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0-31 生效日期: 2006-10-31
发布部门: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武政[2006]3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武汉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在“十一五”(2006―2010 年)期间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档案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任务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管理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服务主题,坚持依法治档和科教兴档方针,大力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档案馆功能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 “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初步构建了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管理比较科学、服务比较主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开创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档案法制建设成绩显著。以《档案法》、《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档案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档案执法检查和档案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档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四五”档案普法合格率达 100% ,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档案社会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展了现行文件开放工作,为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提供了方便,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了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三农”档案工作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配合全市社区建设“883 行动计划”开展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推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为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从源头治理腐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国有企业改制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夯实;到“十五”期末,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达199 万卷,比“九五”期末增长 54.8% ;馆藏资料 36 万册,比“九五”期末增长 77% 。档案科技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学进步奖;档案干部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全市档案部门完成目录数据录入 356 万条,全文扫描200 万幅,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初步建立;档案网站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综合档案馆均建立了档案网站;电子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全市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普遍运用;档案信息网开始形成。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档案管理部门经费短缺,档案馆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还需进一步依法得到解决;我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建设,都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档案部门,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反映武汉历史的档案资料散失严重,大量破损、褪变的档案亟待保护抢救;档案工作者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等,这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 5 年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是,通过全市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实现档案工作的“四化”,即:档案工作法制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档案服务社会化和档案队伍专业化。
  (一)档案工作法制化。认真贯彻《档案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档案法规体系,加大档案法规立法、普法、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各种门类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深化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开创全市依法治档的新局面。
  (二)档案管理科学化。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和档案部门的局域网建设。运用现代化管理设施和手段,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归档质量,做好档案鉴定工作,降低档案管理成本,确保档案管理安全,便于档案提供利用,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三)档案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拓宽档案服务社会的领域,完善档案服务社会机制,基本建成档案服务社会体系,加大档案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度。
  (四)档案队伍专业化。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掌握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精通档案管理业务技能,具备驾驭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能力。
  三、“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继续加强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完善武汉地方档案法规体系,落实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使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发展。
  1.完善以《档案法》、《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使之更切合我市实际,更有操作性,更能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时,研究制定《武汉市档案违法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武汉市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救认定办法》、《武汉市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办法》、《武汉市档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档案工作相关配套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和行政许可行为,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档水平。
  2.继续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围绕《档案法》、《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和《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制订并实施本地区、本系统《“五五”档案普法教育规划》和《档案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以《档案法》颁布 20 周年和《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10 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律、法规的热潮。开展好“12?4”档案法制宣传周等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制宣传周等档案法制宣传周等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制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
  3.加强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实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档案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建立档案违法行为处理登记和群众举报投诉登记制度,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认真查处违法行为和案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对档案行政执法人员考核评议制度,发挥档案执法协查员队伍的作用,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力度,全面整合各类档案信息,促进档案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加强多形式多层次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加快保障环境优化步伐,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1.本着“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与接收工作,扩大电子档案接收工作试点范围,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
  2.形成以市、区及各专业档案馆馆内局域网络联通的档案专网;依托市政务外网平台,搭建连接武汉地区各级各类档案网站的“中国武汉档案”门户网站,以实现馆际之间的互联与互动。
  3.分级建立以市、区档案馆档案目录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及其 W EB 查询系统,构建全市大规模、高度有序的分布式档案资料数据库群,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4.统一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 (室)档案接收 (归 档)、管理、利用一体化系统,实现各级各类档案馆在接收纸质档案的同时一并接受电子档案。
  5.抓紧建设以市、区综合档案馆工作者为重点的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档案馆建设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档案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业务和设施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馆收集、保管、利用档案资料的基本功能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历史真实面貌、资政襄政、繁荣科研、宣传教育等社会功能。要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四位一体”(即: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于一体)的功能要求,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有文化品味、有地方特色、有现代气息,体现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全方位打造新时期档案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形象。
