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1-23 生效日期: 2007-01-23
发布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鲁政发[2007]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完成我省循环经济试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评估意见的复函》(发改办环资(2006)2929号)精神,现将《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进入全省循环经济“123”工程名单的10个城市、20个园区、300家企业要抓紧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带头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10个城市、20个园区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论证,各设区市负责对300家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论证,确保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评审论证工作。其他城市、园区、企业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制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配套政策措施,共同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具体问题请及时报省经贸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本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山东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之间。全省土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东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14℃,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境内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4%,山地、丘陵占34.9%,河流、湖泊占1.1%。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4%,林木蓄积量8800万立方米。山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全省海岸全长3024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拥有较好的建港条件。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516.9亿元,比2004年增长15.2%,“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8.6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增加值9568.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4.7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比例为10.6:57.4: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53美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073.1亿元,增长29.6%。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为924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45%,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
  三、资源环境状况
  (一)资源状况。
  能源资源。我省是全国重要石油产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居全国第2位,剩余可采储量居全国第3位。境内蕴藏的石油可采出储量2.45亿吨。我省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2.23%,居全国第11位。但由于高硫煤、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地上建筑物压矿等问题,实际可以采出的煤炭只有45亿吨左右。
  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四位。
  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地热等能源矿产7种,金、铁、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24种,石墨、石膏、滑石、金刚石、蓝宝石等非金属矿产47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列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8种,列前5位的有32种,以非金属矿产居多,其中,自然硫、石膏、花岗岩、辉长岩、陶瓷土等8种储量居全国第1位,金、金刚石、水泥用灰岩等8种居全国第2位,石油、钴、石墨等5种居全国第3位。
  (二)能源、水资源的消费情况。
  能源消费。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3609.8万吨标准煤,居全国首位,也是全国唯一的能耗超过2亿吨标准煤的省份,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2.7%,第二产业消费占81.8%(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76.4%),第三产业占10.1%,居民生活消费占5.4%。能源消费以煤炭、油品为主,其中煤炭占77.4%,油品占20.4%。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2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万元GDP电耗1032.4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15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
  水资源消费。2005年,全省总用水量211.0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占10.3%,农田灌溉用水占67.1%,林牧渔畜用水占9.6%。全省万元GDP取水量112.95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8.12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5%;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787.59立方米,节水灌溉率62.3%。
  (三)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处置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情况。2005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利润20.3亿元,增长11.9%。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3465.3万吨,其中,利用粉煤灰860.4万吨,增长5.2%,煤矸石1619.6万吨,增长13.5%,化工废渣138.8万吨,下降8.7%,炉渣392.2万吨,增长17.8%,煤泥152.5万吨,增长25.4%。另外,利用次小薪材及三剩物183.3万吨,利用河渠道泥沙23.4万吨,增长21%,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46.8亿立方米,增长56.8%。全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累计达到52.2万户,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700多处,年产沼气近3亿立方米。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4000多万吨,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废物排放处置情况。2005年,省政府做出了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的决定,组织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恢复和保护三大类工程。关停淘汰了微山湖和东平湖流域28家、小清河流域41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麦草浆、废纸浆、酒精、淀粉生产线。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7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2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量11.2亿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比上年提高5.05个百分点。实施了《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4-2010)》,推动火力电厂通过安装脱硫设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到2005年底已完成31个脱硫项目,关停了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火电机组77台。加大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提高到40%,关闭淘汰或改造普通立窑和小机立窑企业167家、立窑生产线309条,水泥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到31.7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44个,年处理量609.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58.3%。
  环境质量状况。2005年,全省省控50条河流116个断面中,符合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断面17个,占监测断面的14.7%;符合Ⅳ类水质断面31个,占26.7%;符合Ⅴ类水质断面15个,占12.9%;劣于Ⅴ类水质断面53个,占45.7%(其中COD小于100毫克/升的断面31个,占劣于V类水质断面的58.5%)。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35.3%。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耗氧物质、氨氮和石油类。17个设区城市中,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15个城市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济南、菏泽符合三级标准;全省酸雨检出率与上年持平,无酸雨城市。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占污染负荷的43%;其次为二氧化硫,占39%。全省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93.9%,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17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范围在71.8%~100%之间。其中,日照、威海、东营3个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100%;烟台、泰安、潍坊、青岛、聊城、济宁、临沂、莱芜、滨州、德州、枣庄11个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90%以上;菏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85.8%,淄博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84.1%,济南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71.8%。全省重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21.1万吨,比上年增加899万吨,增长11.3%,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84.8万吨,占28.2%。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真正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从主要资源消耗看,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资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200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1.28吨标准煤,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四个经济发达省市比,万元GDP能耗分别高0.49、0.36、0.4、0.3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6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15吨标准煤,比浙江江苏高0.66和0.48吨,相当于广东的两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5%,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在资源开发中,一些地方没有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一些矿山企业开发水平不高,过度开采现象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铁矿开采回采率仅60.7%,石膏矿实际开采回采率不到30-35%,煤矿矿井开采回采率多数在60%到80%。另外,不顾后果、粗放生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匮乏。
