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信息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5-30 生效日期: 2007-05-30
发布部门: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文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市信息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二00七年五月三十日

上海市信息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

  前言
  为推进上海信息产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本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一)“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信息产业快速成长,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上海信息产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一跃成为本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信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3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9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4%提高至2005年的12.0%,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制造业销售收入和服务业经营收入更是历史性地突破5000亿元大关;2005年末,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5万。
  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制造业销售收入和服务业经营收入单位:亿元 2000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075

1307

1690

2969

4384

5022

 
  2.核心产业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突出
  (1)软件业取得高速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国务院18号文和市政府54号文颁布后,上海软件产业增速连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05年,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达到455亿元,是2000年48亿元的9.5倍。
  软件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据推测,每1元价值的软件可直接带动5-10元价值的关联产品。软件产业对促进上海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上海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上海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2)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核心地位凸现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集成电路产业取得高速发展,产业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03亿元。上海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最大、产业最完整、工艺装备最先进、人才最集聚的产业重镇。上海的集成电路项目代表着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将我国集成电路的总体水平带上了高层次。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2000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35

44

61

109

231

303

 
  (3)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突出
  上海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在本市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程控交换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光传输设备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数字电视、通信、网络游戏等发展迅速,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2005年,上海有9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
  3.信息产业出口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
  上海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注重与海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投资,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信息产业投资基地。同时,上海企业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十五”期间,上海信息产业出口增长迅猛,从2001年的5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9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32.8%。上海正在成为全球信息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投资和技术转移重要地区之一。
  4.产业布局集中,园区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上海成为全国信息产业重要基地
  上海坚持外向型、多功能、高科技的发展方向,先后建设了漕河泾、金桥、外高桥、张江、松江、紫竹等一批高科技园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这些园区已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进而构成国家信息产业基地,成为技术创新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
  (二)“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展望“十一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地面传输、AVS等技术标准的出台和包括开源软件、微软vista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信息产业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产业梯次进一步转移,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光电子、平板显示等产业仍将快速发展;欧美软件外包业务重心正逐步由印度向我国转移,且业务层次逐步提升。三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信息产业将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1.集成电路产业
  预计未来十年内,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0%-15%,到2010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年销售额可达6000亿-8000亿美元,将支持4万亿-5万亿美元的电子装备市场。从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分布上看,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同时,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与整合将继续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从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发展来看,由于3C合一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方向,集成电路轻薄短小仍将是发展的主流,SoC成为未来设计发展趋势。从工艺技术发展来看,摩尔定律仍将发挥作用,线宽将进一步缩小。
  2.光电子产业
  光电子产业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光通信已成为通信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光显示和光传感等器件是当前微机械加工、工业仪器仪表制造、国防军事遥测遥感中的关键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在LED显示屏、灯光景观、交通信号、汽车灯光、照明光源等方面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照明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
  3.通信产业
  随着网络融合不断加快,通信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电信业的稳步发展和电信运营市场的全业务竞争,将推进通信行业持续高速增长。虽然外资企业具有技术标准领先等先发优势,但是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的试验和应用,民族通信制造业将继产业整体突破之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市场服务优势,占据较大的国内市场份额。
  4.信息家电产业
  信息家电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在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扩大和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深层次转移的驱动下,众多高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消费电子产业,预计未来几年消费电子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数字音视频、数字电视、显示技术及其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品牌战略和反倾销将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5.信息服务业
  全球信息产业逐步向“服务化”方式转变,一方面是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信息产业中,服务业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占据产业的主导,形成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上海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已从“十五”初的18%提高到“十五”末的23%。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的服务化。一些信息产品制造业领域中的知名企业,已将IT服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如IBM、惠普等国际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了从传统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企业的转型,由此引发了全球信息产业跨国企业间新一轮的兼并与联合。
