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3-12 生效日期: 2008-03-12
发布部门: 三明市政府
发布文号: 明政办[2008]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二日
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第一章 建设现状
  农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农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是国家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十五”期间,三明市市委、市政府把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之一,不断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服务体系。至2005年底,全市已形成以县农业局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县级推广机构163个、乡级590个,其中沙县、尤溪和将乐等县成立了县级农业服务中心。 12个县(市、区)的乡镇均挂牌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基本由原来农业“五站”(即农技、经作、畜牧、经管、农机站)合并而成。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队伍编制3123人,在编2684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编制为1444人,在编1264人;畜牧水产业编制515人,在编456人;农机推广编制445人,在编335人;经营管理编制406人,在编378人。农业执法体系更加完善,市县两级共有综合执法人员91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占90%,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50%;动物检疫员276人,动物防疫监督员51人;农机监理人员285人、农机行业技术技能监定人员12人,渔政人员53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5个,拥有会员2.2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2.21万人。
  (二)服务内容逐步拓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运行机制灵活、服务内容广泛、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流通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随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种养殖能手、专业服务队等为辅的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农业经营服务内容也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同时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农民培训工程,“十五”期间培训农民约62万人次,为我市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市县两级着力抓好执法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职能,认真调处涉农纠纷矛盾,并逐步向农产品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扩展。
  (三)服务领域正在延伸。全市建立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网络系统,各病虫监测点实现联网,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水平和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到2005年底,已建立县级病虫测报站12个,病虫测报点20个。建立市级、沙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建立了国家和省、市、县级土壤监测点,不断完善耕地土壤监测网络,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从单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向注重沼气综合利用、发挥生态功能与效益方向发展。成立了市农产品加工推广总站,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提供了有力地支持。逐步推进市、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检测效率和能力显著提高。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实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工程建设,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到2005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7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示范县建设,因地制宜规范和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促进我省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到2005年底,全市推行会计委托代理的乡(镇) 105个,涉及1241个村,分别占总数74.47%、71.57%。“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审计资金总额达38.44亿元,从源头上规范了财务管理,有效遏制乱开滥支行为,加强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监督,切实维护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
  (四)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到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7个部、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和农民的“田间学校”;建立起以农业155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覆盖市、县、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经济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涉农政策咨询以及投诉受理等方面的服务,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创建“市场+公司(合作组织或协会)+农户(基地)”的格局,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20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6.64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71121万元。供销社系统发展新型业态,改造城乡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多元化投资和多种经营管理的形式,建立各类商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加盟店的现代流通经营网络体系。全市现有10个县(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90个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1193个,其中农资系列化服务网点332个,初步形成了以供销合作社农资部门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体系建设仍较薄弱。一是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农技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队伍目前缺编439人,其中从事种植业人员占46.2%,多为农学专业,蔬菜、食用菌、茶果等经济作物类专业人员较少;从事畜牧水产业人员仅占16.5%。而且技术兼容性差,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装备、服务手段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二是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的技术储备相对较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三是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业务主管部门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联系脱节,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工作考核不到位,乡镇之间农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和专业技术人员调配不灵,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地发挥。
  (二)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农业发展对投入的合理要求与现实中的低投入之间的矛盾在各地都相当突出,公益服务难以开展。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农业科技事业经费无法保障,对农民的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物资服务、经营决策等需求难以满足;对新技术、新品种、好项目又因没有经费而无法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显得格外被动,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局面。由于服务推广手段落后,设施陈旧,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少新型仪器和信息网络设备,农技推广依然靠“一张嘴,两条腿”,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也缺乏必要的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服务功能与农业发展不相协调。目前,我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配置不够合理,基层社发展不平衡,尚未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无法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交易方式落后,农民“买难卖难”依然存在;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仍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农业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共享程度不高,咨询服务不够顺畅快捷;农村中介服务薄弱,村集体财务管理、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农业执法管理也有待规范和强化。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以增强服务功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为重点,注重协调统筹,着力构建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农业服务队伍,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全程化的优质服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部门的公益性农业服务,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创新亮点。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重点加强市、县、乡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力量,充实基层,同时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我市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使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升。
