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6-14 生效日期: 2004-06-14
发布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云政办发[2004]13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配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21号)的实施,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措施和试点县财政包干考核奖励办法》、《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意见》和《关于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意见》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批试点县名单》印发给你们,请一并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 
   
 
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为了发展壮大我省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指导,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领导,全面、客观、公正、动态地对全省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同时,鼓励先进,扶优扶强,使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活力、有动力、有压力,以促进各县(市、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二、评价组织领导 
  此项工作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省统计局内设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办公室,具体负责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制定、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审核、评价结果的计算等日常工作。评价结果报省政府审定。 
  三、评价及考核的范围、时间 
  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的范围暂定为,除昆明市五华区和盘龙区以外的全省含有农业的127个县(市、区),今后根据县级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再作调整。评价及考核的时间:综合指数评价。2004年对2003年的县域经济进行试评,其结果不对外公布。正式测评从2005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单项指标评价。2004年开始,对2003年各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单项评价,指标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每年进行1-2次。 
  四、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研究国内已有的类似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并参考国家统计局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我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加以框定。发展水平反映的是各县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基本的县情县力等状况,可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刻划;发展活力反映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可用一些经济发展动态、活动情况和投资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刻划;发展潜力反映各县本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可用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刻划。现初步选用以下10项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人均GDP、GDP指数) 
  (2)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两税。测算中产生人均量、增长速度) 
  (3)城乡居民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5)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数的比率) 
  (6)“两基”达标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7)投资变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 
  (8)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 
  (9)医疗卫生状况指数(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 
  (10)环境状况指数(三废治理率) 
  在评价测算中,还将生成人均量、增长率等一些派生指标,共同构成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在试行中不断完善。 
  五、评价方法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进行综合测评。首先,对具体指标标准化,消除各指标的量纲,以使其能够相加。其次,通过逐层加权汇总计算得到一个总指数,以综合反映我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步骤为: 
  (一)对选择的指标建立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相关分析,筛掉相关性极高的指标,以避免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的份额,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收集数据,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 
  (三)确定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权数的确定可通过采取专家评判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再经过加工处理获得。 
  (四)计算指数值,即用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加权会成,从而得到反映各个指标的指数。 
  (五)对各指标的指数进行汇总,计算出各县的综合指数和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指数。 
  (六)对综合指数和三个指数加工成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活力指数、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潜力指数,分别进行排序,并由此得出评价结果。 
  综合指数=△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 
  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活力指数=(略) 
  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潜力指数=(略) 
  “△”代表不同的权数。 
  六、结果确定与公布 