  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服务将变得更宽(宽带网络)、更快(高速网络)、更便捷(随时随地)、更精彩(内容丰富)。特别是无线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及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混合运用,将有力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所形成的服务,在国外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融合性的新业务,如IPTV、三重业务(TriplePlay)等。在融合业务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从技术创新、运营方式变革到营销手段的更新,都会对当前的信息服务产业模式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近年来,数字内容产业的崛起引人瞩目,其年平均增长率达30%,正在成为信息服务业内部的核心主导产业。
  6.软件业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全球软件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网络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环境下,软件研究、开发、测试和经营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面向网络的跨平台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迅速崛起,新一代软件将以网络为中心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软件产业通过全球性的竞争与整合,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我国软件企业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同时,也将围绕与软件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其应用与软件发达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开放的软件市场和开源软件的流行,改变了现有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服务化为软件产业开辟新的获利途径,将成为软件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大,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技术研发能力偏弱,整体能级偏低,不能在国际产业链上占据高端;核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着产业发展。在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少,基础类产品(如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研发能力弱。有利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相促进的机制与环境还未很好建立。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对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够。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如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合作关系、产业链中上游环节的价值贡献率等,还受到现行管理体制、产业配套环境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信息产业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掌握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对关键技术向国外转移依旧采取分类限制。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方式日益增多,对我国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坚持信息产业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以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为主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握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趋势,依托骨干企业、基地园区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处理好规模扩大与效益提升、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政策导向与市场配置、自主发展与对外合作、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竞争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关系,努力提升信息产品制造业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扩大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加速新业态的形成和壮大。
  (二)发展思路
  1.聚焦产业重点――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三大核心产业,进一步壮大通信、信息家电、信息服务等产业规模。把握好“优势产业要发展、均势产业要稳定、劣势产业要淘汰”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走出一条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原创思维,将国内市场需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在获得高增长的同时,不断积蓄下一步发展的潜在优势。
  3.加强产业辐射――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的同时,形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通过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扩散、集成、整合,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加快新业态的形成,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4.激发有效需求――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持续推进信息化,使全社会都能充分感觉、认识、理解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从而激发兴趣和形成有效需求,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5.机制体制创新――从资本投入发展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敢于突破、善于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加快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做好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提高政策推动效用,形成推动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坚持外向经济――加强对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分析和研究,找准产业突破口,实现吸引外资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化。吸引全球信息产业领先企业的地区总部和运行中心聚集本市,用活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的中心。
  (二)发展目标
  重点实施“3689”电子强市发展计划。实现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三大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扶持集成电路研发、软件开发测试、新型元器件、数字内容、宽带无线通信、汽车电子等六个公共开发平台和工程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数字内容等八大产业优势,建设微电子、软件、新型元器件、数字内容、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和计算机九大产业基地。继续鼓励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经济效益高,有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引进与发展。继续保持信息产业作为本市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地位。
  在“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左右。到2010年,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突破1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达到7700亿元;信息服务业的经营收入达到2300亿元。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R&D)占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信息产品和制造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技术能级明显提高,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领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水平。形成信息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把上海打造成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主要任务、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能级;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产业融合、产用结合;人才兴业、依法治业”的原则,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推动企业加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的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加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强化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提升技术创新水准;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2.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促进企业加强产品开发,抓好产品中试和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克服产业化的技术难点,加快产业化的进程;重视应用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功能,增强产品技术的适用性,扩大应用范围;按照产业整体发展要求,注重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加速形成完整产业链,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
