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2-22 生效日期: 2002-02-22
发布部门: 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发布文号: 财统[200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经贸委、企业工委、劳动保障厅(局)、计委,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中央管理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适应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促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监管,我们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近年评价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修改制定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中遵照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效绩评价行为;完善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确保企业效绩评价结果的科学、客观和公正,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制定本细则。
  一、评价工作步骤
  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本细则规定的指标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按以下工作步骤和要求进行组织实施:
  (一)确定评价工作实施机构
  根据评价工作需要,由评价组织机构按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的有关规定,成立评价实施机构。
  l.评价组织机构直接组织实施评价的,由评价组织机构负责确定评价工作人员;成立评价工作组,并根据评价工作需要选聘有关咨询专家,成立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由评价组织机构明确。
  2.如果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首先要选定中介机构,并签订评价委托书,然后由中介机构确定评价工作人员,组织成立评价工作组(项目小组),并根据需要成立专家咨询组。
  3.评价工作组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l)具有较丰富的经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熟悉企业效绩评价业务;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3)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秉公办事。
  (4)评价项目主持人应有5年以上经济领域工作经验。
  4.咨询专家可以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院校、行业协会、银行等多个方面邀请。参加评议的咨询专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l)谙熟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应领域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熟悉评价对象所在行业。
  (4)拥有相应领域的中高级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的执业(技术)资格。
  (二)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由评价实施机构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本细则有关规定,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确定具体评价对象;报经评价组织机构批准后实施。已组织专家咨询组的,评价工作组或中介机构应将《评价工作方案》送达每位咨询专家,并向专家咨询组介绍评价工作程序。
  (三)下达《评价通知书》
  在评价实施前;由评价组织机构向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中应当明确:评价的目的、用途、对象、评价经营年度、被评价对象应准备的有关基础资料及其对所提供评价基础资料应负的责任,以及其他需在《评价通知书》中明确的事项。
  (四)收集与核实评价基础资料
  根据《评价工作方案》收集整理评价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并根据评价计分的需要和评价组织机构的要求,做好有关评价基础数据的核实与确认工作。
  l.依据评价年度收集企业评价基础数据和评议指标基础资料。评议指标基础资料可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统计资料和文字档案等形式进行收集。评价人员要对评价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进行认真检查、整理,确保评价基础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核实评价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要对重要的和存在疑问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核实确认,以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口径一致。基础数据资料核实确认工作的具体要求按照本细则第六部分的规定执行。
  (五)进行评价计分
  在评价基础数据核实无误后。运用本细则规定的计分方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分数。
  1.定量指标评价计分。首先,根据已核实确认后的评价基础数据计算计量指标的实际值,并选择合适的行业、规模评价标准值。然后;运用计算机软件(或手工)计算出各项基本指标的得分;生成《企业效绩基本指标计分表》;利用修正指标对基本指标分数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后的实际分数,生成《企业效绩修正指标计分表》。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经营效绩,可以通过评议指标评议,对企业经营效绩进行定性评判;并实施下面的计分步骤。
  2.评议指标计分。通过阅读评价基础资料、深入现场调查;听取企业情况介绍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然后由评议人员对照《企业效绩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对每项评议指标独立打分;生成《企业效绩评议指标计分汇总表》。每位评议人员要在评议结果上签名,并保留工作底稿。如果评价基础资料充分,评价工作组成员构成合理;可由评价工作组成员直接实施评议指标的评议,反之,则需要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对评议指标进行评议计分。
  3.如果实施了评议指标计分,可以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权重,拟合定量评价结果和定性评议结果,得出综合评价分数,生成《企业效绩评价得分总表》。
  4.对评价分数和计分过程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手工计算校验,以确保计分准确无误。
  (六)撰写评价报告
  评价计分完成后,评价工作组应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企业效绩评价报告》,报告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组织机构的需要,撰写《企业经营效绩分析报告》。
  (七)反馈企业征求意见
  评价报告提出后,要反馈企业征求意见。如果企业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可提请评价组织机构进行裁决。
  (八)提交评价报告
  评价工作组修改完成评价报告后,经评价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送评价组织机构或规定的部门审核确认。
  (九)进行评价工作总结
  评价项目完成后,评价工作组要进行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等形成书面材料,报送评价组织机构。同时建立好评价工作档案。
  实施多户企业评价排序,可直接利用定量指标评价结果,根据每户企业评价得分,降幂排序,形成《多户企业效绩评价计分排序表》。其基本评价步骤是:确定被评价企业、收集与合适基础数据、选定评价标准值、撰写和报送评价分析报告。评价排序分析结束后,采取适当形式公布排序结果。

 

  二、评价指标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
  (一)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核心指标,由反映四部分评价内容的8项计量指标构成,用以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初步结论。
  1.财务效益状况:
  (l)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资产营运状况:
  (1)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2)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3、偿债能力状况: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4.发展能力状况:
  (1)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二)修正指标