  二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后备资源极度匮乏。由于人口众多,我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很低。水人均仅有344立方米,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耕地人均仅有1.1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49%。到2010年,全省45种主要矿产将有33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煤炭资源现有可采储量也只能保证矿山生产30年左右,届时将有108对矿井因资源枯竭而报废。金矿区几乎都已建矿,77%的矿山保有储量不用5年即可采完。目前,煤炭可采储量约45亿吨,石油可采储量2.45亿吨,2005年生产原煤14029.8万吨,比上年下降2.3%,生产天然原油2694.5万吨,仅增长0.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已由全国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煤炭由净调出省在“十五”中期成为净调入省。按照省“十一五”发展规划,2010年山东GDP将达到3万亿元,万元GDP能耗目标1吨标准煤,全省总能耗将达到3亿吨标准煤,在省内煤炭、石油产量难有增加情况下,能源保障缺口巨大。这种资源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我省实现“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三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在三次产业比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省电力结构中,火电装机占绝对优势,新能源发电比例不足1%,火力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占到全省能源总消耗量的31.9%。另外,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主要支柱产业中,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能源、资源消耗的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排污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比较突出。2005年,我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废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的第1、6、7、10、25位。加之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距完成国家治污目标差距较大,目前,全省仍有75.9%的河流断面不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省辖淮河流域有75%的断面未达到国家规划目标。企业超标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流域水质的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主要是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固体废物处置率低,电池、废旧电器等污染加重;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尾气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不容忽视;室内污染危害加大;辐射和电磁安全亟待加强。
  第二部分 工作基础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已经具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政府推动力不断加大
  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前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三年间召开四次全省大会贯彻中央部署,明确任务,落实措施,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到会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为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省政府建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省经贸委为牵头部门,环保、财税等3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1次例会,通报情况,分析形势,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2006年省政府专门设立了节约能源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各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都进行了部署,出台了相关文件,多数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使这项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入研究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废物零排放。省经贸委、环保局、科技厅、财政厅、地税局等单位分别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措施。
  二、注重法规标准建设和政策制定
  省人大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法规。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制定并下发了《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山东省节能监察办法》、《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十一五”节水规划》、《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等规章文件。在总结我省过去经验、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山东省重点产品基本能耗定额和能耗限额》、《山东省电力、造纸、冶金、化工、纺织(丝绸)行业产品用水定额》、《山东省城市生活用水量标准》、《山东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等6个方面的节约标准。通过法规、标准和政策的落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节能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突出抓了千户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自2002年起,省经贸委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统计制度,对千户重点企业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督促检查。并制定了加强千户企业节能工作的措施,指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效益。二是建立了节约型社会主要指标公报制度。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将万元GDP能耗等七项指标作为考核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半年公报1次。三是组织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我省承担的全国第一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成效明显,济钢、莱钢2个试点企业能耗指标显著降低,每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二氧化碳13万吨。现正向全省推广这一节能新机制。四是层层落实节能责任制。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省政府与各市以及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四、工农业节水成效明显
  工业方面,全省各地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十五”期间,对污染重、耗水高的3500个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治理整顿,工业节水水平显著提高。加强了企业用水管理,全省累计完成企业水平衡测试1500个,据此编制产品用水定额,下达用水计划。全省所有工业企业采取了“三级计量”措施,企业取水计量率达到100%。通过合理配置水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农业方面,“十五”期间,全省新增各类节水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农业节水面积达到5000万亩。其中,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农田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万亩。建立了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德州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曲阜、滕州等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650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区。重点对40处大中型灌区实施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衬砌骨干渠道500公里,全省万亩以上灌区渠道衬砌总长度已达4万公里。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全省农田灌溉用水量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6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13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5,水分生产率由1公斤提高到1.5公斤。
  五、稳步推进建设行业“四节”工作
  一是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全省围绕墙体屋面保温隔热、采暖系统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扶持开发了上百项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项目建设,建筑面积970多万平方米。2006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组织开展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检查。举办了建筑节能高峰论坛与技术博览会。二是推进墙材革新工作。制定并组织落实“禁实”方案,加大工程实施阶段监督和执法检查力度。目前,48个设市城市规划区已基本实现“禁实”目标,全省累计新上新型墙材生产线720多条,新增生产能力220多亿标块,基本满足了我省城镇建设需要。三是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加强用水计划管理,200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计划用水率达80%。全省投运的79座污水处理厂有21座实现了再生水利用,2005年全省再生水利用量为7243万立方米。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共有4个城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8个城市被评为省级节水型城市。四是推进建筑节材工作。积极推广钢结构等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建筑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新技术推广和产品备案制度,新型建材生产应用体系基本形成。
