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深圳市卫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2-08 生效日期: 2007-02-08
发布部门: 深圳市卫生局办公室
发布文号: 深卫中发[2007]2号

各区卫生局、各有关医疗单位:
  现将我局《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2007年全国中医药会议精神、广东省中医药工作要点和各单位实际情况一并贯彻落实。
二○○七年二月八日
以自主创新为主导 促进中医和谐发展――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要点

  在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6年的中医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紧紧围绕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中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按照全市卫生和中医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工作,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和内涵建设,抓好“一大一小”建设,大书特书行业标兵,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时期中医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2006年的中医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和2006年中医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上《加快中医药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中医药强省为契机,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中医立法为保障,规范管理为关键,特色内涵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我市中医药强市的进程。
  (一)以创新为主导,构筑中医发展新格局
  一是转观念,树立中医药强市意识。努力改变“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旧,不探新路”的固有模式,构筑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新格局。2006年5月19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了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会议,市卫生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江捍平局长做了中医工作报告,市政府梁道行副市长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梁道行副市长发出了“敢当建设中医药强省排头兵”的号召。宝安区召开宝安区中医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建设中医药强区,这两个会议向广大中医工作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吹响了我市中医强市的进军号。
  二是抓规划,构筑中医药强市新格局。全面总结深圳市中医药“十五”规划的执行情况,按照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要求,认真实施深圳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加快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2006-201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重点以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建设、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建设以及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为切入点,运用好中医自主创新载体,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工程,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增强继承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医强市的新思路、新格局、新发展。主要标志:
  第一,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改善。市区政府对中医医院建设的投入共3.7亿元,建筑面积共9.5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中医院新建住院大楼投入1.8亿元,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土建部分的内部装修,正在抓紧进行住院大楼外环境和给排水工程;福田区中医院新建住院大楼投入1.7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进入了二次装修阶段,计划今年投入使用;三期建设7600平方米已立项;配合新大楼建设,区政府一次性增加编制300个;罗湖区中医院黄贝门诊部的改造和建设正在进行之中,投入750万元,面积3900平方米;莲塘门诊3200平方米明后年也将收回;宝安区中医院新装修了了三层楼作住院病区,新装修了体检中心;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市编委批准,在市二院加挂院名,目前已在该院的一门诊进行筹建,完成了前期调研工作。从而我市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将大有改善,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截至2006年底,全市注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约1406人(执业医师1310人,助理执业医师96人)。中医医院在编中医师380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14人,中级职称101人,初级职称65人。博士后3人,博士51人,硕士102人。中医专业护士182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56人,初级职称98人。
  截至2006年底,全市中医病床1400张,占全市病床总数的8%, 其中中医类医院病床850张,占全市中医病床的61%;市中医院病床389张,占全市中医病床的28%;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病床数195张,占全市中医病床的14%;中医类医院固定资产总值38983.39万元,专业设备总值16710.4万元,占全市医疗设备总值的4.77%。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收入4.56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其中市中医院业务收入2.51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业务收入73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
  第二,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我市中医系统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中医诊疗人数383万人次,占全市诊疗总量的7.9%;中医医院诊疗人数314万人次,占全市中医诊疗人数的65%,其中市中医院诊疗人数13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占全市中医诊疗人数的48.6%;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诊疗人数49万人次,占中医诊疗人数的17.4%;2006年全市出院人次59万人次,中医医院出院人数2.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4 %),占全市出院人次3.9%;其中市中医院出院人数10544人次;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出院人次为4606人次,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全市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平均为78%,其中市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7%;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每人次住院费用4536元,中医医疗机构平均每人次住院费用396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每人次门诊费用123.8元,中医医疗机构平均每人次门诊费用102.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福田区中医院严格控制大处方和不合理用药,力求达到“两个负增长或零增长”,全年平均每诊疗人次费用年增长率同比下降15.3%,平均每出院病人费用年增长率下降17.4%,门诊平均处方费用为60.51元,同比下降19.65%,门诊人均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59%降至54.2%。住院人均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控制在26.7%。