  修正指标用以对基本指标形成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的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产生较为全面、准确的企业效绩基本评价结果,具体由12项计量指标构成。
  1.财务效益状况:
  (1)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2)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2.资产营运状况:
  (1)存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2)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3)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3.偿债能力状况: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4.发展能力状况:                                      1/3
  (1)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  -1]×100%                                      1/3
  (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1]×100%
  (3)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三)评议指标
  评议指标是用于对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评价形成的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修正定量评价结果,使企业效绩评价结论更加全面、准确。评议指标主要由以下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
  1.经营者基本素质;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3.基础管理水平;4.发展创新能力;5.经营发展战略;6.在岗员工素质;7.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8.综合社会贡献
  对于商贸和服务等企业因经营性质不同,在运用评议指标时,可以用括弧内的指标替代。
  有关评价指标的解释见附件。

  三、指标权数
  企业效绩评价实行百分制,指标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至特尔菲法确定。其中:计量指标权重为80%,非计量指标(评议指标)权重为2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计算方便,三层次指标权数均先分别按百分制设定,然后按权重还原。
  (一)基本指标权数 100
  指标
  1.财务效益状况 38
  (1)净资产收益率 25
  (2)总资产报酬率 13
  2.资产营运状况 18
  (1)总资产周转率 9
  (2)流动资产周转率 9
  3.偿债能力状况 20
  (l)资产负债率 12
  (2)已获利息倍数 8
  4.发展能力状况 24
  (l)销售(营业)增长率 12
  (2)资本积累率 12
  (二)修正指标权数 100
  指标
  1.财务效益状况 38
  (1)资本保值增值率 12
  (2)主营业务利润率 8
  (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8
  (4)成本费用利润率 10
  2.资产营运状况 18
  (1)存货周转率 5
  (2)应收账款周转率 5
  (3)不良资产比率 8
  3.偿债能力状况 20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0
  (2)速动比率 10
  4.发展能力状况 24
  (1)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9
  (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8
  (3)技术投入比率 7
  (三)评议指标权数 100
  指标
  1.经营者基本素质 18
  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16
  3.基础管理水平 12
  4.发展创新能力 14
  5.经营发展战略 12
  6.在岗员工素质 10
  7.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10
   (服务硬环境)
  8.综合社会贡献 8

  四、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实施企业效绩评价的参照系。评价标准包括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和评议指标(非计量指标)评价参考标准两类。
  (一)计量指标评价标准
  计量指标评价标准是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评价的依据;由标准值和标准系数构成。
  1.计量指标全国评价标准值由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企业会计报表数据资料及有关统计信息,在剔除有关企业不合理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近期发展水平;运用移动加权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统一制定。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等国家标准,按照行业重要程度和样本数量,企业效绩评价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值划分为四个层次约150个行业,在各行业全行业标准值下又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模。具体见《企业效绩评价行业基本分类》。
  (2)为了提高评价计分的准确性,每个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值划分为五个水平档次,分别为优(A)、良(B)、中(C)、低(D)、差(E)。具体详见《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
  2.标准系数是评价标准值所对应的水平系数,反映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应评价标准值所达到的水平档次。与优(A)、良(B)、中(C)、低(D)、差(E)五档评价标准值相对应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差(E)以下为0。
  (二)评议指标参考标准
  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以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管理经验,按照重要性原则具体制定。每个评议指标参考标准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的等级参数分别为1.0、0.8、0.6、0.4、0.2。每个等级的具体含义详见《企业效绩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
  (三)评价标准的选用
  正确选用评价标准是公正评价企业经营效绩的前提。评价标准的选用按以下要求执行。
  1.计量指标评价标准的选用
  (1)除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目的作出特别规定外,一般企业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值的选用程序是:首先,根据企业经营领域对照企业效绩评价行业基本分类,自下而上逐层遴选被评价企业适用的行业标准值;然后根据被评价企业的规模,在已确定的行业中选择不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
  (2)集团型企业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值的选用分两种情况:一是主业突出的集团型企业原则上采用其主业所在行业的标准值。二是多业经营、主业不突出的集团型企业,可对照企业效绩评价行业基本分类,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其多种经营业务的上一层次的评价标准值;或者根据其下属企业所属行业,分别选取相关行业标准值进行评价,然后按照各下属企业销售收入占被评价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加权形成集团评价得分。
  (3)如果被评价企业所在行业因样本原因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按以上方法仍无法确定被评价企业评价标准值,则在征得评价组织机构同意后,直接选用国民经济十大门类标准或全国标准。
  2.评议指标评价参考标准的选用
  评议指标参考标准具有行业普遍性和一般性,除区分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外,没有更细的行业划分。在进行评议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灵活把握个别评议指标的参考标准。对于评议标准没有列示,但对被评价企业经营效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评议时也应予以充分考虑。

 

  五、评价计分方法
  企业效绩评价的主要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用于计量指标的评价计分;辅助计分方法是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评议指标的评价计分。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三层次结构,企业效绩评价的计分方法分为基本指标计分方法、修正指标计分方法、评议指标计分方法和定量与定性结合计分方法。