  六、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进一步强化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大力开展共伴生矿产、残矿、尾矿及低品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大工业“三废”(工业固体废物、放散气、废水废液)综合利用力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废渣得到普遍利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推进垃圾处理设施产业化发展、确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一系列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重点加强了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工作。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的同时,支持重点企业搞好发动机再制造,探索机电产品再生利用的新路子。全省19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公司有序经营,2005年回收报废汽车9.9万辆。临沂再生产业园、烟台再生产业园和以海尔集团为依托的废旧家电回收拆解中心也在筹建中,烟台等市进行的城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取得初步效果。
  七、清洁生产推行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指导企业从源头治理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省经贸委与省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山东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已有造纸、纺织印染、石油化工、酿造、淀粉、氯碱、冶金、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10余个行业的400多家企业完成了规范的清洁生产审核,总结宣传了3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经验做法,推广了济钢等企业创建清洁生产工厂的经验。据对310家推行清洁生产企业的统计,万元产值废物排放量普遍减少20%-30%。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热点行业盲目投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十五”期间,全省关停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331条,关闭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草浆造纸生产线69条、所有5000吨以下的酒精生产线。
  八、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一批关键技术
  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我省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突破。在节能方面,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锅炉煤量测量记录仪、高效G48Sh型循环水泵、高压变频器节电、顶燃热风炉等一批先进节能技术(产品)取得突破。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开发的天力干燥设备(以天然气为燃料)技术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部分设备已出口美国、印尼、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节水方面,压滤水循环利用、同向流白水回收、碱法草浆废液无害化处理、矿井水综合利用等一批节水类技术(产品)得到了应用。华泰集团的同向流白水回收技术节水率98%,年节水量1050万m3,实现了水的综合利用。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利用磷石膏废渣制硫酸联产水泥、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炼钢废渣的综合利用、转炉煤气回收、双级真空硬塑制砖技术及成套设备、麦草浆碱回收等一批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热转换与利用、芙蓉地温供暖、高效海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煤炭地下气化、水煤浆流化悬浮洁净燃烧等技术(新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芙蓉地温供暖技术的应用,每年节约运行费138万元,减少二氧化硫大气排放26.6吨。
  九、企业、行业、区域相关联的“点、线、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在工业方面。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济南钢铁、新汶矿业、莱芜钢铁、鲁北化工、烟台万华、复强动力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前列,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济钢集团实施干法熄焦、废气循环发电、热轧改造等项目,实现了闭路循环用水和污水零排放,“九五”以来,年产钢增长5倍多,耗新水仅增长8.8%,吨钢能耗达到670千克标准煤,与1995年相比下降4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多万吨,不仅使企业走上了高效、低耗、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而且为全省乃至全国钢铁工业企业树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样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新矿集团积极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与国内6所知名大学和23个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组织本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外聘专家共同研发,解决了一大批阻碍企业发展的重大循环经济技术难题,如:利用企业自身生产的地下煤气化装备产出的煤气发电和用煤气烧制陶瓷、用矿区水泥厂的旋窑余热发电、硬塑成型制砖机成套技术等,在煤炭行业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莱钢坚持开源与节约并举的发展思路,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实施废水“零排放”工程,使吨钢耗水降至3.51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鲁北化工多年来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创造出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三条高相关度的工业生态产业链,成为世界上独有的生态工业循环模式。济南复强动力公司是全国首家废旧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在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多名院士指导下,进行的退役发动机再制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过去只能报废处理的退役发动机获得了新生,价值利用系数由3-5%提高到80%以上,与新品相比,能源节约50%,劳动力节约34%,原材料节约85%,成本仅为新机的40%,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效果显著。万华集团“十五”以来异氰酸酯的产量从2万吨增长到10万吨,翻了两番多,但用水总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4%。
  在农业方面。我省的传统农业已开始向工业型农业发展,资源耗费型农业已开始向资源循环型农业转化,单一开发“生食食物链”的单线型农业已开始向“生食食物链”与“腐屑食物链”对等开发的综合循环型农业转化。如栖霞市的“粮油-畜牧-果菜-食用菌”,沂源县的“畜、沼、果”、“畜、沼、菜”,禹城市的“养殖、沼气、种植”,利津县的“上农下渔”等循环经济模式。在加快发展这些农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全省积极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2005年,全省旱作农业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秸秆利用量4000多万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示范工程28处,新建沼气池4万户,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20个。
  在园区层面。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初步建立起一批起点较高、具有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和拥有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体系的产业园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初步探索了路子。2005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元GDP水耗11.7吨,是生态市标准的7.7%,万元GDP能耗0.65吨标准煤,是生态市标准的43.3%,万元GDP的COD排放量1.73千克,是生态市标准的43.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区域。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每年用于生态工业的投入都在3.5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上下游产品、关联产品接续成链、资源封闭循环利用为特色的生态互联网和生态工业体系,形成了溴系列、纯碱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四大产业链,创造了海水“一水五用”的奇迹,实现了废物在区域内的基本闭路循环和再生资源化。2005年,开发区新增利税中“三废”综合利用所创造的利税已达20%以上。
  在区域层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城市为单元的循环经济工作正在起步。日照市以建设循环型企业为重点,以“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建设思路,逐步构筑一、二、三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华远造纸集团、洁晶集团等10家企业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始向清洁生态型企业转化。日照经济开发区和日照高科技工业园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产品链、废物加工链和信息共享体系。日照市启动了16个生态示范乡镇和31个生态示范村的试点,建成了一批生态示范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城市节水3.15亿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8%。城市节能建筑面积占新建居住建筑面积的45%。但总体上,在城市这样大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刚刚起步。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宣传教育,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问题。
  (三)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四)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近期工作重点,优先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协调推进,使循环经济建设逐步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引导面上工作开展。
