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9-07-05 生效日期: 1999-07-05
发布部门: 甘肃省政府
发布文号: 甘政发[1999]67号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省政府同意《甘肃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纲要》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并尽快组织实施。建设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肃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序言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国家已把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到2010年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装备,更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跨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距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九五”到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发展重点西移的机遇,认真分析我省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的目标、方向、重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合理规划,上下一致,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我省二十一世纪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省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行业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信息队伍逐步壮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基本具备了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1.电信网规模增大,发展较快。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我省的通信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电信网不仅完成了由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而且基础实现了由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转变。到1998年底,全省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4.6万路端,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82万门,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数字程控化,农村电话交换机数字程控化比重已达97%以上,电话网覆盖到全省所有乡镇及33%的行政村;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53万户,无线寻呼系统容量已达102万户,移动电话网和无线寻呼网已覆盖到所有县(市、区)及部分乡镇,并实现了全省全国联网漫游;省内光缆总长度达到2.2万多公里(含接入网),已有66%的乡镇通光缆;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已覆盖所有的地、市、区,完成了省内“169”公众多媒体接入网络平台、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和“168”自动声讯服务系统的全省联网工程,对省内各地县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和帧中断等新业务,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公众多媒体网和公用帧中断宽带业务网等与国内县以上城市和40多个国家与地区实现了互联互通。一个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集数字化传输、程控化交换为一体,能提供多种业务的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到1998年底,全省电话用户已超过114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00.5万户,电话总数中家庭用户占78万户,移动电话14.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08部/百人,县以上城市电话普及率达24部/百人;无线寻呼用户近47万户;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用户达到9300多户。 
  2.广播电视网传输功能强,覆盖面大。 
  我省的广播电视网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建成了有线、无线、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全省广播电视网。到1998年底,全省共有广播电台33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1座,地、市级6座,县级26座;中(短)波发射台、转播台24座,调频发射台、转播台50座;广播专线38490公里,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73.63%。全省现有电视台14座,其中省级电视台1座,地、市级台13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325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27座;卫星地面站3479座,微波传输干线3308公里,全省电视人口覆盖率为74.14%。全省建立有线电视公用天线系统389个,有线电视台6座,用户终端达95万户,已基本形成覆盖大部分城市的广播电视网体系。 
  3.计算机网络逐渐增多,互通互联已成趋势。 
  计算机网络近几年在我省不断增加,国家确定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均已开通,甘肃经济信息网(GSEInet)正在建设之中,30多个行业与国家专用网基本连通,金融、海关、民航、铁路等行业实现了多级连网,部分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和内联网(intranet)。截至1998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类局域网200多个,安装各类计算机7万多台,联网工作站近万台,上网用户达1.218万户,另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布信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信息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并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省信息产业规模达到了37亿元,其中:邮电通信业为17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15亿元,其它5亿元。全年共自产自销数字/模拟集成电路4279.2万块,电子专用设备及专用测量仪器354台/套,移动通信设备(铁路列车无线调度设备)3244部,卫星地面接收设备300套,电话机10万部,计算机彩色显示器47.3万台,组装销售计算机系统24000台/套(不含外购)。信息服务业内部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基本成立了信息机构,形成了以政务、经济、经贸、科技、统计、农业、物资、商业八大信息系统为主干的政府信息系统。到1998年底,全省信息服务业工商登记总数近1100家,这些企业在信息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商品交易、经纪中介及电子信息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服务业在支持宏观决策、引导微观经济活动、便利个人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我省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呈多种形式,许多部门和单位及民间的信息服务企业,根据本身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各类咨询等形式,向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了内容广泛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金融、法制等诸多方面,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基础,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是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关系着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任务,在我省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管理机制不健全。省上虽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协调力度不够。各地、各部门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许多事情难以落实。 
  3.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电信、广电的基础传输网络规模总量、技术性能和服务质量都难以满足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需要。速率低、覆盖面小,许多应用项目无法成规模开展。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都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而这些部门绝大多数都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没有对外提供的手段,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5.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制造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高技术含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信息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发展缓慢。 
  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我省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立足甘肃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应用为先导,以发展信息产业为核心,以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龙头,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从现在到2010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建成初具规模、门类齐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联接全国、通向世界的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把我省建成以兰州为中心的欧亚大陆桥信息走廊。 
  1.基础设施建设 
  (1)电信网络 
  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县以上城镇及部分乡镇,窄宽带相结合,能提供多种智能化多媒体业务并具有向每一个城市用户提供宽带接入能力的通信网。 
  省际长途传输层,按全国“八横八纵”的同步数字系列(SDH)格形光缆干线网络的规划,尽快完成在我省的建设任务。到2000年,开通至全国各地31个方向的电路,约计14000条省际长途话路,光缆在甘肃境内总长为3559公里。 