  (一)基本指标计分方法
  基本指标计分方法是指运用企业效绩评价基本指标,将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评价标准值,计算各项指标实际得分。计算公式为:
  基本指标总得分=∑单项基本指标得分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对有关指标的分母为零或为负数时,作如下具体处理规定:
  1.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指标,当分母为0或小于0时,该指标得0分。
  2.对于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当分母为0时,则按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1)如果利润总额大于0,则指标得满分;
  (2)如果利润总额小于或等于0,则指标得0分。
  在每一部分指标评价分数计算出来后,要计算该部分指标的分析系数。分析系数是指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部分评价内容各自的评价分数与该部分权数的比率。基本指标分析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二)修正指标计分方法
  修正指标计分方法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修正指标对企业效绩基本指标计分结果作进一步调整。修正指标的计分方法仍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以各部分基本指标的评价得分为基础,计算各部分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指标分数。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总得分=∑四部分修正后得分
  各部分修正后得分=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数×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综合修正系数=∑该部分各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功效系数=(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在计算修正指标的修正系数时,对有关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作如下特殊规定:
  1.当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分母为0或负数时,如果分子为正,则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如果分子也为负,则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9。
  2.如果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分子、分母出现负数或分母为0时,则按如下方法确定其单项修正系数:
  (1)如果分母为负,分子为正,则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1。
  (2)如果分母及分子都为负,但分子的绝对值小于分母的绝对值,则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反之,分子的绝对值大于分母的绝对值,则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3)如果分母为正,分子为负,则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9。
  (4)当分母为0时,如果分子为正,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如果分子为负,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9。
  3.如果不良资产比率指标实际值低于或等于行业平均值,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如果高于行业平均值,用以上计算公式计算。
  4.如果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没有行业标准,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在每一部分修正后的评价分数计算出来后,要计算该部分修正后的分析系数,用于分析每部分的得分情况。计算公式为:
  某部分修正后分析系数=该部分修正后分数/该部分权数
  (三)评议指标计分方法
  评议指标计分方法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运用评议指标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绩的相关非计量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做出企业经营状况的定性分析判断。具体根据评议指标所考核的内容。由不少于5名的评议人员依据评价参考标准判定指标达到的等级,然后计算评议指标得分。公式为:
  评议指标总分=∑单项指标分数
  单项指标分数=∑[(单项指标权数×每位评议人员选定的等级参数)/评议人员总数]
  如果被评价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失真、丢失或因客观原因无法提供真实、合法会计数据资料等异常情况,以及受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重大影响,利用企业提供的会计数据已无法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时,经相关的评价组织机构批准,可单独运用评议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四)定量与定性结合计分方法
  定量与定性结合计分方法是将定量指标评价分数和定性指标评议分数按照规定的权重拟合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即根据评议指标得分对定量评价结论进行校正,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得分=定量指标分数×80%+定性指标分数×20%

  六、评价基础数据
  企业效绩评价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提供的评价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等资料。为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完整、合理,在具体评价前必须对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对有关数据的口径进行确认。
  (一)基础数据核实确认的依据、范围和原则
  1.企业效绩评价的基础数据应当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度汇总会计信息报告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制度进行核实确认,以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评价基础数据核实确认的范围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等财务会计信息资料。对于集团型企业,原则上合并范围内的企业均属于基础数据的核实范围,如果不能对集团内的全部企业基础数据进行核实,纳入核实范围的企业资产总额一般不应少于集团资产总额的70%。
  3.对评价基础数据的确认,要坚持谨慎性和重要性原则,避免被评价企业主观意愿的影响。
  (二)基础数据核实确认的重点和口径
  1.关于社会负担问题。为公平反映新老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社会负担方面的差异,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举办的义务教育机构、司法机构、面向社会的医疗机构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从企业的评价基础数据中剔除,并相应调整有关资产、损益项目。
  2.关于历史遗留问题。为鼓励企业消化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当期消化历史挂账(如消化以前年度潜亏、政策性亏损、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等)的,评价时可以将其还原为企业的当期利润,但相应挂账科目应同还原。
  3.关于清产核资损失核销问题。如果企业评价当期发生清产核资损失核销事项,应当按照核销金额相应调整企业相关科目年初数。
  4.关于资产重组问题。如果企业评价当期发生资产无偿划入,划入时间在6月30日前的,纳入合并范围评价;划入时间在6月30日之后的,可以不纳入评价范围。凡是评价当期发生资产无偿划出、关闭、破产(含进入破产程序)事项的,均不纳入评价范围。如果当期发生债务重组(含债转股),按照不重组进行评价,并相应调整有关指标。
  5.关于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在多数企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取8项减值准备等产生的与执行旧制度的重大差异,可以按原会计制度还原;如果多数国有企业都已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不再进行调整。
  6.关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处理。如果注册会计师或政府审计机关对被评价企业出具了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对这些审计意见作进一步的核实,并根据企业主管财政机关的处理意见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绩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整。