  (五)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各企业、各产业、各区域向循环型发展的方向转变。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大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争取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2%左右,达到1吨标准煤,万元GDP耗水降低30%,达到80立方米;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大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主要目标见下表。
  序号指标单位2005年2008年2010年
  1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1.281.11
  2万元GDP取水量立方米112. 959580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57175
  4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 0.550.580.6
  5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万元141.3170180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0.19395
  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506065
  8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607580
  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61520
  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86265
  11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51323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任务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突出抓好产业转型、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
  (一)加快构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同时,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服装纺织、材料六大支柱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重点壮大100个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能耗大、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发展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制造业强省。
  调整建筑材料结构,加快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建筑节能、节材、节地,积极推广钢结构等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等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所有设区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建设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相关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占用资源少、污染少、附加值大、吸收就业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着力降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一是大力推进工业节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十大行业是我省的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50%,耗能量占到88%。要通过改造提升、关闭淘汰、控制新上三项措施并举,推进我省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冶金行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严格控制低端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薄板、大型H型钢等新型优质钢材,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水泥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尽快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电力行业:新上电厂必须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下决心淘汰装机能力小的常规燃煤机组;改变平均分配发电量的发电调度规则,安排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多发电,高能耗的机组少发电或者不发电;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化工行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发展长效缓释肥、生物肥、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突出抓好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
  进一步优化我省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煤气化,发展煤炭深加工,降低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控制煤炭生产量,严格禁止新建5万吨以下煤矿。积极发展核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规范发展热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严禁发展纯凝小火电。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醇醚燃料等清洁能源,对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制定具体发展意见,抓好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秸秆发电项目的实施。
  二是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屋面保温、节能门窗、节能供热采暖系统、节能空调制冷、绿色照明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认定制度,达不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工程,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作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开展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分级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热体制和供热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推行采暖按户计量收费制度。建立节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提高资源的规模效益和效率,发展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
  (三)抓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节约矿产资源工作。节水方面,突出抓好重点用水企业的节水工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和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步伐,努力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实施阶梯式水价;健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利用,沿海地区的发电、化工等企业以及城市公共用水逐步实现用淡化水替代淡水;健全节水器具、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保护水源地,加快污染治理。节地方面,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集约用地,鼓励发展多层、小高层住宅和多层厂房,同时停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入开发区,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严禁毁田烧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滩涂荒地煤矿塌陷地的复垦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挂牌、拍卖出让制度。节材方面,抓好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禁止生产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生产密度板等产品;抑制过度包装,加快推广散装水泥。节矿方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认真组织开展铁矿、金矿、石膏、建材等矿种的开采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对达不到标准要求,整改不合格的,依法予以关停;严把采矿权立项审查关,认真抓好资源的整合工作,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省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加强尾矿回用,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强对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强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抓好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建筑渣土和建筑工程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推进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五)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废旧家电、包装废弃物、报废机动车船、废弃农地膜、废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突出抓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省工作,以及青岛市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全国试点工作。在济南、淄博、烟台、临沂、兖州5市推进资源回收再生利用试点,建立完善社区回收为基础的新型回收网络,开办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吸纳和组织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从业人员进入交易市场开展合法经营,形成废旧物资产生、回收、利用良性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推进建立回收、交投、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提升无害化水平。依法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管理,切实解决报废汽车拆解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加强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等高资源消耗行业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推广,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在全省培育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倡导绿色消费,率先实施政府机关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在全省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建立全省清洁生产审核网络,对清洁生产审核实施验收发证和奖惩制度。积极开展ISO14001认证。