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我市2003年市级预算和区县级预算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12-17 生效日期: 2002-12-17
发布部门: 天津市
发布文号: 津政发[2002]84号
津政发[2002]8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03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2]23号)规定,现就编制我市2003年市级预算和区县级预算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3年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3年预算的指导思想 
  2003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综合分析明年经济财政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市“三五八十”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开始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等一系列加快天津发展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也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2003年财政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会相当突出。一方面,政策性因素一般都是减收因素,财政增收将主要依靠经济发展和加强管理,收入的增长幅度将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政策性和建设性增支因素较多,保证教育科技支农等法定支出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编制2003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工作要求,大力弘扬危改精神,加快天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深化标准周期预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快建设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努力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二、2003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手段,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扩大有效财源,为财政增收创造稳固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财税制度,规范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执行税源转移管理制度,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保证市与区县财政的合法利益。改进和完善税收制度,进一步推进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加大实行“免、抵、退”税力度;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保持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三)严格依法治税,加强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认真贯彻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强化税收征管,大力整治税收秩序。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税种和重点纳税户的税收征管和监控,做好对高收入行业、高收入者代扣代缴和申报纳税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税收监管。加强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完善各种代征代缴关系,建立健全各项税费的源泉控制机制。规范税务稽查制度,扩大稽查覆盖面,加强对重点税源、税种的税收稽查,减少税收流失。加大清理欠税工作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欠计划。大力推进各项税费征收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扩大远程电子报税实施范围,完善票款分离办法,建立与工商、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四)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和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到期的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恢复征税。取消非政策性减免税和税收先征后返,对于不执行统一税收政策、越权制定、违规批办减免税等问题坚决予以纠正。 
  (五)调整部分收入政策。 
  1.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承诺的义务,调整关税税率和政策。 
  2.对1996年4月1日以前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其进口设备或原材料统一执行《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规定的政策。 
  3.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项下进口设备,实行全额征税,经核查,产品全部直接出口情况属实的,在5年内全部返还,每年返还已纳税额的20%。 
  (六)按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 
  (七)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建立新的非税收入收缴帐户体系,取消各执收单位开设的收入过渡性帐户,改由财政部门按执收单位分别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健全票据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逐步将单位行使政府职能取得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 
  (八)加强政策性亏损补贴管理,严格控制亏损补贴。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合理界定政策性亏损补贴范围,逐步取消财政在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补贴。改变对公交和燃气企业的财政补贴方式,促进国有公交和燃气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在公共商品和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投资商投资经营,提高公共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粮食库存费用管理,积极促进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严格控制财政补贴。 
  三、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继续贯彻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充分把握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国债资金的管理,确保存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二)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各级财政首先要在预算中安排国家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贴、补助经费,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出现新的拖欠。集中财力保证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保证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减少对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消耗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监督制度,增强社会保障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和稳定增长,逐步建立自我平衡机制。贯彻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不错不漏。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医疗保险改革顺利进行。 
  (四)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规范财政分配关系,市和区县财政要在各自的事权与财权范围内,妥善安排支出预算,确保履行政府职能的财力。市财政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对区县均衡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区县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取消不规范的专项支出补助。 