  7.关于三年前数据的调整。对于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指标中的三年前所有者权益和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对三年内的客观变动事项按照重要性原则,进行追溯调整。新设企业,这两项指标不修正,即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以上经确认调增评价年度利润事项的,不予调增相关资产、权益指标数据。
  (三)基础数据核实确认程序
  1.检查企业所提供数据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据资料不完整的,应要求企业补充。
  2.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审计报告等进行表间、表内鉴别,确定数据核实范围;制定核实计划。
  3.核实基础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采取包括审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对企业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对于各级政府派驻监事会的国有企业,在基础数据核实时要与监事会沟通意见。
  4.数据调整事项要在企业说明原因并签字确认的基础上;报请评价组织机构复核认定。
  5.对相关数据的调整;要在评价报告中进行披露。并在评价报告附件中作详细说明。
  6.评价基础数据确认事项不作为当期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调整依据。
  (四)评价基础数据核实确认责任
  l.企业对其提供的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等评价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有法律责任,评价人员对评价基础数据负有核实确认责任。
  2.对企业主动报告的差异调整事项要进行认真核实确认;如果情况属实并合理合法,评价人员可直接进行基础数据的调整。但评价实施机构要将该差异事项通报同级企业会计决算主管部门。
  3.对于评价人员查证的在评价基础数据资料中存在的弄虚作假、故意虚报、瞒报和漏报等行为,不但要视情节和金额大小相应扣减评价分数l-5分,而且评价实施机构要写出书面材料,交同级会计决算主管部门按照《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评价结果
  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和评价类型加评价级别表示,并据此编制评价报告。评价类型是评价分数体现出来的企业经营效绩水平。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种类型;评价级别是指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类型中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方式表示。
  (一)类型判定
  评价类型以评价得分为依据,按85、70、50、40四个分数线作为类型判定的资格界线。
  优(A):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
  良(B):评价得分达到70分一85分(含70分);
  中(C):评价得分达到50分一70分(含50分);
  低(D):评价得分在40一50分(含40分);
  差(E):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
  (二)级别标注
  以上五种评价类型再划分为十个级别,分别是:
  优:A++ A+ A
  良:B+ B B-
  中:C C-
  低:D
  差:E
  当评价得分属于“优”、“良”类型时,以本类分数段最低限为基准,每高出5分(含5分,小数点四舍五入),提高一个级别;当评价得分属“中”类型,60分以下用“C-”表示,60分以上(含60分)用“C”表示;当评价得分属于“低”、“差”类型,不分级别,一律用“D”、“E”表示。
  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以汉字、英文和“+、-”符号共同标示,如优(A+)、低(D)。
  (三)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企业经营效绩的综合评述文件,参照《评价文本格式》的规定编制。有关具体要求如下:
  1.报告内容应包括被评价企业基本概况及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个主要方面效绩的文字描述。
  2.评价报告应明确评价年限、工作范围及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值,评价结论要有充分的说服力。
  3.语言应简洁、规范,字数在2000字左右。
  4.评语表达应含义明确,尽量避免产生歧义。
  5.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绩评价结果的有关重要事项应进行充分披露。
  6.评价报告应标明评价时间,评价实施单位及评价负责人需要签名盖章。

  八、适用范围
  本细则主要适用于一般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商企业。交通运输及施工、房地产、旅游服务等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可参照本细则实施。金融企业的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另行制定。
  原财统字[(99]2号中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以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财统字[(99]6号)同时废止。凡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企业效绩评价相关规定,一律以本细则为准。

 

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2年2月22日
附:企业效绩评价计分表(略)
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
  ┌───────────┬───────────┬────────────┬───────────┐
  │评价指标       │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        │评议指标       │
  ├────────┬──┼────────┬──┼─────────┬──┼────────┬──┤
  │评价内容    │权数│指标      │权数│指标       │权数│指标      │权数│
  │        │100 │        │100 │         │100 │        │100 │
  ├────────┼──┼────────┼──┼─────────┼──┼────────┼──┤
  │一、财务效益状况│38 │净资产收益率  │25 │资本保值增值率  │12 │经营者基本素质 │18 │
  │        │  │总资产报酬率  │13 │主营业务利润率  │8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16 │
  │        │  │        │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8  │(服务满意度)  │  │
  │        │  │        │  │成本费用利润率  │10 │基础管理水平  │12 │
  ├────────┼──┼────────┼──┼─────────┼──┤发展创新能力  │14 │
  │二、资产营运状况│18 │总资产周转率  │9  │存货周转率    │5  │经营发展战略  │12 │
  │        │  │流动资产周转率 │9  │应收账款周转率  │5  │在岗员工素质  │10 │
  │        │  │        │  │不良资产比率   │8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10 │
  ├────────┼──┼────────┼──┼─────────┼──┤(服务硬环境)  │  │
  │三、偿债能力状况│20 │资产负债率   │12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0 │综合社会贡献  │8  │
  │        │  │已获利息倍数  │8  │速动比率     │10 │        │  │
  ├────────┼──┼────────┼──┼─────────┼──┤        │  │
  │四、发展能力状况│24 │销售(营业)增长率│12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9  │        │  │
  │        │  │资本积累率   │12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8  │        │  │
  │        │  │        │  │技术投入比率   │7  │        │  │
  ├────────┴──┼────────┴──┴─────────┴──┼────────┴──┤
  │           │80%                      │20%         │
  └───────────┴────────────────────────┴───────────┘
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释
  根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规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现将各项指标的内涵解释如下:
  一、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基本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等8项计量指标构成。