  排序结果,报经省政府领导审定后,将综合指数位于前10名的县作为全省经济发展10强县;把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活力指数和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潜力指数中,位于各类前10名,且不与前10强县重复的20个县,定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评选结果,由省委、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单项指标排序结果,将在报纸上公布。 
  七、考核与奖励 
  每年评出的全省经济发展10强县和经济发展先进县,由省委、省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10强县授予奖杯,先进县授予匾牌,并给予10强县和先进县资金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奖励要与工作责任和成效挂钩。奖金分配方案由各县自定。奖励所需经费及开展评价考核工作的经费,由省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凡连续三年进入全省10强县、先进县或连续五年综合评价指数排位前20名的,除给予奖励外,评价及考核结果还将作为干部考核和确定我省试点县的重要依据。 
  对已进入全省试点县的县(市、区),要进行跟踪监测。凡连续三年未进入10强县或先进县的,要考虑取消其试点县的资格。 
  八、严格评价与考核纪律 
  为了保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真正达到评价及考核的目的,评价及考核工作必须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参加评价与考核的各县(市、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照《统计法》,如实填报各项统计数据,严禁虚报、瞒报。如发现弄虚作假,除取消参评资格外,还要按《统计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已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励的,一经发现弄虚作假,追回荣誉称号和奖励,并不得参加下年的评选。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措施和试点县财政包干考核奖励办法 
   
  为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与富县的目标,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以下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资金筹集 
  根据“政银合作”协议和《政府信用合作协议实施办法(试行)》,2004-2007年筹集政府信用贷款30亿元资金,按照资本化、市场化、产业化原则运作,通过专业投资公司,建立融资平台,以参股、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设立县域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从2004年到2007年,通过盘活、收回财政有偿资金等方式,每年收回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用于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项目的贴息和专项补助。 
  (二)资金支持的范围 
  在积极运用财税手段支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扶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试点县(包括市、区,下同),突出重点,扶优扶强。 
  (三)规划方案的审批 
  各县都要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经充分论证后逐级上报,由省财政厅对各县的规划方案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具体的资金扶持方案,报省政府审定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督促和验收 
  实施跟踪问效,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纠正,确保项四项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组成“推进组”进行推动和项目实施指导。方案实施完成后,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向省政府专题报告。 
  二、对综合评价考核先进县予以奖励 
  每年由省统计局按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评出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和20个先进县。省财政每年安排相应资金,对党政领导班子给予奖励。 
  三、对试点县实行财政收支平衡目标包干考核奖励 
  为了充分调动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试点县的财政实力,按照“不动体制、激活机制、政策激励、重点支持”的原则,对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实行财政收支平衡目标包干考核奖励。 
  (一)包干考核奖励的对象 
  考核奖励对象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试点县。对其他县的考核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包干考核奖励的内容 
  包干考核奖励的主要内容为各县的财政总收入(包括上划中央“两税”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下同)、财政支出、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情况、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情况等综合指标。 
  (三)收入包干考核奖励 
  1.包干考核基数。以试点县2003年实际完成的财政总收入为包干考核基数。 
  2.实行超基数奖励。采取环比考核办法,鼓励各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大财政“蛋糕”,实现财政增收。 
  超额完成上划中央“两税”包干考核基数的县,奖励超基数部分的6%。 
  超额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包干考核基数的县,分三个档次进行奖励: 
  第一档:超过包干考核基数500万元(含500万元,下同)以下的,不予奖励;超过包干考核基数500-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超基数部分的15%。 
  第二档:超过包干考核基数1000-2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超基数部分的18%。 
  第三档:超过包干考核基数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超基数部分的20%。 
  (四)支出包干考核 
  1.财政支出包子考核内容。对各县的基本支出实行包干考核,同时,对落实上级专款情况进行考核。 
  2.实行收入奖励与基本支出挂钩考核相结合。试点县在做到基本支出应保尽保,上级专款按规定用途足额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所应得的收入超基数奖励予以足额兑现;凡是保机构运转、保工资发放出现财力缺口或挪用专款的,扣减应得奖励资金的30%。 
  (五)收支平衡考核 
  试点县必须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并逐年消化滚存赤字。若当年出现新增赤字或滚存赤字数额超过2000年年末数的,实行一票否决,一律取消所有财政奖励。 
  (六)财政供养人员考核 
  鼓励试点县精简机构,压缩人员,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过快增长。一是对试点县采取增编不增补助,减编不减补助的办法,鼓励减少人员;二是以2003年底的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为基数,对试点县的财政供养人员实行包干考核。超过包干考核基数3.5%的(以基数为推进行环比计算),扣减全部应得奖励资金的50%,鼓励控制人员。 
  (七)奖励资金兑现 