  省内长途传输层坚持全面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同步数字系列(SDH)自愈环和数字交叉连接(DXC)技术相结合为主。到2000年,省内长途传输层光缆总长达到5000多公里,本地中继层光缆总长达到5300公里,同时加快用户接入层的建设,县到乡镇将新建光缆8000公里,使90%以上的乡镇通光缆;绝大多数乡镇采用同步数字传输系列(SDH)设备。 
  数据通信网是计算机通信的基础平台和连接各专业网的重要手段,在全省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到2000年,分组交换风(CHINAPAC)和数字数据网(CHINADDN)将覆盖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帧中继宽带业务网(CHINAFRN)覆盖全省14个地、州、市。数据通信端口总数达到31000个左右,其中增值业务端口约5000个,使数据通信用户总数达到50000户。同时要大力引入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省的宽带网和移动数据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将逐步形成省级骨干网、市级网、乡镇与企业集团三级网络结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提供各种增值和智能新业务。 
  到2000年,我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将突破200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将达7万路端。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7.2%,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3%,实行70%的行政村通电话。 
  到2000年,建成覆盖全省各地、州、市及部分乡、镇的数字移动电话(GSM)网,实现国际、国内自动漫游,兰州市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其余地(州、市)县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 
  到2000年,在兰州建成卫星移动通信的“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关口局,开展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到2000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公众多媒体通信网,逐步实现与各种信息网的互联,网内实现异步转移模式(ATM)互联,有计划地引入国内外各种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广播电视传输网 
  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和分批联网的原则,广泛采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最终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多样、管理完善的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业务专用网。到2010年,建成以同步数字系列(SHD)技术为主的省内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所有地(州、市)县均建成区域性宽带(HFC)有线电视网,所有地(州、市)实施全区(州、市)联网,90%的县实施全县联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入户率达70%,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城镇覆盖率达90%。所有地(州、市)所在地及部分县的有线网具有开展双向综合业务的功能。 
  (3)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积极推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和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互联,本地信息就地交换;建立基于公用网的省级公共计算机网络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交换中心;建立省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对全省网络资源实施统一管理。 
  2.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 
  (1)政府部门办公服务系统 
  建成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为服务对象,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相对封闭,又网间互联、信息高度共享、安全保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重点建设全省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甘肃经济信息网(GSEInet)、甘肃省统计信息网络、甘肃省犯罪信息中心(CCIC)网络。切实提高机关办公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为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在省信息办的统一组织下,加快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建立面向社会的政府网站,并分期分批建立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网页,公开相关的办公业务,发布有关信息等。树立新时期政府工作的新形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2)教育科研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和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设覆盖全省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基础科学、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学术研究、教育管理信息等系统;完成全省科技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技文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等数据库,与国家科技系统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相连;建立省教育科研网络服务中心,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实施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人才工程。 
  (3)财税金贸信息系统 
  依托国家“金卡”、“金税”、“金关”等重点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大力推进金融财税电子化的进程。 
  全面推广信用卡支付工具和信息媒介,建成信用卡发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用卡授权中心,实现各银行信用卡的通存通取。 
  到2005年,在全省大部分县(市)实现税收征税和税政管理计算机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规范的税收管理运行机制和联通全国的计算机税收监控网络,在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逐步推广应用电子申报技术(IC卡,光电扫描等),全面实现税银一体化。推进税务信息资料的数据库化管理。建立国税系统的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增值税交叉稽核、防伪税检、商用控税机系统。 
  建设甘肃省外经贸系统计算机网络,并经兰州节点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CIETNET,即外经贸专用网)联网,实现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进口付汇、核销管理等网上运行。2010年实现全省进出口货物通关自动化、进出口贸易无纸化,达到外经贸业务与国际接轨。 
  (4)社会公共保障服务信息系统 
  重点建设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环保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我省养老基金征集、待遇审核、待遇支付、档案管理、基金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统计、信息发布、基金运营管理的系统化。迅速、准确、可靠地实现我省社会保险行业内的信息交换,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媒体查询、电话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的公众信息服务。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及失业等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医院管理、卫生防疫、药品质量监测与管理、地方病防治、医学情报、医学教育等网络,初步建立甘肃省专业医疗信息网络系统。2010年,统一使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卡。 
  建设中国运输信息互联网(China Tranportaion in-formation Network,缩写为CTinet)甘肃节点的建设,建成国道、省道两级桥梁管理信息系统(CPMS)、路面管理信息系统(CBMS)、交通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公路养路费征稽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交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到2010年,建成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网EDI系统,全面建成公路客运、公路货运、水路运输、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勘察测设、科技信息、交通规费征稽等交通业务和交通服务信息系统。 
  积极落实和实施国家“金建工程”,推广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在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方面的应用,推广CAD和GIS技术。到2010年,所有设市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城市规划和勘察设计单位、大型骨干建筑安装施工单位都要加入全国建设信息网,基本形成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采用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建立覆盖全省,功能优化,具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分析功能的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 
  进行居民小区社区综合服务试点,建立社区信息网。为小区内居民就业、医疗、娱乐、学习、家政、缴费等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5)农业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提供农村基本情况、灾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警、防灾抗灾系统,为宏观决策和农业生产服务。“九五”期间,在省内建立动态的综合农情数据库和专家服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农业监测、预测、预警、预报、防灾、抗灾系统,在全省建立14个地、州、市信息采集点,到2005年扩大到全省各县(市)和大部分乡(镇),从人机结合转向计算机传输为主的信息交流系统。 
  (6)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系统 