  (一)净资产收益率
  1.基本概念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2.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3.内容解释
  (1)净利润是指企业未作任何分配前的税后利润,受各种政策等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较少,能够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准确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数据取值于企业年度会计报表(下同)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平均净资产是企业年初所有者权益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充分反映了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是国际上企业综合评价中使用率非常高的一个指标。
  (2)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
  (3)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保证程度越高。
  (二)总资产报酬率
  1.基本概念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2.计算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3.内容解释
  (1)息税前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实际利息支出。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实现的全部利润,包括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内容,如为亏损,以“-”号表示。利息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基本情况表》。
  (2)平均资产总额是指企业资产总额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各方面对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关注,促进企业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
  (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运营效益越高。
  (三)总资产周转率
  1.基本概念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2.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3.内容解释
  (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平均资产总额同上。
  4.指标说明
  (1)总资产周转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由于该指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综合指标,因此,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要受到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的影响。
  (2)该指标通过当年已实现的营业价值与全部资产进行比较,反映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实际产出质量以及对每单位资产实现的价值补偿。
  (3)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不但能够反映出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及其变化,而且能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存在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4)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四)流动资产周转率
  1.基本概念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指标。
  2.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3.内容解释
  (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上。
  (2)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的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年初数十流动资产年末数)/2。数值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
  (2)该指标将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企业资产中最具活力的流动资产相比较,既能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又能进一步体现每单位流动资产实现价值补偿的高与低,以及补偿速度的快与慢。
  (3)要实现该指标的良性变动,应以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流动资产增幅作保证。在企业内部,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对比,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流动资产,如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扩大销售,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
  (4)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其意义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五)资产负债率
  1.基本概念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
  2.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内容解释
  (1)负债总额是指企业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递延税款贷项的总和。少数股东权益不在负债总额中体现。数值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2)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拥有各项资产价值的总和。数值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该指标不论对企业投资人还是企业债权人都十分重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既能表明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风险较小,又能表明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
  (2)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比较保守的经验判断一般为不高于50%,国际上一般认为60%比较好。如果单纯从偿债能力角度分析,越低越好。
  (3)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难以简单用资产负债率的高或低来判断负债状况的优劣,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太大,过低的负债率则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所以,实际分析时,应结合国家总体经济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等具体条件进行客观判定。
  (六)已获利息倍数
  1.基本概念
  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的比值。已获利息倍数充分反映了企业收益对偿付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和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
  2.计算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3.内容解释
  (1)息税前利润总额同上。
  (2)利息支出同上。
  4.指标说明
  (1)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了当期企业收益是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从偿债资金来源角度考察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如果已获利息倍数适当,则表明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风险较小。国外一般选择计算企业5年的已获利息倍数,以充分说明企业稳定偿付利息的能力。
  (2)因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已获利息倍数有不同的标准界限,国际上公认的已获利息倍数为3。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如大于1,则表明企业负债经营能够赚取比资金成本更高的利润,但这仅表明企业能维持经营,还远远不够;如小于1,则表明企业无力赚取大于资金成本的利润,企业债务风险很大。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债务偿还越有保证;相反,则表明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来源偿还债务利息,企业偿债能力低下。