  3.抓好关键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组织企业建设一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项目和重大项目,确保项目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加强项目质量和进度的控制;发挥关键项目和重大项目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搞好产业的布局工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缔造产业价值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搞好规划工作和功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从事信息产业的发展工作;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咨询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市场营销机构建设,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5.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形成内外互动发展格局
  鼓励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必要的技术、装备和产业项目,吸引海外的资金和人才;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合资,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利用海外资源,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机构,形成海内外互动发展格局。鼓励企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推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产业重点
  在“十一五”期间,坚持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坚持发展两个优先战略中的重点产业,推动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升产业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上海信息产品制造业更强、更大、更实。
  (1)集成电路
  坚持制造业、设计业并重发展。以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发展为抓手,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努力实现产业链全面突破,使上海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
  在设计业方面,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提升上海IC设计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在通用CPU、通用DSP等高端芯片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在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电源管理、平板显示、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在SoC设计技术研究和应用、工艺IP库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鼓励设计企业资源整合,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在制造业方面,形成90纳米为主流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具有65纳米共性工艺技术的研发能力,并逐步向生产转移;加强共性工艺技术的研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发适合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加工的特色工艺模块,提高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承接新产品加工的能力,基本跟上国际主流技术的工艺水平;新建2-3条12英寸生产线,形成相当于年产500万片8英寸晶圆生产能力。
  在封装测试方面,大力发展WLCSP、BGA等先进封装技术,鼓励发展独立的测试业务,积极提升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专业封装测试服务的能力。
  积极推动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强高端硅基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鼓励国际著名设备和材料厂商来沪设立研发、生产基地。
  (2)新型元器件
  根据新型元器件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和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加强传统元器件产业的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以满足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的特性和要求,满足成套化的产业发展要求。
  围绕新一代通信、数字音视频、高性能计算机等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性能阻容器件、显示器件、发光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声表面波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和环保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形成新型元器件与整机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
  (3)通信产业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加速符合三大国际标准(TD-SCDMA、WCDMA、CDMA2000)产品的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芯片、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开放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发展光纤接入网设备和无线接入网相关设备;重点发展NGN(下一代网络),支持MSTP(基于光传输的多业务传送平台)、高端路由器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建立多个商用POS机、税控机、定位导航终端以及时尚化、个性化多功能终端(手机、PDA、掌上电视)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4)信息家电
  加快3C融合进程,加快AVS自主开发和应用,以数字电视终端产业为重点,以创新为龙头,抓应用、促发展、上规模、创品牌、占市场,以TFT-LCD产业带动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信息家电产业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以发展交互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为切入点,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实现产品升级,抓住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出台的机遇,形成数字电视终端和机顶盒产业规模。
  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和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加快IPTV和移动电视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
  以平面显示为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新建2-3条五代以上TFT-LCD和PDP生产线,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发展。推进LCOS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
  开展蓝光DVD等新一代光存储系统的研发,攻克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关键件开发和生产能力,红光及蓝光影碟机和光盘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加大家庭网络设备、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较完整的家庭网络产品。开发数码相机高倍变焦、高像素、防抖技术,形成数码相机及摄像机规模生产制造能力。
  (5)光电子
  聚焦平板显示和半导体照明两个重点产业,推动特种光电子材料、光纤传感器、光存储和激光及其应用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以世博会为契机,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以汽车照明、新型光源和景观照明等为切入点,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材料(包括外延材料)制备、芯片结构、封装模块设计技术和产业化能力上实现突破。降低半导体照明关键器件成本,争取早日进入百姓家庭。
  以应用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光纤传感器、特种光电子材料、光存储、激光等产业,完善产业开发、制造和应用体系。
  (6)汽车电子
  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新技术引进吸收和应用;以应用为目标,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轿车需求为重点,兼顾货车和大客车的需求。
  到2010年,在产品开发与技术上,形成主要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结构基本合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部分关键技术研发获得突破,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发展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执行器、总线系统等汽车电子基础器件及机电一体化零部件产品、车载信息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车载多媒体系统和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汽车电子产品。
  2.信息服务业
  大力培育市场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行业服务的外包化,打破行业垄断,实现公平竞争,使信息服务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企业,贴近社会,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1)软件产业