  1.搞好档案馆库建设。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市专门档案馆对不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档案库房,应积极争取列入市、区基建计划,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不断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2.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各级档案馆要充分利用 信 息 化 手段,做好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及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工作。市档案馆完成馆藏档案全文库数据 500 万幅,目录库数据 100 万条;中心城区档案馆完成馆藏档案全文库数据 40 万幅,目录库数据 50 万条;城郊各区档案馆完成馆藏档案全文库数据 20 万幅,目录库数据 50 万条;依托各级政务网实现 7 个中心城区档案馆和市档案馆的联网,逐步建成全市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各专门、部门和专业档案馆要基本完成对馆藏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3.加强档案保管、抢救、保护工作。各级档案馆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在依法加强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档案接收范围,加强档案收集工作和专门档案的研究工作,做好重点档案抢救和鉴定工作。进一步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要继续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档案资料征集和改制企业职工转换身份档案进馆等工作,并把重点档案抢救工作与特藏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重点档案实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
  4.增强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各级档案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进一步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利用馆藏优势,通过编研、展览、讲座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档案编研利用工作。各级档案馆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断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依法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开放利用工作的同时,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每个档案馆每年应完成不少于2 个专题的档案编研成果。
  (四)档案室建设
  “十一五”期间,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要继续依法做好档案目标管理等级认定工作,加强档案业务基础建设,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本单位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服务。
  1.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机关要巩固依法实行档案目标管理的成果,市、区直属二级机关要全部达到省级档案管理标准,各级开发区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严格按国家《开发区档案工作规定》执行。各级机关文书档案要按照新的归档文件整理方法进行规范整理,注重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保管,加快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步伐,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市直机关永久和长期保管的档案全部实现计算机全文管理,区级 60% 以上的机关永久和长期保管的档案全部实现计算机全文管理,并在依法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纸质档案的同时移交电子档案。各级机关要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建立统一的机关档案管理中心,进一步提高机关办事质量和效率,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2. 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事业单位做好服务,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什么,档案管理部门就提供什么服务。各企业、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等级认定工作,加强企业、事业改制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防止国家档案资源流失;要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其中,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步发展。非公有企业要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大、中型非公有企业要开展档案管理等级认定工作。
  3. 社区和“三农”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社区建档工作成果,围绕“社区建设 883 行动计划”,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农村建档工作成果,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农村家园行动计划”、“城中村”改造和农业示范园、养殖业、农业集约化生产等档案管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档案在促进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工作中的作用。
  4. 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工作。加大《档案法》、《武汉市档案管理条例》、《武汉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依法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重点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做好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监督管理和竣工前的专项档案验收工作,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严格执行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确保其齐全、完整和按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
  (五)档案科技教育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科教兴档”的方针,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开展档案科研工作,争取全市档案科研与档案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达到全国同等城市的先进水平。
  1.继续实行档案工作者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市、区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者持证上岗率达到 100% 。加强民营企业和其他领域档案工作者的岗位资格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
  2.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进一步提高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依托大专院校、档案教育培训机构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档案工作者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层次档案工作人才。
  3.完善档案科技工作制度,规范档案科技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科研和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档案保护技术等事关档案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点攻关,努力完成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档案科技项目。
  4.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举办档案展览等形式,做好档案宣传工作,办好《武汉档案》。
  (六)档案服务创新工作
  “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坚持以服务为主题,深化档案社会服务工作,在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档案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力度,增强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转变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实现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挥档案工作的应有作用。
  四、“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争取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实施以下重点项目:
  (一)档案馆馆舍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根据档案事业发展要求,市档案馆易地新建建筑面积为 3 万平方米的具有“四位一体”功能的现代化档案馆舍(“十一五”期间,完成第一期 2 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新建市城建档案馆,汉阳、洪山、东西湖区档案馆。
  投资方式:市、区人民政府投资
  实施时间:2006―2008 年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市、区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目录、全文及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全市性、分布式公开档案信息发布平台和非公开档案内部共享平台,建设市、区档案馆局域网,实现市、区档案馆际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投资方式: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并争取国家和省资助
  实施时间:2006―2010 年
  (三)档案保护与抢救项目
  建设内容:对市档案馆需保护、抢救和翻译的 20 万卷档案(历史档案 17 万卷,外文档案近万卷,建国初期已破损档案 2 万卷)进行抢救和翻译。对各区需保护抢救的档案进行保护和抢救。抢救与征集散存于社会和民间的历史档案资料,保护武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档案馆每年完成 2 万卷,各区档案馆每年完成 5000卷档案的保护、抢救任务。
  投资方式: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并争取国家和省资助
  实施时间:2006―2010 年
  五、“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和完成本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全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档案队伍,通过加强政治学习、政治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广大档案工作者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管理方式上,要从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转变;在工作重点上,要从基础工作向档案现代化和开发利用转变;在思想上,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作风上,要深入扎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日常工作中,要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真正使本地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坚持依法管理档案事业。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和省、市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严格实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查处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创我市依法治档的新局面。
  (三)履行档案行政职能,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转型、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科研机构改革等需要,做好各项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类档案馆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充分发挥档案馆“四位一体”功能。各级档案室,特别是达到目标管理的档案室,要在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利用服务上下功夫。
  (四)进一步实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要将档案工作主要任务分解到各部门,一级抓一级,并落实责任人。
  (五)继续开展争创档案工作先进区(系统)、先进档案馆(室)活动,积极开展向先进学习和争创文明单位(市民)活动,在全市掀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2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