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2-14 生效日期: 2006-12-14
发布部门: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徐政发[2006]1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实施。?

2006年12月14日


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根据市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定位,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紧紧抓住发展新亚欧大陆桥、苏北振兴、徐州都市圈建设、特大城市建设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等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强化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坚持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目标,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创新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坚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具有徐州特色、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坚持开放配置资源,全方位、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徐州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2%,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30%左右。专利年授权量和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全省前列。通过努力,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2015年基本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区域辐射显著、体制机制健全、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具体目标是: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决算支出达到1.7%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3%、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00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工业攻关项目25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50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00个, 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达600亿元。
 ?——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省星火密集区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抓好6大支柱产业建设,实施国家和省星火计划项目300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农业攻关项目20项,重点培育和扶持50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星火龙头企业,实现6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60亿元。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快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园区建设,提高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功能,总孵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设10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建市科技馆、市科学会堂新楼、市科技大厦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原始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累计申请量达12000件,专利累计授权量4000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5%左右。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各级干部进行创新培训,累计培训15万人次。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培养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开放配置、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工业科技推进工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以及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集成,重点支持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创新水平高、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扶持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1.电子信息
  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应用软件,加快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重点产品群。
  ——软件。加强软件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重点开发网格软件技术、高可信软件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技术、智能数据库技术、自适应软件技术有线电视网络产品等。嵌入式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安全综合监管软件、矿山安全检测、矿山救护、燃煤燃油锅炉等离子点火系统、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基于目标市场的平台软件。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开发与现代装备和信息家电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及网络制造、过程自动化等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围绕通信、电力、交通、物流、教育等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加快建设徐州软件园,进一步壮大软件产业规模。 ?
  ——数字视听技术及产品。重点研究开发高档汽车音响、汽车影视系统以及关键材料、元器件、设备及配套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开发高分辨率图像高速传输技术及产品,家庭网络设备、家庭智能控制中心,发展广播电视数字化管理技术及系统。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件,包括气敏、红外、光电、热敏等传感器产业化技术;发展以微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半导体发光元器件、水文传感器、射频MEMS的开关以及生物传感器等产品技术;积极开展系统应用(汽车、医用、电力与电源管理等)的技术研究。开发片式半导体器件,大电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2.现代装备制造
? 以建设国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数字化医疗设备、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装备及技术。
 ?——数控冲压锻压机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数控成套装置、数控冲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新型医疗设备。以数字化技术带动医疗仪器的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彩色B超设备等诊断设备和肿瘤治疗、康复治疗、电子胃镜、辅助外科手术等治疗设备,以及超大容量X线管、轻型板、载X线发生器、高性能超声探头、高性能影像增强器、高频X射线发生器、影像数字化系统及存档通信系统等关键器件。
 ?——工程机械。重点支持以智能化工程机械、专用施工设备两大门类产品产业化、规模化为主,开发生产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履带挖掘机、履带起重机、大型全地面起重机、沥青混凝土转运车、大吨位装载机、大马力推土机、高等级路面摊铺机、路面铣刨机、沥青稀浆封层机、沥青混凝土拌和厂(站)、登高平台消防车及水罐消防车、举高喷射消防车、工程抢险设备、抢险工业机器人、军用工程机械和煤矿机械等产品。
  3.新材料
?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半导体硅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关键器件,加快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研究,推进碳纤维、芳纶、有机硅、氟化工等高性能材料的产业化。
 ?——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高强高韧钢、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新一代高温合金材料等超级结构钢,研究开发超高强镁合金、耐热镁合金、新型变形镁合金、高强轻质铝合金和铝合金结构等新型有色合金材料。积极开展稀土催化剂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稀土贮氢材料、新型稀土发光材料、新型稀土变质剂等稀土应用材料的开发。
 ?——半导体硅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研究开发多晶硅和单晶硅的规模化生产及深加工技术,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能利用领域的基础材料产业。积极开展蓝宝石等高亮度半导体基础材料的开发。
 ?——新型化工材料。研究开发新型催化材料与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有机硅和有机氟材料、新型分离膜材料、新型高性能纤维,重点推动有机硅、膜分离、特种纤维、新型合成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新材料的产业化。
 ?——新型纺织材料。研究开发生产涤纶增白纤维、改性兔毛纤维、微荧光天鹅绒、沙滩高档牛仔布等产品。
  4.生物技术与创新新药
? 致力于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医药、新农药和新兽药。
 ?——新医药。针对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的需要,重点研究开发精神类、抗高血压、重组人胰岛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开展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的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大力推进江苏地道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繁育。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型药物制剂,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药物口服剂;新型给药系统技术与装备;药物新剂型及其新辅料。
 ?——新型农兽药。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开展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创制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及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及农药新剂型。
  5.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 围绕转变徐州市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能源。发挥我市生物质能资源优势,研究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及其发电技术、纤维类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液化合成油或醇醚、植物油改性燃料油、生物质制氢,以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展生物质能沼气化技术升级与规模化、生活废弃物燃烧发电技术、生物质秸杆气化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太阳能利用和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品,开发风场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技术。
 ?——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新型环保产品、高效节能技术及设备。重点支持开发高效多功能(脱硫、脱氧、防爆)除尘装置,废弃物储运、分选和处理装置,废弃物焚烧装置; 工业废水处理和重复利用技术及装置等。开发生产低能耗高效回转窑、本安型变频调速电机、节能防振锤和矿用节能隔爆灯。
  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食品、化工、纺织、冶金、轻工、建材、采矿等传统产业,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能耗污染减少等方面,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我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机械、医药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化试点,培育100家示范企业,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现代管理技术、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等,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 以信息技术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研究和开发应用,重点建设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科技创业孵化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高知识型、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型企业,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 7.重点实施16个重大科技项目