  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市级软件产业基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建设规模化软件生产平台,重点推广应用基础软件,大力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出口,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自主软件产品体系。“十一五”期末,软件产业年经营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软件出口20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
  集中力量支持关键基础软件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的产业化。建立基于国产软件的大型应用示范项目,整体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础软件的应用和发展。
  以政策为引导,加快软件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开拓并营造良好的软件应用市场环境。积极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面向农业、金融、物流、电力、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积极推动嵌入式软件发展,重点发展嵌入式基础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以及面向智能终端设备、网络通信、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应用。
  以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外包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和软件出口,加快上海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上海软件品牌建设,继续巩固对日软件出口的规模优势,积极开拓欧美软件外包市场。
  构建软硬件结合的安全网络体系,攻克安全接口等关键技术,加快安全软件与产品的大发展,使安全防护软件、安全网关、安全认证、安全数据库、安全综合监管软件、数据挖掘与分析和反恐、应急协同指挥调度软件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信息安全领域推动服务外包的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动开源社区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发展以PC为计算平台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移动多媒体终端为计算平台的软件;鼓励业界资源整合,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促进企业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2)数字内容产业
  充分挖掘上海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鼓励自主创新,积极推动原创。以动漫、影视制作和互动娱乐为突破口,将数字内容产业建设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产业。扶持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内容研发企业,重点建设徐汇、张江、华师大、长宁、闸北、虹口、闵行等特色数字内容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五大功能,力争将上海建成创新、健康、满足多样需求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
  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开展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据信息服务等多种业务,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丰富市民娱乐生活。建设宽带多媒体平台、移动通信平台,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推动网络教育、互动娱乐、数字音视频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
  (3)电信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TD-SCDMA产业链,加快产品成熟进程,为商用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手机媒体,促进通信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建设移动视频业务试验基地,完善移动媒体平台,推动建立移动媒体服务领域运营业、软件业、终端业、应用集成业的发展联盟,促进基于无线网络的内容服务产业和多媒体终端设备制造业发展。
  推进企业信息化。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建立“商务领航”等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提供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管理等各类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通过积极开发网上金融、网络支付等业务,支撑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积极开展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加强电信网络和技术演进、互联网对传统电信经营模式的影响、WiMAX、WiFi、NGN、HSDPA以及3G与WiMAX的关系等问题的跟踪研究。加强对正在试点或商用试验的VoIP、数字集群、多方通信等相关技术和业务的跟踪监测,推动新技术新业务的商用进程。探讨建立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机制和途径,推进“三网融合”进程。
  推动互联网可管理可运营技术的跟踪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对互联网上Web2.0、P2P、流媒体、视频搜索等技术业务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商业盈利模式,积极参与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发展、资源分配与管理、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法则,优化产业政策,适时调整政策支持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体现出政策对产业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积极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的法制环境,适时修订现有的法规和建立新的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体现出法制的保障作用,使产业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支持信息产业的机制和投入渠道,依法确保对信息产业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和必要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相互支撑的格局。按照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要求,制定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导向目录,提出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瓶颈,实行公开招标、联合攻关。创新重点项目的产业化推动模式。通过搭建产业化平台,组织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形成联合体,共同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加强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支持企业集团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给予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在技术创新上,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工作。加强数字内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保护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在政府部门优先应用。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加大对国产电子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三)以区域优势,形成产业聚集
  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机遇,抓好产业规划和布局工作,建立信息传递通畅、生产关联度紧密、配套能力强大、产业服务发达的信息产业聚集地,使上海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信息产业基地。利用市区工业向郊区转移扩散的机会,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条件,合理布点,优化产业组织,改进生产方式,提升产业能级,形成集聚效应。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高地
  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五大机制,即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供求平衡机制、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流动机制、与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和与信息产业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机制。重点打造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营造适宜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产业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形成人才高地。积极从国外引进高级综合性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和上海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从国外引进大量急需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加快高级人才的培养,发挥上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势,制定分类开发计划,针对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批有专长、善经营、懂管理的领军人才。强化对高级人才的激励,根据企业特点,采取股权激励、收益分成、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措施,加大激励强度,充分发挥骨干人才的积极性。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6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