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关于印发《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运行规程(试行)》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5-01-30 生效日期: 2005-01-30
发布部门: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关于印发《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运行规程(试行)》的通知
黄政办〔2005〕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运行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一月三十日
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运行规程(试行)
为确保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便捷、高效、安全运转,制订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运行规程。
一、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构建
(一)连线单位
黄山市政府办公厅总值班室、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市政府计算机信息中心为黄山市市民连线系统的连线单位,负责受理和处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和咨询。
(二)网络责任单位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驻黄各单位为黄山市市民连线一级网络责任单位,负责办理连线单位转请办理的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和咨询。
(三)连线平台
各连线单位与市政府各位负责同志办公室和一级网络责任单位(办公室或综合处),通过电脑网络连接,配置专用软件系统支持,构建连线平台。
连线平台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总值班室。
各连线单位、网络责任单位受理、处理、办理群众来电情况随时录入电脑传递到连线平台。
二、市民连线系统运行
(一)群众来电受理
各连线单位按照各自机制开展工作,原有运行规程不变。
市长热线、市民在线24小时、市民热线在广播栏目时间、民生热线在工作日8小时以内受理群众来电,倾听陈述,问清事由,疏导解释并做好记录,包括对群众上网反映的信息的浏览、查看和粘贴。
(二)群众来电处理
连线单位对一般咨询等简易事项可以当场答复的当即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做出处理记录交网络责任单位办理。比较重要的事项,由连线单位承办人提出拟办意见呈请所在连线单位领导批示,通过连线网络传递至网络责任单位,由承办的责任单位直接向来电人答复,同时向连线平台反馈。各连线单位做好各自受理的群众来电的转办、交办、催办;市政府总值班室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做好相关的协同办理工作。
(三)群众来电办理
网络责任单位接入平台的电脑在工作日8小时以内开机,专人受理,随时查看、及时接收和下载连线单位传递的交办转办信息,迅速反应,及时办理,并在一个工作日内向连线单位反馈办理的情况。确实需较长时间办理的,也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向连线单位作出说明解释,明确工作的时限、落实的计划和措施。网络责任单位对群众来电办理情况要在各自的电脑上反映出来,以便接收监督。
对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主办责任单位要负责及时牵头协调,协办单位要主动协同配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重点事项,要及时提出明确的意见,提请市政府研究决策。
市政府办公厅根据市政府要求开展连线系统重大事项的督查督办。
三、连线系统公开监督
1、连线平台内部监督
连线单位受理和处理群众来电情况随时录入电脑,在连线平台发布、通报。
办公厅(市政府总值班室)汇总各热线信息,编写《群众一日来电》和《连线一周简报》在连线平台发布,同时书面呈报市政府各负责同志。
2、市政府行政监督
市政府各负责同志随时查看连线平台信息,适时指示、批示,监督、指导平台运行和网络责任单位办理。市监察局、市政府督办室参与对市民连线责任单位办理群众来电情况的督查,并列入政风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对特别重要的事项实施专项督查。
3、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监督
市民热线(电台)受理的群众来电在次日或后续的市民热线栏目中向听众反馈公开播出;
民生热线(电视台)选取群众来电中比较重要的信息,派记者采访,制作节目在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中播出;
群众来电受理、处理和办理情况,在市民在线(市政府计算机信息中心)“连线公开”栏目中对外公布,接收群众查询和监督。
四、市民连线工作总体要求
政府系统各级各部门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努力为早日实现“三最”目标作出新贡献。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84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