  1.每年年终,由省财政厅对各县进行考核验收,并在办理省财政与各地州市财政年终结算时,根据考核结果按照本办法兑现奖励资金。所考核的财政收入必须合法、真实,符合法律法规、国家和省的各项规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形成不正当财政收入、弄虚作假虚增财政收入或人为控制、压低财政收入的,不仅不予奖励,并扣回以前年度所得奖励资金,同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财政包干考核奖励资金属于财力性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专项支出。 
  四、本扶持措施和考核奖励办法从2004年起施行,由云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积极支持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据有关规定,现提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意见。 
  一、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一)突出支持重点,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倾斜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一批经济大县和财政强县的要求,云南省辖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项目,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经评估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2.对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县,特别是对其中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在信贷项目的评估、贷款的审批上,优先考虑。 
  3.积极推行“两个不分”的扶持政策。坚持“不分经济性质,不分规模大小,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对所有县域地区的企业平等对待;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县域企业和项目,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扶持企业,给予大力信贷支持。 
  4.调整对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的掌握标准。对在各行评定信用等级为AA级以上的企业要放宽短期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标准,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 
  5.积极支持对县域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对生产经营国家鼓励出口商品的中小企业,优先办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业务。 
  (二)改善授权授信管理,支持有效信贷需求 
  为体现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云南省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将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适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接信,拓宽县域资金营运空间。 
  1.全部放开低风险信贷业务。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小额存单、国债质押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低风险担保业务审批权可转授至基层行。对办理低风险信贷业务的客户,可直接审批,办理贷款,报上级行备案即可。 
  2.对信用环境良好的县,在企业接信、项目贷款上可适当放宽,优先考虑;县级银行机构上报的信贷好项目、急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审批。 
  3.扩大对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授信额度。根据企业所提供的抵押、担保等额度,灵活确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投信额度。 
  4.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储蓄存单、国债质押贷款等,可由上级行对地州市分行营业部、个人信贷中心或县级机构进行转授权。 
  5.积极推进客户统一投信工作。农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农业个人贷款、扶贫到户贷款的审批权限全部转授各地州市农行,各地州市农行根据所辖行的情况可以将上述贷款审批权转授基层行。对农户正常生产经营2万元以下的信贷需求,经农行县支行转授权,可由农行基层营业所审批,报农行县支行备案。 
  (三)加大信贷投入,增加对县域经济资金支持 
  1.以县域经济为着力点,加大对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县的资金支持,对试点县的资金支持优先纳入各行全省的信贷计划。 
  2.各行当年新增贷款的60%左右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农业银行当年新增贷款计划70%投入县域经济,加大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投入,充分发挥信贷支农的积极作用。 
  3.提高县域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各行县域地区分支机构当年新增存款,剔除缴存资金外80%左右要用于当地信贷投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加快对试点县的信贷支持,信贷投放采取增量投入和存量盘活相结合政策,地(州、市)县两级行收回的不良贷款,其贷款规模和资金可全部交由所在县支行留用。 
  5.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将积极启动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云南行动计划”,加大对云南“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大力支持开展粮油购调储加业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要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政策性银行职责,积极支持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探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支持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扩大粮油购销业务;二是对粮食购销企业根据政府计划储备粮油和接受政府委托收购粮油,调节当地粮油市场供求的,或对农民的余粮进行保护性收购的,在落实风险补偿的前提下,及时足额发放收购贷款;三是对在农发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油经营的企业进行经营性粮油收购和调销,根据条件,发放贷款;四是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草)粮食信贷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二)按规定延伸对粮食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放贷款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对具有收购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提供收购贷款,切实解决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订单”业务,有力地促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三是积极开展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联营的试点,加大对联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继续积极支持县域粮食购销企业扩大粮食购销经营活动。当年新发放贷款的90%以上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粮油收购贷款100%,粮油购销贷款85%,粮油储备贷款按计划投放于县域经济。 