? 主要是:重大应用软件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高精度数控机床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智能化工程机械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数字化医疗设备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矿山安全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新型环保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煤气化与下游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稀土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半导体硅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重大节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创制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研发与产业化,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实施农业科技先导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跟踪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我市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大力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动植物品种选育、安全营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重点领域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和产业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
  1.作物品种选育
  重点开展优质多抗超级稻、优质抗病超高产专用粉小麦、高品质抗病虫专用棉花、优质高产抗病玉米、优质高产抗病专用甘薯、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大豆和优质高产抗病专用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优质专用蔬菜、牧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等新品种。
  2.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
  重点开展地方优质高产家禽品种选育研究,优质瘦肉型猪的引种与杂交改良,优质高产奶牛、肉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优质肉兔、皮兔的品种改良;河蟹等地方特色水产品良种繁育技术研究,畜禽、水产良种工厂化现代繁养殖技术。
  3.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应用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气调保鲜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稻、麦、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加工利用设备,开展果蔬产品、畜禽产品、牛奶、水产品全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检测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农经特产品深加工、成套蔬菜加工、成套中式肉制品加工、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
  4.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建立种植业资源、畜禽水产资源、林业资源的评价与动态监测系统。研究开发人工速生材及生态林的营造技术、水资源保护和废水处理开发再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等。重点加强生态建设综合配套技术开发及示范,开展精准施肥、化肥控释与化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化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减少土壤有害重金属积累植物修复技术、灌溉污水对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技术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修复、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肥力、土壤毒素和水体污染快速测定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稻壳、麦麸、畜禽血液等)及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
? 5.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
  研究建立以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支撑的农业数字化监测系统。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农林重大病虫害和重大畜禽疫情监测技术研究,建立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种畜、种禽的饲养、繁育中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畜禽养殖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技术,开发农作物、经济林果、畜禽与水产及土壤、水体、森林信息智能化采集技术与设备。研制开发数字化耕作、播种、施肥机械、灌溉机械、喷药机械,开发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及人工环境控制系统技术等,建立不同农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6.农林病虫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生物和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病虫草害预警、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重点调查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状况,开发风险性评估、预警、检疫和扑杀技术,开展转基因植物对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规律研究。开发生物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关键技术,研制分子重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类生物农药、抗病虫草调节物质等新型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农药,建立生物农药产业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构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田间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体系。开展林木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技术、设施农业成灾病虫害的无公害控制技术、以及蔬、果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的研究与示范。
? 加强畜禽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及畜禽重要疫病快速诊断、检疫技术的研究,包括基因缺失标记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饲)性疫苗、疫苗用植物佐剂、细菌佐剂等开发,快速ELISA、快速PCR、基因芯片等诊断技术开发,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疫病的流行规律与无公害安全控制技术开发。
  7.星火产业带支柱产业及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围绕推动苏北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医疗器械、银杏、畜禽、果蔬、油料、板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大力提升食品加工、板材加工、果蔬与畜禽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8.重点实施7个重大科技项目
? 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研究与开发,畜禽品种改良与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 (三)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我市社会协调发展。
? 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主线,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出发点,针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大疾病防治、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相结合,紧密衔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1.环境保护
? 围绕我市流域污染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依托重大工程,选择典型区域,深入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工程。围绕生态型城市水环境建设目标,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构建的技术集成研究,形成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建立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示范。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安全需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用水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研究,形成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体系,建立饮用水安全技术工程示范。围绕重点区域和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总量控制技术、重点行业和典型城镇的循环经济技术、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技术和噪音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2.重大疾病防治
? 围绕烈性传染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需要,开展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病情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案和消毒防护用具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应用示范。选择我市高发性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常见疑难疾病,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示范。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预防、康复、保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以及意外伤害、生殖与妇女儿童健康、环境因素致病、精神性疾病等临床应用技术的研究。
  3.人居环境
  围绕我市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市和社区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服务技术、城镇和农村工业与生活废弃物处理新技术、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镇现代化人居环境构建、汉文化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工程示范。
  4.公共安全
  围绕公共安全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社会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关键技术以及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实施煤矿安全、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社会治安监控与处理的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
  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市和建立可持续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标准,建立市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指导其进一步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地方优势与科技特色。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类型的区域及主导产业突出的园区,在确定其可持续发展科技主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实施相关科技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辐射推广中心。
  6.创新学习和创新教育
  大力开展以创新学习和创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科学的研究,大力推广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动手能力,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习惯。针对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政策、措施。依照建设学习型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目标要求,针对我市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在全省均处于落后的状况,组织力量从学习科学、教育科学、人才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攻关和实验,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7.重点实施的6个重大科技项目
   主要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糖尿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科技示范工程,生活垃圾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四)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骨干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投入体系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纵深部署,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载体的良性互动,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化转化的快速通道,切实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根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研究开发载体、成果转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1.加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