  (三)分类指导、稳妥推进。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分类指导,正确把握改革、创新与稳定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水平。
  (四)均衡发展、突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情况,服务体系建设尽量做到均衡发展,同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粮食主产区、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主产区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三、建设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激活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活力,调动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一)农产品营销服务进一步拓展。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建立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设施更加完善,监控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社系统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经营市场和流通企业经营网点18个;农副产品销售额按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1.5亿元;化肥农药经营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在60%和50%以上;继续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不少于10个,争取达到160个;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率分别达到30%、5%、0.5%。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全市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科技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五新”推广工作取得新成效。到2010年,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到25%;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26.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比“十五”期末提高5%,良种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8%;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渔业科技进步对海洋与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2%,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
  (三)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进一步强化。以农业155服务网络为基础,按照“六个一”标准,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行政村建成 “三电合一”(电视、电话、电脑)的信息服务点,建立起覆盖市、县、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经济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涵盖农业和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等方面信息,实现数据库信息共享,有效地为农民服务。同时,对农村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基础常识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到2010年力争所有乡镇农技站和40%的行政村都能上网,培育2000名具有岗位证书的农村信息员队伍,100%以上的乡镇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四)动植物病虫害防控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全市、运转高效、反应快速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到2010年,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大病虫纹枯病、稻瘟病、稻瘿蚊、稻飞虱、螟虫等的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柑桔等经济作物的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范围内;实现有效控制19种规定动物疫病,主要动物疫病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猪、禽和大牲畜的病死率分别控制在5%、13%和1%以下。
  (五)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进一步健全。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形成以品牌特许、采购配送服务、经营指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农资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经营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第三章 主 要 任 务
  规划期内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主动参与,针对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最关键和最薄弱的环节,围绕提供以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产前服务,以技术为主的产中服务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产后服务,以及依法开展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农民权益的维护等农业执法和管理,实施建设项目,打造服务平台,形成有力支撑,发展贯穿市、乡、村三级的组织网络而构建的新型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
  一、拓展农产品营销服务
  重点是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改革流通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定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
  (一)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政府整体规划与部门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在现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发展,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积极推进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引进代理、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 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引导和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把推进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到2010年,全市重点培育10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一批跨区域和具有农业产业特色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二)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采取多元化投资形式和多样化经营管理方式,加快改造传统经营网点成为超市、便利店、自选店、农家店等农村新型业态。加快建设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加快供销系统“龙得宝”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步伐,整合完善庄稼医院,加强农资经营服务终端建设。积极探索网络使用多样化,逐步实现“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建自有品牌、进超市等“一网多用”功能,通过连锁、特许经营、合作和农商一体化等途径,形成城乡之间农产品双向流动、快捷顺畅的流通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社系统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经营市场和流通企业经营网点18个;争取全市60%以上行政村有供销社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点;规划发展新型业态209个,其中农资类113个;新开办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超市、自选店、便利店等各类“农家店”1000-1200家;争取建设配送中心15-20个;促进网上交易额6.7亿元。
  (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运销、技术推广等综合性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真正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创新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实现农村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的进步,构建我市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工作。进一步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要骨干,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以及重点生产基地检测站为网点,以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地环境及生产环节初级农产品为主要对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与预警体系,规划期扩建、改造实验室1200平方米,新增农残检测项目仪器设备,建立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50个。把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为具有专业区域特色的地市级农业检测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推广对大宗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技术,跟踪监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渔业质量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鱼药、鱼饲料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推行水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市场或养殖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每年抽查水产样本200个。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每年举办健康养殖技术培训12期,培训300人次。
