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2007―2011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10-30 生效日期: 2007-10-30
发布部门: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赣市府办发[2007]9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赣州市2007―2011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OO七年十月三十日

赣州市2007-2011年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
  (一)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1、电子政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
  2、国民经济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巩固和提高,普遍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工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加快。
  3、社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1、电子政务。建设了赣州市政务信息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统一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务员电子邮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部分单位通过政务信息网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了赣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全市18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60多个市直单位建立了网站。公安、海关、税务、银行等单位通过实施“金”字工程建立了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2、企业信息化。建立了“赣州中小企业网”,为中小企业初步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部分企业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并将信息化建设渗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一些公用事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用户使用和缴费数据库。
  3、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心城区“网络社区项目”实现了43个社区服务站和4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络连接和系统集成,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数字赣州”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提供城区三维信息服务,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4、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快了电信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向乡村的延伸,实现96%自然村通电话,47%的行政村通宽带。整合新农村建设和农口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了“赣州新农村建设网”和“赣州农网”,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赣南脐橙数据库。
  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电信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底,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96.6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37.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9.1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6部/百人,互联网上网用户15.48万户。
  6、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电缆等产品制造业得到发展,全市现有电子信息企业20多家,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4.28亿元。
  (三)我市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级信息化机构有待健全。县(市、区)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县(市)没有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县(市、区)政府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机构和职能不明确。
  2、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有待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未能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3、地方信息化建设投入匮乏。市、县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少、资金不多,并且使用分散,地方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与驻市单位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4、“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横向互联的应用系统建设滞后,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各自独立,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效益不能发挥。
  5、政府网站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市政府直属、驻市单位只有62家建立了网站,且有些网站域名不规范。网上办事功能和政民互动功能不强。
  6、信息产业比较薄弱。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少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软件开发应用尚未形成产业,研发水平低。
  7、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有待改善。信息化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信息化人才资源短缺。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以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安全,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为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发展原则
  1、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着眼需求,讲究实效,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
  2、政府引导,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组织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3、加强“对接”,促进开放。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长珠闽”地区的先进经验和适用技术,促进产业对接与体制机制对接。
  4、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已有和新建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效益。加强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和制度创新,促进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与利用。
  5、优化产业,服务经济。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信息化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一个战略”(“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突出“二个重点”(以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为重点)、打好“三项基础”(完善政府网站建设、优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赣州”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五大提升”(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公民信息化知识水平),通过五年建设,使我市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形成合理、适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支撑体系,信息化发展在省内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成为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
  到2011年,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市光纤网络36万芯公里,实现光纤到小区、大楼;全市固定电话达1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1部/百人以上,因特网用户超过50万;实现100%自然村通开电话、100%行政村通宽带网。
  2、基本建成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建立较完善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政务信息网延伸到乡,100%的市级和县级政务部门接入政务信息网,基本实现网上办公;重点业务系统、数据库基本建成运行,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包括市、县二级政府及各部门的“政府网站群”,成为政府“信息发布、便民服务、互动交流”的窗口,实现可公开政府公文和办事表格100%网络下载、政府行政许可项目80%网上办理。
  3、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100%的大型企业和60%以上的中型企业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以上。建成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
  4、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成型,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5、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壮大。信息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服务、信息内容等信息服务业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本地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商、专业咨询与外包服务队伍。
  6、信息化建设环境更加优化。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政策环境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规范、活跃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全市100%的城市和农村中学普及信息化知识教育。
  三、主要任务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以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服务社会公众为目标,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整合业务应用系统, 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加快政务协同系统建设,初步建成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1、加强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网,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统一网络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建设政务信息网备份网络,加强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改善中心机房环境;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网建设,在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基础上,向乡镇(街道)延伸,建成四级政务信息网络。