  (四)创新贷款管理方式。从粮食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粮食经营规律的信贷支持方式和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开户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对少数好的企业试行投信管理,促进产销衔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三、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作用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力争我省今年下半年能列为国家的改革试点省。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理顺体制,增资扩股,完善功能,实现农村信用社投资主体多元化,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增收,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授权、授信额度 
  1.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接信额度,一般情况下山区每户3000元、坝区每户5000元,信贷资金宽裕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信用度适当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要鼓励农户进行联保贷款;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特色农业和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及发展的资金需求。 
  2.在满足“三农”资金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先农后非”的原则,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其他所有制县域企业也应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 
  3.制定县域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按照信用等级对县域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给予信贷支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扩大投信额度,简化手续,加大贷款支持力度。 
  (三)认真贯彻落实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提高支农工作水平。每年力争各项贷款增长10%以上,在新增贷款余额中60%以上投入农业,农户贷款面达60%以上。 
  (四)继续加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的工作。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状况、信用程度和偿还能力,核定农户最高信用贷款限额,做到“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评定信用农户每年以5-10%的速度增长;信用乡(镇)建设每年10个以上;农户信用贷款余额每年保持在占农户贷款总额的30%。 
  (五)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全面推广新一代门柜业务系统,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农村资金结算不畅的状况,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手段。 
  四、促进农民增收,利用扶贫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银行将结合业务特点,以多项措施做好扶贫贷款工作。 
  (一)加快扶贫贷款投放。在去年投放16.9亿元的基础上,力争今年投放额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同时,积极争取用扶贫项目向农业银行总行多申请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力争今后每年投放额均有所增长。改进扶贫信贷资金的投放,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真正实现扶贫效益到户。 
  (二)优化扶贫贷款投向。在保证扶贫贷款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扶贫贷款的投向,在主要支持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同时,加大产业开发项目、龙头企业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科教文卫等智力扶贫的信贷资金投入。 
  (三)做好小额扶贫贷款工作。今年力争投放小额扶贫贷款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亿元,增长33.3%。今后,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争取每年投放指标均比上年稳定增长。政府扶持措施到位,在签约手续完善的前提下,可以委托工作站代农行发放贷款;要结合春耕备耕生产,满足贫困农户购买农用物资需要;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到户贷款与产业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关心县城残疾贫困人口,择优发放康复扶贫贷款。对条件成熟的边境贫困农场,按计划采用“统贷分用统还”的方式发放好小额扶贫贷款。 
  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以多种融资手段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1.加大银行信贷扶持农业产业化力度。各行要对“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模式,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以及农科教相结合的产业化基地模式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同时,各行要充分运用本外币联动、商业性贷款与扶贫。林业等政策性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2.支持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发展升级。各行要探索重点支持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旅游资源开发、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完善和促进城镇化的功能和发展。 
