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贸委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9-17 生效日期: 2007-09-17
发布部门: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锡政办发[2007]189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经贸委制定的《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联动发展,加快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也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将无锡建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使无锡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依据省、市有关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
  现代物流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增值环节。
  (一)战略意义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途径。
  现代物流业作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它涵盖了采购、加工、制造、交易、装卸、运输、仓储、消费等诸多环节,以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最高形态,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外包的重要形式。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掌握、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做好物流发展规划、建设和协调工作,对物流经济进行战略性投资,促使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已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业的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技术装备自动化、运作管理信息化、运作流程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集成化的趋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适宜的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投资战略和发展定位;广泛调动、综合运用政府资源,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经济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物流市场的步伐加快,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各大中心城市在物流领域中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尤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面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现代物流业只有在竞争中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发展现状
  我市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物流规模不断扩张。2006年,全市物流价值量达到了7066.28亿元,比“十五”期初增长140%;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了32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10%,占服务业的25%。二是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全市初具规模的运输、仓储型物流企业达到了1000多家,总资产突破了60亿元,从业人员接近10万。三是物流建设不断完善。以江阴临港新城、无锡机场和下甸桥口岸改扩建为重点的“三港”建设顺利推进,先后引进了一批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物流项目。四是物流方式不断创新。打破了一般商贸、传统运输为主的物流格局,积极构建多联式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具备了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始发港和目的港物流功能。五是物流口岸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616万吨、同比增长130%;口岸货物吞吐量完成5794万吨、同比增长34%。六是物流园区量增质佳。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已集中入驻企业1000多家,年物流服务总额超过了200亿元,还规划了江南商贸、锡澄商贸、铁路西站、无锡新港等一批重点物流集聚区。七是物流辐射不断扩大。全市有专业货运市场38个,仓储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各种运输车船4万多辆(艘),物流服务的辐射半径达到了100公里左右。八是物流外包开始起步。全市重点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达到20%,已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7家、国家4A级物流企业2家。九是物流平台初具雏形。无锡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海关远程监管系统、东方百业、我要不锈钢、港口物流信息网、不锈钢天地网等一批专业物流信息服务网站全面开通,重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使用率达到了40%。十是物流政策发挥效应。全市已有5家物流企业入选国家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单位,7家物流企业享受电价政策优惠,直接受惠企业36家,间接受惠企业100多家,年电价优惠额近100万元。
  (四)发展比较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资料显示,我市与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五个城市相比,在全社会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货运车辆和城市运输仓储企业的单位数量、从业人数、资产总量、主营收入、固定资产等方面都处于中下位。部分生产企业物流理念淡薄,“自有自便当”传统思维和物流行业多头管理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条块分割,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资源缺乏整合,网络体系不够完善;规模小、布局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总体上讲,我市的物流业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传统物流业比重还较大,高素质专业人才还短缺,物流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五)发展条件
  我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从物流业发展条件来看,我市的物流业市场化程度接近50%;公路运输是物流服务的主要方式,公路货运比重达到了80%左右;社会力量是物流业运行的主体,社会性物流企业货运量已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94%;上海中转是物流的主要流向,在上海港进出口集装箱总量占到了57%。可见,我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何中心,地处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长江航运、京杭运河、京沪铁路、新长铁路等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历来是区域性交通枢纽。二是具有日益繁荣的商品贸易优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959.47亿元,初步形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区商业高地。三是具有蓬勃发展的制造产业优势。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5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并形成了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高档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具有交通便捷的基础设施优势。京沪铁路与新长铁路在锡交汇,有南门、下甸桥、石塘湾、西站、江阴站等五大货场;公路总里程4382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1674公里,各类港口码头630个,泊位2000多个;空港无锡机场已拥有到北京、成都、大连、广州、深圳等十多条航线。五是具有不断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势。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专业市场。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网络化发展要求,以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系统发展为基础,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为核心,以提高物流运作条件,改善物流信息管理为手段,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组织严密、业态完整、服务优质、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增强物流业集聚和辐射功能,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立足苏锡常、面向长三角、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格局。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体化提升发展。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发展物流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发展物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好、实施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本地化和引进来并举,加强物流业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产业化联动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按照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地完善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加快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创建物流业服务品牌;依托区域经济综合优势,结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加速物流业务的外包,加快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市场化运行发展。坚持整合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行政隶属和所有制的束缚,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加快新型物流服务载体规划建设,优化物流增量资源,要坚持统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本着节约用地、节约用能、节约用水的原则,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化带动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大力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紧跟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核心,加快物流业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物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信息中心建设。