  依托政务信息网,建成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根据政务公开和政府内部信息共享的要求,制订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规范,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立以自然人、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为核心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促进各部门业务应用数据库建设和整合,强化数据利用和业务应用的结合,形成动态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建设电子政务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2、加快跨部门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跨部门综合应用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站、网络和电话,建立“12345政府热线”和“民声通道”。依托电子政务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建设网上办公系统、网上审批系统、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等应用系统。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信息网联网单位信息交流共享和网上协同办公;通过网上审批系统,推进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业务,特别是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限时办结、全程服务,并逐步实现网上并联审批;通过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对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审批的过程进行信息采集、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行政审批的监督工作。推进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在建设和整合公安、卫生、安全监督、质监、气象、水利、地震、地质灾害、交通、通信、动植物防疫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子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应急通信系统、应急视频系统、应急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全市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统一、快速调度指挥。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建设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形成国库与财政、税务、银行(信用社)等部门间的电子信息通道,实现税款资金的快速划缴、高效对账、全程监控。
  3、推进“金”字系列工程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利用电子政务优化和重组各部门业务,加快建设“金”字系列等重点业务系统。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划建设要求,继续推动我市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大银行卡联网通用推进工作,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积极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形成协同办公、使用方便的大通关电子平台,提高进出口贸易的通关效率与管理服务水平。启动“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建立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重要环节的、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政府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政部门与相关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网上监管和划拨。建设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推广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实现审计作业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快工商行政管理金信工程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全市市场主体信息数据库,建立12315综合执法网络指挥信息系统。推进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内重大事故源、重大事故隐患动态监控系统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提高人事业务网上服务水平。建设“金保工程”,构建赣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为国有资产监管提供支持。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统计直报系统。
  4、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立政府网站群,按照“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的定位,规范标准,统一入口,丰富内容,完善功能,为企业与市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
  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类企业的普及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我市企业信息化水平。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类工业技术相结合,积极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协同设计等系统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新型企业。推进产品研发和设计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和企业整体决策水平。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宽带上互联网的各种应用。鼓励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由企业内部信息化向与上下游集成的产业链信息化方向发展。重点促进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业、食品业、现代轻纺业、机电制造业、新型材料业、医药工业等行业的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依托政府推动,充分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成本及风险。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优化工业园区信息应用环境,建立园区管委会门户网站群和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推进信息化提供支持。
  2、加快服务业信息化。遵循“市场导向、企业推进、政府监督”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开发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推动在线支付业务发展。
  建设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在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部门的企业同业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实现企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设“信用赣州”网站、信用共享数据库、企业信用综合评级系统、信用信息发布查询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诚实守信、规范运作的良好市场环境。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重点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点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扶持电子商务应用典型,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发展区域性的第三方电子交易与服务,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建设“赣州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赣州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以我市重点特色产品为突破口,开展网上专业市场、虚拟街市等业务,争取部分行业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专业市场。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整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不畅的瓶颈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化服务。
  1、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话网、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大力推广以电脑、电视和电话为基础的“三电一站(中心)”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的现有网络和设备,开通可以通过电话点播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信息的农业视频点播电视频道。进一步完善手机短信、信息电话、互联网等信息发布手段,为农民提供即时丰富的信息资讯。
  2、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赣州农网”为总门户,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业网站集群。整合涉农部门各类资源,联合共建“赣州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完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初步形成一个市、县、乡、村及农业协会四级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实现名、特、优、新农产品网上交易。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向农村的不断深入,用信息化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4、加强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由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实施、各方参与,加快乡村信息服务站和新农村创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普遍提高。
  (四)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
  整合市政、规划、交通、环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
  1、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根据《“数字赣州”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涵盖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交通道路、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城市房屋土地资源、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国土资源等地理信息内容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利用“12345”政府热线,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业务咨询、抢险抢修、生活服务的集中受理和快速反应。加强市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城市道路、桥梁、街道照明、重点地区以及地下综合管网的实时检测和监控;促进城市房产管理信息化,建立“网上房地产”信息系统,以及商品房网上合同备案系统、权属登记交易系统、公房管理系统等住房保障管理系统;提高环境监控信息化水平,实现城市大气、水质、危险废弃物等生态环境信息的在线监测、动态分析和及时处理。
  3、推进社区信息化。继续完善中心城区“网络社区”项目。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导、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向社区的延伸和在社区层面的集成整合。完善社区服务网站,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就业培训、网上缴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建设社区便民工程,在社区普遍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建成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利用智能声讯、移动短讯及互联网技术构建社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
  (五)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促进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信息化,改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教育科技信息化。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相互联动的、开放的教育信息网络。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应用。加强教育、科技部门和学校、科研院所网站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公开、共享。建设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和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技术交易及转化平台,为专利技术信息的整理和发布以及专利技术的引进和交易提供支撑服务。