  3.创新信贷方式,拓宽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各行要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卡、银行票据、贴现、信用证等业务功能,实行配套服务,加大县域融资力度,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4.积极探索加强银政合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各行要进一步加强与县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与县级政府的银政合作事宜,建立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达到既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又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5.调整和增加服务网点,延伸服务内涵。积极鼓励股份制银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各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调整服务网点,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和辐射面;同时,各行根据不同企业和客户的特点,积极开发配套适用的金融产品,加强服务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关于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增产、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为壮大县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按比较优势、按市场需求布局,重点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马铃薯、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优质稻米、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水果、“双低”油菜、蚕桑、咖啡、食用菌、麻类、杂粮、林产品等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使我省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有较大提高,优势产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 
  (二)主要目标。在确保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建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依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初步建成“高效的种植业、先进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力要素布局。到2007年: 
  至18类优势农产品的农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比2002年增长90%,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至在全省建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20个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地区,优先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使全省绝大部分县至少形成1-2个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至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培育20个在全国知名的品牌。力争全省建成40个左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县,70%以上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三)工作重点。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后四年的工作重点是:按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抓好龙头(加工)企业的选择,在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形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努力构建优势农产品的“原料保障体系加工企业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运行机制创新体系及政策扶持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确保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稳步集中。 
  二、重点农产品产业带布局 
  对优势农产品中事关全省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十个重要农产品要高度重视、重点扶持,确保在近期内实现产业突破。 
  (一)优质烟叶 
  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香料烟、白肋烟和为省内、国内烟厂和国际知名烟草集团生产优质名牌卷烟提供优质原料,开发一批生态型、安全型卷烟产品。继续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在稳定罗平、江川、宣威、弥勒、陆良等年产量5000吨以上的县市现有优势产区的同时,重点发展广南、翠云、隆阳、昌宁、宾川等一批香料烟、白肋烟和优质烟叶出口基地。到2007年,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70万吨左右,中上等烟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二)优质畜产品 
  围绕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成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要求,突出猪禽业、奶业、肉牛业、肉羊业等四个重点,实施优质牧草种子与畜禽良种工程、动物疫病防治与服务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在滇中、滇东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标准化商品猪基地,在滇南、滇西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牛生产基地,在滇中、滇西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羊基地。围绕以滇池流域为中心的昆明黑白花奶牛主产区,以洱源为中心的大理奶牛片区,以圭山山脉为中心的石林奶山羊片区及以腾冲、潞西为中心的奶水牛片区,积极扩大曲靖、红河及旅游区等新奶源基地,同时兼顾其它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地区。以昆明、大理、曲靖、红河等地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全省奶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奶类年产40万吨。今后四年全省拟建立23个优质奶源基地。其中:黑白花奶牛基地15个、水奶牛基地6个、奶山羊基地2个,配套建设优质牧草种籽生产基地和人工草场,创立一批多层次的科技示范基地、优势畜产品外销基地、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到2007年,实现肉类总产量3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奶产量40万吨,畜牧产业总产值530亿元。 
  (三)马铃薯 
  积极发展种薯、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等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建设以滇东北为重点的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以演中为主的菜用及薯条、薯片生产基地,以滇东北、滇西北为中心的优质种薯生产基地,以滇南、滇东南等地州为主的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到2007年,种植面积发展到800万亩,鲜薯产量1200万吨,产值5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商品薯出口生产基地、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加工成本最低的马铃薯加工基地。 
  1.滇东北马铃薯淀粉加工区。以昭通市、曲靖市为主,围绕全粉、精粉加工等龙头企业,建立以昭通和昆明马铃薯带为重点的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 
  2.滇中菜用及薯条、薯片加工区。以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为主,围绕薯条、薯片等加工企业,建立菜用型品种生产基地。 