筛选、开发和推广一批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充分展示清洁生产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七)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彻底转变传统的、落后的、资源消耗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绿色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把农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因地、因作物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旱作节水技术和配套措施,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品种、旱作栽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节水、节药(农药、兽药)、节肥、节种、节能、节饲料为重点,大力开展节本增效活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加大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扩大秸秆传统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多渠道加快利用步伐,提高利用效益。改进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降低还田成本,大幅度增加还田面积。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提高秸秆养殖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食用菌养殖规模。大力推广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新技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回收农地膜,提高回收利用率。以农村沼气为重点,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沂蒙山区等适宜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一池三改”(即建设一个沼气池,同时配套改厨、改圈、改厕)示范县,带动和扩大全省农村户用沼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沼气技术,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粪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型农业。
  (八)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一是抓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研究重点是:作物秸杆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废资源的气化与发电技术,农业循环经济节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林牧渔加工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有机食品管理体系研究与示范。
  二是抓好工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研究重点是:煤、煤化工的资源利用技术和煤转化为气、油的技术,石油化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矿产与冶金业中清洁选洗和加工技术研究,植苇(林)-造纸-废水治理-再植苇(林)的循环经济模式关键节点技术研究,清洁燃煤技术、电厂脱硫、电力“三废”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医药行业尤其是生物制药的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机械与装备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无尾矿及少尾矿的循环与综合利用研究,化工生产工业废渣循环与综合利用研究,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是抓好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研究重点是:现代物流循环技术研究与开发,餐饮娱乐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装生命周期清洁工艺的技术开发与研究,产品消费后最终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山东服务业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与示范,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节点技术研究。
  二、工作重点
  (一)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争取用3年时间,培育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名单附后)。
  通过培育循环经济型城市,提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提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探索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通过培育循环经济型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内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探索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园区的思路,并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探索园区集约用地、集中供热和废物集中处理方式。
  在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黄金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培育循环经济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工作,提出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投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各行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物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企业要抓紧工作,先行一步,制定和实施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力争成为循环经济工作样板。其他城市、园区、企业也要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尽快制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配套政策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落实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省循环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研究探索十个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1.钢铁:以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的“钢铁废物资源化管理、闭路循环利用”,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废水零排放”,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炉煤气、工业用水、固废和余热四个闭路循环”等企业为试点,开展钢铁行业节能、节水、废物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探索构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电力:以山东黄岛发电厂的“清洁生产、脱硫除尘、变废为宝”和“废水对外零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100%”,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的“煤电联营、资源循环利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的“绿色技术回收粉煤灰”等企业为试点,开展电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脱硫除尘等污染防治工程的建设,探索构建电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化工:以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水六用’的绿色生态产业集群”,山东鲁北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磷氨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和盐碱电联产三条产业链有机整合的生态工业共生体系”,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的“内部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外部参与大循环相结合”,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绿色制冷剂开发”,以及山东滨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试点,实施化工行业的生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探索构建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煤炭:以新汶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煤炭生产为主,煤、电、化、建四位一体大产业集群”,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的“煤化工”,以及枣庄矿业集团、淄博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龙口矿业集团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造纸:以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的“林浆纸一体化和水资源回收利用”,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废物零排放”,以及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贵和纸业有限公司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山东晨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照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枣庄华润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试点,建设造纸行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创新基地,切实解决造纸废水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构建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黄金:以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杂含金矿中提取金、银、硫、铜、砷、铁红等物质”,山东黄金矿业股份公司新城金矿的“工业、生活污水零排放”,蓬莱市黄金(集团)总公司的“氰化尾渣回收利用”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黄金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7.酿造:以青岛啤酒集团各家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全部回收资源化利用为示范,以及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公司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酿造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建材:以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泰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沂州水泥集团总公司、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章丘华明水泥有限公司山东榴园新型水泥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宝山生态建材有限公司、菏泽鲁宏水泥有限公司山东蓝星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建材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9.有色金属:以山东铝业公司的“利用赤泥提炼稀有金属镓和生产多种新型建材以及废催化剂综合治理”,山东信发铝电集团“热电联产、铝电联营、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等企业为试点,引导有色金属行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探索构建有色金属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0.轻工:以山东凤祥集团的“副产品深加工”,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的“以原料、产品、水资源和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四大循环系统促进玉米深加工”,山东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菱花集团股份公司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轻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围绕实施十大循环经济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把循环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节能工程。以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运用节电、节煤、节油、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2.节水工程。以电力、造纸、冶金、化工、纺织(丝绸)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城市中水利用和节水型器具推广应用工程,加快节水增效示范区和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建设。