  (七)销售(营业)增长率
  1.基本概念
  销售(营业)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同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率。销售(营业)增长率表示与上年相比,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2.计算公式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3.内容解释
  (1)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是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与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差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如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低于上年,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用“-”表示。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指企业上年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4.指标说明
  (1)销售(营业)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不断增加的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
  (2)该指标若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产品或服务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市场份额萎缩。
  (3)该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应结合企业历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水平、企业市场占有情况、行业未来发展及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因素进行前瞻性预测,或者结合企业前三年的销售(营业)增长率做出趋势性分析判断。
  (八)资本积累率
  1.基本概念
  资本积累率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2.计算公式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内容解释
  (1)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与上年所有者权益的差额,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数值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2)年初所有者权益指所有者权益的年初数。数值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资本积累率是企业当年所有者权益总的增长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的变动水平。
  (2)资本积累率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3)资本积累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企业资本保全性越强,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4)该指标如为负值,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应予充分重视。
  二、修正指标
  修正指标是从多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计量因素,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辅助部分。通过修正指标的分析评价,实现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全面调整和修正,形成定量指标评价结果。修正指标由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速动比率等12项计量指标构成。
  (一)资本保值增值率
  1.基本概念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
  2.计算公式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内容解释
  (1)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的客观增减因素,是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财统字[2000]2号)等规定的客观因素,具体包括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额和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额两大类。数据取值于《国有资产总量及保值增值情况表》。
  (2)年初所有者权益同上。
  4.指标说明
  (1)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更加谨慎、稳健的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它也充分体现了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利润分配中的积累情况。
  (2)该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的权益增长越快。
  (3)一般,该指标应大于100%。如果该指标小于100%,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没有实现资本保全,损害了所有者的权益,也妨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应予充分重视。
  (二)主营业务利润率
  1.基本概念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2.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3.内容解释
  (1)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扣除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后的利润,不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因素。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全部利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上。
  4.指标说明
  (1)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方面对资本金收益率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
  (2)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没有足够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为此,结合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成本控制、费用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与成绩。
  (3)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定价科学,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
  (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1.基本概念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
  2.计算公式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3.内容解释
  (1)经营现金净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由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数据取值于《现金流量表》。
  (2)净利润同上。
  4.指标说明
  (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实际收益能力进行再次修正。
  (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挤掉了收益中的水分,体现出企业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同时,减少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操纵。
  (3)一般而言,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该指标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但是,由于指标分母变动较大,致使该指标的数值变动也比较大,所以,对该指标应根据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四)成本费用利润率