  2、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价格监控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医院管理。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食品药品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3、公共文化信息化。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信息化,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文化资源数据化建设,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等信息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动档案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文件、档案管理、利用服务网络。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在市本级建立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通过全国统一的核心应用系统,整合五项保险业务数据,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劳动保障信息服务。
  5、旅游交通信息化。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完善旅游信息网,设立全市统一旅游呼叫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网上订购及网上举报等服务,实现吃、住、交通、游览、救援、抢险等服务功能的信息共享,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交、客运出租管理调度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监控、疏导、指挥能力和效率。
  6、人口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以公安部门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赣州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进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人卡合一的信息卡,指导环孕检等生殖健康服务。启动“金土工程”,建立覆盖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的、贯穿上下的信息化体系。促进矿产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矿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证照。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市防汛通信广域网(数字电路)、水利信息综合平台、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防汛指挥系统。推进气象信息化,建立市县远程可视化天气预报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远程可视化天气预报会商。 
  (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完善和加强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准、大容量、覆盖全市的信息化高速公路,构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框架,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1、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完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发展宽带与窄带、有线与无线等多种形式的用户接入网。加快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建设,向企业、家庭、学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延伸。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促进通信网络平滑演进,形成大容量、广覆盖、高可靠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城镇基本实现光纤到大楼、到小区、到家庭。
  2、促进实现“三网融合”。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集中协调,以政府组织、市场驱动为原则,推进电话、电视和电脑三网融合,使通信网、视频传输网和数据网共用宽带,业务融合,形成交互式网络社会架构。积极推进运营商互联互通,实现本地信息同城交换。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3、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适时建设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移动网络由窄带向宽带转换,大力推动信息移动化进程。重点发展以IP技术和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无线宽带广域网和无线宽带城域网,向集语音、数据、视频通信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通信发展。
  4、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制播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作。加大广播电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建设以“媒体资源中心”为核心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务平台,积极开拓增值服务。
  5、加强通信管道建设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合作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抓好集约化信息管(杆)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适时组建基础通信管道公司,制订相关政策,对基础通信管线实行集约化建设模式,使城市的地下管线建设规范、有序。
  (七)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抓住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加速重组和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吸引发达地区尤其是“长珠闽”地区信息产业与技术向我市转移,着力培植、完善信息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加快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打造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市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1、加速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改善工业园区信息化服务环境,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具有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大公司落户赣州。重点推进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河工业园、信丰、于都、南康、全南等县(市)工业园区,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加强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内引外联,以技术链和产业链为纽带,重点发展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视听设备、计算机配套产品、通信网络等项目和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建立技术转化平台、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和专利,吸纳外来资金,逐步发展与“长珠闽”互补、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赣州信息产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软件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软件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一批软件开发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软件研发、制造的企业落户赣州。开展智力引进工作,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软件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是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驻市单位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各县(市、区)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信息化工作。
  (二)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的作用,强化统筹规划意识,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今后五年,我市将规划实施60个信息化重点项目,其中电子政务类项目34个,企业信息化类项目4个,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类项目5个,城市和社会信息化类项目17个。这些项目将分轻重缓急,由市政府作出年度计划,逐步到位。信息化的重点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申报、立项、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应组织论证并签署意见,尽可能做成示范工程。
  (三)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在学习借鉴“长珠闽”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加快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定,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吸引和激励信息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范。制定政府系统网站建设、网络互联、数据交换、应用系统等方面的规范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领域的监管和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中涉及安全设施的必须使用国产安全产品。建设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息信任体系,加快建立江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赣州RA中心,推进全市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管理。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网络窃密等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加强互联网监测和治理。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网及无线覆盖网的抗干扰、抗攻击能力,保护信息传输安全,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互为备份,强化灾难备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抗毁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公众信息安全意识。
  (五)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方筹措、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增加全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使信息化投入正常化、制度化。财政要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安排信息化专项经费,用于信息化项目建设,并重点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及核心应用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用于网站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各电信营运单位要发挥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营运水平,推进地方信息化总体水平的提升。
  (六)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基层都要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并结合年终考核,制定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知应会标准。加快制定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中高级信息人才,加强各种不同层次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技术精湛、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1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