  3.滇西北淀粉、薯条薯片加工和优质种薯生产区。以大理州北部、丽江地区、怒江州、迪庆州为主,建立面向国内外优质种薯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4.南部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区。以德宏、保山、临沧、思茅、版纳、红河、文山为主,建立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及菜用型生产基地。 
  (四)蔬菜 
  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旅游业发展和深加工优化布局,加快建设滇中外销精细蔬菜生产加工区,滇南反季蔬菜生产加工区,滇东北、滇西北夏秋补淡蔬菜生产加工区,澜沧江、怒江流域野生蔬菜生产加工区。到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产量800万吨,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外销蔬菜基地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和供应,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1.滇中外销精细蔬菜生产加工区。重点围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精细时鲜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脱水蔬菜以及加工原料蔬菜。 
  2.滇南反季蔬菜生产加工区。利用气候优势,围绕冬春早菜和夏秋补淡蔬菜,重点发展根茎、叶菜、茄果、葱蒜类等优势品种。 
  3.滇东北、滇西北夏秋淡菜生产加工区。围绕四川重庆、东盟国家夏秋蔬菜市场及三江并流旅游景区需求,重点发展根茎类、叶菜类、茄果类蔬菜。 
  4.澜沧江、怒江流域野生蔬菜生产加工区。重点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苦笋、香蒜等野生蔬菜,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五)甘蔗 
  控制面积,压缩高海拔和陡坡地蔗园,重点发展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的滇西南和滇南两个甘蔗糖料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耿马、双江、勐海、陇川、潞西、昌宁、元江、澜沧等年产糖量在5-10万吨以上的28个县市加速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到2007年,种植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产量200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糖250万吨。 
  (六)优质稻米 
  优质稻米的发展要结合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的机遇,制定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着力在滇中、滇南、滇西南优质粮食主产区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主产县,建设20个优质粳稻基地和21个优质籼稻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品种、供种树工、品牌统一,种植规模与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配套,促进加工水平和优质稻米品质的不断提高。到2007年,全省优质稻面积发展到700万亩,总产达到335万吨,实现生产总值49亿元,优质稻占水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42%。 
  (七)花卉 
  花卉产业要围绕在滇中及滇东南交通便利和产业化基础较好的县(区)重点发展鲜切花(叶)、盆花,在滇南、滇中等地重点发展热带切花,以丽江、迪庆等为主重点发展种球繁育,以楚雄、大理等为主重点发展山茶、杜鹃、国兰等传统名花,以滇东南、滇南为主重点发展绿化、观叶植物,形成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切花、观叶植物及寒带球根育种等多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区域格局,高起点、规模化建设一批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集中连片生产、统一加工销售的特色花卉出口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主攻品种质量,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解决国产化进口替代。到2007年,全省花卉园艺植物总产值约6O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基地和交易中心。 
  (八)麻类 
  近几年我省各地麻类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我省冬季农业开发的一个新亮点。麻类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在重点产区规模化种植及加工,减少粉尘污染和污水排放。建设以红河、玉溪、楚雄、大理为主的种子及深加工区;以红河、保山、大理等地区为主的麻类种植初加工区;以红河、文山、思茅、版纳、临沧、德宏为主的热区冬闲田亚麻开发加工区。到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原茎产量60万吨,配套建设工业纸浆、纺织纤维和油脂等深加工示范工程,总产值25.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8亿元,工业产值18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九)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我省野生食用菌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绝对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攻方向是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松茸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大力发展双孢蘑菇珍稀、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在香格里拉、玉龙、宜良、禄劝、江川、镇康等富产区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的采集初加工企业,在易门、永胜、陆良、澄江、红塔、官渡、思茅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集中地区重点扶持一批生产和流通的龙头企业。到2007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十)林产品 
  在加快区域经济和林业产业建设和发展中,充分发挥现有森林资源和林业产业技术优势,重点抓好核桃、印楝、松香、林纸木浆、柠檬五个林产品,形成农户+基地+企业的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建立漾濞、永平、云县等适生区1000万亩优质核桃、美国山核桃生产基地和产供销经营体系,加速发展元谋、元阳等县800万亩印楝培育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大力推进景谷、景东等县600万亩松香采脂基地和松香、松节油加工厂,重点建设景谷、澜沧、广南等地600万亩林纸木浆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木浆生产企业。加快潞西、瑞丽、永德等县市60万亩柠檬基地建设和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到2007年,年产核桃180万吨、印楝干籽10万吨、松香12万吨、林纸木浆30万吨,产值达84亿元。2010年,柠檬年产量100万吨,产值达70亿元。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项资金 