  3.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综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废旧再生资源、农林水产废弃物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清洁生产工程。实施重点流域和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在全省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公布一批示范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开展。
  5.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沿海地区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6.生态农业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生物农药、高产肥料等无公害投入开发及示范项目,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7.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开展以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沼气、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
  8.节约型小区建设。推广节能建筑设计、双线供水管网设计、节能建筑材料、节水器具、太阳能利用器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集雨工程。
  9.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再制造。充分发挥复强动力等企业再制造的技术优势,抓住国家确定我省为再制造试点省的机遇,研究建立我省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循环产业链,并争取国家政策上的突破。
  1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在居民集中地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纸等回收系统,形成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利用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负责组织、指导和推动全省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重大问题。省经贸委(省政府节能办)负责发展循环经济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循环经济工作的具体落实。各市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抓好落实。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与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制定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区域开发规划时,都要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加强考核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二、加快建立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和规划标准体系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节能监察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山东省《清洁生产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搞好地方立法,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逐步建立起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
  抓紧制定《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海水利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建筑节能规划》、《墙体材料革新规划》。同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三废”污染控制标准。检查总结《山东省节约型社会部分标准》落实情况,不断扩大标准的范围,逐步覆盖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和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通过规划和相关标准,加强对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调控,指导全省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大政府政策推动力度
  省级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科技攻关、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产业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新产品贴息、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事业的支持力度。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信贷政策作用,鼓励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优惠政策。对实行政府定价的电、油、气等能源,建立与能源供应相联系的价格传导和联动机制。按照鼓励低能耗、约束高能耗的原则,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实行差别能源价格。制定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征收管理办法,建立超能耗加价制度,超过能耗标准用能的,实行加价收费。全面推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还原资源成本。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
  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把技术进步作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充分发挥省“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海水淡化、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一是积极开发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十一五”期间,在重点建设的100个技术中心中,支持搞好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组织对重大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发挥洁净煤、重型汽车、橡胶、生物制药等行业技术中心作用,搞好行业共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程,大力提高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大技术的水平。二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设备和技术。三是向全社会大力推广应用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和工艺。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五、搞好宣传培训,增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使公众充分认识我省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发挥好省循环经济促进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
附件: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名单
  一、城市(10个)
  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
  二、园区(20个)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青岛市市北区胶州湾新产业基地、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枣庄市经济开发区、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营市经济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安华丰循环经济工业园、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经济开发区、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德州晶华集团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园、山东东阿工业园区、临沂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菏泽交通集团工业园区
  三、企业(300家)
  1.济南市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济南力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济南市琦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水化工有限公司、章丘日月化工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章丘华明水泥有限公司、济南市北郊热电厂、济南啤酒集团总公司、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山东建工集团公司、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卷烟厂、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公司
  2.青岛市
  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山东黄岛发电厂、青岛琅琊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胶南易通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青岛胶南明月海藻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热电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城阳区金合养殖有限公司、青岛酒厂有限公司、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青岛美高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正大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3.淄博市