   三是抓立法,实施中医药强市保障工程。为加快和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圳市卫生局与深圳市法制办公室于2005年10月10日联合成立了中医立法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召开了中医药立法启动会议。深圳市中医立法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与市人大等有关部门先后完成市内及省外、香港等地的中医立法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结果及对全国25个省市中医立法工作的分析研究,借鉴香港中医药立法工作的经验,针对我市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六易其稿,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送审稿,共10章68条6720字)。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物价局、发改局、科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分别向市人大、市政府及市政协做了专题汇报。2006年中医立法工作纳入了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并纳入了市人大的调研项目,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列为2007年市人大立法审议项目。
  (二)加大中医行政管理力度,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进程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中药强省的战略决策,我局加强了对中医工作的领导,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由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捍平同志亲自担任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局长许四虎同志担任副组长,具体部署,抓好落实;二是调整组织机构、人员到位。调整和充实了中医处的领导和人员,由局党委委员担任中医处处长,并配备了副处长,充实了人员,中医的科教工作也有专人负责,指导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工作;罗湖区委组织部在全市公开选拔院长,重新确定了罗湖区中医院新的领导班子;三是调整中医工作职能。我局重新制定了《工作规则》,调整了各机关处室的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工作的职能和中医工作的具体要求,其主要职能:贯彻落实党的中西医并重方针,制定我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负责并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全行业管理工作;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由于领导重视,人员到位,职责明确,有力地加强了中医行业管理,推进了中医药强市的进程,大大地推动了我市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抓好“一大一小”工程的实施,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抓好“一大一小”工程,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中医药 “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点正是其法宝之一。结合我市中医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部署。一头是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市中医院;另一头是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从而带动区级中医院的建设。我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2006年130号)文件要求,明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要配置中医药人员。在中医药下社区工作中作了五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经验。第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要求,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盐田区卫生局的试点工作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第二,中医名家下社区,直接给市民解决身体健康的难题,向社区医生传授医疗经验。市卫生局组织名优中医赴6区,由该区卫生局直接安排名医进社区;罗湖区中医院将此项工作引向深入,名医带队兵分三路,走进社区,深受群众的欢迎。以此同时,我们以市民大讲堂和深圳读书月的品牌为载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中医中药的防病治病科普知识,如在2006年11月的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我们邀请了刘力红教授走进市民大讲堂,走进南山的社区讲授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中医药人员下社区,直接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让市民治病方便,看病容易。如罗湖区中医院作了初步的尝试,目前正在总结经验;第四,中医药适宜技术下社区。积极推广使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如市中医院作了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第五,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导向,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为此,拟在我市经营中药的药店,逐步放开,将按照中医医疗机构设置的要求,进行试点。此方案正在运作之中,从而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我们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的战略目标是:人人有擅长,科科有特色,院院有亮点,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按照中医科学规律,大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开展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系统工程。
  一是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与特色专科建设。目前,我市建设了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13个,市级示范中医科7个,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23个。市中医院肝病专科在今年国家“十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验收评比中位居全省十二个考评单位第一名,在全国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名列第二名,成为我市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该院还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市级重点医学专科4个。此外该院有心血管、男科、耳鼻喉科、蛇伤等8个中医特色的专病专科。与此同时,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先后建成了两个国家级中医药二级实验室,市第二人民医院有省级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人民医院、福田区中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都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凸现、口碑良好的一批重点专病专科,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评选了深圳市首批名中医和优秀中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和兼顾各方的原则,经过自主申报、结合组织推荐,单位公示、组织考察、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党委会议决定等多个阶段,共评选产生出33名深圳市名中医,其中李浩等16名专家为新评选出的深圳市名中医,并重新确认了原已授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医中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系列职称的夏洪生、肖劲夫、陈福如、周大桥等17名专家为深圳市名中医;帅明华等34名为深圳市优秀中医。这项活动得到了群众、社会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全市中医界和本区域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名望的名优中医,在行业内树立一批标兵,成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迸发出自主创新的激情和热情。