  (五)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贯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基础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加快制定我市大宗农产品、名优特农产品、重点出口农产品发展需要的农业综合标准,尽快做到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有具体的标准可依。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控制的需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突出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做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加快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产业化经营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进程。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严格执行证书管理和标识管理制度,坚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档次,使我市更多的农产品获得进入国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积极组织开展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的认定工作,培植一批知名农产品“龙头”生产企业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规划期内完成0.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建立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12个县(市、区)依据区域发展特点,建设水产优质品种示范场,每年制定3~5项国家、行业农业标准,10项省地方农业标准和一批农业标准规范、农业企业标准;在继续建设现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定认证,到2010年,在各县(市、区)建立3~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1个,并对我市具有地域、质量以及传统加工特色的农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培训具有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500人。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围绕把技术交给农民,使技术应用于生产这一目的,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技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并通过示范引导,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服务的多种需求。
  (一)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服务功能。按照“提高市级,完善乡级”的总体要求,符合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市乡两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可以根据必配专业、选配专业、可兼职专业等三类分别合理安排农技队伍的岗位设置和农技人员的配置。同时,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发挥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重点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设施,通过充实、改造,提升县级农(水)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改建实验室,完善检测工作条件;继续实施地力监测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做好14个国家、省级耕地定位监测点的同时,每年在全市设立动态点80个;建设种子质量检测项目,通过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我市大田用种质量安全;建设1个省级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库,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解决沼气池建设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农村沼气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在全市重点乡(村)成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50个,服务农村户用沼气池9万口,促进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科技推广方式,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把服务延伸到村、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龙头企业、到专业大户,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深化“村会协作”活动,注重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农技推广组织,充分发挥县乡各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特别是“五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
  (三)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加强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场的带头作用。扶持建设30个部、省、市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场,使农业科技示范场在新阶段农业发展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通过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市建立4个省级、8个市级超级稻示范推广片,主推12个超级稻品种、“三定”等配套高产技术。加快畜禽水产品良种的引进、培育、保护和开发,强化肉牛、肉羊、肉猪、肉禽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良改和更新换代步伐。规划期内推广畜禽良种20个以上、良种覆盖率比“十五”期末提高5%,重大实用新技术5项以上。抓好农机化项目带动战略,优化农机结构,加强农机装备,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培训制度,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学时,使农业科技队伍成为学习型队伍;建立对外交流制度,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员带着问题、项目以及成果开展到外地参加交流考察学习,拓展专业队伍人员视野;建立、健全考核考试制度,要做到责、权、利明确,可由县人事、农业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相互配合,重点考核基层农技人员“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业务工作实绩,提高和增强专业队伍人员的责任感;结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提拔重用和适当物质奖励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着力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拓宽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各类咨询服务,以满足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技术和信息的需求。
  (一)整合信息资源,推进网络建设。以国家农业部“金农工程”和“数字福建”为导向,以“三明市农业155”网络平台为基础,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软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统一规划制订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开发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农业和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等各类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按照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县乡服务平台“四个一”和“五个一”的建设标准,在基层全面开展集机构、设施、队伍、网络和制度建设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总体建设,形成“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把农产品信息服务网作为产业发展,继续抓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在我市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 重点选择50个基层社(每个县5个),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扩大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中小型企业、专业大户的计算机连接,把网络触角直接伸到农业生产、流通的前沿。力争使基层信息服务站规模达到100个以上,基本覆盖全市重点农产品产区和重点乡镇,提高信息网络服务功能。