  实施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围绕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学科分布布局,在农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装备)、电子信息(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网络技术和设备、光电器件)、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催化剂、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抗高血压药物、新型精神类药物、新型人工胰岛素)、新农药(生物农药、创制类化学合成农药)、新材料(光通讯材料、合成树脂、工程材料、膜材料、金属基纳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端数字制造设备)、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生物质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到2010年,在全市建设10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中5个进入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列,其中1-2个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
  加快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快省级留学生创业园、知识产权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提高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大幅度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创业孵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达500家,孵化科技项目1500项,年经营收入5000万元;毕业企业200家,孵化成功率达95%以上,在孵企业实现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在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内建成“五大系统、五大平台”:建设创业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知识产权服务系统、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系统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等五大服务系统,五大服务系统之间与入孵企业之间可实现交互式服务和管理、资源共享、开放互联;完成医疗电子研发服务平台、电力电子仪器仪表研发实验室、共享式计算机数据与图像处理与CAD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与远程培训教室、计算机局域网建设,使徐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较强的综合与专业服务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开发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有重大产业影响的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群、企业群。加强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建设,为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引导各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稳定的技术依托,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
  根据地方资源优势,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建立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机制,按照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的星火密集区。
  3.加快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围绕我市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参与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生物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7个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在科技创业服务、生产力促进、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支持40-50家业务特色鲜明、创新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机构。到2010年,科技咨询业总收入达6亿元以上,各县(市)区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五)实施全面科技合作工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提升我市科技综合竞争力
  以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入贯彻“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批我市重点支柱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我市储备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1.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争取以参加有关国际合作研究、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中外专家学者学术互访、派遣人员出国留学等形式,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积极组团出国进行项目考察与洽谈,邀请国外科技代表团来徐考察交流,引进急需技术。引导和鼓励徐工集团、万邦股份等重点企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合作。衔接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行动计划,定向跟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有关科研机构,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在风力发电、电机传动系统、稀贵金属研究、棉花种质资源等方面的合作,支持与韩国的硅资源利用,中南美洲的甘薯种质资源合作等其他国际科技合作。
  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建立1—3个国际科技合作友好城市。
  2.加强我市与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
  积极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科技合作,抓住与无锡市南北挂钩合作的有利时机,通过区域科技合作来带动技术、项目和资本向我市转移,每年组织3-5个南北挂钩项目。
  3.积极支持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
  鼓励和支持我市重点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支持200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协作关系。充分挖掘中国矿业大学等驻徐高校的科技资源,筹备建立驻徐高校与我市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流联席会议。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产品的技术升级与换代。加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科技合作。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合作。
  4.积极开展科技招商
  在科技合作过程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要以资源吸引技术和项目,以技术和项目促进招商,以招商带动技术和项目的引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六)实施科技人才创业工程,把我市建设成科技人才创业的乐园
  充分发挥驻徐高校多、人才总量大和创业平台初步具备的优势,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创业的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我市创业。
  1.发挥现有平台优势为科技人才提供创业机会
? 充分发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大学科技园和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根据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项目孵化。力争五年扶持500个科技创业项目。
  2.为人才创业提供融资便利
  对从事重大科技成果开发、拥有某项专利技术、发明或其专有技术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能带动我市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实行聘期协议工资制。对于可计算经济效益、贡献突出的人才给予奖励,并优先给予科技资金支持。需进行融资的,市担保公司优先给予担保。力争风险投资公司的担保授信额度达到5亿元以上。
  3.加快对我市现有科技人员的创业培训
? 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围绕星火、火炬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培训15万人次科技管理干部和各种H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育一批民营明星企业家。
  4.积极做好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工作
  鼓励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在徐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自办或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市各类科研计划将优先扶持他们在支柱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研发创业。

  四、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推进徐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作用,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视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研究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与改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地方、部门及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责任制考核机制,落实对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的绩效考核。要加强市、县(市、区)及重点行业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进一步完善对各县(市、区)和市各局、公司的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科技工作的责任,强化对科技创新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并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促进依法行政。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市科技创业大厦、市科技馆等一批科技场馆。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普场馆运行质量。建设一批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有效整合现有科普资源,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利用自身设施、人员条件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实施“村村通”科技信息工程和居民计算机普及工程,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宣传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创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献身科技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科技人员,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和舆论氛围。
  (二)深化科技体制与管理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努力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完善决策议事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评价、信用和经费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三)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支持企事业单位重大发明专利申请和向国外申请专利,将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企业资质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在科技计划立项、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机制,为涉外诉讼、困难企业诉讼提供援助。
  (四)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市、县(市、区)政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创业种子资金和担保资金,充实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学技术普及。
  建立科技创新市场投入机制。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40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