  ――网络化经营发展。坚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相结合,以重点企业和园区为载体,加快以区域物流中心为支撑的城市物流体系建设,加速物流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服务对接,提高城市物流的保障能力;同步提升城市物流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城市化、网络化功能支撑;加强物流业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拓展物流服务网络和范围,实现国内外、城际间物流的无缝对接。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到2008年,初步形成以港口、口岸和综合性物流基地为载体、生产性物流中心为主体、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现代化配送中心为延伸、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实现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突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年均降低一个百分点,物流集聚区的货物运输总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0%提高到15%以上,口岸货物吞吐量年增长20%以上,物流业务外包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枢纽和国际物流节点。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物流总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低到15%以下,物流集聚区处理的货物总量达到20%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箱,物流业务外包比例达到 35%以上。到2020年,把无锡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国内外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三、建设布局和发展重点
  积极组织实施“1611工程”,努力打造1个现代化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发展6大板块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即江阴市以长江港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业;宜兴市以区域特色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锡山区以交通道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制造业物流服务业;惠山区以新长铁路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运输配送物流服务业;无锡新区以空港口岸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保税物流服务业;中心三城区以商业经济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通过努力,培育形成10家重点物流企业(集团),做大做强100家以运输、仓储、配送及物流增值服务为特色的专业性、功能性物流企业,进一步完善无锡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
  (一)以交通网络为基础,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物流枢纽
  1.加快提升公路物流。加快公路路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无锡高等级公路结构呈现以无锡为核心的向外放射状,增强无锡在苏锡常通泰地区的核心交通功能。重点发展、完善无锡新区海关直通点和无锡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无锡口岸物流中心陆港分中心。积极改进通关技术,优化服务方式,构筑无锡公路口岸功能齐全、快捷便利的进出口物流系统平台。加强与空港、水港及其它专业物流园区的协同配合,大力开展进出口货运代理、报关、报检、订舱等业务,形成区域性国际货物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提高无锡现代物流业对外辐射力。
  2.加快发展铁路物流。在巩固沪宁铁路线货运场站的基础上,建设沪宁高速安镇站和新长铁路无锡西站、江阴站、宜兴站。重点发展钢材、木材、建材、有色金属等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域性市场集散中心、期货交割中心,增强无锡在生产资料领域的物流集散功能。
  3.加快建设空港物流。继续扩大苏南机场规模,加快提升机场等级,重点建设空港物流,配套完善空港物流功能,引进和培育从事空运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全货运包机,开辟国际货运航线和航班,积极打造航空物流平台,发挥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补充作用,构筑较为发达完善的空运通道,提高空运物流的层次和水平。
  4.加快发展长江物流。强化江阴港35公里长江岸线的统一规划和招商引资,重点建设江阴临港新城新港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创新通关作业模式,扩充保税功能。积极实施江阴、靖江口岸资源共享、两岸联动开发,进一步挖掘腹地货源,以钢材等大宗件杂货、煤炭等大宗散货和液体化工为依托,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使江阴港发展成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始发港和目的港。
  5.加快改造内河物流。根据内陆二类口岸的特点,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改造拓展无锡二类口岸下甸桥港区口岸功能,突出货物“干”、“散”、“大”的特点,加强与上海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港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支持船公司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开辟无锡至上海运河集装箱运输内支线航线,以FOB或CIF价提供国际海运服务,开辟宜兴港二类口岸和滨湖区运河口岸,打通我市西南片区进出口“瓶颈”,建成上海港的喂给港和内河枢纽口岸港,形成水陆运输集散地和支线型物流中心。
  (二)以工业园区为骨架,继续构建综合型的物流园区
  1.加大物流园区政策推进力度。按照制造加工生产企业向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集中、集聚、集合的城市规划要求,从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出发,营造推进物流园区政策环境,鼓励物流企业向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集聚,引导物流企业“退城进园、同步跟进、就近服务”,引导企业加快主辅分离的步伐,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支持和培育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2.加大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力度。按“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集存储、转关、加式、配送、商贸、海关保税直通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在无锡市区重点建设高新物流、藕塘物流、新港物流、通江物流、胡埭西北物流、东方钢材城物流、锡北物流、广益综合物流等园区;在江阴重点建设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城东物流、城西物流、澄南物流、霞客物流等园区;在宜兴重点建设城西物流、环保物流、融达物流等园区。
  3.加大物流园区服务引导力度。以设立和提供共性化与个性化、差异化相结合的综合性物流解决方案作为园区物流服务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各物流园区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有序和分步滚动式建设。以园区影响范围内不同物流需求为服务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物流园区物流组织管理与服务运作系统。以园区运作管理为核心,发挥园区内各类企业间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作用,推广运用各类先进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技术,提升物流运作能力。
  (三)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积极构建专业型的物流中心
  1.大力发展生产服务物流中心。广泛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不断扩大流通加工规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重点支持江南商贸、中储无锡物流、东方不锈钢、东方国际轻纺城、新世界仓储、广益装饰装潢家居建材、长江港口商贸、宜兴汽车建材等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大明、金南、高新、中储、星网、港口等一批大型生产服务物流骨干企业。
  2.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中心。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逐步增加大型物流企业配送量占全社会物流配送量的比重和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重点支持建设朝阳蔬菜、天鹏食品、锡澄商贸、东方家电、华地集团等商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无锡好的、山禾医药、东方百业、朝阳集团、天鹏集团等一批生活性配送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市场配套物流中心。加快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档次,形成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批发市场体系。重点支持超亿元交易规模的无锡生产资料、金属、机电、汽车、建材、装潢、家居、纺织、电器等市场建设,促使由实物交易型市场向综合信息、加工、配送多功能型市场的转型升级发展,扩大交易规模,增强辐射能力,实现期货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
  (四)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积极构建社会型的物流平台
  1.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无锡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启动百家企业上网工程,拓展信息发布、查询、对接等服务功能。加速星网物流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整合各系统的物流信息资源,构建起具有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使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神经中枢。
  2.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步伐。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管理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智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查询自动化、资金结算电子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3.推进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增强市域物流信息资源供给量和服务功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实施物流信息无障碍对接,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城际货物快速送达,推进市域间物流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跨地区信息网络,扩大物流服务的辐射半径,提高商品在无锡的中转、分拨能力,增强无锡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无锡现代物流对外扩张、竞争能力。
  四、发展举措和配套服务
