支持和鼓励社会性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电子邮件、远程教育、远程医学、网上交易、网络广告、网上娱乐、手机短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
  6、通信营运业
  积极发展基于通信应用协议层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重点发展多种信息服务业,广泛应用IP电话、宽带通信。结合国家现有的相关实验网和示范工程,建立我市下一代综合信息通信试验网络,解决我市应用各类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可能面临的技术问题,确保2020年我市在城镇拥有一流的下一代综合信息通信网络和业务提供体系,和全国同步实现城镇居民信息通信“户户多媒体、服务移动化”的战略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数字九江”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组织体系、政策法规、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体系保障
  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调“一把手”负责的原则。加强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和实施重大决策的作用。强化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职能,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各市县都要制定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实施,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调控、服务职能。
  (二)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引进人才和投资的政策,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推进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三)资金投入保障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政务信息化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全市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扶持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网络等基础建设列入基本建设投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研究开发费用列入科技投入预算。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要随着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加强对全区信息化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确立项目准入和审批立项的程序。要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
  (四)人才培训保障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作保障,尤其是高级编程人员、系统分析设计人员以及高级网络管理人员。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要立足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市区两级党校、行政管理学院的培训课程。要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计算机考评制度。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对公务员信息技术培训,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50岁以下公务员计算机轮训工作;实施全民信息化教育工程。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办学等途径,培养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人才。建设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网,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扶持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为社会公众创造终身学习条件。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强智力储备。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96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