  省政府建立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问题,制定管理办法,审定年度计划项目。省发改委要将《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细化分解到年度重点工作中,制定和发布《全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投资指南》,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省政府建立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扶持良种繁育、质量安全监测、专业批发、区域批发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资金。四年内以“政银合作”方式筹集10亿元信贷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的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畜禽)繁育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高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企业。各地县根据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投资指南,组织农业产业化项目,经省联席会议审定后列入年度专项资金计划扶持。省将组建云南农业投资公司配合运作信贷资金。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围绕确定的优势农产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大中小并举,多种形式推进,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一体化的示范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优势农产品良种基地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围绕扶持的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良种(畜禽)繁育基地和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省级每年分别扶持一批良种(畜禽)繁育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级要整合农业项目和农业投入,由分散立项向这些基地倾斜,重点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投入和培训,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鼓励农民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 
  (四)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 
  按现代商业流通的规模化、网络化、标准化,建立科学的组织经营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打造新的农用物资配送网络、优势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农产品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生产加工和物资供应,农产品收购销售等多种服务,开拓优势农产品市场。 
  (五)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的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四年内,每个优势农产品要按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办法,省级选择2-4家重点龙头企业,各地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企业,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府项目中给予扶持。 
  (六)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推进战略 
  争取将特色花卉、水果、大叶种茶、小粒咖啡、地道药材、橡胶等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优先建立优势产区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今年要重点抓好农产品安全质量监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地、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我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开发和建设 
  重点开发大畜禽、果品、蔬菜、花卉及其加工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出口生产基地。积极参与缅甸、老挝、越南跨境农业的开发合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对优势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贷款贴息实行倾斜。 
  四、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 
  创新项目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确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项目承担主体,按政事(企)分开的原则组建项目法人,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各地(州、市)县根据省级制定的产业布局规划和项目申报指南,推荐项目法人单位参与项目申报的竞标争取,由省级有关部门组成专家评估团,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制定标底,对项目法人单位上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标书进行综合评定。有偿资金部分,按市场化运作,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金融管理相结合,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加工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财政无偿部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加强项目立项后的跟踪和管理,纳入《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在线监控,确保项目的建设进程和质量。注重项目建设后的运行机制和效益评价。 
  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规划》的协调、组织,各地要按《规划》的要求编制好实施计划,统一部署,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示范、引导,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营造组织优势。 
  附表: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表 
   
 
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一) 
   
  品种 1、烤烟(50个县为2001年烤烟产量5000吨以上及部分优质烟出口基地县) 
  区域布局(县、市、区) 宣威、陆良、罗平、师宗、沪西、沾益、镇雄、富源、弥勒、石林、江川、寻甸、麒麟、祥云、华宁、昭阳、宜良、易门、楚雄、禄劝、澄江、高明、马龙、禄丰、会泽、通海、宾川、建水、腾冲、石屏、峨山、鲁甸、新平、红塔、施甸、晋宁、南涧、昌宁、南华、隆阳、大姚、彝良、姚安、巍山、牟定、弥渡、广南、翠云、文山、砚山等50个县(市、区)。 
  品种 2、优质畜产品 
  区域布局(县、市、区) 1、商品猪基地:嵩明、宜良、宣威、陆良、红塔、通海、江川、易门、隆阳、建水、个旧、罗平、祥云、禄丰、姚安、富民、麒麟、大关、镇雄、富源、凤庆、鹤庆、普洱、景谷、南华、弥勒、施甸、昭阳、蒙自、永胜、云龙等31个县(市、区)。 
  2、商品牛基地:翠云、景东、墨江、澜沧、江城、永平、勐腊、景洪、勐海、南涧、云龙、巍山、腾冲、陇川、潞西、临沧、永德、会泽、砚山、广南、富宁、寻甸、嵩明、禄劝、峨山、元江、邱北、彝良、鲁甸、双柏、沪西、元阳、昌宁等33个县(市、区)。 
  3、商品羊基地:寻甸、禄劝、会泽、南涧、巍山、洱源、云龙、大姚、双柏、永仁、武定、邱北、永胜、宁蒗、富源、石林、昭阳、巧家、楚雄、玉龙、沪西、易门、弥勒、禄丰、师宗、华坪、永平、龙陵、宾川、兰坪、永善等31个县(市、区)。 