  (五)据实编制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预算,保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基本支出需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过快增长,有编制的单位,实有人数小于编制的,按实有人数核定预算;实有人数大于编制的,按编制人数核定预算;普教部门按照《批转市编办市教委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津政发[2002]78号)规定,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预算;没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原则上按1999年预算核定的人数编制预算,增人不再增加预算;据实核定人员经费标准,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作的单位,按财政负担的工资统发金额,考虑公积金调整标准等因素核定;未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按上年职工工资人均标准考虑正常晋职晋级等因素核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公用支出标准,逐步建立成本补偿式的综合定额指标体系。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原则上继续实行零增长。教育部门要按照师生比、教辅比等因素核定预算。卫生部门按照卫生体制改革思路调整支出结构。 
  (六)规范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快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和集中收付制度,大力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改进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对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的项目实行投资评审,属于基本建设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属于购买设备和商品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财政性投资实行国库集中收付。 
  四、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 
  建立财政收入动态数据库,对2002年企业生产经营和税费缴纳等情况进行调查,将有关数据和指标整编入库。加快财政、国税、地税和国库部门的联网进程,实现数据共享,完善财政收入数据库动态管理。继续完善标准收入预测模型,规范相关指标体系,增强模型的稳健性。补充修订财政收入政策法规库,加强宏观经济运行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准确度。 
  编制收入预算。各级财政、税务等收入征收部门,要对收入数据、相关经济指标、重点税源单位和重点税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和管理性因素变化的基础上,预测收入规模,分征收单位、收入项目和预算级次编制财政收入预算。 
  完善机构和人员信息库。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的单位,要逐月报送人员和工资数据,充实信息库,实现信息的动态维护。未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的单位,也要向财政部门定期报送人员信息报表。财政部门要统一管理机构和人员信息库,机构信息全部细化到二级预算单位。各区县财政部门都要结合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建立机构和人员信息库,其数据信息要涵盖所有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 
  编制支出预算。各部门应区分不同行业和单位的经费开支情况,建立和完善标准定额和预算核定参数指标体系,结合收支两条线改革,尝试建立成本补偿式的综合定额体系,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性、政策性和管理性因素的变化情况,分别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预算,同时按有关政策规定,编制基本建设、项目备选、税式支出、政府采购和社会保障等专项预算。 
  编制部门预算。各部门要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可预见的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所属单位组织的各项收入。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所属单位的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工资性支出,要按编制内的实有人数和人员经费标准核定;公用经费要按二级预算单位分类分档定额和项目核定;各类建设性和事业性专项支出,要进行项目论证并编制预算,对基本建设项目和项目备选支出进行分类排序,编入年度预算;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负责管理的财政资金,原则上都要编制基本建设预算和项目预算,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完全提前编制,编制的基本建设预算和项目预算至少要达到切块资金总额的80%。 
  编制项目备选预算。建立从项目申报、审核、认定到安排预算的一整套专项审批制度,对于正在实施的项目备选预算,要按照已经确定的项目优先次序,编制2003年项目备选年度预算。对已经执行完毕或尚未编制项目备选预算的部门,要制定三至五年中长期项目备选计划,经财政和主管部门审批后,编制2003年项目备选年度预算。项目备选预算应包括本级备选项目和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备选项目。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涵盖面,行政事业单位凡以财政资金购置的商品和劳务,均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财政部门要在汇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前提下,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预算批复制度,健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编制预算说明。各部门要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格式编制预算,并附详细的预算编制文字说明。预算编制说明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原则,各项收入今年的预计完成情况,2003年收入预算以及经济性、政策性、管理性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单位机构、人员和基本职能情况,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标准,以及根据项目备选中长期预算确定的项目备选年度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等。 
  五、编制好2003年预算 
  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进一步扩大实施部门预算的范围,推进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市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要全部编制部门预算,各区县也要选择一定比例的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各级财政、税务部门及预算单位,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对已上报预算重新进行核对并补充修订,形成新的预算草案;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查同级税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预算草案,并汇总下一级财政部门的预算草案。市级预算单位修订后的预算草案于12月25日前报送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审查并同各预算单位协商后,形成本级预算草案。各区县财政的预算草案于12月25日前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审核并汇总天津市总预算草案,于12月底前报市政府。 
  六、确保完成2002年预算任务 
  今年以来,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保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税种和收费项目没有达到预算进度,区县之间财政收入增长不平衡等。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全国增收节支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增收节支,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大力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要严格依法治税,任何区县和个人不得超越税法规定擅自批准缓税、免税;继续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抗税行为,确保完成今年收入任务;要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追加支出预算。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低保”政策所需资金,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财政赤字。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14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