  1.基本概念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表示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补充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
  2.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3.内容解释
  (1)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未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主营业务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利润总额同上。
  4.指标说明
  (1)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对资本收益状况的进一步修正,该指标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直接比较,客观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2)该指标从耗费角度补充评价企业收益状况,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五)存货周转率
  1.基本概念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
  2.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3.内容解释
  (1)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的实际成本。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存货余额是指企业存货账面价值与存货跌价准备之和,存货余额=存货账面价值+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账面价值指企业期末各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指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部分。存货平均余额是存货余额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即存货平均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
  4.指标说明
  (1)存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包括现金销售和赊销)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的合理与否。
  (2)工商企业,尤其是商业企业中,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必须重视存货周转率的分析研究。采用本指标的目的在于针对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存货周转率在反映存货周转速度、存货占用水平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销售实现的快慢。所以,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示企业资产由于销售顺畅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快,存货占用水平低。
  (4)运用本指标时,还应综合考虑进货批量、生产销售的季节性变动以及存货结构等因素。
  (六)应收账款周转率
  1.基本概念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
  2.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3.内容解释
  (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上。
  (2)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材料、物资和提供劳务而应向购买方收取的各种款项。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
  4.指标说明
  (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2)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占较大份额,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能够减少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呆滞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3)采用本指标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通过合理制定赊销政策、严格销货合同管理、及时结算等途径加强应收账款的前后期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活化企业营运资金。
  (4)由于季节性经营、大量采用分期收款或现金方式结算等都可能使本指标结果失实,所以,应结合企业前后期间、行业平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七)不良资产比率
  1.基本概念
  不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比率是从企业资产管理角度对企业资产营运状况进行的修正。
  2.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3.内容解释
  (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是指企业资产中存在问题、难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的部分,主要包括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积压的存货、闲置的固定资产和不良投资等的账面余额,待处理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潜亏挂账和经营亏损挂账等。数据取值于《基本情况表》。
  (2)年末资产总额指企业资产总额的年末数。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不良资产比率着重从企业不能正常循环周转以谋取收益的资产角度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了企业在资产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用以对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进行补充修正。
  (2)该指标在用于评价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不足,改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3)一般情况下,本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沉积下来、不能正常参加经营运转的资金越多,资金利用率越差。该指标越小越好,0是最优水平。
  (八)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基本概念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2.计算公式: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3.内容解释
  (1)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同上。
  (2)流动负债指企业所有偿还期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内债务。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4.指标说明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再次修正。
  (2)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该指标较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
  (九)速动比率
  1.基本概念
  速动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
  2.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3.内容解释
  (1)速动资产是指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的数额,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数据取值于《资产负债表》。
  (2)流动负债同上。
  4.指标说明
  (1)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是在分子剔除了流动资产中变现力最差的存货后,计算企业实际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较为准确。
  (2)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保持在100%的水平比较好,表明企业既有好的债务偿还能力,又有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比率为100%,我国目前较好的比率在90%左右。
  (3)由于行业间的关系,速动比率合理水平值的差异较大,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行业特点分析判断。