  三是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兴起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热潮。自古以来,学中医必学“四大经典”,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学好经典,做好 临床,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医前贤的致理名言也表明“四大经典”是后世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我局计划用二年时间,对全市中医医生(含中西医结合医生)进行中医“四大经典”轮训,轮训地点分别设在市医学培训中心、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由33名有教学经验的中医药名家担任授课老师,自编《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辅导教材30多万字。2006年已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参加轮训的人数1200人,占全市注册中医生的90.1%,掀起了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良好。
  (五)把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创新中医药管理的内容,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我局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与处方调剂专项检查通知》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检查评分标准》及《医疗机构中医药管理与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评分标准》的要求,组织专家于2006年10月10日至20日由6个区卫生局的医政科科长带队,名中医领军,中医科主任、中药房主任组成的检查组对市、区中医院,市、区直属医疗单位,驻深医院及民营医院共67家医疗机构进行了中药饮片与处方调剂工作的专项检查。检查工作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对市中医院将被抽查中药处方300张,同时检查中药饮片300味,重点是炮制品,如炒制、炙制、煅制、复制饮片的规格、质量、储存和管理等。这是近年来我市规范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检查活动,检查结果分别形成通报,印发给全市,作为医院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群众中药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与此同时,顺利完成了2006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临床操作考试的考务工作。报名130人,弃考9人,成绩合格79人,合格率65.29%。
  (六)我市中医科教工作硕果累累, 大大促进了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医疗水平的提高
  2006年全市中医系统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9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9项,其中市中医院立项课题40项,占总课题的43%;结题31项,其中市中医院结题24项;成果鉴定4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并获科研课题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卫生局中医处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全市中医系统发表论文430篇,其中国家级140篇,省级250篇;承担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市级30项;继续教育方面,我市4名国家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完成了教学要求,已于11月通过了省中医药局派出的专家组的临床结业考核。今年又有10名临床医师考取了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的培养对象。
  (七)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市中医院启动《深圳市中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期论证工作。宝安区中医院与杭州创业软件签定合同,今年在完成网络工作站设置及其配套工作后,临床工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操作,实现了流程再造,缩短了就诊时间。
  (八)正确把握中医药宣传报道的舆论导向,大树特书行业标兵,营造了中医药强市的良好氛围
  我们正确把握中医药宣传报道的舆论导向,牢牢掌握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特别在突发事件中表现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坚定性。 2006年10月,张功耀“告别中医”观点在网上、媒体上发表,在这件突发事件中,引起全国中医界的信仰危机,涣散人心。我们正确地把握了舆论导向,市卫生局领导亲自接受媒体的采访,严厉地批驳了这一荒谬,及时开展思想教育,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共情绪。
   一是把握中医药政策宣传的导向和口径。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上开辟了中医强市的系列专题专栏专刊的宣传。重点介绍名院、名科、名医;二是注重在行业报纸《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深圳卫生》及我局《简报》宣传和反映我市的中医工作动态;三是注重宣传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如江捍平局长和许四虎副局长先后接受《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采访,借助世界牙盟会在深圳召开之际,开设专访,《拥抱深圳中医事业发展的春天》等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作用。四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宣传方法。市中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分别举办了建院31周年和20周年院庆,邀请了社会各单位贤达人士参与庆祝,并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做了报道。每次用不少于半版的版面。9月22日,又在《深圳特区报》上做了两个整版的系列宣传,开展了世界传统医药日的系列宣传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全市名中医和优秀中医,在各区各设一个点开展义诊和咨询活动,并在《深圳特区报》开辟了专栏宣传。我局还组织市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参加了广东片区中医文艺汇演和 “仲景杯”全国中医药文艺汇演,国家中医药局给我市颁发了“优秀组织奖”、给市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颁发了“优秀节目奖”。盐田区人民医院大力宣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熊国强同志,并发文号召全院同志向熊国强同志学习的决定,市卫生局发出文件号召全市医务人员向2006年被评出的67位名优中医学习,并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媒体大势宣传,树立一批中医药行业的标兵,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九)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港澳地区等对外交流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对外传播。加强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医针灸学会的领导,搞好换届改选工作,充实新鲜血液,保持活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举办好深圳市纪念世界传统医药日15周年活动。