  4、奶源基地:官渡、呈贡、晋宁、宜良、洱源、大理、弥渡、个旧、麒麟、隆阳、剑川、鹤庆、巍山、玉龙、昭阳;腾冲、潞西、盈江、陇川、景洪、广南;石林、陆良等23个县(市、区)(其中:奶牛15个县、水牛6个、奶山羊2个)。 
  品种 3、马铃薯 
  区域布局(县、市、区) 宣威、会泽、镇雄、昭阳、巧家、陆良、麒麟、寻甸、嵩明、东川、禄劝、易门、鲁甸、彝良、永善、牟定、禄丰、腾冲、施甸、南涧、南华、大姚、祥云、富源、马龙、沪水、云县、凤庆、陇川、鹤庆、建水、江城、蒙自、砚山、广南、翠云、梁河、香格里拉、玉龙、沾益、盈江等41个县(市、区)。 
  品种 4、无公害蔬菜 
  区域布局(县、市、区) 元谋、建水、江川、澄江、通海、呈贡、安宁、弥渡、宾川、华坪、翠云、景洪、石屏、邱北、砚山、宜良、峨山、陆良、麒麟、嵩明、晋宁、昭阳、鲁甸、镇雄、巧家、绥江、沾益、师宗、罗平、禄丰、华宁、易门、蒙自、沪西、大理、洱源、隆阳、楚雄、玉龙、香格里拉、临沧、潞西、官渡、昌宁、施甸、会泽等46个县(市、区)。 
   
 
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二) 
   
  品种 5、“双高”甘蔗(29个县为2001年产糖量在50万吨以上) 
  区域布局(县、市、区) 耿马、勐海、陇川、盈江、潞西、昌宁、元江、新平、隆阳、永德、澜沧、弥勒、龙陵、景谷、瑞丽、梁河、施甸、双江、云县、景东、孟连、沧源、凤庆、镇康、建水、红河、开远、江城、蒙自等29个县(市、区)。 
  品种 6.优质稻米 
  区域布局(县、市、区) 宜良、嵩明、寻甸、昭阳、麒麟、陆良、楚雄、姚安、禄丰、红塔、沪西、隆阳、大理、洱源、腾冲、建水、弥勒、蒙自、邱北、广南、潞西、陇川、盈江、普洱、景谷、勐海、景洪、昌宁、耿马、双江、永胜等31个县(市、区)。 
  品种 7、中药材 
  区域布局(县、市、区) 景洪、勐腊、江城、孟连、西盟、思茅、河口、绿春、元阳、沧源、瑞丽、腾冲、屏边、文山、砚山、彝良、威信、沪西、弥勒、沪水、福贡、武定、楚雄、香格里拉、富源、罗平、大姚、漾濞、鹤庆、巧家、南涧、云龙、宾川、龙陵等34个县(市、区)。 
  品种 8、花卉 
  区域布局(县、市、区) 呈贡、官渡、晋宁、嵩明、宜良、安宁、红塔、通海、江川、澄江、麒麟、元江、新平、景洪、隆阳、玉龙、香格里拉、昭阳、楚雄、大理、腾冲、开远、蒙自、文山、建水、个旧、弥勒、翠云、陆良、龙陵等30个县(市、区)。 
  品种 9、优质茶叶 
  区域布局(县、市、区) 凤庆、云县、永德、双江、沧源、耿马、镇康、澜沧、翠云、江城、景东、景谷、普洱、孟连、昌宁、腾冲、龙陵、保山、施甸、潞西、盈江、陇川、粱河、勐海、景洪、勐腊、绿春、元阳、屏边、南涧、云龙、广南、镇源、盐津、彝良等35个县(市、区)。 
  品种 10、天然橡胶 
  区域布局(县、市、区) 景洪、勐腊、勐海、江城、勐连、西盟、墨江、翠云、澜沧、河口、金平、绿春、耿马、永德、镇康、沧源、瑞丽、潞西、盈江等19个县(市、区)。 
  品种 11、水果 
  区域布局(县、市、区) 河口、金平、元阳、红河、马关、新平、元江、绿春、江城、屏边、景洪、勐腊、潞西、盈江、瑞丽、翠云、蒙自、弥勒、开远、建水、石屏、宾川、永胜、华坪、会泽、东川、施甸、华宁、文山、晋宁、昭阳、鲁甸、玉龙、宁蒗、古城、维西、香格里拉、隆阳、腾冲、洱源、鹤庆、剑川、巍山、云龙、漾濞、景东等46个县(市、区)。 
   
 
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三) 
   
  品种 12、“双低”油菜(18个县为2001年产量在3500吨以上) 
  区域布局(县、市、区) 罗平、腾冲、红塔、临沧、宾川、楚雄、巍山、陇川、陆良、祥云、峨山、文山、富源、广南、玉龙、砚山、弥勒、师宗等18个县(市、区)。 
  品种 13、蚕桑 
  区域布局(县、市、区) 陆良、师宗、蒙自、沾益、麒麟、禄劝、镇雄、巧家、祥云、楚雄、姚安、鹤庆、永胜、隆阳、施甸、凤庆、威信、盐津、景东、弥渡、大姚等21个县(市、区)。 
  品种 14、咖啡 
  区域布局(县、市、区) 普洱、翠云、澜沧、景谷、墨江、耿马、镇康、双江、孟连、勐腊、勐海、景洪、隆阳、龙陵、潞西、瑞丽等16个县(市、区)。 
  品种 15、食用菌 
  区域布局(县、市、区) 香格里拉、维西、德钦、楚雄、南华、马龙、祥云、洱源、江川、易门、陆良、沪水、澄江、峨山、官渡、兰坪、文山、昌宁、景东、镇康、禄劝、宜良、玉龙、永胜、镇雄、彝良、剑川、师宗、宾川、永仁等30个县(市、区)。 
  品种 16、麻类 
  区域布局(县、市、区) 1、亚麻基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宾川、祥云、弥渡、巍山、牟定、武定、永胜、开远、隆阳、施甸、腾冲、昌宁、陇川、潞西、思茅、景洪、临沧等20个县(市、区)。 
  2、低毒大麻基地:宾川、祥云、弥渡、巍山、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马关、西畴、麻栗坡、永胜、峨山、新平、武定、元谋、西盟、禄劝、盈江、勐腊、云县、弥勒、蒙自、玉龙、古城等26个县(市、区)。 
  品种 17、杂粮 
  区域布局(县、市、区) 玉龙、南华、大姚、剑川、洱源、云龙、鹤庆、宁蒗、龙陵、永胜、姚安、兰坪、福贡、维西、邱北、富源、镇雄、沪西、弥渡、祥云、沾益、寻甸、弥勒、凤庆、云县等25个县(市、区)。 
  品种 18、林产品 
  区域布局(县、市、区) 1、核桃:漾濞、祥云、永平、云龙、洱源、巍山、南涧、宾川、大姚、姚安、武定、永仁、楚雄、南华、凤庆、永德、双江、云县、临沧、沧源、耿马、墨江、澜沧、景谷、镇源、景东、维西、德钦、香格里拉、兰坪、玉龙、宁蒗、永胜、隆阳、昌宁、龙陵、禄劝、新平、巧家、易门、会泽、石屏、彝良、大关、盐津、绥江46个县(市、区)。 
  2、印楝:元谋、楚雄、永仁、南华、双江、云县、临沧、沧源、耿马、墨江、澜沧、祥云、南涧、宾川、禄劝、新平、石屏、广南、西畴、麻栗坡、文山、马关、砚山、红河、元阳25个县(市、区)。 
  3、松香:楚雄、凤庆、永德、双江、云县、临沧、沧源、翠云、墨江、澜沧、景谷、镇源、景东、永胜、新平、易门、会泽、富宁、广南、西畴、麻栗坡、文山、梁河、潞西24个县(市、区)。 
  4、林纸木浆:景谷、景东、翠云、墨江、澜沧、镇源、富宁、广南、西畴、麻栗坡、文山、马关、砚山、凤庆、永德、双江、云县、隆阳、昌宁、龙陵、永平、云龙、屏边、金平、红河25个县(市、区)。 
  5、柠檬:潞西、瑞丽、陇川、盈江、镇康、永德、耿马、沧源8个县(市、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批试点县名单 
   
  为了确定全省首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在测评指标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的情况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选用能基本反映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十项指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中学入学率,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全省含农业的126个县(市、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确定试点县名单如下: 
  昆明市: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市、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石林县 
  昭通市:昭阳区、镇雄县、水富县 
  曲靖市:麒麟区、宣威市、沾益公、富源县、陆良县、罗平县、会泽县 
  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 
  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 
  楚雄州: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 
  红河州: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弥勒县 
  文山州:文山县、砚山县 
  思茅市:翠云区、普洱县、景谷县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大理州: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洱源县 
  德宏州:潞西市、瑞丽市 
  丽江市:古城区、华坪县 
  怒江州:沪水县 
  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临沧地区:临沧县、云县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36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