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施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1-11 生效日期: 2008-01-11
发布部门: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新政[2008]1号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新乡”的宏伟目标,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新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生态化城市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森林环城、林水相依已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国内各大城市也都纷纷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04年国家开展创“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先后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城市参加“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国有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新乡市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新乡的宏伟目标,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林业生态省的要求,安排部署新乡市林业生态建设五年规划。森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新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因此,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对我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明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体,以林权改革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整体绿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二)目标任务
  到2008年,使全市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全部绿化,河路沟渠通道绿化防护效益大见成效,农田林网高标准完善提高,城区绿化实现达标,在全市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生态文明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目标。
  三、大力开展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
  根据新乡市自然区域特征和林业建设现状,按照城市建成区、城市近郊区、城市远郊区的区域布局,建设“两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城市建成区绿化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合理搭配乔、灌、藤、花、草,突出乡土树种,增加乔木种植量和森林斑块,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建立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满足市民休闲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场、游园、街道、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等的绿化水平,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增加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卫河的绿色含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使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二)城市近郊区绿化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和支渠绿化,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建立以卫柿线、胡韦线、翟阳线、龙泉路和新原路为主体的大外环绿化林带,完成20平方公里绿色涵养带和小店工业区绿化建设,依托凤凰山、贾太湖、卫源湖、延津国有林场和新乡县古固寨生态园区,逐步建成北有凤凰山森林公园、南有贾太湖生态休闲苑、西有卫源湖生态休闲苑、东有新乡市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屏障,增加城市近郊区的绿地面积,建成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的绿化隔离林带。
  (三)城市远郊区绿化
  在市区西北部,以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沿山经济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太行山区绿化;在市区东部,以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生物治理、日本政府贷款造林为重点实施黄河故道沙区绿化;在市区南部,以黄河护堤林、黄河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营造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在全市平原农区,以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建设为重点,在六县一市一区实现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提高标准,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同时,以境内干线道路和大型河渠为骨架,加强通道防护林建设,建立纵横交错的生态防护林带。通过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郊区的林木覆盖率,使山区达到60%以上,丘陵达到40%以上,平原达到20%以上。
  四、切实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我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要依托现有林业资源,充分挖掘和保护历史生态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培育现代生态文化产业,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
  (一)弘扬和挖掘太行山与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
  太行山生态文化要抓好以南太行为主的森林旅游,研究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发扬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的“太行精神”,形成太行山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的有机结合;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要探讨和研究黄河、海河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渊源关系,建设沿黄河滩区的森林生态工程,加快黄河滩区、故道区森林旅游业建设,充分挖掘新乡历史文化,彰显和弘扬具有黄河、海河流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二)加强生态文化的基础建设
  完善辉县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原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辉县白云寺国家森林公园、延津黄河故道省级森林公园、原阳博浪沙省级森林公园、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卫辉跑马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建立10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5个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4个生态文化展览馆、2个标本室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并对见证牧野遗址史迹和根植于名胜景区、文博寺院和旧城老街的古树名木,要加强抢救与保护,挖掘其文化传承价值。
  (三)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牢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开展“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活动,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力度,制定《新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利用公益广告、新闻媒体、信息平台、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市民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支持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家家都是创森主体,人人都有创森任务”的良好局面,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规划,精心安排
  规划是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依据和指南。要组织林业、规划、城建、公路、铁路、交通、环保、水利等部门对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创建工作思路,编制“新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把创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深化、细化,认真安排各个阶段的具体创建工作,确保2008年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三)广泛参与,多元融资
  各级财政部门要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一定的经费,要对农村林业建设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绿化工作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政府各有关部门、驻新各单位和全市人民要树立大局意识,整合力量,自觉投入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要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造林机制,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广泛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快创建步伐。
  (四)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森林城市建设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耗资较大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在创森工作中形成统一认识、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统一规划的良性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森林城市创建指挥部,对创建工作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对创建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研究解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各县(市、区)、各部门、各主创单位分解下达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督促、检查、验收、评比,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
  以上意见,望遵照执行。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71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