  山东铝业公司、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山东玻璃总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汇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山生态建材有限公司、淄博嘉周热电有限公司山东东佳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联合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淄博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贵和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金兆集团有限公司、淄博科丰化工有限公司、淄博市周村同森木业有限公司、淄博博丰复合肥有限公司、淄博万昌集团有限公司、淄博市华联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淄博市临淄鲁恒建材有限公司
  4.枣庄市
  山东榴园新型水泥发展有限公司、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枣庄八一水煤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枣庄华润纸业有限公司、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丰源煤电有限公司山东大宗集团公司山东鲁南牧工商联合公司山东神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5.东营市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市天信纺织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集团公司、利津力能热电有限公司、东营胜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营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山东德仕化工有限公司
  6.烟台市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氨纶集团公司山东百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龙口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丛林集团公司、烟台鲁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正海集团有限公司、招远金宝电子有限公司山东玲珑橡胶公司山东九发集团公司、烟台恒邦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巨力化肥有限公司、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烟台绿环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烟台首钢东星(集团)公司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金翅岭金矿、蓬莱市金冶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蓬莱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蓬莱市黄金(集团)总公司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
  7.潍坊市
  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发电厂、山东恒联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晨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奥宝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潍坊钢铁集团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诸城市良丰化学有限公司、孚日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鲁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潍坊新方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寿光蔡伦申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乐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高密市天恒化工有限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青州卷烟厂、潍坊汇源实业有限公司
  8.济宁市
  菱花集团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雪花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鲁城有限公司山东华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昊福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民生煤化有限公司、兖矿峄山化工有限公司、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济宁金威煤电有限公司山东省微山湖矿业集团公司、济宁中银电化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兖州银河橡塑集团有限公司、济宁碳素工业公司山东凯赛里能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
  9.泰安市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肥城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和东新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飞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惠普矸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有限公司、泰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泰安华丰顶峰热电有限公司、泰安鲁珠水泥有限公司山东鑫国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泰开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肥城富源工贸公司、泰安海化新星肥业有限公司、泰安华泰建材有限公司、泰安华新石膏制品有限公司
  10.威海市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威海热电厂、山东蓝星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恒信水泥工业有限公司、成山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市第二热电厂、天润曲轴有限公司、乳山市大业金矿、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文登市第二橡胶厂、山东鸿洋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11.日照市
  山东日照发电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日照焦电有限公司、五莲县阳光热电有限公司、海汇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鲁信金禾生化有限公司山东尧王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日照三木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日照海通丝业有限公司山东永发石业有限公司山东日照酒业有限公司
  12.莱芜市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泰山阳光电力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庄煤矿、莱芜市泰山阳光水泥有限公司、莱芜泰钢热电有限公司、莱芜钢铁华威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鲁碧建材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银山工业有限公司
  13.临沂市
  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山东沂州水泥集团总公司山东临沂盛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鲁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银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冠鲁工业集团公司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华丰集团公司山东宏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新光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正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利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德利再生资源置业有限公司、泓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清华同方鲁颖电子有限公司、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沂水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14.德州市
  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贺友集团总公司、德州沪平永发造纸有限公司山东德齐龙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照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有限公司德州电厂、禹城市兴达建材有限公司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禹城福田药业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古贝春有限公司、希森三和集团有限公司
  15.聊城市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凤祥有限责任公司、东阿东昌水泥有限公司山东省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山东齐鲁味精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银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冠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聊城鲁西化工集团总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高唐县金兴人造板有限公司山东新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瑞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三山集团有限公司
  16.滨州市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滨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齐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惠民县光明热电有限公司山东香驰豆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山东众和新型墙材有限公司、滨州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沾化海明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阳信金缘纺化有限公司山东基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万德酒业有限公司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山东沾化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
  17.菏泽市
  山东菏泽发电厂、东明县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菏泽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成武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菏泽鲁宏水泥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菏泽)有限公司、单县有机化工有限公司、菏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1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