  (4)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1.基本概念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表示企业资本连续三年的积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2.计算公式
                                    1/3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  -1)×100%
  3.内容解释
  (1)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同上。
  (2)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指企业三年前的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数据取值于三年前《资产负债表》。假如评价2002年企业效绩状况,三年前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是指1999年年末数。
  4.指标说明
  (1)由于一般增长率指标在分析时具有“滞后”性,仅反映当期情况,而利用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资本积累或资本扩张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稳步发展的趋势。
  (2)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的保障程度越大,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越充足,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十一)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1.基本概念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表明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增长情况,体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态势和市场扩张能力。
  2.计算公式                                     1/3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1)×100%
  3.内容解释
  (1)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同上。
  (2)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指企业三年前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数。数据取值于三年前《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假如评价企业2002年的效绩状况,则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是指1999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4.指标说明
  (1)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积累和发展的基础,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积累的基础越牢,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发展的潜力越大。
  (2)利用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趋势和稳定程度,体现企业的连续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避免因少数年份业务波动而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错误判断。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势头越好,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十二)技术投入比率
  1.基本概念
  技术投入比率是指企业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究开发的实际投入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技术投入比率从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计算公式
  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3.内容解释
  (1)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是指企业当年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等具有创新性质项目的实际支出,以及购买新技术实际支出列入当年管理费用的部分。数据取值于《基本情况表》。
  (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上。
  4.指标说明
  (1)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技术投入比率集中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是评价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2)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新技术的投入越多,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越强,未来竞争优势越明显,生存发展的空间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三、评议指标
  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资产经营及管理状况等的多方面非计量因素,是对计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评议指标多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对计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企业效绩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评议指标由经营者基本素质等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
  (一)经营者基本素质
  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企业现任领导班子的智力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二)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是工业企业使用的评价指标,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功能性质、质量水平、品牌优势、营销策略等因素决定的占有市场的能力。可以借助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行业销售收入净额的比值来加以判断。
  服务满意度是商贸、交通等服务行业企业使用的评价指标,指消费者或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三)基础管理水平
  基础管理水平是指企业按照国际规范做法、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运用的维系企业正常运转及生存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等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
  (四)发展创新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的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五)经营发展战略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所采用的包括科技投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更新设备、项目规划、资产重组、资本筹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谋划和策略。
  (六)在岗员工素质
  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是指企业普通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及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七)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是工业企业专用的评价指标,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生产适用性、技术水平、开工及闲置状况、更新改造情况、技术投入水平以及采用环保技术措施等情况。
  服务硬环境是商贸、交通等服务行业企业使用的评价指标,指商场、车站、饭店等商贸、服务场所的装饰装演、环境卫生、设备性能等硬件设施情况。
  (八)综合社会贡献
  综合社会贡献是指企业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以及信用操守情况、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和对环境的保护影响等等。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60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