  (十)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中医事业的发展处在瓶颈和攻坚阶段,各单位的中医医疗业务增长缓慢,中医特色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一是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导向作用;二是财政投入倾斜力度不足;三是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补偿机制不健全,加重了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经济负担,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四是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大的中医拳头专科不多;五是中医传统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客户群不够大。六是中医院内制剂未得到政策支持,阻碍了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的发展。七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法规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八是卫生管理方式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中医参照西医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二、2007年中医工作要点
  2007年我市中医工作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为主导,紧紧围绕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中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中共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我市卫生和中医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卫生事业与中医药事业的关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既要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又要服务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同时要与卫生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又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模式,不盲目攀比西医药的治疗方法,尊重中医中药唇齿相依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十一五”规划,加快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
  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面总结深圳市中医药“十五”规划的执行情况,按照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要求,认真实施深圳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拟请市委政策研究室牵头,多部门合作,我局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加快2006-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其中如何发挥中医事业,促进中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特别是争取宽松的政策发展导向,改革中医服务价格体系,脑体倒挂问题,院内制剂问题,包括中医的“一大一小”工程,重点加强市中医院建设,重点完善中医进社区的网络建设,如何推进建立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等政策导向问题。
  (二)继续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争取列入2007年市人大审议项目
  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纳入市人大的审议项目,积极配合市人大、市法制办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该《条例》的8个创新点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充分肯定,并将其作为我们中医药立法的切入点和重点工作,力争2007中医药立法通过,使该《条例》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市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有利武器。
  (三)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认真落实《全国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继续实施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发挥中医药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应对禽流感大流行的作用;加强市东湖医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基地建设,加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力度。加强对中医药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基础和能力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科建设,使之既能胜任日常中医药防治工作又能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
  (四)实施“名院、名医、名科、名方、名药”战略,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特别是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在未来5年里,深圳将力争建设2~3个国家级、5~10个省级、10~20个市级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实验室)。增加建设市级特色专科30个,省级15个。到2010年,各级综合医院、民营医院开设中医科都要达到《深圳市示范中医科评估标准》。所有国有、非国有医院已开设中药房都应达到《深圳市“放心中药房”评估标准》。逐步在全市形成深圳市省、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病专科群,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的品牌。
  中医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工作首要任务。围绕中医人才培养,一是制订《深圳市名中医师承工作方案》,在市、区中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启动师承授业工程,稳步推进中医师承工作;二是继续开展中医“四大经典”轮训,组织中医“四大经典”竞赛和读经典心得评比,继而开展“四大经典”高级研修班;三是组织中医辨证施治系列案例教学,并筹备中医辨证施治辩论会;四是开展中医护理和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比武活动,以及中药处方、中医病历书写竞赛活动;五是建立健全住院中医生培训制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年轻中医的中医药专业思想。
  制订《深圳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评估标准》,支持、鼓励各医院开发、引进、推广富有中医特色的、适宜的、效果显著的检查、治疗项目,规范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准入和评价体系。
  (五)继续抓好“一大一小”工程,健全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抓好“一大一小”工程,一头是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市中医院,目前该院住院楼的配套设备及设施被列入2007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A类项目,投入7546万元,计划今年投入使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筹划开设针灸推拿专科医院,作为我市建设中医强市的重要内容,填补省内空白。另一头是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同时带动区中医院的发展。福田区中医院做好新大楼启用前的准备工作,抓紧做好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的引进、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设备安装调试等配套工作,加挂深圳市第二中医院的牌子;罗湖区中医院抓紧黄贝门诊部3900平方米的改建工作,收回莲塘门诊3200平方米业务用房,争取莲塘24000平方米住院大楼建设用地列入“十一.五”建设项目; 宝安区中医院积极争取中医住院大楼的立项。认真总结中医药下社区工作经验,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要求,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第二,中医名家下社区,直接给市民解决身体健康的难题,向社区医生传授医疗经验;第三,中医药人员下社区,直接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让市民治病方便,看病容易;第四,中医药适宜技术下社区。积极推广使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第五,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导向,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