  重点鼓励和扶持各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各企业广泛应用CAD/CAM技术;强化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并建立最基本的资源数据库,初步形成以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网。到2005年,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及率达到85%,70%的工业炉窑、耗高高的机电设备采用计算机节能控制,30%的中小企业普及计算机管理;在大中型企业,重点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使普及率达到80%。 
  重点建设全省经贸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产品信息、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进而实现全省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和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在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市进行电子商务工程试点,到2010年力争85%的大型商业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商业电子化。 
  3.信息资源开发与数据库建设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和个人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信息产业的力量,开拓服务领域,抓好数据库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1)开发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的信息资源,重点完善政府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政务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重点建设数据库、财政税收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法规数据库等,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2)开发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商务信息资源,重点扶持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产品库、积压商品及闲置设备库、商贸信息数据库、科技成果及转让数据库、标准文献数据库等一批实用数据库,为市场导向和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3)开发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服务的信息资源,重点扶持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新技术培训等网上教学项目,开发教育、科研、文化等类的数据库。 
  (4)开发为社会和居民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如:市民办事指南、气象信息、交通信息、家政服务、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等,不断扩充160、168、315声讯、169多媒体网、163计算机互联网等社会服务网络,为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 
  4.信息产业 
  (1)通过扶优、重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力争二、三年内实现电子行业扭亏脱困,到2003年步入正常运营轨道。到2000年,实现移动通信设备及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产销7000部,以后每年递增20%;电话机产销20万台,以后每年递增25--30%;彩色显示器产销80万台,年递增20%;电脑板卡、机壳、电视机顶盒45000-50000块(套),年递增15--20%;通用机及工控专用机35000--40000台/套,年递增10--15%;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700台/套;小外型封装电路1.4亿块,混合集成电路(薄膜、厚膜)及敏感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1.7亿只。 
  (2)大力发展软件业。建立我省第一个省级软件园(中心),按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模型研究与原型开发、产品开发与商品化以及市场服务四个层次的产业结构框架,重点建设若干软件生产龙头企业,使研究开发、软件生产、质量评测三位一体。重点开发生产智能工控软件、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CAD应用系统和多媒体应用软件等。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第一,建立起与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人才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规范化运营的咨询中介服务体系。第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技术水平的系统集成企业。第三,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并加以诱导,使信息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上规模、上等级,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拓电子邮件、网上教学、远程医疗、电视会议、电子购物、视频点播、社区服务等。 
  三、主要措施 
  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全省信息化进程是一项跨世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都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办法,领导重视,统一规划,增加投入,加强协调,信息优先,全面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根据国家《纲要》中提出的24字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各单位、各部门都应该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振兴甘肃经济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关系到全省信息化建设全局的综合部门和单位,要明确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扩大宣传,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保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信息知识水平,增强全省人民的信息意识。 
  (三)重视人才培养,造就宏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采用有效政策和措施,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各地、各部门要制定信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规划,注重引进、培养中、高级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对长期为甘肃的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要有政策保障,防止人才外流。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在职人员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对全体劳动者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在干部考核和录用过程中,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上岗合格考核作为必备内容。对于45岁以下的在职干部,“九五”期间,应达到计算机应用上岗合格资格。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到2010年,全省在职干部达到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全部“扫盲”。同时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国内外考察方式,加强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在我省造就并保持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财政困难,不可能所有的信息化建设工程都由政府投资。因此必须根据工程的服务性质,区别对待。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的信息工程必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这部分资金必须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省财政每年要列信息化专项经费,以保证这部分项目的实施。面向社会服务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则应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方式融集社会资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投资信息化建设,也可吸引外资和利用国外贷款。 
  (五)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依法保护信息产业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种法规、条例还很不完善。因此,在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完善《信息市场管理条例》、《信息资源利用和资费标准条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规范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的信息行为。要开放信息市场,促进公平竞争,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我省信息化建设中所需的设备、设施、系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公布设备和项目清单,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用本省企业的设备和由本省企业承担有关项目。建立健全电信业、信息服务业的管理条例和安全保密措施以及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已出台的有关信息产业的法规和规定,要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机构和部门的积极性,把任务落到实处,依法保护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组织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实现各级各类网络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设备等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在用户界面、分类编码、交换格式、网络协议、应用接口、工作平台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国家信息办的统一要求,以确保全省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互联性、上网信息的共享性和可利用性。 
  (七)提高信息化安全意识,强化信息化安全措施。 
  信息化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提高全省人民的信息化安全意识。要研究开发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制订安全标准,采取规范措施,制订信息化安全条例和法规,加强管理,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3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