  (二)完善信息基础,创新信息服务。围绕县、乡(镇)、村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农产品安全、科技示范、资金信贷、农业执法、政务服务等内容,开展农产品质量、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耕地质量、农机服务、动植物品种和适用技术、动植物疫病疫情以及气象、水文、防汛抗旱等信息收集发布。在农村大力推广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利用和服务模式,全市建设180个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精品示范村。加强969155农业热线服务,将服务网络向重点乡镇、重点村纵向延伸和向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种养大户等组织横向延伸,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增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
  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按照“巩固现有、突出重点、完善配套”的原则,以实施植物保护、动物保护和水生动植物保护三大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与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物资保障四大基础系统,全面提高动植物病虫害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保障我市农业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市和重点县(市、区)的动植物病虫害预防实验室,提高新发和突发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应急、处理能力。继续建设农业有害预警监控体系,提高有害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水平和控制能力。在原有市级、沙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扩建永安、三元、梅列、尤溪四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重点建立三明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新建1500平方米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大楼,配置先进的化验诊断仪器设备,使之成为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各县(市、区)建立动物疫病化验诊断室,相应配置必需的常规仪器设备。使市、县两级对重点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市、县、乡三级动植物保护以及村级农民技术员、执业人员和生产者组成的动植物病虫害预警网络。全市农作物各病虫监测点实现联网,并与省和农业部的预警监控联网,实现能准确分析和发布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的中长期预报。在全市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规范开展动物疫情测报,重点抓好大田、宁化两个国家级动物疫病监测站的建设;依托市动物疫病化验诊断中心,建立三明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并相应建立县级疫情监测站;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立20个乡镇动物疫情监测点。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防治体系,建立市、县二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与省、市养殖生物病害防治预警系统联网,对渔业生产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做好预报,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规划期内建设10个县(市、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站;建设2个国家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站;建设恢复水稻病虫监测点(安装智能型虫情测报灯)39个;增设果茶蔬等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20个;增设鼠情监测点3个;建立36个鱼病防治监测点。
  (三)建设动植物保护物资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县、乡疫苗冷链系统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以应对动物防疫和突发、新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紧急需求。建立市级300立方米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县(市、区)100立方米,全市总库容1500立方米;市级配备疫苗冷藏运输车一辆,兽用生物制品冷藏柜十五台,保证全市动物疫病预防用疫苗的中转发放。
  五、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
  健全农资流通服务,引导和推进农资流通方式创新,加快现代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改造农资流通服务网络,扩大农资流通服务内容。同时,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完善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业态,推进农资服务网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造、扩建)一批规模较大、配送和辐射能力较强、服务功能完善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设施,整合供销社农资系统和其他集体、民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点等资源,推进农资流通向网络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培育农资流通龙头企业,加快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整合改造农资流通服务网络,发展直营和加盟连锁店,对基层农资经营网点、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及社会网点进行改造和整合,加强与农资商品生产厂家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上联厂家或国内外大型供应商,下联农资终端市场,集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现代新型农资流通网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工作,不断完善“依方施肥和依方配肥”推广服务模式,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0万亩次;肥料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亩平均节本增效20-30元,总节本增收1.3-1.9亿元。
  (二)规范发展农资市场,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市、县农资市场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技术规程的用药、用肥准则,加快农业投入品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品种,推广高效低残毒品种,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六、培育农民专业组织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中介组织既包括为农民服务的各类经济组织,也包括农民的互助组织,主要有农产品购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乡村社区经济组织、“公司+农户”、农民经纪人等。农村中介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建设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针对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中介组织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信息化。
  (一)培育农村新型中介组织。各级政府要按照“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依法制定和落实财政、税收、工商、信贷、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办、经营和发展排忧解难,积极营造开放有序、公正公平的外部环境。力争在规划期内全市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1000家以上,实现“五个二百”目标:即建立200家种植业合作组织、200家养殖业合作组织、200家林竹及花卉苗木业合作组织、200家加工、仓储和运销类合作组织、200家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合作组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契机,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抓好“三个一批”:组建发展一批(200家),转型改造一批(200家),提升规范一批(100家),形成服务网络健全、运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全市80%个村扶持建设规范化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购置配套软、硬件,培训专业人员,完善村财核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农村中介组织制度。各类中介组织要尽快完善组织结构,健全理事会、监事会。要建立人事、劳动、财务、物资、营销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利,实行民主管理,推行财务公开,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适合不同形式中介组织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发挥中介组织内部机构和农民参与监督的作用,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活力,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农村中介组织要发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以示范项目为载体,在全市开展创建 “四有”合作社(即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条件、有经营规模、有经济效益)活动。建立健全“四有”指标体系,实行百分制量化考评,以此作为示范项目的验收标准,提高其规范化建设水平,真正发挥项目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专业学会(研究会)、经纪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技术转移、形成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行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七、强化农业执法管理