  (六)深化医院管理年的内涵,重点检查医院“三级”查房、中药处方、中医病历和中药饮片质量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主题,在去年检查的基础上,第一,抓好检查医院“三级”查房、中药处方、中医病历和中药饮片质量。中医处组织专家督导各中医院的三级查房工作,关口前移,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开展中药饮片和中药处方、病历书写规范大练兵活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第三,积极推进全市放心中药房Ⅱ期建设,逐步提高中药处方规范化水平及中药饮片质量,加大支持中药特色制剂的研制及应用。第四,强化医疗护理管理。通过规范管理,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年和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对中医医院的巡查制度,巡查中医医院在规范管理、减少医疗纠纷、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七)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管理,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认真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支持、扶持和加强中医体系建设,使我市中医类医院建设、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门诊、诊所的中医药工作,与深圳社会、经济进步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步发展,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加强港澳地区等对外交流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对外传播。加强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医针灸学会的领导,搞好换届选举工作,充满活力,以发挥中医药类学会的学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协调组织各学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举办深圳市纪念世界传统医药日16周年活动。
  (八)切实加强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开展打击回扣、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专项行动。认真总结和推广在加强行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加强行风建设工作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完善经常性医德医风教育制度,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普及中医药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附:2006年深圳中医工作大事记

  1、2006年1月 福田区中医院新建住院大楼投入1.7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成,进入了装修阶段。
  2、2006年1月19日 政协李连和副主席莅临市中医院检查指导工作,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了专题调研。
  3、2006年2月16日 雷于蓝副省长、省卫生厅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莅临市中医院调研,了解建设中医药强省情况。
  4、2006年2月20日 浙江省卫生厅组织副厅长叶真领队,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肖鲁伟校长、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沈堂彪副局长同行到市中医院参观。
  5、2006年4月 深圳市中医立法起草小组在市内,并赴重庆四川香港开展国内立法调研工作。中医立法工作被列入2006年市人大调研项目和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6、2006年5月19日 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捍平同志在会上回顾了 “十五”期间我市中医工作情况,部署了“十一五”期间暨2006年中医工作。我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
  7、2006年5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正治同志所主持的课题《舌苔原理及其计量诊断的综合系列研究》获科研课题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8、2006年6月26日 宝安区召开宝安区中医工作会议,副区长陈广源出席会议,并提出“把宝安建设成中医要强区”的号召。
  9、2006年7月26日 市人大卫生界代表组莅临市中医院视察,市人大邱梅主任带队。
  10、2006年7月27日 向市法制局上报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送审稿,共10章68条6720字)文本,该条例有8个方面创新点,分别向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同时征求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意见,得到一致好评。
  11、2006年7月27日-10月21日 对我市医疗机构中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进行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的全面轮训。参加轮训的有1200人,占中医执业人员的90%。
  12、2006年9月6日 罗湖区委组织部在全市公开选拔院长,罗湖区中医院新的领导班子正式上任,曾庆明同志担任院长兼党总支书记。
  13、2006年9月22日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带领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曹礼忠、业务处处长李梓廉、规划人事处处长柯忠等同志一行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
  14、2006年9月28日 市中医院建院31周年庆典,国家中医药局吴刚副局长、孙塑伦司长、省卫生厅彭炜副厅长、梁道行副市长、人大邱玫主任出席了庆典仪式。
  15、2006年10月10日-20日 由6个区卫生局的医政科科长带队,名中医领军,中医科主任、中药房主任组成的检查组对市、区中医院,市、区直属医疗单位,驻深医院及民营医院共67家医疗机构进行了中药饮片与处方调剂工作的专项检查。
  16、2006年10月20日 市卫生局为67名名优中医授牌。共评选产生出33名深圳市名中医,其中李浩等16名专家为新评选出的深圳市名中医,并重新确认了原已授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医中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系列职称的夏洪生、肖劲夫、陈福如、周大桥等17名专家为深圳市名中医;帅明华等34名为深圳市优秀中医。
  17、2006年10月30日 广东省中医专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在我市银湖宾馆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查德忠,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在会上,我局作了题为《明确目标注重实效 全力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的汇报,市中医院作了全国重点肝病专科建设经验的介绍。
  18、2006年10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深圳市编委批准加挂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
  19、2006年11月 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同志被中国医院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20、 2006年12月 市卫生局党委委员、中医处处长廖利平同志等主持的课题《抗击非典与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化的研究》课题通过广东省中医药局成果鉴定。
  21、2006年12月2日 深圳市召开中医药宣传工作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许皖生同志、广东省中医药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江培伟同志、中国中医药报社陈贵廷社长、濮传文副社长参加会议并作了讲话。
  22、2006年12月12日 国际大体联乔治?基里安主席、罗博特?乌德里诺司库对我市评估考察时,经过市中医院朱其广主任和北大深圳医院鞠琰莉主任的推拿和针灸治疗后,双腿麻木疼痛解除,得到了他们的称赞,对我市大运会申办过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3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