  (一)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划引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相互衔接的要求,做好各物流园区的控制性详规和物流项目修建性详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和督查。加强对重点专业市场、配载市场、货运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的规划引导,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大市场资源重组与整合力度,实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物流企业的“园区集聚”,提高物流企业的集聚度、物流服务的集中度、信息服务的集约化程度,全方位推进物流资源的共享,降低社会物流运营总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继续推进物流工程建设,加快重点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研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相关政策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
  (二)进一步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集团物流业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建立与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实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有机结合,强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统筹配置各环节资源,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供应链成员单位综合效益。
  (三)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完善自营物流设施与功能,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等业务流程,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自营物流系统,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鼓励传统仓储企业加快对原有仓储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自动化作业水平;鼓励传统运输企业加快车型结构调整,配置专用车辆,应用车辆调度系统和运输线路优化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运输服务能力;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按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评估标准,积极兴办新的物流企业。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物流企业。鼓励优势物流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市场开发,拓展服务领域,增加运营网点和配送客户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物流企业与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和工商企业的全面合作,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把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五)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组织实施物流业“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战略,紧紧依托工商业招商引资和外资企业相对集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物流服务业的合作与交流。开放批发零售领域,吸引境内外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开放交通运输、仓储服务等物流相关领域,吸引境内外大型专业和综合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鼓励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支持和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增强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与合作的综合能力。
  (六)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技术进步。现代物流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复合产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加快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卸、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工业及商业企业主动与物流技术标准国际接轨,为提高物流效率创造技术条件。
  (七)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制定实施交通运输综合发展规划,加强以无锡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改造提升干线公路和运河航道,加快无锡空港发展。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技术及装备,积极规范和发展运输服务代理,实施门到门、点对点运输,加快货物流转速度,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竞争有序、运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物流服务效率和水平。
  (八)进一步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与流通方式的改革,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界限,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集中采购、共同配送,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物流网络和供应链系统的构造创造体制环境和条件。建立对工商企业资金利用水平、存货水平、物流相关资产回报水平、物流成本水平等指标的考核体系,提高利用专业物流服务的自觉性和能力,培育物流技术应用的良好环境,为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物流需求市场条件。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态和服务类型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
  (九)进一步协调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发展。加速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以及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太湖博览会和各类会展场馆的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培育会展主体,创新会展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大型物流洽谈会、推介会和技术交流会,推动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企业合作,不断提高会展质量和水平,扩大会展交易规模和效益,利用会展业产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效应,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提高无锡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进一步培育和引进物流业中高级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办和设置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员。进一步鼓励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服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现代物流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物流专家,完善现有物流企业的科学管理。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和合作,促进物流发展理念、管理水平、运行技术与国际接轨。
  五、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
  (一)实施现代物流业促进政策。明确在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20%作为物流引导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或补助方式,主要用于支持重大物流工程建设、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资源整合和传统物流改造提升等。市、县级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实行优先用地。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交纳所得税。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各种收费、集资、基金和罚款项目。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物流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一律取消前置性审批事项。
  (二)完善物流业统计制度。根据《江苏省物流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苏经贸交通〔2006〕937号)精神,由市经贸委、市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物流业统计范围和指标体系,通过分工负责制、统计代理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健全统计报表。从2008 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
  (三)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发挥市有关职能部门作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评定。按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对全市物流企业进行综合等级评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规范管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倡导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采用符合环保要求、可反复梯级利用的包装,逐步实现包装的模数化、集装化和多功能化。鼓励企业使用低污染运输车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开展 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鼓励满载、治理超载、减少空载,推进物流运输的集约化、集装化和机械化。
  (五)建立分级负责的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无锡市现代物流领导小组的作用,在市政府领导下,市物流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行动纲要的实施,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将规划权、审核权、监督权“三权合一”,既体现改革创新、适度超前,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布局合理和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防止乱圈乱占耕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现代物流业协调健康发展。各市(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市物流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引导区域性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80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