  以“依法治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着力解决农业执法管理薄弱的问题为重点,通过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推进全市农业执法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一)规范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以建立综合执法机构和规范化运作为重点,以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为目的,大力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维护农业经济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按照省农业厅提出的“五有”、“四个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农业执法机构,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要把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人员、编制、经费三落实。法制、执法机构和专业管理机构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综合执法机构要以农业行政部门管理职能为限,集中行使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执法职能,综合执法的领域要从现有的农药、兽药、种子、土肥为主向基本农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其它管理延伸。
  (二)增强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立健全调查取证、重大处罚备案、执法文书档案管理、执法情况统计、执法人员守则和执法人员廉洁自律以及评议考核等方面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农业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定期学法制度,注重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专职综合执法人员要做到“一专多能”,提高执法办案的水平。通过完善交通、取证和便携式检测等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执法手段,保证农业执法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配备13辆农业综合执法专用车辆和取证设备60台(套)、便携式检测仪器13台(套)及专门的农业执法专用经费。建设11条农机监理检测线,提高农机管理手段,确保“平安农机”的实现。
  (三)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监督。加强对农业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监督,在赋予权力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全面开展行政复议,加大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业务监督力度,使执法监督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开展农业普法教育活动,在继续做好农业干部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农民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提高农民群众遵守法律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四)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执法信息统计、公告、查询、发布等网络等系统,实现执法案件档案管理信息化,强化农业执法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大在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上农业法制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上令下传,下情上达,及时获取信息,交流工作经验,探讨解答疑难问题,以提高执法效率。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增强服务功能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农业服务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要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切实承担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
  县乡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是政府公益职能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机构改革,逐步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国家服务机构在结构上不出现断层,工作上不出现脱节,农业、农村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加强。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科学配置各种农村科技资源,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组织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农场职工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明确法律地位,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发展。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村中介组织,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优化组织结构。政府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宏观调控,原属政府的部分职能将逐步由中介机构承担,使其成为联接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速非独立的中介机构与隶属单位脱钩,转为独立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应属于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彻底转移出来,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要配套理顺财政、计划、税务、金融等部门对农业的服务机制,形成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合力。财政部门要保证农业技术研究、技术和品种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计划部门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优先立项,指导和制定服务发展规划。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面向农业农村,贷款上给予优先照顾,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组织提供信贷服务。税务部门要对农业服务组织按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给予扶持。工商、土地和规划等部门也要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如登记上给予便利,兴办服务设施、对外开展服务等审批环节简化手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供销合作社也应按有关规定,深入挖掘潜力,发挥应有的合作服务作用。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使农业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要依法保护农技推广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房屋、设备产权和试验示范基地的使用权不受侵犯。加大执法力度,对非法被拍卖、侵占的房屋、设备产权和试验示范基地等要责令退还,并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分层次落实配套资金,整合资源,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银行投融资、民间融资、基金融资等多方面为补充的投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是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主体,各级财政对于公益性农业服务和农业执法监督,应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建设计划,切实保证服务设施建设经费和业务工作经费。属于经营性服务部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手段加以支持。对农村各类群众性技术服务组织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中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建设。
  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团体和个人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捐助。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实行减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服务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金融、保险对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方式。健全科学的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投融资机制,包括:激励保护机制、稳定增长机制、科学决策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系统协调机制。强化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投融资的管理,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四、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规划实施
  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真正地把农业和农村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面临的形势,按照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和农村服务工作的综合协调,要针对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涉及面广,政策协调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切实加强领导、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服务体系发展的困难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引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规划任务的落实。政府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明确职能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各地农业和农村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深化、细化建设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和配套建设任务,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要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局面。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40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